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曲靖655000)
【摘要】目的: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环境的恶化,恶性肿瘤患者越来越多,通常多数恶性肿瘤患者均会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其极易导致该类患者出现血栓,继而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血液高凝状态时恶性肿瘤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血液学改变,通过采用有效的防治措施对肿瘤患者的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恶性肿瘤;血液高凝状态;诊断;预后
【中图分类号】R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5-0116-02
血液高凝状态指的是多种因素导致血液出现止血、凝血、抗凝以及纤溶功能失调的病理过程[1]。血液高凝状态是恶性肿瘤患者较为常见的血液学改变,其也是该类患者发生血栓的重要原因。有研究表明,肿瘤患者的血栓形成与肿瘤细胞血行转移以及肿瘤内部血管的生成具有密切的关系[2]。肿瘤患者一旦发生血栓,会对其病情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还会加大治疗难度,继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存期造成严重的影响。尽早、有效的诊断并采用相应的治疗对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1.诊断评价
1.1一般资料评价
通常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合并疾病、肿瘤部位、分期以及治疗情况等,这些均有可能导致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有研究发现,女性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要高于男性,亚洲人的发生率高于美洲人。原发肿瘤疾病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占多数。
1.2相关诊断标准
(1)血小板:主要是以血小板计数为主,通常多数恶性肿瘤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要高于正常人,发生转移的患者要高于未发生转移的患者,且中晚期患者显著高于早期患者。采用化疗治疗的血小板计数升高患者,治疗获得效果时,排除药物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其血小板计数要低于治疗前。有研究发现,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上升,表明患者血小板活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2)凝血与纤溶:血浆中可溶性纤维变成不可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即为凝血,纤溶是凝血过程中变成的不可溶性纤维蛋白在某种条件下发生溶解。正常情况,机体凝血与纤溶系统会进行相互调节,使其能够保持平衡。化验指标:凝血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其中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与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是临床上反应患者外源性与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常用指标,肿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与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通常低于非肿瘤患者,且没有明显的特征。凝血酶时间在肿瘤患者与非肿瘤患者中没有明显的差异,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非肿瘤患者。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体纤溶酶所产生的降解物质,其能够对患者的高凝状态与继发性纤溶活性抗进进行反映。此外,D-二聚体还能够反映患者血管内皮受损情况,提示其处于血液高凝状态,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3)血液流变学:其变化指标较大的主要包括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等。
2.恶性肿瘤血液高凝状态的治疗及预后
2.1治疗
(1)一般治疗:健康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以低盐、低脂、低糖为主,合理的补充维生素,戒烟酒,适当的进行锻炼等。(2)病因治疗:抗肿瘤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让患者肿瘤细胞负荷降低,减轻肿瘤细胞对血管内皮造成的损伤,防止肿瘤细胞释放促凝因子。在抗肿瘤治疗是,会引发多种血液高凝状态,如采用化疗时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操作时极易对血管造成损伤;患者手术后,运动较少,继而出现血液高凝状态。临床上对于以上情况,可采用利伐沙班、阿司匹林抗凝治疗。(3)药物治疗:临床上控制血液高凝状态、预防血栓的发生药物主要包括低分子肝素、低剂量普通肝素、戊聚糖那、维生素K拮抗剂等。对于确诊为恶性肿瘤疾病或疑似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应采用以上任意一种药物进行治疗,避免患者出现血栓。我院对于肿癌晚期患者主要采用口服利伐沙班进行抗凝治疗。(4)中医治疗:中医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其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有自身的见解,中医认为恶性肿瘤高凝状态属于血瘀范畴,通常采用活血化瘀法结合扶正法辨证治疗。但由于,对该类疾病的研究较少,没有统一的治疗标准,使得中医在该领域有所限制。
3.血液高凝状态防治需要注意的问题
恶性肿瘤组织血流较丰富,极易发生出血情况,抗凝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对患者进行抗凝治疗时需要注意患者是否存在禁忌。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仔细对患者进行各项相关检查。
4.小结
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导致,并且在一定时间内发生转移。采用合理的实验室指标以及科学的检测手段,便于尽早发现,继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现目前,临床上对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没有统一的诊治标准,但由于血液高凝状态会对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及预后造成一定的影响,因而有学者认为对血液高凝状态的相关诊治有利于为恶性肿瘤患者治疗提供依据[3]。
【参考文献】
[1]许婵,潘连连,蒋雷,等.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与凝血参数对恶性肿瘤患者高凝状态的诊断价值比较[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2):116-118.
[2]李颖,姜达,张增叶,等.预防性抗凝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29):49-54.
[3]温志震,米登海,任维维,等.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与临床特征关系的研究[J].国际肿瘤学杂志,2014,41(3):23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