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沉桩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钢管桩,高频液压振动,沉桩机理,数值模拟
沉桩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林煌超[1](2018)在《饱和砂土层中钢管桩高频液压振动沉桩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程桩高频液压振动沉桩工艺由于具有沉桩效率高、环保效益好等优势而在岩土工程施工领域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但是,目前国内外关于工程桩高频液压振动沉桩机理及工艺的相关研究尚不完全清晰。因此,本学位论文依托云南省昆明市昆纺原址改造项目钢管桩高频液压振动沉桩工程实例,通过勘察、室内土工试验,基于Midas GTS NX的叁维动力有限元数值模拟、DPS数据处理及GTMS灰色关联度分析等途径,开展饱和砂土层中钢管桩高频液压振动沉桩机理研究,旨在深入揭示钢管桩高频液压振动沉桩机理,优化钢管桩高频液压振动沉桩工艺。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为:(1)调研了高频液压振动沉桩机理及工艺,了解高频液压振动锤沉桩的沉桩试验、理论及数值模拟;(2)分析研究了钢管桩高频液压振动锤的振动沉桩机理;(3)针对昆纺原址改造项目,开展了相应勘察及室内土工试验;(4)基于大型叁维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GTS NX建立了钢管桩高频液压振动沉桩过程的叁维动力有限元模型,采用动力时程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工况时高频液压振动作用下钢管桩的位移场、速度场和加速度场的分布情况;(5)基于叁维动力有限元数值模拟,采用正交分析及灰色关联度理论,对影响钢管桩高频振动沉桩位移量的激振力、振动频率、土体参数和钢管桩桩径等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并对钢管桩高频振动沉桩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论文研究结果表明:(1)在钢管桩高频振动沉桩过程中,随着桩贯入(振动沉入)土层深度的增加,桩土之间侧摩阻力值随之增加,导致钢管桩沉桩位移逐渐减少;(2)钢管桩高频液压振动贯入土体过程中会引起桩周地表土体轻微振动。随着桩入土深度的增加,桩周地表土层竖向扰动范围逐渐增大,但地表土体扰动作用随着距钢管桩的距离增大而降低;(3)在钢管桩刚开始贯入土体时,桩贯入端的运动速度相对较大,但之后的贯入速度不断衰减;在钢管桩高频液压振动沉桩过程中,钢管桩贯入端的加速度随着桩贯入土体深度的增加而减少;(4)钢管桩高频液压振动沉桩过程中,桩贯入土体的位移随激振力的增加而增加,随振动频率的增加而降低,随钢管桩桩径的增加而降低,随土层动弹性模量的增加而降低;(5)在钢管桩高频液压振动沉桩过程中,与钢管桩贯入土体位移值关联性最好的是高频振动锤所施加的激振力,其次是液压振动锤的振动频率,第叁为钢管桩的桩径,最后为桩所贯入土体的动弹性模量。论文主要创新工作为:(1)基于D-P准则(Drucker-Prager准则),设置桩-土库伦摩擦接触界面,采用叁维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开展了钢管桩高频液压振动沉桩过程的叁维动力有限元数值模拟;(2)基于叁维动力有限元数值模拟,采用正交分析及灰色关联度理论,对影响钢管桩高频振动沉桩位移量的激振力、振动频率、土体参数和钢管桩桩径等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并对钢管桩高频振动沉桩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8-05-01)
梁竹林[2](2017)在《浅析静压式PHC管桩的沉桩机理及常见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预应力PHC管桩沉桩机理,阐述沉桩的终压力与极限承载力的关系,并对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绿色环保建材》期刊2017年03期)
李航[3](2016)在《基于多尺度试验的静压桩沉桩影响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静压桩由于无噪音,无振动,施工应力小,沉桩质量高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方面静压桩属于挤土桩,压桩过程中会使周围土体挤密从而产生较大的侧向土压力增量,可能会对周围环境或邻近建筑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沉桩过程中对桩周土体侧向土压力增量展开研究能够更全面认识静压桩的挤土效应,对实际工程中静压桩的施工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由于桩土之间相互作用,在桩土界面处土体会发生较大变形,涉及到应变局部化、不连续、大变形等问题,正确地分析桩土界面上受力变形机理,剪切破坏发展、荷载传递过程,并且在计算中正确地模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静压桩室内模型试验,对沉桩过程中砂土的宏观力学行为和细观行为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静压桩沉桩过程中桩周土体侧向土压力进行监测,分析和探讨了静压沉桩过程中桩周侧向土压力的发展规律、沉桩对桩周土体的影响、不同桩型对土体影响的差异等。主要结论如下:静压沉桩对桩侧土体的影响要大于对桩端土体的影响,呈椭圆形影响模式。随着桩体贯入深度的增加,对土体的影响逐渐增大;侧向土压力增量峰值沿水平方向呈幂函数变化,通过幂函数拟合公式可以得到沉桩对周围土体的水平向影响范围大概为11D~22D(D为桩横截面边长),该影响范围随深度大约呈线性增长;侧向土压力增量峰值沿深度方向大致呈线性分布,但距离桩不同位置处的侧向土压力增量峰值沿深度增长速率有所不同;当桩端尚未达到测点埋深时,测点处的侧向土压力增量就已经达到峰值,存在“提前”现象,对于远离桩体的测点这种现象不明显;对圆桩和方桩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沉桩过程中圆桩和方桩对土体的影响模式大致都呈椭圆影响模式。