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动词的过程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詹姆斯·,乔伊斯,功能文体学,及物性系统,动词过程
动词的过程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叶思琪[1](2019)在《动词过程与成长经历:乔伊斯《画像》里斯蒂芬话语的及物性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爱尔兰作家、诗人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亦是后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其作品的文学成就和“意识流”创作手法在世界文坛史上影响巨大。乔伊斯一共写了包括《尤利西斯》在内的四部长篇小说,其中《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作为乔伊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可以看作其个人的半自传体式成长小说。《画像》是乔伊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领域的过渡,也是乔伊斯从早期的精神顿悟手法向意识流手法的过渡,由此可见小说的重要性和文学价值可见一斑。虽然国内外诸多学者已经对《画像》进行过不同方向的研究,但小说仍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画像》全文由五个章节和斯蒂芬的22篇日记组成,主要分为叁个阶段。然而,尽管国内外有学者注意到了这一特点,但尚没有学者就此做过有关的系统研究与分析。因此,本论文以韩礼德的及物性系统为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斯蒂芬叁个成长阶段中的典型动词特征,以及这些典型动词特征是如何对小说主题起到推动作用的,希望为该小说的阅读提供一个新视角。在斯蒂芬的第一个成长阶段,主要以物质过程的动词形式为主。在物质过程小句中,其父母、同学和神父等扮演的是执行者的角色,斯蒂芬则是以目标者形象存在。比如,在家庭环境下,斯蒂芬服从家人的一切安排。在学校,斯蒂芬也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被同学推倒水坑中、多兰神父惩罚等都显示了斯蒂芬在这个阶段被动无助的形象。在第二个成长阶段中,主要以心理过程的动词形式为主。在这个阶段,斯蒂芬经历了与妓女的性交往、违背父母希望他成为虔诚的宗教信徒的意愿,到最后在海边看到形似海鸟的小女孩后产生的对自然和美的顿悟。整个过程曲折往复,斯蒂芬内心经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心理逐渐成熟。斯蒂芬成长的第叁个阶段主要以心理过程和言语过程的动词形式为主。在这一阶段斯蒂芬对艺术和审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深受阿奎那美学思想的影响。他思考艺术,思考真理,思考什么是美等。其中不乏斯蒂芬与同伴就艺术、审美和真理等用正式的希腊语源、拉丁语源等形式进行讨论的片段,反映了他作为一个青年艺术家更加成熟的心理和富有内涵的性格。研究发现,通过及物性系统分析斯蒂芬的生理、心理成熟的经历能够更清楚地认识斯蒂芬思想成熟的变化过程,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小说的语言艺术和价值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同时,功能文体学的分析方法不仅能很好地解读普通文本,对其他文学文本的解读也有一定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赵长才[2](2016)在《动词拷贝结构(VOV得C)的形成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历时演变的角度,考察动词拷贝结构("VOV得C")的形成过程,探讨该句式与其他相关句式的关系,并尝试做出初步的解释。文章认为,动词拷贝结构"VOV得C"的形成与带"得"的述补结构有非常密切的关系,"VOV得C"格式是在带"得"的述补结构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V得OC"结构内部宾语与述语动词、补语相互之间的语义关系不仅对动词拷贝结构("VOV得C")的形成起到制约作用,对形成"把"字句(把OV得C)和受事主语句(S受V得C)的能力也有影响。(本文来源于《历史语言学研究》期刊2016年00期)
武兴[3](2016)在《现代汉语状态动词的过程结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状态动词是动词的一个小类。本文通过对林杏光等人主编的《现代汉语动词大词典》中的所有动词从语义特征的角度进行考察,界定出373个状态动词,考察这些状态动词内部的时间结构特征,发现状态动词有五种不同的内部时间结构。A类状态动词无起点、无终点、无续段;B类状态动词无起点、无终点、有续段;C类状态动词有起点、有终点、有续段;D类状态动词无起点、有终点、有续段;E类状态动词起点与终点重合、无续段。(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6年04期)
税昌锡[4](2014)在《事件过程结构及其动态特征——以“摆”类动词构成的附着事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事件是事物或实体随动词表示的动作或关系的变化而从一种事态变为另一事态,再从另一事态变为又一事态直至该事物或实体发生本质改变的过程。基于"摆"类动词构成的附着事件的分析表明:一个完整事件的过程结构包括活动起始、活动持续、活动终结、遗留状态起始和遗留状态持续五种事态;事件随时间依序展开,具有时空性、动态性、次序性、周期性、接续性和过递性等动态特征;"了""着""过"在事件过程结构的相应表达式中具有事态标示功能,它们彼此分工,互为补充,一起描述事件展开的全过程。(本文来源于《语言学论丛》期刊2014年01期)
