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收入差异论文-杨华

地区收入差异论文-杨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区收入差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家庭收入,东中西部,工资性收入,就业机会

地区收入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杨华[1](2019)在《农民家庭收入地区差异的微观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业已形成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家庭收入的东中西部差异却依然较大,这与地区间工业化发展程度、市场就业机会和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不同有关,它们通过不同的微观机制作用于东中西部农民家庭,使不同地区农民家庭的收入形成差异。其中区域工业化发展程度是基础,市场就业机会和劳动力市场化程度是其派生变量。东部农村工业化发展程度和市场就业机会的优势,通过当地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而容易转化为较高的工资性收入。中西部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是抑制其工资性收入提高的重要原因。在东中西部农村存在一时难以逆转的工业化发展程度和市场就业机会等差异的情况下,缩小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提高中西部农民的家庭收入,最主要的途径是提高其劳动力的市场化程度,使其劳动力得以充分调动和合理配置,并减少有较大劳动力机会成本的人情酒席等文化性消费。(本文来源于《河南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柳光强,杨芷晴[2](2019)在《基础教育差异对农村地区收入分配的影响——异质性教育收益视角的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扩展与分化两方面考察基础教育差异对农村地区收入分配的影响,并对教育扩展与教育分化的交互机制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农村基础教育的扩展有助于缓解收入差距,但这种效应正逐渐减弱;由于教育收益率在不同群体之间存在差别,2003—2012年我国农村家庭在基础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分流,事实上缩小了各教育级别上农民收入差距;教育分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随着基础教育的扩展而逐渐增强。这意味着,如果新增的低收入家庭孩子接受了更高年限/级别的教育,但这一正规教育所获得的收益低于高收入家庭,那么这种教育分化的改善反而会恶化收入差距,且这种影响随着当地总体教育水平的提升而加重。研究的回归结果表明,农村教育政策的制定要同时考虑不同群体之间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与教育质量的均等,同时还应结合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需求搭建多层次教育供给体系,鼓励并引导教育分流。(本文来源于《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石永强,吴丽娜,张智勇[3](2018)在《地区物流资源带动居民收入城乡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东中西部的代表省份——广东省、湖北省以及四川省的物流资源建设以及城乡居民收入进行了统计和回归分析,分析了物流公共资源建设与城乡居民收入的弹性系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同地区城市与农村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物流资源对于城乡居民的收入有不同的带动作用,决策者应该根据地区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投资和产业政策以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来源于《经济论坛》期刊2018年12期)

段玉婉,纪珽[4](2018)在《中国地区间收入差异变化的影响因素探究——基于国内价值链视角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Theil指数测算了1995年至2012年中国地区间收入差异.结果显示,2003年后地区间收入差异开始不断下降.本文利用反映加工贸易的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建立了地区间收入差异的结构分解模型,分析了地区间收入差异下降的原因.结果表明,投入结构的变化有效降低了地区间收入差异,而最终需求的变化大幅加剧了地区间收入差异.进一步研究表明,国内需求规模的扩大、地区间中间品贸易往来的加强、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人口迁移是地区间收入差异下降的最主要因素.本文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缩小地区间收入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本文来源于《管理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王菁,焦娜[5](2018)在《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地区差异研究——基于收入回归的Shapley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 2005~2016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阐释了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和我国农民收入水平差异的变化,运用ECM模型、GLS和GMM估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构建出最优收入回归模型;进而基于回归分析运用Shapley值过程分解以基尼系数衡量的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的差距,阐释以农村金融发展为主的不同因素对于农民收入水平地区差异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发展对东中部地区农民收入具有促进作用,而对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的影响不显着。与此同时,农村金融发展对于农民收入地区收入差异具有较大的影响,但这种作用的成效要低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金融》期刊2018年09期)

黎毅,李丽辉[6](2018)在《西部地区省域居民收入差异演变及其城乡静动态分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1998—2015年中国西部12省域总体、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及相关统计数据,运用基尼系数法分别测算叁种收入差异,在此基础上对收入差异进一步进行静态和动态分解。结果表明:中国西部省域居民收入差异呈现出阶段性波动趋同特征,其中农村居民收入差异总体高于城镇居民,并且两者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大;静态分解方面,省域间居民收入差异对总体收入差异贡献度最大;动态分解方面,由居民收入水平和人口变动引起的增长效应对总体收入差异贡献度最大,其中城镇效应高于农村效应。(本文来源于《西安财经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王清丽[7](2018)在《中国民族间收入差异原因实证研究—教育差异、地区差异与地区内的职业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了覆盖面较广的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与以义务教育法影响年限和义务教育法地区影响力这两个变量为工具变量的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分两阶段探讨了少数民族身份、受教育年限及二者的交互、地区差异及其与少数民族身份的交互对个人收入的影响,以期为促进中国各民族收入平等提供一些有益的政策参考。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加入地区变量前后受教育年限均高度显着地正向影响个人收入,但在加入地区变量后,少数民族身份对个人收入的影响由显着的负向影响转变为不显着的正向影响,而且少数民族身份与受教育年限的交乘项对个人收入的正向影响也由显着转变为不显着。上述结果表明,中国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收入差异主要来自于受教育水平的差异,以及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其中地区差异的存在还会削弱增加教育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和汉族收入差距缩小的作用,因此缩小地区差异应为缩小汉族和少数民族收入差距的首要目标。其次,去粗取精,保留和设计合理有效的少数民族教育倾斜政策也是缩小少数民族、汉族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此外,东部地区与少数民族身份的交乘项对个人收入的影响系数为负,即少数民族身份在东部地区内对个人收入仍存在一定的负向影响,但其影响并不显着;相比之下,少数民族高比地区与少数民族身份的交乘项则对个人收入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在该地区内少数民族个人收入平均比当地的汉族低约49.5%。上述结果表明该地区内则存在着显着的汉族、少数民族收入差异。由于中国少数民族近69.3%的人口从事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这类职业,比汉族的46.4%高出约23%,而且相对于东部地区,在少数民族聚居且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这种情况可能更为普遍,因而少数民族高比地区内存在的显着的汉族、少数民族收入差距可能是由少数民族高比地区内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职业分化导致的。因此,为少数民族和汉族在不同职业和行业中创造自由流动的条件也是实现二者收入差距缩小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5-24)

