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耦合传质传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温气泡,传热,传质,气泡半径
耦合传质传热论文文献综述
金良安,何升阳,张志友,苑志江[1](2019)在《传热传质耦合影响的水中气泡上浮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海水密度人工跃变技术中的气泡上浮过程,分别建立气泡传热、传质及其速度、半径等各微分方程,进而构建水中高温气泡运动的耦合模型,数值模拟得出不同大小气泡运动的两个结论:一是在气泡上浮初期,气泡温度急剧降低,半径减小而速度升高,且都分别呈先快速后平缓的规律;气泡初始半径越大,其平均热流密度变化幅度、温度下降速率与半径减小趋势都将越缓慢,而速度升高趋势则更显着。二是当气泡温度降至液温后,气泡近似作匀加速运动,半径稳定、缓慢增大,而初始半径越大的气泡,其加速度更大并更快到达水面。经验证该模型能够有效模拟水中高温气泡的上浮过程及其特征规律,为制备合适气泡群,应用于海水密度人工跃变技术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蕾,刘建鹏[2](2018)在《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的复杂系统中流体流动与传热传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的复杂系统中流体流动与传热传质机理研究对于复杂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考察了复杂系统空气传热和传质机理,对于流体流动的规律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所示:统温度和无量纲传热系数,随Fo增大成反比规律;风速越低,系统温度变化幅度越小。(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李蕾,刘建鹏[3](2018)在《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的复杂系统中流体流动与传热传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的复杂系统中流体流动与传热传质机理研究对于复杂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考察了复杂系统空气传热和传质机理,对流体流动的规律进行研究,主要结论:统温度和无量纲传热系数,随Fo增大成反比规律;风速越低,系统温度变化幅度越小。(本文来源于《长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盛汉乾[4](2018)在《基于微波加热沥青路面的传热传质实验装置及质热耦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波作为一种新型加热能源,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而当其被引进到沥青路面的加热修复时,是将沥青路面料当作一种多孔电解质材料,放置于微波场内部,在微波的作用下,沥青路面料内部大量极性分子被激化,开始产生旋转、互相之间碰撞、摩擦,使其内部产生大量热,热量由内及外使沥青路面整体温度升高、软化,从而达到修复路面的目的。为了能进一步提高微波修复沥青路面的修复效率、提高沥青路面养护质量,对加热过程中存在的质热传递现象的研究必不可少,为此本文做了以下工作:(1)由于沥青路面料为多孔材料的一种,为了研究微波加热沥青路面料过程中存在的传热传质机理,首先针对沥青路面料内部所含物理参量进行资料查阅,对影响微波加热效果的孔隙率、比表面等物理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对微波加热沥青路面的研究方式、传热理论以及传质理论进行了论述。(2)根据研究目的,设计出一种微波加热沥青路面料的传热传质实验装置。该设备通过称重仪对被加热的沥青路面料进行时时称重;通过红外温度仪对沥青路面的表面温度进行测量;通过齿轮升降机构来调节加热腔与实验用沥青路面料表面之间的距离,以适应不同厚度沥青路面料的实验研究。(3)为了建立微波作用下沥青路面的质热耦合模型,在分析沥青路面的内部组成、微波加热沥青路面的加热过程后,结合基本假设,分别得出了微波加热沥青路面的传热模型、传质模型,结合这两个模型最终得出了质热耦合模型,并利用MATLAB分别对这叁个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4)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对质热耦合模型进行了仿真,并分析了不同厚度、不同骨料、不同湿度沥青路面对微波加热效果的影响,结合实验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讨论了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仿真结果之间存在一定偏差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安徽工程大学》期刊2018-06-12)
