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瘤转移论文-杜诗蓓,金倩涯,马潇,魏蒙,袁晓军

肿瘤瘤转移论文-杜诗蓓,金倩涯,马潇,魏蒙,袁晓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肿瘤瘤转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循环肿瘤细胞,神经母细胞瘤,转移,进展

肿瘤瘤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杜诗蓓,金倩涯,马潇,魏蒙,袁晓军[1](2019)在《循环肿瘤细胞对神经母细胞瘤转移的诊断价值及疾病进展的预测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循环肿瘤细胞(CTCs)数目对神经母细胞瘤(NB)转移的诊断价值及疾病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CD56免疫磁珠阳性分选和免疫荧光鉴定的方法,检测2015年11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25例NB患儿CTCs,其中DAPI~+/GD2~+/CD45~-的细胞被认为是CTCs。结果治疗后发生肿瘤进展的患儿在初诊时NSE水平较高(P=0.010)、CTCs数目较多(P=0.015)、2个疗程化疗后CTCs检出率更高(P=0.028)。在4例骨髓NB细胞免疫表型流式检查阴性的患儿外周血中检测到CTCs,其中3人发生疾病进展并死亡。初诊时CTCs数目≥11个/3mL的患儿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较短(19.4个月vs.32.5个月,P=0.007)。结论初诊时NB患儿CTCs数目对于肿瘤转移早期诊断、疾病进展具有预测价值。对于骨髓流式检测阴性的患儿,外周血CTCs动态检测可作为监测NB进展的辅助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姜翀弋,王巍,袁祖荣[2](2014)在《罕见胰腺肿瘤:来自良性平滑肌瘤转移1例及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罕见胰腺转移性肿瘤1例及相关文献复习,对胰腺转移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阐述,为社区医生拓宽思路,减少误诊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上海医药》期刊2014年04期)

张宗尧[3](2011)在《MC-LR暴露影响MMPs表达和肿瘤瘤转移的分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湖泊富营养化状况的加剧,蓝藻水华污染日趋严重。藻华期间铜绿微囊藻等优势藻种会向水体释放出过量的微囊藻毒素,微囊藻毒素(MC-LR)因其对鱼类、鸟类以及哺乳动物的肝脏组织造成特异性损伤而受到较多毒理研究关注。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已证实,MC-LR暴露可以诱导肿瘤发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介导细胞浸润和转移是诱发肿瘤术后转移的重要机制。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囊藻毒素与肿瘤转移之间联系及其相关效应机理,以进一步评估太湖蓝藻水华具有的潜在促癌风险。研究方法与结果如下:太湖水原位慢性暴露对小鼠肝脏损伤与MMP-2/-9表达影响:根据太湖富营养化程度选取梅梁湾(M1和M2)、湖心(H)以及胥口湾(X)4个样点采集水样。对包括对照组在内的5组小鼠进行90d自由饮水暴露后,M1、M2组小鼠肝脏组织出现了炎症病灶、细胞肿胀等明显的病理损伤;免疫组化结果表明M1组小鼠的MMP-2酶活性提高,而M2组的MMP-9酶活受到明显抑制;酶联免疫结合实验显示M2组小鼠肝脏中MMP-2蛋白含量由对照组的2.9ng/g肝重提高到3.5ng/g肝重p<0.05)。实时定量PCR发现,M1组小鼠的MMP-2mRNA转录水平比对照组上调了1.73倍,而M2组的MMP-9下调了2.2倍。结论:水华污染严重的太湖水暴露可导致明显的小鼠肝脏组织病理损伤,同时显着影响MMP-2/-9表达,由于MMP-2/-9表达与肿瘤转移过程关系密切,说明太湖水体可能对周边人群具有潜在健康风险。MC-LR慢性暴露对小鼠肝脏损伤与MMP-2/-9表达的影响:使用不同浓度的纯MC-LR (0、1、40和80gg/l)对小鼠进行180d/270d慢性染毒实验。组织切片观察发现除高浓度组(40和80μg/1)肝脏出现明显损伤外,低浓度组(1μg/1)染毒小鼠肝脏组织在270天后也出现轻微损伤;免疫组化与酶联免疫结合实验显示高浓度染毒组的小鼠肝脏MMP-2/-9蛋白表达显着提高,小鼠经270d暴露后,肝脏MMP-2蛋白含量从对照组的2.1ng/g肝重提高到了80μg/l组的3.5ng/gp<0.05);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180d暴露后40与80μg/l组mmp-2的转录量分别上调了4.9与6.9倍,mmp-9则上调了2.8与5.0倍,270d暴露后1μg/l组mmp-2转录量也显着提高了36%p<0.05)。结论:MC-LR的长期低剂量暴露可诱导潜在肝脏毒性,并可促进MMP-2/-9在各个生物学水平上的表达。MC-LR体外染毒对肿瘤细胞浸润和转移及MMPs表达的影响:采用体外培养的MDA-MB-435s乳腺癌细胞株作为受试体系进行MC-LR染毒。MTT实验与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低于50nM的MC-LR对细胞活力与周期无显着性影响;划痕愈合与Transwell实验证明,肿瘤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表现为显着的时间与剂量正相关性p<0.05);明胶酶谱与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证实胞外与胞内MMP-2的蛋白表达量均显着提高;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细胞mmp-2的转录水平在25nM与100nM组分别上调了5.5倍和9.0倍(p<0.05)。结论:MC-LR暴露可促进MDA-MB-435s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同时可诱导MMP-2/-9的过量表达,因此MC-LR暴露可增加肿瘤转移的健康风险。MC-LR促肿瘤转移分子机制初步研究:25nM MC-LR染毒72h后,应用肿瘤转移基因功能芯片(Tumor metastasis PCR Array, Catalog No. PAHS-028A)分析MDA-MB-435s乳腺癌细胞株84个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情况。统计发现52个基因出现了上调,其中12个超过1.5倍,其余32个基因下调,其中4个基因下调超过了1.5倍。表达上调超过2.0倍的基因共8个,分别为Cdhl1、 Igf1、Il8rb、mmp13、mmp2、mmp9、Pnn和Rbl;基因功能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些基因所编码的蛋白或细胞因子对肿瘤转移的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正向调节作用。结论:MC-LR暴露对肿瘤细胞转移过程产生了较大的诱导影响,可能是通过对多个基因表达的协调作用促进肿瘤细胞浸润转移。综上所述,本项研究表明,微囊藻毒素暴露可引起生物体内MMPs等功能酶的差异表达,并诱导肿瘤细胞迁移与侵袭,从而增加恶性肿瘤转移、复发的潜在健康风险。(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1-05-16)