周明海,杨粼炎[8](2017)在《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分配效应:地区和城乡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国1996年至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系统考察了劳动收入份额对个体收入不平等的分配效应。对中国整体而言,劳动收入份额上升具有显着的分配改善效应。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叁个直辖市劳动收入份额的分配效应为正而其他省份为负,中、西部地区内部的分配效应为负,叁大地区间的分配效应差异是劳动收入份额整体分配效应存在截面和时间维度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分城乡看,劳动收入份额的分配效应在城镇为正而在农村为负,两大分配关系在城镇和农村内部存在系统差异。通过劳动力流动视角,本文统一解释了劳动收入份额分配效应的地区和城乡差异。受户籍和统计制度的双重制约,城乡住户调查因忽视劳动力流动使要素收入分配对个体收入分配的影响出现偏向效应。(本文来源于《劳动经济研究》期刊2017年06期)

[9](2017)在《收入不平等、流动性约束对高等教育地区差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广东工业大学李景睿在《高等教育研究》发表《收入不平等、流动性约束对高等教育地区差异的影响》,文章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2003年—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收入不平等、流动性约束与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的关系进行分析后发现,收入不平等不利于各省份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的提高,而信贷供给缓解了流动性约束,(本文来源于《职业技术教育》期刊2017年34期)

李景睿,李敏仪[10](2017)在《收入不平等、流动性约束对高等教育地区差异的影响——基于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中国东、中、西部地区2003-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收入不平等、流动性约束与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总体研究结果表明,收入不平等不利于各省市受高等教育人口比率的提高,信贷供给缓解了流动性约束,促进了各省市受高等教育人口比率的提高。地区比较分析显示,收入不平等、流动性约束对东、中、西部省市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存在差异化的影响。降低基尼系数对东部地区高等教育人口比例的边际的作用最为明显,其次为西部地区,最小是中部地区。减少流动性约束对中部地区高等教育人口比例的边际作用更加有效,其次为西部地区,最小是东部地区。因此,为了实现我国"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的目标,政府促进东、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和普及的区域政策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本文来源于《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新兴经济体研究会2017年会暨2017新兴经济体论坛(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期刊2017-11-03)

地区收入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扩展与分化两方面考察基础教育差异对农村地区收入分配的影响,并对教育扩展与教育分化的交互机制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农村基础教育的扩展有助于缓解收入差距,但这种效应正逐渐减弱;由于教育收益率在不同群体之间存在差别,2003—2012年我国农村家庭在基础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分流,事实上缩小了各教育级别上农民收入差距;教育分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随着基础教育的扩展而逐渐增强。这意味着,如果新增的低收入家庭孩子接受了更高年限/级别的教育,但这一正规教育所获得的收益低于高收入家庭,那么这种教育分化的改善反而会恶化收入差距,且这种影响随着当地总体教育水平的提升而加重。研究的回归结果表明,农村教育政策的制定要同时考虑不同群体之间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与教育质量的均等,同时还应结合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需求搭建多层次教育供给体系,鼓励并引导教育分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区收入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1].杨华.农民家庭收入地区差异的微观机制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9

[2].柳光强,杨芷晴.基础教育差异对农村地区收入分配的影响——异质性教育收益视角的解释[J].教育研究.2019

[3].石永强,吴丽娜,张智勇.地区物流资源带动居民收入城乡差异研究[J].经济论坛.2018

[4].段玉婉,纪珽.中国地区间收入差异变化的影响因素探究——基于国内价值链视角的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18

[5].王菁,焦娜.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地区差异研究——基于收入回归的Shapley分解[J].浙江金融.2018

[6].黎毅,李丽辉.西部地区省域居民收入差异演变及其城乡静动态分解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8

[7].王清丽.中国民族间收入差异原因实证研究—教育差异、地区差异与地区内的职业分化[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

[8].周明海,杨粼炎.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分配效应:地区和城乡差异[J].劳动经济研究.2017

[9]..收入不平等、流动性约束对高等教育地区差异的影响[J].职业技术教育.2017

[10].李景睿,李敏仪.收入不平等、流动性约束对高等教育地区差异的影响——基于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实证分析[C].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新兴经济体研究会2017年会暨2017新兴经济体论坛(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2017

标签:;  ;  ;  ;  

地区收入差异论文-杨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