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安仁县一中康永艳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能使学生依照生活经验实现对知识的有效建构;能使学生深刻感悟所学数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产生追求科学的内在内驱力;能使学生接近科学与生活间的距离并习得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力图把数学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入课堂,下面是几点在平时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尝试。
一、数学生活化教学可用生活情境为数学学习修筑“跑道”
生活情境是指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便于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的学习氛围。创设生活情境,要求数学教学注重现实性。从客观上讲,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主观上讲,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或教学的指导,借助生活情境,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譬如在进行指数函数学习之前,有同学问:“老师,博物馆中的出土文物和古生物恐龙化石都有注明它们所处的年代,考古学家是如何测算它们所处的年代呢?”他这一问,同学们也都随声附和:“对呀,老师,这是怎样推测出来呀?”我笑着说:“这可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大家回去可以先查查资料,讨论讨论,当一回考古学家。”几天后,我就顺着学生的问题进入指数函数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生活情境引导下,学生带着好奇与兴奋,顺利进入了新课内容。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来修筑数学学习的“跑道”,将文本知识还原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的思想与课本之间有了一个斜坡。这样更能促进课堂对话,形成课堂互动,使学习过程更具有吸引力。
在已知的基础上建构未知才能让数学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生活教学注重从已知建构未知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意义与价值,感受构建求知的兴趣与激情,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认知内驱力。
二、数学生活化教学可用形式多样的生活材料为学生增添数学形象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需要教师积极开发利用各种生活材料,为学生增添趣味盎然、丰富多彩的数学形象。使呆板的数学概念鲜活化;抽象的原理形象化;干涩的公式趣味化;为数学教学增添乐趣。数学生活化教学可运用形式多样的生活材料为学生增添数学形象。如在分析2008浙江高考卷的第10题:AB是平面的斜线段,A为斜足,若点P在平面内运动,使得△ABP的面积为定值,则动点P的轨迹是
A.圆B.椭圆C.一条直线D.两条平行直线
我设计了两个问题。问题①:我们切甘蔗时,如果用刀角度不同(把甘蔗近似地看为圆柱体)它的切痕有何不同?(圆或椭圆)问题②:到一线段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什么?(圆柱)本小题其实就是一个平面斜截一个圆柱表面的问题,由于线段AB是定长线段,而△ABP的面积为定值,所以动点P到线段AB的距离也是定值。由此可知空间点P在以AB为中心线的圆柱侧面上.又因P在平面内运动,所以这个问题相当于一个平面去斜切一个圆柱(AB是平面的斜线段),得到的切痕是椭圆。
这样用形式多样的生活材料为学生增添数学形象,激发了学生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使教材中的数学知识通俗化、生活化,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数学生活化教学可让学生在生活问题的解决中运用数学
数学伟人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段话阐明了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不但使知识的价值得以体现,而且也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课程内、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理论的同时了解相关知识的应用性,有效地把抽象的数学模型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它既可以帮我们追溯研究历史,又可以帮我们分析解决现况,更可以帮我们预测指导未来。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就是实施“从生活走向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的教学理念。让高中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认识的内驱力;可用形式多样的生活材料为学生增添数学形象、丰富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可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运用中研究数学,激发学生的钻研数学的欲望;可让学生在生活问题的解决中运用数学,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运用数学的成就感。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师,让我们在数学生活化这一领域中进一步思索探究,更好地将教学的目标与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使学生获取有活力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