李秋杨[5](2011)在《“第一人称与内隐动词共现”结构语法化过程中的语义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汉英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第一人称和内隐动词共现"结构出发,探讨"我想"和"I think"语法化过程中的语义演变情况。文章认为,这一结构经历了从"思考义"到"认知义",再到"话语义"的语义阶段。在整个语法化过程中,"我想"和"I think"经历了句法再分析,由"我+想+NP+VP"逐渐演变为"我想+NP+VP"作为话语标记的常规构式。并在这一过程中,受内隐动词"想"/"think"的影响发生语义演变。(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许结玲,马蔚彤[6](2010)在《动量词的语义特征与动词过程结构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叁大类动量词的语义特征与郭锐根据过程结构叁要素的有无和强弱归纳出的五大类动词过程结构的联系,研究动量结构与动词的组合情况,可以发现,二者的组合存在着一种相互选择的关系,一方面,不同的动量结构与动词组合时可以分出不同的动词类型,而动词类型的不同是基于动词过程结构的不同;另一方面,与不同类型动量词组合的动词在数量分布上也存在差异。动量词与动词的相互选择始终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本文来源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孙天琦[7](2009)在《存现结构中动词的词汇投射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存现结构的核心问题是其中的动词从词汇概念结构向词汇句法结构的投射过程。其所允准的动词都是表示存在的非宾格动词以及经历了非宾格化的及物动词,一些表面上由非作格动词或及物动词构成的存在句是伪存在句,与真存在句有着本质区别。现代汉语中的存现结构是深层非宾格诊断式。(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黄萍[8](2007)在《从语步结构与动词的及物性过程看中外语言学类期刊摘要中的语言》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Swales的体裁分析和Halliday及Martinez功能语言学中动词的及物性过程(Transitivity Processes)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上对64篇中外语言学领域类学术期刊摘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文化差异会对摘要的写作产生重要的潜在影响;(2)对研究方法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摘要写作;(3)中英期刊摘要在语步的分布和选词上有较大的不同。提出中国学者应注意摘要写作,规范学术摘要写作,和国际接轨。(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4期)
李讷,石毓智[9](1997)在《汉语动词拷贝结构的演化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0.引言 动词拷贝结构(verb copying)的产生和发展是最近两叁百年的事情,根据我们的考察,直到《红楼梦》时代才出现。这是一个很好的窗口来观察一个新结构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语言发展中的一个常见现象为,虽然一种句法结构消失了,但是交际功能仍然存在,就要寻求别的句法结构来表达。此时就是一个新结构产生的契机。但是,新结构的构造不是随意的,它必须在这种语言的句法系统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新格式的一种常见来源是把某种话语结构(discourse structure)抽象稳定下来。下面就以动词拷贝结构为例来印证这一理论推断。(本文来源于《国外语言学》期刊1997年03期)
动词的过程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从历时演变的角度,考察动词拷贝结构("VOV得C")的形成过程,探讨该句式与其他相关句式的关系,并尝试做出初步的解释。文章认为,动词拷贝结构"VOV得C"的形成与带"得"的述补结构有非常密切的关系,"VOV得C"格式是在带"得"的述补结构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V得OC"结构内部宾语与述语动词、补语相互之间的语义关系不仅对动词拷贝结构("VOV得C")的形成起到制约作用,对形成"把"字句(把OV得C)和受事主语句(S受V得C)的能力也有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词的过程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叶思琪.动词过程与成长经历:乔伊斯《画像》里斯蒂芬话语的及物性结构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9
[2].赵长才.动词拷贝结构(VOV得C)的形成过程[J].历史语言学研究.2016
[3].武兴.现代汉语状态动词的过程结构初探[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
[4].税昌锡.事件过程结构及其动态特征——以“摆”类动词构成的附着事件为例[J].语言学论丛.2014
[5].李秋杨.“第一人称与内隐动词共现”结构语法化过程中的语义演变[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6].许结玲,马蔚彤.动量词的语义特征与动词过程结构的联系[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7].孙天琦.存现结构中动词的词汇投射过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
[8].黄萍.从语步结构与动词的及物性过程看中外语言学类期刊摘要中的语言[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9].李讷,石毓智.汉语动词拷贝结构的演化过程[J].国外语言学.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