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江苏淮阴中学江苏淮安223002)
【摘要】《报任安书》是千古流传的名篇,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不感兴趣,本文对这篇文章内容进行深度解构,找寻其内在的、不易为人所发现的美感,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关键词】报任安书;内在美;生存;死亡
因为心的律动,冰冷的纸张、枯燥的内容有了温度。
不喜欢《报任安书》,冗长的内容,混乱的逻辑,痛苦的喊声,让人不能亲近也不想亲近。很奇怪它为什么成为千古名篇,抱着这样的想法,我慢慢走近它,却发现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
开篇第一、二段简单地交待了这是一封回信,自己写作的目的是:任安在来信中教导我要推举贤能,言下之意就是我没有尽到中书令的责任,而我对自己的行为将在回信中作一说明。
第三段是最令人头疼的一段,好像都是在讲一些琐事,然而反复诵读,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先人只是一些掌管文史星历的小官,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他在向我们传达一个信息:他身份卑微。卑微的地位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假如我伏法受诛的话,我的死是无足轻重的,就像众多牛身上掉下来的一根毫毛,就像一只蝼蚁一样。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何价值可言。他的潜台词就是:死了也白死,不能死!活下去!但是解决了生与死的问题,下面就是怎么活的问题。如何让无价值变得有价值,人的生命价值在何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此句千古流传,鼓舞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因为他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选择!接着他阐述了士大夫对待生死和羞辱的态度:士大夫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己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不能受辱,受辱就会失节。他如果选择这条路,那人生只有死路一条,对于一个刚鼓起活着的勇气的人,这条路显然不合适。人生的出口到底在哪里?他从这九个人身上找到了:周文王、李斯、韩信、彭越、张敖、周勃、魏其、季布和灌夫。无论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的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历史并没有因为这些人受辱就否定了他们!他在对自己说:那么我面对受辱的情况也不一定要死节,况且我即使为节操而死也不会有人理解,别人还会认为你死了活该!要像这九个人一样,活着!干出一番事业来!
透过久远的文字,我看到——
1、读书人的自信遭到残酷现实的重创。“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表面上写的是祖先,其实说的就是自己,祖先到底还做史官,可是我连祖先还不如,被人玩弄,被人畜养,就像宠物一样,人家高兴的时候对你好好的,不高兴的时候就一脚踢开,顺便侮辱侮辱你,想要你生你就生,想要你死就死,想让你生不如死就让你生不如死。他的潜意识里就觉得自己没有用,而人生的自信被摧残的罪魁祸首就是——汉武帝。就是这个冗长的段落,让人看到作者对汉武帝绵长的恨意。
2、在讲“士不能辱”这一段,文章里面是这样说的“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为什么他把牢狱生活讲的如此详细?他又何以知道得如此详细?那正是他受辱的真实再现。精神上他觉得辱没祖先,辱没自己,辱没道理和脸面,在言辞上受辱。肉体上他被捆绑,换上犯人的衣服,带上刑具,被杖打,剃毛发,戴铁圈,被毁坏肌肤,断肢体,最后就是腐刑,幽禁在牢狱之中,受辱到极点。见到狱吏,就叩头触地,见到狱卒,就惶恐不敢喘气。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让人苦不堪言。
3、第三段的最后,他举了九位历史名人受辱的情况,“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他认为,这些人受辱都活着,我干嘛不活着,他在为自己的人生找一个借口,为活着找一个理由。活着,是每一个存在于这个世界的生灵的权利,但现在世界已经容不下他了,连活着都要找理由,可见司马迁多可怜!
最后他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之所以忍辱偷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真正的价值。为了证明他的做法是正确的,他进一步列举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和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作者学习先贤,受酷刑而无愠色,遭戮笑却能忍耐,最终他完成了《史记》,偿还了前面受辱的债。
可是活着的痛,是难以忍受的痛。肠一日而九回的痛,忍辱负重,苟且偷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参考文献】
[1]周骋《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苏教版必修五语文参考书第120页)
[2]台湾十四院校六十教授编译《白话史记》(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简介:
赵静(1983--),女,汉,江苏淮安,本科,中教二级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