导读:本文包含了内心反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诗歌奖,诗人群体,诗歌写作,访谈录
内心反抗论文文献综述
曹霞,黄礼孩[1](2014)在《在高处呼吸,在内心反抗——黄礼孩访谈录》一文中研究指出曹霞(以下简称"曹"):今天的访谈我想主要将你当作一位诗人来看。其实已经有不少朋友注意到,你的诗歌编辑、艺术评论家、设计家等身份"遮蔽"了你的"诗人"身份。你自己怎么看呢?黄礼孩(以下简称"黄"):在这个时代,我更愿意自己是一个丰富的人,一个对很多事物感兴趣的人,从而去感知这个世界的陌生。在编辑《诗歌与人》和《中西诗歌》的时候,我需要预备一些美学上的能力,因为审美对于一个编者来说就是对事物崭(本文来源于《新文学评论》期刊2014年01期)
李岩[2](2012)在《内心体验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读《反抗的未来》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内心体验一般指人的主体内在的情感体验,是人的心理一大特征,表现人的心理的感受性、内隐性、深层性和沉思性。属于人的情感范畴。克里斯特娃在其《反抗的未来》一书中对内心体验在翻译和写作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本文将借用克里斯特娃有关内心体验的观点,进一步阐述此种心理特征在外语教学中的迁移作用。(本文来源于《法语学习》期刊2012年05期)
王艳[3](2011)在《《野草》:鲁迅内心绝望和反抗的思想流程》一文中研究指出《野草》是鲁迅众多作品中最难懂的一部,但也是真正解开鲁迅内心所思所想的密钥。鲁迅运用广义的象征,隐晦地表达了他的私人感情和思想中虚无的一面。从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出他从绝望到反抗的思想流程,最终他还是以决绝的姿态继续前行,反抗绝望。(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期刊2011年12期)
朱辉[4](2011)在《反抗还是遮羞:竹林七贤用搞怪之举掩饰怯懦内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千百年来,"竹林七贤"这一偶像组合堪称中国文人一道很独特、甚至有些诡异的风景线。这七位之所以被划到一起,并非他们有什么共同价值观,只是外在形式有相似之处——都喜欢搞怪。不过因为特殊的时代背景,他们的搞怪被理解为反抗司马家族的黑暗统治,因此境界上拔高了许多,否则他们就不会被称为"竹林七贤"了,很可能只(本文来源于《芳草(经典阅读)》期刊2011年07期)
李瑾怡[5](2010)在《激荡内心的反抗——欣赏西贝柳斯《芬兰颂》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贝柳斯一生中创作了很多器乐作品,《芬兰颂》是其中最着名的一首。这首举世闻名的杰作,曾对芬兰民族解放运动的作用是我们无法预料的。有(本文来源于《飞天》期刊2010年24期)
田秀妮[6](2010)在《超越内心疼痛反抗现实荒诞》一文中研究指出阎连科在中国当代文坛可以说是有鲜明个性的一类,他的小说创作一直处于喷发状态:据统计,在中国当代文坛,他的小说创作总量第一,核心期刊发表量第一,小说引起的争议也是最多的。从小说的质量看,他的“耙耧系列”和“瑶沟系列”中的河南乡村农民形象,在中国当代人物画廊中独树一帜,而具有“阎氏”特色的超现实创作技巧更是令人耳目一新。无论他的小说世界多么丰富多彩,怪诞离奇,都具有向内转的向心力——人的精神疼痛情结。他始终关注着人在困难中的精神动向和悲壮反抗,解读他笔下的人物决然不能只看表面行为的滑稽可笑。我们应该思考作者将这天方夜谭的故事如何叙述得栩栩如生、似真似幻,更应该探索其叁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钟情“苦难”表达“疼痛”的原动力。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首先回顾整理阎连科小说研究概况。再次,简单回顾和梳理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创作手法中的非现实主义写作因素的发展流变,为下文分析阎连科乡村小说的超现实写作建立合理的前提。第二章:分解极端化叙事。从阎连科小说的极端化特征入手分析其小说创作,分为叁个方面:一是寓言文体与极端情节;二是残病视角与象征人物;叁是个性鲜明的小说语言。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对阎连科小说的超现实技巧进行深入剖析,为下文把握小说主题做好铺垫。第叁章:细品疼痛意味。关于苦难,阎连科想展示给读者的更多的是有关人的精神“疼痛”,这疼痛是作为一个有感情有血肉的人最真实的存在,把握住“疼痛”便抓住了阎连科小说创作的灵魂。包括以下叁个方面:贫穷让人忘不了饥饿痛;权力之网套住的精神痛;天灾、疾病,耙耧人的噩梦痛。第四章追问死亡想象。死亡,是生命的极端存在方式,透过死亡想象会让人的思考更接近生命本质。分两个部分:阎连科笔下的死亡想象,残雪、余华的死亡叙述。通过阎连科和残雪余华的死亡叙事的对比,指出阎连科死亡想象的特点。结语:综述阎连科小说创作特色,指出其小说创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局限联系当代文学现状和阎连科小说创作状况,合理预见阎连科今后的小说创作走向。(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0-06-30)
张慧娟[7](2009)在《从鲁侍萍的内心情感解读其个性反抗》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雷雨》发表至今的七十余年间,鲁侍萍一直广为评论家所关注。评论者更多关注的是存在于其身上的母性,或视其为博施母爱的女神,或视其为相同于祥林嫂的苦难母亲,但在文本的细读中,笔者发现,侍萍在给予儿女母性之爱的同时也没有完全放弃个性。(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09年04期)
内心反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内心体验一般指人的主体内在的情感体验,是人的心理一大特征,表现人的心理的感受性、内隐性、深层性和沉思性。属于人的情感范畴。克里斯特娃在其《反抗的未来》一书中对内心体验在翻译和写作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本文将借用克里斯特娃有关内心体验的观点,进一步阐述此种心理特征在外语教学中的迁移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心反抗论文参考文献
[1].曹霞,黄礼孩.在高处呼吸,在内心反抗——黄礼孩访谈录[J].新文学评论.2014
[2].李岩.内心体验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读《反抗的未来》有感[J].法语学习.2012
[3].王艳.《野草》:鲁迅内心绝望和反抗的思想流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1
[4].朱辉.反抗还是遮羞:竹林七贤用搞怪之举掩饰怯懦内心[J].芳草(经典阅读).2011
[5].李瑾怡.激荡内心的反抗——欣赏西贝柳斯《芬兰颂》有感[J].飞天.2010
[6].田秀妮.超越内心疼痛反抗现实荒诞[D].西北大学.2010
[7].张慧娟.从鲁侍萍的内心情感解读其个性反抗[J].语文学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