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且须放荡论文-仲瑶

文章且须放荡论文-仲瑶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章且须放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名士风度,宫体,萧绎

文章且须放荡论文文献综述

仲瑶[1](2017)在《“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观念溯源》一文中研究指出"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观念的提出与魏晋名士风度关系甚密。以门阀社会政治形态的延续作为基础,名士风度在塑造六朝士人气质性情的同时,也打破了两汉以来根深蒂固的"政教"和"时用"观念,并造成了六朝文学重情韵、尚风谣以及嘲谑游戏之风。但这种影响并非单向无阻,而是与儒学教育和道德规训相交织,由此也带来了文人道德问题的凸显。基于自身政治身份的变化和新变文学趣味,萧纲通过"立身先须谨慎"这一"道德"前提的预设,将诗教话语系统中二而为一的"道德"即"文章"观念加以分离,从而为宫体文学创作及其存在的合理性找到了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文学遗产》期刊2017年04期)

梁伟林[2](2017)在《论萧纲的“文章且须放荡”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且须放荡",是萧纲文学思想的核心。从本质上而言,这也是一种离经叛道的文学主张,在文论史上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也引起了很多批评家的注意。本文通过还原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在探究"文章且须放荡"的原初含义,分析萧纲是如何在实践"文章且须放荡"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文章且须放荡"的文论观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时代内涵与运用价值,从而彰显古代文论在现代文论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朱志鑫[3](2012)在《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小议“文人相悖”之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古代对于"文"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占主导的是"文如其人",然而这个观点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文人相悖"的现象也屡见不鲜,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很多,本文首先从解释"文人相悖"之含义入手,再者对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稍加分析,主要是从作家的内在特质与时代之外在影响加以关照,以期略窥此现象本质所在。(本文来源于《文学界(理论版)》期刊2012年10期)

胡发萍[4](2010)在《论萧纲“文章且须放荡”说对宫体诗创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萧纲"文章且须放荡"说的提出既有当时文学思潮的冲击,又与萧氏兄弟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新阐释密切相关。这一理论影响着齐梁诗人的诗歌创作,促使宫体诗创作成为文坛潮流,在艺术上也代表着诗歌发展的方向。(本文来源于《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韦中华[5](2010)在《文章且须放荡》一文中研究指出内容上的优点,不必多说。该书更具魅力之处在于:在貌似严肃的专业领域,这名政治学女博士却行文轻松,不乏幽默,叙事简练。学者把文章写得高深莫测是一种了不起的本事,而能把高深问题流畅地呈现,成为富有魅力的读本,达"凡有水井处皆歌柳词"之效,我以为,这(本文来源于《美文(上半月)》期刊2010年01期)

强中华[6](2007)在《从阅读与创作双重角度重新解读“文章且须放荡”》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界无一例外地把萧纲所谓“文章且须放荡”之“文章”理解为写文章,这似乎并不完全符合原文本意。“文章且须放荡”还应从阅读的角度理解为不拘一格、广泛阅读。学界从创作角度理解“文章且须放荡”时,又多把“文章”的外延限定在“宫体诗”或诗歌,这既不完全符合萧纲视野中的“文章”含义,更不符合萧纲“文章”创作的实际。从创作角度讲,萧纲“文章且须放荡”应理解为突破传统,不拘泥于创作阐发儒家经义的文章,还可创作其他学术文章、应用文章及文学作品。(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归青[7](1994)在《“文章且须放荡”辨——兼与某些说法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梁简文帝萧纲在《诫当阳公大心书》中提出的主张,“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在文论史上曾经发生过相当的影响,也引起过人们对他的批评。六十年代以来,有些学者对它的含义作了新的诠解,使人们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但我觉得其中仍有未惬人意之处。本文想就此提出个人的浅见,以就正于方家。(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94年06期)

郑力戎[8](1990)在《萧纲的“文章且须放荡”说再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萧纲的“文章且须放荡”的“放荡”是指不受拘束,放恣任性的意思,而不是“煽惑色情文学的理论纲领”;“瞻郑邦而知退”的“郑邦”是指一特定的地域,与被斥为淫靡文学的“郑声”或“郑卫之音”了不相涉。(本文来源于《文史哲》期刊1990年01期)

赵昌平[9](1984)在《“文章且须放荡”辨》一文中研究指出梁简文帝萧纲《诫当阳公大心书》有云"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此语常为论者引作齐梁"淫靡"诗风的理论表现。~①齐梁诗风能否径以"淫靡"一词概之,且作别论;这里想先就萧纲此论作一辨析。一"放荡"一词,今人常解作淫佚浮荡,然古人理解,却不限于此。(本文来源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九辑)》期刊1984-04-01)

徐中玉[10](1979)在《文章且须放荡——发扬我国指导青年创作“必须放”的优良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相当长期以来,在一种“左”的思想倾向影响下,我们的文艺创作在一度蓬勃兴旺之后,未能不断取得应有的发展。而在林彪、“四人帮”窃踞大权、阴谋篡党的十年里,文艺界更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和压迫。建国叁十年来,我们的青年作者队伍成长得不大、不多、不快,远不能适应国家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需要。今天,在文艺界,同样也存在着青黄不(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1979年09期)

文章且须放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且须放荡",是萧纲文学思想的核心。从本质上而言,这也是一种离经叛道的文学主张,在文论史上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也引起了很多批评家的注意。本文通过还原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在探究"文章且须放荡"的原初含义,分析萧纲是如何在实践"文章且须放荡"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文章且须放荡"的文论观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时代内涵与运用价值,从而彰显古代文论在现代文论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章且须放荡论文参考文献

[1].仲瑶.“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观念溯源[J].文学遗产.2017

[2].梁伟林.论萧纲的“文章且须放荡”说[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17

[3].朱志鑫.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小议“文人相悖”之现象[J].文学界(理论版).2012

[4].胡发萍.论萧纲“文章且须放荡”说对宫体诗创作的影响[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5].韦中华.文章且须放荡[J].美文(上半月).2010

[6].强中华.从阅读与创作双重角度重新解读“文章且须放荡”[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

[7].归青.“文章且须放荡”辨——兼与某些说法商榷[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

[8].郑力戎.萧纲的“文章且须放荡”说再探[J].文史哲.1990

[9].赵昌平.“文章且须放荡”辨[C].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九辑).1984

[10].徐中玉.文章且须放荡——发扬我国指导青年创作“必须放”的优良传统[J].学术月刊.1979

标签:;  ;  ;  

文章且须放荡论文-仲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