彭娟,罗天友,吕发金,方维东,欧阳羽[4](2011)在《MRI鉴别诊断椎管内结核瘤、转移性肿瘤及神经纤维瘤病》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椎管内结核瘤、转移瘤以及神经纤维瘤病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椎管内结核瘤、10例椎管内转移性肿瘤、3例椎管内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所有病例经临床随访证实,均接受MR平扫,20例同时接受增强扫描。结果椎管内结核瘤和转移瘤位于颈、胸、腰段多个节段,脊髓内外均有,主要位于髓外硬脊膜下;椎管内神经纤维瘤病主要位于腰段马尾神经周围,颈、胸段脊髓表面见少许结节病灶。3种病变均为多发结节,呈等T1等或稍长T2信号,有明显强化。部分椎管内结核瘤病灶分界欠清,与硬脊膜紧密相连、融合,邻近硬脊膜明显增厚强化、脊髓均见程度不等的片状异常信号,其中5例马尾神经可见增粗、强化。椎管内转移瘤病灶之间分界清楚,未见明显融合,8例邻近硬脊膜者可见轻-中度强化,10例脊髓可见程度不等的片状异常信号,2例可见马尾神经增粗、强化;椎管内神经纤维瘤病病灶分界清楚,邻近硬脊膜、马尾神经未见增厚和强化,脊髓未见异常信号。结论 MRI结合临床综合分析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椎管内结核瘤与转移瘤和神经纤维瘤病。(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11年04期)

肿瘤瘤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罕见胰腺转移性肿瘤1例及相关文献复习,对胰腺转移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阐述,为社区医生拓宽思路,减少误诊提供帮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肿瘤瘤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1].杜诗蓓,金倩涯,马潇,魏蒙,袁晓军.循环肿瘤细胞对神经母细胞瘤转移的诊断价值及疾病进展的预测价值[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9

[2].姜翀弋,王巍,袁祖荣.罕见胰腺肿瘤:来自良性平滑肌瘤转移1例及文献复习[J].上海医药.2014

[3].张宗尧.MC-LR暴露影响MMPs表达和肿瘤瘤转移的分子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1

[4].彭娟,罗天友,吕发金,方维东,欧阳羽.MRI鉴别诊断椎管内结核瘤、转移性肿瘤及神经纤维瘤病[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

标签:;  ;  ;  ;  

肿瘤瘤转移论文-杜诗蓓,金倩涯,马潇,魏蒙,袁晓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