张志友,金良安,何升阳,苑志江[5](2018)在《气泡上浮运动与传热传质的耦合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舰船主机尾气消尾流技术中的气泡上浮运动,分别建立气泡非等温传热、瞬态非平衡传质及其速度、半径等各微分方程,进而构建液体中高温气泡上浮运动的耦合模型。将模型仿真结果与实验、文献研究比对,获得并分析气泡半径及运动速度的误差值,证明模型能够模拟不同温差的气泡在液体中的上浮过程,并得到气泡运动特性的影响规律:传质加速小气泡消失,使中等气泡半径持续减小,但对大气泡影响微弱;气泡运动初期为迅速的非等温传热过程,随气泡半径增大,热流密度变化幅度及热传导效率均下降;压强对气泡运动影响基本保持不变。叁者综合作用使非等温传热初期气泡半径迅速下降。随后大气泡平缓增大;中等气泡缓慢地先减小后增大;而小气泡逐渐溶解在液体中。(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周宇,秦朝葵[6](2017)在《天然气炉窑干燥过程多孔介质传热传质耦合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砖坯的干燥是其塑性成型的逆过程,干燥过程涉及相变及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的耦合问题,文章从非稳态传热传质和相平衡的角度出发,基于多孔介质传热传质和计算流体动力学基础理论,建立了砖坯干燥过程的非线性叁维数学模型,利用流体计算软件FLUENT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砖坯干燥过程中内部含湿量和温度的变化过程,讨论了干燥介质入口速度和温度对干燥过程的影响,结合所得的干燥数据以及临界干燥温度梯度,利用Matlab对干燥介质入口速度、温度与干燥时间的关系进行拟合,得出在小于本文所设定的临界梯度的条件下,较为经济的干燥条件是温度为550~573 K,风速为0.5~2.5 m/s。(本文来源于《上海煤气》期刊2017年03期)
李宁[7](2017)在《传热—对流—传质耦合作用下盐岩水平溶腔的流体运移》一文中研究指出盐岩体是国际上公认的储存能源的理想介质,在我国,盐岩矿床地下储库作为“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工程,主要用来应对因为季候变化所导致的调峰不协调和突发事件中的应急供气。其它国家盐岩储库通常建设在深埋的盐丘中,且大多属垂直储库,但我国盐岩矿床的特征为:盐岩层数相对较多,单层厚度较薄、软弱夹层较多,直接应用国外建造垂直型盐岩储库的工艺,必然会穿过较多的夹层,一方面储库建造的复杂程度和难度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在后期运营中,储库的稳定性同样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基于我国盐岩矿床的特点,本文以层状盐岩矿床中水溶造腔为背景,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盐岩水平溶腔的造腔过程中的传热—对流—传质耦合作用下流体运移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对工程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与工程中盐岩水平溶腔相似的圆柱形腔体模型。本文采用量纲分析法中的π定理建立相似准则,并确定工程与模型的相似比,根据相似比确定实验中的管柱参数和流量大小等,为了利于观测实验中的流体运移情况,模型腔体采用有机玻璃制成,实验过程与实际工程中的注水排卤工艺相同,完成实验前的准备工作。(2)流体运移示踪剂法实验。考虑不同套管间距、注水流量、盐水浓度、循环方式以及射流方式五种工艺条件下的流体运移规律差异。得出盐岩水平溶腔流场分布从上到下依次为:缓冲扩散区、对流扩散区和饱和沉淀区。缓冲扩散区为盐岩溶蚀的主要区域,对流扩散区是高浓度盐水与低浓度盐水的混合的主要区域,饱和沉淀区的盐水浓度几乎接近饱和,所以此区域的盐岩溶解速度很小。基于五种工艺对水平溶腔流体运移的综合评价,建议套管间距为20 m,注水流量为150 m3/h,循环方式采用正循环,射流方式采用单孔射流,较有利于盐岩水平溶腔的建造。