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耗竭与修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黑土,速效钾,钾素耗竭,钾素修复
耗竭与修复论文文献综述
刘金华,杨靖民,于晓斌,周米平[1](2010)在《物理方法对钾素耗竭黑土的修复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已发生钾素耗竭的土壤能否进行修复,能修复到什么程度,这对土壤供钾能力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也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试验采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对耗竭后黑土的钾素修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物理修复方法即干湿交替、恒湿、淹水及冻融交替都能不同程度的提高耗竭后土壤中速效钾的含量,使供试黑土达到一定的钾素修复效果。但其中冻融交替处理的修复效果最好,其速效钾的平均增加量和平均增加率为39.2 mg/kg,81.5%。其余3种物理方法的修复效果依次为干湿交替处理:30.8 mg/kg,64%;恒湿处理:29.8 mg/kg,58.2%;淹水处理:15.2 mg/kg,31.6%。这说明相比之下冻融交替是一种较好的修复速效钾的物理方法,因此本地区土壤冬天封冻、春天开化的气候条件对黑土中速效钾的修复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孙雅琴[2](2008)在《吉林省玉米带土壤钾素耗竭与修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吉林省玉米带位于吉林省中部,该区地带性土壤为黑土和黑钙土。这里气候适合玉米生长:雨热同季,夏季高温湿润,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丰富。再加上土地平坦,土壤肥沃,非常适合玉米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玉米的高产稳产。该区玉米种植面积每年在20×104hm2左右,占全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是该区域内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如今,该地区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先进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已逐渐成为以玉米为主的商品粮基地,成为世界着名的叁大“黄金玉米带”之一。钾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也是所有有机体必要的唯一的一价阳离子,它的某些生理功能是其它一价阳离子无法替代的。然而,由于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和人类的不合理利用,该地区土壤肥力出现退化,尤其是钾素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本研究从吉林省玉米带中选取十种有代表性的耕层土壤,连续种植了十茬黑麦草,对土壤中的钾素进行耗竭。之后,模拟自然条件下的干湿交替、淹水、恒湿及东北地区特有的冻融交替等物理方法对耗竭后的土壤进行修复;同时研究施入钾肥、钾和氮混合、钾和磷混合、氮磷钾肥混合、钾与玉米秸秆粉的混合、施氮磷钾与玉米秸秆粉的混合物的土壤钾素变化的趋势。耗竭结果表明:①随着种植茬数的增多,大多数土壤上黑麦草的生长状况变差,六茬之后,基本稳定。黑麦草的累积吸钾量随种植茬数的增多而逐渐减低。②由于黑麦草的吸收利用,土壤中速效性钾的含量逐渐降低,而当降低到某一水平时,连续种植也不再下降或下降的趋势很慢,出现速效性钾的“最低值”.吉林省土壤大多的该值在30—50mg/kg;③对于大多数土壤而然,在种植过程中缓效钾的含量逐渐下降,只有其中的叁种土壤缓效钾出现450mg/kg左右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说明吉林省玉米带黑土中的缓效钾很难耗竭到“最低值”。④与不施钾处理相比,施钾处理的土壤中,有的土壤速效钾与缓效钾也降低。这表明只要种植作物,土壤中的钾素含量就要逐渐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中的钾素总有被耗尽的一天。因此我们只能通过施肥来减缓这种情况的发生。用DPS分析土壤速效性钾“最低值”(x_2)与原始土壤速效钾的含量(x_1)、缓效钾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粘粒含量、阳离子交换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其中与速效钾的相关关系最密切。修复的结果显示:各种物理方法对耗竭后土壤的速效钾的修复作用不明显,说明各种物理方法对土壤非交换性钾向交换性钾的转化反应影响很小。各种化学方法对土壤的修复研究结果表明:施入钾肥能迅速提高土壤中水溶性钾与交换性钾的含量,能在短时间内能显着提高土壤的供钾强度。但由于增加了土壤中速效性钾的含量,土壤中的交换性钾易被土壤胶体固定,而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因此,我们应该适时适量的向土壤中施入钾肥,提高土壤钾素肥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耗竭与修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吉林省玉米带位于吉林省中部,该区地带性土壤为黑土和黑钙土。这里气候适合玉米生长:雨热同季,夏季高温湿润,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丰富。再加上土地平坦,土壤肥沃,非常适合玉米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玉米的高产稳产。该区玉米种植面积每年在20×104hm2左右,占全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是该区域内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如今,该地区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先进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已逐渐成为以玉米为主的商品粮基地,成为世界着名的叁大“黄金玉米带”之一。钾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也是所有有机体必要的唯一的一价阳离子,它的某些生理功能是其它一价阳离子无法替代的。然而,由于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和人类的不合理利用,该地区土壤肥力出现退化,尤其是钾素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本研究从吉林省玉米带中选取十种有代表性的耕层土壤,连续种植了十茬黑麦草,对土壤中的钾素进行耗竭。之后,模拟自然条件下的干湿交替、淹水、恒湿及东北地区特有的冻融交替等物理方法对耗竭后的土壤进行修复;同时研究施入钾肥、钾和氮混合、钾和磷混合、氮磷钾肥混合、钾与玉米秸秆粉的混合、施氮磷钾与玉米秸秆粉的混合物的土壤钾素变化的趋势。耗竭结果表明:①随着种植茬数的增多,大多数土壤上黑麦草的生长状况变差,六茬之后,基本稳定。黑麦草的累积吸钾量随种植茬数的增多而逐渐减低。②由于黑麦草的吸收利用,土壤中速效性钾的含量逐渐降低,而当降低到某一水平时,连续种植也不再下降或下降的趋势很慢,出现速效性钾的“最低值”.吉林省土壤大多的该值在30—50mg/kg;③对于大多数土壤而然,在种植过程中缓效钾的含量逐渐下降,只有其中的叁种土壤缓效钾出现450mg/kg左右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说明吉林省玉米带黑土中的缓效钾很难耗竭到“最低值”。④与不施钾处理相比,施钾处理的土壤中,有的土壤速效钾与缓效钾也降低。这表明只要种植作物,土壤中的钾素含量就要逐渐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中的钾素总有被耗尽的一天。因此我们只能通过施肥来减缓这种情况的发生。用DPS分析土壤速效性钾“最低值”(x_2)与原始土壤速效钾的含量(x_1)、缓效钾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粘粒含量、阳离子交换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其中与速效钾的相关关系最密切。修复的结果显示:各种物理方法对耗竭后土壤的速效钾的修复作用不明显,说明各种物理方法对土壤非交换性钾向交换性钾的转化反应影响很小。各种化学方法对土壤的修复研究结果表明:施入钾肥能迅速提高土壤中水溶性钾与交换性钾的含量,能在短时间内能显着提高土壤的供钾强度。但由于增加了土壤中速效性钾的含量,土壤中的交换性钾易被土壤胶体固定,而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因此,我们应该适时适量的向土壤中施入钾肥,提高土壤钾素肥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耗竭与修复论文参考文献
[1].刘金华,杨靖民,于晓斌,周米平.物理方法对钾素耗竭黑土的修复效果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0
[2].孙雅琴.吉林省玉米带土壤钾素耗竭与修复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