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燕丹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燕丹子》,《永乐大典》,《类林》,《太平御览》
燕丹子论文文献综述
黄觉弘[1](2019)在《《燕丹子》成书与二本分行考说》一文中研究指出燕太子丹募使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自战国末以来即已广为流传。《燕丹子》成书当不晚于魏晋之际。《燕丹子》在后世流传中,出现了一卷本和叁卷本两种版本,一卷本今已失传,今传本是叁卷本,以《永乐大典》卷四九〇八所载为代表。一卷本与叁卷本自隋唐以来即已分行,二本存在着较大差异,其最大的差异,即在于文末是否记述高渐离筑击秦始皇故事。能够证实的叁卷本,一直都是终于戛然而止的荆轲骂言,而敦煌写本《类林》残卷、《太平御览》所引《燕丹子》则叙及高渐离筑击秦始皇故事,与叁卷本明显不同。此外,二本还有一些文辞差异也值得注意。(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宁稼雨[2](2019)在《关于《燕丹子》辑校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比分析前人各种版本《燕丹子》的基础上,总结出本次《燕丹子》辑校工作使用底本及其原则,即以"大典本"为底本,用孙本、程本和其他子史文献所引《燕丹子》文字进行校勘,并对按此原则进行辑校工作发生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付春丽[3](2018)在《《燕丹子》研究述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燕丹子》是以战国末期,强秦将吞并燕国为历史背景,叙写了燕太子丹为雪秦耻、拯救国祚,延请刺客荆轲去秦国行刺秦王,终致失败的悲剧故事。《燕丹子》的成书年代,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该书《汉书·艺文志》无载,至《隋书·经籍志》始有着录,故关于《燕丹子》成书年代的探讨,莫衷一是。综合起来,主要有“战国说”、“秦汉说”、“东汉说”,直至更晚的“隋代说”等观点。记载“荆轲刺秦王”事件的汉画像石材料与《燕丹子》之间的关系及《燕丹子》与《史记·荆轲传》孰先孰后,这两个问题是探讨《燕丹子》成书年代的关键。历来研究者在研究《燕丹子》时,多从其与《史记·荆轲传》的语言风格、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甚或更为详细的文本比较入手,而对记载“荆轲刺秦王”故事的汉画像石与《燕丹子》之间的关系则语焉不详。本文首先以大量相关文献的细致阅读为基础,通过梳理历代有关《燕丹子》的文献着录材料,对《燕丹子》所记载的“荆轲刺秦王”故事的流传演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索与辨析。这样不仅有助于我们在更好地理解《燕丹子》这部作品,且其考镜源流之功亦有助于我们对《燕丹子》这一部文学作品的酝酿、产生、发展与回落的历史有更深的体认。其次,《史记·荆轲传》与《燕丹子》虽然一为“征实”的史传作品,一为允许艺术想象与虚构的小说创作,但中国小说从本质上是从史传文学中脱胎出来,因而《燕丹子》与《史记·荆轲传》之间无论是从题材选择、主题意向还是创作方法上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通过文本细读法对《燕丹子》与《史记·荆轲传》的关系进行比较,认为《燕丹子》虽然沿袭了《史记·荆轲传》的基本故事框架,甚至吸取了其中的某些文字、化用了其中的某些情节,但其对《史记·荆轲传》的“羽翼”,并不是简单地抄录,而是在《史记·荆轲传》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线索、充实细节、添加人物行为等方法,从各个角度丰富原有故事,将其纳入新的艺术导向中,从而具有了独立的审美品格。最后,汉画像石所载“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是经过民间口耳相传之后形成的重要文献资料,通过对“荆轲刺秦王”汉画像石的时空分布情况进行考索,可以发现其年代主要集中在东汉早、中、晚期,且多见于中、晚期,或即“桓灵时期”。这说明“荆轲刺秦王”故事在汉代,尤其是东汉时期在民间流传较广泛,呈现出一种辐射状的流布样态,跨地域接受程度较高,在客观上为《燕丹子》的成书提供了丰厚的历史土壤。通过爬梳《燕丹子》所记“荆轲刺秦王”故事的流传演变轨迹、考索“荆轲刺秦王”汉画像石的时空分布情况、比较《燕丹子》与《史记·荆轲传》的关系,本文得出的观点和结论主要有:首先,作为《燕丹子》成书的重要文献来源,“荆轲刺秦王”汉画像石在东汉的兴盛为《燕丹子》成书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其次,《燕丹子》可能成书于东汉末年,羽翼信史,在文本上对《史记·荆轲传》既有选择性的吸收也有虚构艺术上的超越;最后,作为现存最早以小说形式记录“荆轲刺秦”故事的《燕丹子》,其相对成熟的小说家笔法的运用,为后世英雄传奇小说、武侠小说的创作提供了范例,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奠基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9)
