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负离子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负离子源,飞行时间质谱,OCS电子亲和势
负离子束论文文献综述
连艺[1](2018)在《负离子束源装置设计及OCS~-结构和电子亲和势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负离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从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到地球外层空间的电离层、地球的磁层以及其他恒星体的磁层,在不同的程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与中性原子分子相比,负离子具有显着不同的结构和特性,如额外电子的短程库伦势,较低的电子亲和能以及不可忽略的电子关联作用等,使得其与中性原子分子具有明显不同的物理现象。目前对负离子与激光相互作用的研究还很少,其内在的物理机制以及对负离子电子态认识,亟需进一步研究。为此,本论文设计了一套负离子产生及检测的实验装置,用来研究负离子与激光的相互作用。我们用一个自主设计的电子枪来产生电子束,通过电子贴附分子生成所需的负离子源。通过SIMION模拟优化仪器中的各项参数(尺寸和电压),确保足够数密度的负离子能够到达反应区。最终通过模拟飞行时间质谱,证实我们设计的合理性,能够用来研究负离子与激光的相互作用。此外,我们在理论上采用包含叁重激发修正的单重激发—双重激发耦合簇(CCSD(T)/UCCSD(T))理论方法,结合芯价电子相关效应(Core-Valence correlation)与标量相对论效应(Scalar relativistic effect)的修正及外推完全基组极限(CBS)对OCS分子及OCS~-负离子的电子态进行理论计算,得到了其几何结构(键长、键角)和光谱参数(振动频率及单点能),确定了OCS的电子亲和势在0.075eV~0.078eV之间。(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许永建,于玲,胡纯栋,张黎,栗翔[2](2017)在《一维碳素材料在负离子束关键参数诊断应用中的可行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对基于射频负离子源的加热中性束的均匀度和束散角有着较高的要求(均匀度优于90%,束散角小于6mrad)。开展基于RF负离子源的束诊断研究中,最为关键的测量有束均匀性,束散角和剥离损失等。对于上述束关键参数的测量最常用的方法是截止靶法。由于1D碳素材料在高温下的稳定性和在热传导上高度各向异性(平行束方向:垂直束方向高达30),因此在上述束关键参数测量上与各向同性的金属靶相比较,在精度上具有较大的优势。本文利用有限元法分析了1D碳素材料的传热学特性和与诊断相关的特性。模拟表明1D碳素材料在基于RF负离子源的束关键诊断应用中的可行性并为高精度束诊断靶的设计和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7-07-26)
李远[3](2014)在《负离子束与P型Si(111)和P型Si(100)表面散射的电荷交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低能负离子束与P型Si(111)和P型Si(100)表面散射后的电荷交换,实验采用6.5-22.5keV的C-、()-、F-离子束,测量在不同能量和不同入射角度下与P型Si(111)和P型Si(100)表面发生散射后的电荷态比例,研究表明:(1)在低能端,散射时电荷交换与入射离子能量、入射角有着显着地依赖关系:随着入射离子能量的增加,电荷交换几率越来越小,负离子比例增加,中性离子比例会减少,而正离子数目会缓慢增加;在入射角为镜面散射角时,发生电荷态交换的几率最小,从镜面散射角开始增大入射角和减少入射角,电荷态交换几率都会逐渐增大,负离子比例减少,正离子和中性粒子的比例增加。(2)对于O-、F-、C-叁种离子,C-离子对外层电子的束缚更弱,散射时容易失去附加电子形成中性离子,也容易丢失核外电子形成正离子。(3)对于P型Si(111)和P型Si(100)两种Si表面,入射离子更容易与P型Si(111)表面发生电荷交换。(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4-04-01)
张瑞,张早娣,王泽松,王世旭,付德君[4](2014)在《低能团簇负离子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在武汉大学1.7MV串列加速器上的铯溅射负离子源(SNICS)产生碳团簇离子束,然后将离子注入到镍膜中,在样品表面成功制备了少数层石墨烯,用拉曼光谱进行了表征.(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邢庆子,林郁正,傅世年,方守贤[5](2004)在《利用模拟方法研究RFQ加速器中正、负离子束同时加速的动力学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以时间为自变量的PARMTEQ程序的基础上 ,添加了另一带相反电荷的束流进行动力学计算 ,同时考虑了正、负离子束加速的空间电荷效应和束团间的作用 .并针对特定结构参数的RFQ加速器 ,给出了双束加速的动力学模拟过程和结果 .模拟计算的目的在于研究正、负离子束在RFQ加速结构中同时加速所引起的动力学问题 .结果表明 ,正、负离子束同时加速有助于克服径向空间电荷效应 ,但在流强较大时 ,双束加速时 ,将会在纵向出现明显的异性电荷之间的“捕捉”(trap)现象 ,从而导致纵向粒子损失数目的增加 .因此 ,为实现双束加速 ,必须专门重新设计RFQ加速器 ,使其传输效率高于单束 ,才能体现出双束加速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高能物理与核物理》期刊2004年06期)
