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幼苗脱黄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绿豆,质体发育,脱黄化,光诱导
幼苗脱黄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汝民[1](2005)在《绿豆幼苗脱黄化初期质体发育生理生化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质体发育是光生物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对于阐明叶绿体的生物发生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阐明植物幼苗质体发育转变过程的生理生化反应、光信号作用的时空变化以及质体和细胞核基因表达调控作用机理。本研究以绿豆幼苗(Phaseolus radiatus L.)为试材,运用连续光、闪光以及抗生素等手段控制绿豆幼苗的发育进程,结合光谱、凝胶电泳和电子显微镜等技术,研究绿豆幼苗叶片Pchlide光还原、Chl形成、PS活性、色素蛋白质形成、活体叶片吸收光谱和4阶导数吸收光谱、叶片荧光特性、P700氧化还原吸收光谱以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以绿豆黄化幼苗叶片为材料,利用不同光质的单色光(472nm、628nm和655nm)、WL以及抗生素等手段,对绿豆黄化幼苗进行处理,观测幼苗叶片发育过程中Pchlide光还原和Chl含量变化。结果表明:Pchlide光还原过程吸收光能是反应底物Pchlide本身,Pchlide是最初接受光的受体;闪光能够诱导Pchlide光还原,对Pchlide的合成作用较小;连续照光能够提高Pchlide的合成速率。在光照4h内,RL和BL有利于绿豆幼苗叶片Chl的生物合成;连续光照36h以后,RL和BL不利于绿豆幼苗叶片Chl的累积和幼苗生长。Pchlide的光还原和Chlide快速酯化过程不受质体和细胞核基因表达的调控,POR活性和Chlide慢速酯化过程受细胞核基因表达的调节。 2.采用光纤光谱仪,在不同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下,对绿豆幼苗叶片室温吸收光谱和4阶导数吸收光谱进行测定和分析。绿豆幼苗黄化叶片主要有628nm、638nm和652nm 3个吸收峰;1μmol.m~(-2).s~(-1)的光照能够诱导光活性Pchlide转化形成Chlide;20μmol.m~(-2)-s~(-1)光照10s内,绿豆幼苗叶片的主要生理生化变化包括光活性Pchlide转化形成Chlide(690nm和672nm),同时Chlide快速酯化形成Chl a;连续光照20s,绿豆幼苗黄化叶片中累积的多数光活性Pchlide转化形成Chlide;连续光照1min,非光活性Pchlide与POR蛋白质结合,形成新的光活性Pchlide。 3.采用不同光质和抗生素处理绿豆黄化幼苗,利用氧电极测定叶片光合速率、膜蛋白活性变化,运用DOC-PAGE凝胶电泳进行叶片质体膜蛋白组成分离。结果显示:连续照光4h质体膜蛋白表现出明显的PSⅠ和PSⅡ活性,同时绿豆幼苗叶片也有比较明显的放氧活性;由于少量累积的蛋白质电泳分析无法检出,Chl蛋白质复合物的电泳条带相对出现的较晚;RL和BL在幼苗脱黄化初期具有较高的活性。在PSI和Lhc的形成过程,质体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较小,主要受细胞核基因表达的调控。 4.利用PAM-2100荧光仪,对连续光、闪光和抗生素处理绿豆幼苗叶片的Chl荧光动力学曲线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绿豆幼苗连续照光4h,Chl荧光动力学曲线明显看到F_I和Fm向Fs的变化,质体光合作用电子传递链基本形成。(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5-05-01)
杨平仿[2](2005)在《水稻幼苗脱黄化过程以及灌浆期茎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既是我国叁大粮食作物之一,又是基因组学研究的模式材料,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基因组学研究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了生命科学各个研究领域的飞速发展。水稻基因组的破译是水稻科学研究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宣告了功能基因组学时代的到来。蛋白质组学是研究细胞内全部蛋白质的动态表达及其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制高点。本论文采用高分辨率的蛋白质双向电泳分离技术和高通量的蛋白质质谱分析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等手段,开展水稻灌浆期茎蛋白质组表达模式和水稻幼苗脱黄化过程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探讨茎生长发育规律和水稻应答光信号相关蛋白质及其网络调控机制,是学科前沿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分别构建了灌浆期水稻顶端茎段和水稻黄化幼苗的蛋白质组表达谱。