李建明[4](2016)在《《燕丹子》成书及与《荆轲列传》的叙事异同》一文中研究指出《燕丹子》的成书历来众说纷纭,在这争论背后其实是对于小说起源问题的思考。其实,《燕丹子》是杂史,它的成书可以定为秦汉间。《燕丹子》出现的一些传说说明它确实有小说因素,这与瞽史的传统有关,而且唐朝以前对于"左迁"之法一向认同。这足以揭示《燕丹子》中出现的民间逸闻的原因。当然,对于历史中的传说成分,历史学家一般比较慎重,比较《燕丹子》与《荆轲列传》的叙事,可以发现杂史小说在起源时期与历史的不同,并启发人们思考小说的起源问题。(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李小龙[5](2016)在《《燕丹子》的命名策略与叙事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荆轲刺秦"故事在小说家和史家的代表性作品分别是《燕丹子》和《史记》。成书于秦汉间的《燕丹子》绝非袭自《史记》,二者之间有着意味深长的差异。艺术结构上,《燕丹子》民间叙事特点明显,叙事焦点游移不定,而《史记》则有一个统一的视角。这种参差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家命名与史家命名传统的关系,以"子"命名而不以"传"命名,使得情绪的表达不易被文体所限。(本文来源于《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杜志强[6](2015)在《《燕丹子》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燕丹子》的产生时间,学术界歧见纷呈,其与《战国策·燕策叁·燕太子丹质于秦章》、《史记·荆轲传》孰先孰后,更是讨论的焦点。本文认为,《燕丹子》与《燕太子丹质于秦章》均产生于《荆轲传》之前。燕国灭亡后,流落到咸阳的燕地文人记录了刺秦过程,这些民间记录就是后来刺秦故事的文献来源。司马迁借夏无且的讲述来验证以往的记载,选录了《燕太子丹质于秦章》,并补充了荆轲身世、高渐离筑击秦始皇等情节。刺秦事件在秦汉民间广泛流传,至少在司马迁之前,就已经有了乌头马角、白虹贯日等传说。相较于六朝小说,《燕丹子》呈现出更为成熟的风貌,是因为六朝小说乃有意为之,要志人、志怪,而《燕丹子》则要传(传记)人,两者写作初衷不同;《燕丹子》产生于纵横之风尚炽的时代,语言纵横铺排,亦多细节描写,而六朝世风则遗貌取神,这深刻影响到六朝小说。今天来看,《燕丹子》是一篇小说,而作者的初衷,很可能就是为人立传,只不过其中有许多民间传说而已。(本文来源于《文献》期刊2015年05期)
叶岗[7](2013)在《《燕丹子》中的公羊学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隋书·经籍志》始有着录的小说《燕丹子》,以行刺秦王为题材,意在表现一群仁人志士当燕国国势迫急之际而展现出来的为信义而轻生死的精神力量。这一主题,是以公羊学的复仇观念作为其思想基础的。 《春秋公羊传》成书于汉景帝之时,但早期公羊学自孔子作《春秋(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3-12-02)
杨学义[8](2013)在《太子丹、荆轲故事的历史流变——以《战国策·燕策》、《史记·刺客列传》和《燕丹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两汉时期,太子丹、荆轲故事经历了一个由史学到文学的发展过程,《战国策·燕策》、《史记·刺客列传》和《燕丹子》清晰地体现了这种演变轨迹,由线条式地记录模式转变为人物性格饱满、情节丰富的故事系统。本文将从叁部作品着手,努力寻找太子丹、荆轲故事流变过程中所体现的文学发展规律。(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3年20期)
叶岗[9](2013)在《《燕丹子》的主题意向与思想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燕丹子》以行刺秦王为题材,意在展现一群仁人志士的精神力量,当燕国国势迫急之际,他们为信义而轻生死。这一主题,渗透了公羊学"以直报怨"思想的影响。历代评论,对作品主题多有误解。(本文来源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03期)
张海明[10](2013)在《《史记·荆轲传》与《燕丹子》比较论——兼谈《燕丹子》的小说文体属性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史记·荆轲传》与《燕丹子》存在诸多异同,由此引发学界对二者关系的不同看法。通过文本比对及结合江淹本事进行考察,可以看出《燕丹子》只是沿袭了《荆轲传》的基本故事框架,在情节、人物、题旨等方面则大异其趣,且其所增添变动并非得自民间传闻,而是江淹据于现实处境所作想象之语。这从根本上决定了《燕丹子》有别于杂史杂传的小说文体性质,也决定了它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的特殊意义,即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即将趋于成熟的标志和衔接由史传到小说的重要环节。(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3年03期)
燕丹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对比分析前人各种版本《燕丹子》的基础上,总结出本次《燕丹子》辑校工作使用底本及其原则,即以"大典本"为底本,用孙本、程本和其他子史文献所引《燕丹子》文字进行校勘,并对按此原则进行辑校工作发生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燕丹子论文参考文献
[1].黄觉弘.《燕丹子》成书与二本分行考说[J].中国文学研究.2019
[2].宁稼雨.关于《燕丹子》辑校的几个问题[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9
[3].付春丽.《燕丹子》研究述略[D].山东大学.2018
[4].李建明.《燕丹子》成书及与《荆轲列传》的叙事异同[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5].李小龙.《燕丹子》的命名策略与叙事建构[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6].杜志强.《燕丹子》考论[J].文献.2015
[7].叶岗.《燕丹子》中的公羊学观念[N].光明日报.2013
[8].杨学义.太子丹、荆轲故事的历史流变——以《战国策·燕策》、《史记·刺客列传》和《燕丹子》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3
[9].叶岗.《燕丹子》的主题意向与思想基础[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3
[10].张海明.《史记·荆轲传》与《燕丹子》比较论——兼谈《燕丹子》的小说文体属性及意义[J].文学评论.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