简广德[6](2002)在《强流负离子束引出系统的数值模拟编码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设计受控聚变装置用强流负离子束系统,我们研制了二维平面的强流负离子束引出、加速系统的数值模拟程序。该代码程序可用于数值模拟强流负离子束引出、加速系统(本文来源于《中国核科技报告》期刊2002年00期)
简广德,王惠叁[7](2000)在《负离子束引出、加速系统的数值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为辅助设计强流负离子束引出、加速系统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的数学模型 ,简述了数值计算方法。对系统的电、磁场位形进行优化 ,并给出了 30 0keV、5电极负离子束系统的初步优化结果。(本文来源于《计算物理》期刊2000年04期)
王惠叁,简广德,周才品[8](2000)在《高能强流负离子束系统束光学特性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负离子 -中性束注入器中强流负离子束引出与加速系统的特点所建立的数值模拟模型和计算程序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强流负离子束系统电磁场位形、几何参数、等离子体参数、束流密度和负离子剥离损失对负离子束光学特性的影响。对 8电极 80 0 ke V强流负离子束系统的初步优化结果表明 :对引出流密度为 2 1m A· cm-2 的 H-离子束 ,当负离子初始温度为 0 .2 e V时 ,由系统出射的 85%束散角可达到 0 .2 3o。(本文来源于《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期刊2000年02期)
王惠叁,简广德[9](2000)在《300kV,5电极负离子束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用于负离子-中性束注入器的强流负离子引出、加速系统的特点,建立了负离子束系统的数值模拟模型和程序,以便辅助该系统的设计。计算了负离子束和伴随引出的电子束在系统电、磁场共同作用下的运动行为,研究了束密度、负离子初始温度和剥离损失及末电极孔位移等相关参数对负离子束光学特性的影响,优化了电、磁场位形。对 300 kV,5 电极负离子束系统的初步优化结果表明:该系统磁场可以在低能下将电子束偏转到作为接收器的引出电极上;设 H-离子在引出区的剥离损失为 20%并且引出的 H-束密度为 21 mA·cm- 时,所有出射小束的均方根散角和 85%束散角分别 2为 0.327°和 0.460°。(本文来源于《中国核科技报告》期刊2000年00期)
简广德,王惠叁[10](1999)在《负离子束引出与加速系统的数值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能量、大功率中性束注入是对大型受控核聚变装置进行等离子体加热和电流驱动的有效手段。因此势必要发展在高能量下仍具有较高中性转换效率的负离子-中性束注入器。 本文根据负离子-中性束注入器中负离子束系统的特点,建立了对该系统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的基本数学模型和计算程序。系统中增加了偏转电子的磁场,这种磁场的存在破坏了束的对称性,增加了计算难度。通过数值模拟计算优化系统的电、磁场位形和束光学特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核科技报告》期刊1999年S2期)
负离子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对基于射频负离子源的加热中性束的均匀度和束散角有着较高的要求(均匀度优于90%,束散角小于6mrad)。开展基于RF负离子源的束诊断研究中,最为关键的测量有束均匀性,束散角和剥离损失等。对于上述束关键参数的测量最常用的方法是截止靶法。由于1D碳素材料在高温下的稳定性和在热传导上高度各向异性(平行束方向:垂直束方向高达30),因此在上述束关键参数测量上与各向同性的金属靶相比较,在精度上具有较大的优势。本文利用有限元法分析了1D碳素材料的传热学特性和与诊断相关的特性。模拟表明1D碳素材料在基于RF负离子源的束关键诊断应用中的可行性并为高精度束诊断靶的设计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负离子束论文参考文献
[1].连艺.负离子束源装置设计及OCS~-结构和电子亲和势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8
[2].许永建,于玲,胡纯栋,张黎,栗翔.一维碳素材料在负离子束关键参数诊断应用中的可行性分析[C].第十八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摘要集.2017
[3].李远.负离子束与P型Si(111)和P型Si(100)表面散射的电荷交换研究[D].兰州大学.2014
[4].张瑞,张早娣,王泽松,王世旭,付德君.低能团簇负离子束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4
[5].邢庆子,林郁正,傅世年,方守贤.利用模拟方法研究RFQ加速器中正、负离子束同时加速的动力学问题[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4
[6].简广德.强流负离子束引出系统的数值模拟编码结构[J].中国核科技报告.2002
[7].简广德,王惠叁.负离子束引出、加速系统的数值计算方法[J].计算物理.2000
[8].王惠叁,简广德,周才品.高能强流负离子束系统束光学特性的数值模拟[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00
[9].王惠叁,简广德.300kV,5电极负离子束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英文)[J].中国核科技报告.2000
[10].简广德,王惠叁.负离子束引出与加速系统的数值计算方法[J].中国核科技报告.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