并对其中185个目的蛋白点进行了MALDI-TOF/MS分析和数据库检索鉴定。共有149个蛋白质得到了鉴定,蛋白质鉴定的成功率为80.5%。这些被鉴定的蛋白质分属118个基因的表达产物,根据它们功能可以分为13种不同的类别,其中绝大多数为能量产生和代谢以及抗性相关的蛋白质。在水稻灌浆期顶端茎段表达的蛋白质中,与能量和物质代谢相关的蛋白质例如ATPase、磷酸丙糖异构酶,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等占有很高比例,说明茎段组织中具有很强的代谢活动。与生长发育相关的蛋白质包括beta-tubulins、无机焦磷酸酶(inorganic pyrophosphatase)、液泡质子ATP酶(vacuolar proton-ATPase)以及UDP葡萄糖焦磷酸酶等的大量累积,显示出顶端茎段细胞分裂和生长迅速; 同时,贮存多糖和结构多糖也在旺盛合成。G蛋白、GDP释放抑制因子等信号传导蛋白以及苯丙氨酸氨解酶、谷胱苷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抗坏血酸过氧化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等抗性相关蛋白质在该时期丰度表达,表明在灌浆期水稻顶端茎段能够迅速感受并传递外界信号,从而使得其在遭受胁迫时能够立刻启动抗逆防御系统,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利环境对种子发育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期刊2005-05-01)
幼苗脱黄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稻既是我国叁大粮食作物之一,又是基因组学研究的模式材料,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基因组学研究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了生命科学各个研究领域的飞速发展。水稻基因组的破译是水稻科学研究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宣告了功能基因组学时代的到来。蛋白质组学是研究细胞内全部蛋白质的动态表达及其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制高点。本论文采用高分辨率的蛋白质双向电泳分离技术和高通量的蛋白质质谱分析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等手段,开展水稻灌浆期茎蛋白质组表达模式和水稻幼苗脱黄化过程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探讨茎生长发育规律和水稻应答光信号相关蛋白质及其网络调控机制,是学科前沿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分别构建了灌浆期水稻顶端茎段和水稻黄化幼苗的蛋白质组表达谱。并对其中185个目的蛋白点进行了MALDI-TOF/MS分析和数据库检索鉴定。共有149个蛋白质得到了鉴定,蛋白质鉴定的成功率为80.5%。这些被鉴定的蛋白质分属118个基因的表达产物,根据它们功能可以分为13种不同的类别,其中绝大多数为能量产生和代谢以及抗性相关的蛋白质。在水稻灌浆期顶端茎段表达的蛋白质中,与能量和物质代谢相关的蛋白质例如ATPase、磷酸丙糖异构酶,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等占有很高比例,说明茎段组织中具有很强的代谢活动。与生长发育相关的蛋白质包括beta-tubulins、无机焦磷酸酶(inorganic pyrophosphatase)、液泡质子ATP酶(vacuolar proton-ATPase)以及UDP葡萄糖焦磷酸酶等的大量累积,显示出顶端茎段细胞分裂和生长迅速; 同时,贮存多糖和结构多糖也在旺盛合成。G蛋白、GDP释放抑制因子等信号传导蛋白以及苯丙氨酸氨解酶、谷胱苷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抗坏血酸过氧化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等抗性相关蛋白质在该时期丰度表达,表明在灌浆期水稻顶端茎段能够迅速感受并传递外界信号,从而使得其在遭受胁迫时能够立刻启动抗逆防御系统,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利环境对种子发育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幼苗脱黄化论文参考文献
[1].张汝民.绿豆幼苗脱黄化初期质体发育生理生化机制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
[2].杨平仿.水稻幼苗脱黄化过程以及灌浆期茎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