同时实际工程中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合理控制上溶,且在设计管柱系统在水平盐岩层中的位置时,在保证留有底板的前提下,管柱系统尽量选择盐岩层较低层位,以满足腔体稳定性和对盐岩层空间利用率的最大化。(3)THC耦合作用下盐岩水平溶腔造腔期流体运移数值模拟。通过FLUENT软件对造腔期的流场、浓度场和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不同套管间距、注水流量和循环方式叁种工艺条件下,THC耦合作用下的流体运移规律,得出岩盐水平溶腔流场分布规律:从中心管注入的淡水明显的向腔体上部偏转运移,进入腔体顶部的缓冲扩散区,然后遇到腔体上壁面限制后,沿上壁面运移,缓冲扩散区的流速最大,饱和扩散区的流速最小,对流扩散区的流速居中。岩盐水平溶腔浓度场分布规律:除了注水口区域的盐水浓度较低以外,其它区域的盐水浓度均较高。岩盐水平溶腔温度场场分布规律与浓度场分布规律相似。基于套管间距、注水流量和循环方式叁种工艺对THC耦合作用下的盐岩水平溶腔流体运移的综合影响,建议套管间距为20 m,注水流量为150 m3/h,循环方式采用正循环,较有利于盐岩水平溶腔的建造。(4)盐岩水平溶腔腔体边界扩展规律研究。注水开采初期,腔内流体流动主要集中在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注入淡水对出水口的左端区域扰动几乎很小,该区域的流体流速极小,溶盐高度极小。随着注水时间的增长及溶解的进行,注水口的盐岩溶解高度明显高于出水口,且注水口上部盐岩溶解高度为整个溶腔内溶盐高度最大的位置,其它位置的盐岩溶解高度逐渐减小。在100天注水时间内,盐岩水平的溶腔形状由开始的扁平型变成楔型。注水周期内,随着溶解的不断进行,出水口流速明显降低,但降低的速率逐渐减小;腔内以及出水口的浓度随注水时间的增加呈逐渐增大的规律,然后随注水时间的增长逐渐趋于平稳;腔内以及出水口的温度随注水时间的变化规律与浓度的变化规律相似。(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1)
田杰[8](2017)在《SAGD快速启动过程井筒-地层耦合传热传质模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SAGD是目前开采特稠油和超稠油的一项较为前沿的技术。在正式转入SAGD生产阶段之前,要对井周围以及井间的区域进行预热,从而使原油黏度降低,同时两井之间达到水力和热力连通,这一阶段被称为SAGD预热阶段或者SAGD启动阶段。在SAGD启动阶段中所使用的加热方式有多种,其中一种是蒸汽循环。对于常规的蒸汽循环预热过程而言,由于原油黏度高,使得蒸汽循环预热周期过长,加大操作成本,严重影响最终的开发效益。鉴于此,有学者提出了扩容加快预热的方法:先向地层内注入高压的蒸汽或者热水在井周围形成扩容区,再进行蒸汽循环。先对地层进行扩容处理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提高井间以及近井地带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使热量的传递过程由单一的热传导变为热传导和热对流,加快井间温度的升高,从而缩短达到一定温度所需要的时间。这样,通过扩容缩短预热时间称为快速启动。目前对于SAGD启动过程传热传质的研究存在以下的问题:(1)现有的蒸汽循环模型几乎全部未考虑蒸汽进入地层;(2)没有考虑扩容区的存在,更没有考虑扩容区形态、大小、扩容区渗透率等参数对蒸汽循环过程的影响;(3)现有多数计算模型均只考虑单井的循环过程,没有考虑两井同时循环时可能存在的两井相互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传热学、热物理学、渗流力学以及流体力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为基础,对SAGD快速启动过程井筒-地层传热传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首先以长短管管柱结构为研究对象,对考虑扩容区吸汽影响的单井和两井井筒多相流传热传质过程进行了表征,分别给出了长管和环空中蒸汽流动和传热过程的计算式,建立了多相流传热传质数学模型。其次,结合矿场实际情况,提出了扩容区简化方案,在此基础上对考虑扩容区影响的单井和两井井筒-地层传热传质过程进行了表征,分别给出了扩容区和原状地层温度压力计算式,建立了井筒-地层耦合传热传质模型。再次,结合所建立的单井和两井蒸汽循环模型,逐一分析了模型中需要确定和获取的中间变量,给出了模型整体求解思路和流程,并依据我国新疆油田某区块的实际参数,对模型进行了求解。最后,以模型求解结果为基础,分析了单井和两井蒸汽循环过程中井筒内、井筒和扩容区之间,扩容区和原状地层之间的传热传质规律以及时变特征,还分析了影响扩容区有效性和预热时间的各个因素,找出了其主控因素,同时给出了两个模型的应用途径。本文的研究成果是对目前SAGD启动过程传热传质研究的重要补充,对于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有扩容区存在时蒸汽循环过程的井筒-地层传热传质问题又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黄勇,陆肃中,王新鑫,李慧[9](2015)在《气体熔池耦合活性TIG焊电弧传热传质过程的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气体熔池耦合活性TIG焊电弧,建立焊接电弧传热传质过程的数学模型.采用简化阴极边界层模型对阴极与电弧耦合求解,计算得到气体熔池耦合活性TIG电弧等离子的温度、氧气分布、等离子体流速、电势和电流密度等特征参数,并与传统TIG电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氧气主要分布在电弧外围,只有少量进入电弧内部;与TIG电弧相比,相同焊接参数下气体熔池耦合活性TIG焊电弧温度上升,等离子体流速增大,电弧略有收缩,阳极表面电流密度、热流密度与电弧压力峰值均增大.(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赵静宇,刘振侠,胡剑平,吕亚国[10](2014)在《考虑油气传热传质耦合的轴承腔内壁油膜运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航空发动机轴承腔油气两相流动及内壁面油膜运动特性,建立了腔内油滴-空气双向耦合数学模型和内壁面油膜传热传质运动模型,并对油气流场及不同供油流量下油膜的流动进行计算,获得腔内两相流场特性及内壁面油膜厚度、周向速度分布。结果表明:在所计算工况中,双向耦合计算流场与单向计算结果至少相差10%,因而不可忽略油滴对空气流动的影响;腔内滑油蒸汽质量分数低于0.05%,则空气-油滴之间粘性力产生的拖曳作用是影响流场的主要因素;随着供油流量的增加,油膜厚度及周向速度都呈增加趋势,但与滑油流量的增幅并不成正比。与国外试验数据的对比证明所建数学模型合理且有效。(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4年07期)
耦合传质传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的复杂系统中流体流动与传热传质机理研究对于复杂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考察了复杂系统空气传热和传质机理,对于流体流动的规律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所示:统温度和无量纲传热系数,随Fo增大成反比规律;风速越低,系统温度变化幅度越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耦合传质传热论文参考文献
[1].金良安,何升阳,张志友,苑志江.传热传质耦合影响的水中气泡上浮特性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2].李蕾,刘建鹏.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的复杂系统中流体流动与传热传质机理研究[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18
[3].李蕾,刘建鹏.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的复杂系统中流体流动与传热传质机理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18
[4].盛汉乾.基于微波加热沥青路面的传热传质实验装置及质热耦合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8
[5].张志友,金良安,何升阳,苑志江.气泡上浮运动与传热传质的耦合模型[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8
[6].周宇,秦朝葵.天然气炉窑干燥过程多孔介质传热传质耦合数值分析[J].上海煤气.2017
[7].李宁.传热—对流—传质耦合作用下盐岩水平溶腔的流体运移[D].太原理工大学.2017
[8].田杰.SAGD快速启动过程井筒-地层耦合传热传质模型及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
[9].黄勇,陆肃中,王新鑫,李慧.气体熔池耦合活性TIG焊电弧传热传质过程的数值分析[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5
[10].赵静宇,刘振侠,胡剑平,吕亚国.考虑油气传热传质耦合的轴承腔内壁油膜运动研究[J].推进技术.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