方桩对桩端土体的影响相对与圆桩较大,但对水平方向的影响却没有圆桩明显;桩型的选取以及桩端的形式对侧向土压力增量峰值沿深度增长速率的分布规律有着较大地影响。另外,通过对压桩过程中桩土薄层接触面土颗粒的运动情况进行记录,利用数字图像技术(DIC)对桩土接触面土颗粒的位移进行了计算,初步分析了桩土接触面土颗粒的位移规律。通过初步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桩体在沉桩过程中,桩土界面土颗粒的位移以竖向位移为主,并呈现局部化特征,即在观察区的局部会出现位移较大或较小的现象,但规律性不明显;在同一贯入深度处,压桩速率对于桩土界面土颗粒位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桩体由静止到开始运动的阶段;在同一压桩速率下,桩体的贯入深度越大,则桩土界面土颗粒的累积竖向位移终值也越大;由于各方面因素,本文室内模型试验还存在诸多改进之处。对桩身部位的桩土界面土颗粒位移的测量,将桩土界面土颗粒位移与桩身周围土体运动规律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6-05-01)
陈丽华[4](2016)在《静压桩的沉桩机理及常见问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静力压桩法是一项高效、污染小、成本低、噪音低的沉桩工艺,与我国大力倡导的绿色岩土工程相符合,目前于国内工程建设中获得日益广泛使用。为了更好提升静力压桩质量,本文将基于笔者自身实践经验,对静压法施工进行概述,分析其沉桩机理,并对静压沉桩常见问题及相应防治对策进行探讨,以供广大同行参考。(本文来源于《信息化建设》期刊2016年01期)
李强,赵海丰,刘国栋,杨金保[5](2015)在《减沉桩与加筋土褥垫层联合作用减沉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减沉桩和加筋土褥垫层的地基处理方式,能显着减小回填土地基深降,且具有较好经济性。为掌握其联合作用机理,以某多层住宅的复合地基为例,通过布置监测仪器,监测了桩和桩间土的压力及沉降、加筋土褥垫层中土工格栅的变形以及建筑物的沉降。分析了桩和桩间土的应力变化情况、土工格栅变形以及桩与桩间土的沉降差异。结果表明,减沉桩的作用是控制沉降,而加筋土褥垫层的作用则在于提高地基土强度并协调变形;减沉桩在褥垫层方向存在刺入现象。上述机理的清晰阐释,有助于在实际工程中更好发挥该种复合地基的作用,有效控制建筑物沉降。(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5年14期)
张翼[6](2015)在《静压桩沉桩机理及常见问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了静压桩在沉桩过程中的机理,阐述了沉桩的终压力与极限承载力的关系,并对工程中常见质量问题及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2015年5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5-05-27)
朱亮亮,肖昭然[7](2013)在《浅谈静压桩沉桩机理特性研究的国内外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岩土工程学科的研究发展,人们更加重视对静压桩沉桩机理的研究。为实现我国静压桩研究的较快发展,有必要分析一下国内外静压桩承载力特性研究方法的现状。如今对于桩压桩前后桩周砂土密实度的变化规律、相关土体力学特性的变化对于桩承载特性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仍较缺乏。(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3年18期)
田志辉,王跃军,黄雪峰,董建华[8](2012)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静压桩沉桩机理及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圆孔扩张理论建立了黄土地区静压桩沉桩计算模型,并求解了弹塑性解析解。该模型能够真实反映湿陷性黄土地区静压桩沉桩机理,为静压桩的分析与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结合实际工程进行了现场试验,测试了桩土摩阻力,桩及桩周土位移在静压时的分布变化规律。将理论计算结果和试验进行了对比,吻合比较好。通过分析及工程实践发现静压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一些有益的结论可为这些地区类似工程作为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建材科技》期刊2012年02期)
所向宽[9](2011)在《静压桩沉桩机理及对工程中常见质量问题的分析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0.前言静压桩施工方法是通过静力压桩机的压桩机构以压桩机自重和机架上的配重提供反力而将桩压入土中的沉桩工艺。由于这种方法具有无噪音、无振动、无冲击力等优点,适应今后绿色岩土工程的要求;(本文来源于《科技致富向导》期刊2011年09期)
谢志专[10](2011)在《静压开口管桩沉桩挤土效应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静压管桩广泛应用于工民建的各个领域,但是由于沉桩挤土效应的存在,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制约了管桩的推广使用。国内外学者对管桩沉桩挤土效应做了许多研究,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下研究:1.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管桩沉桩过程中周围土体中孔隙水压力和土压力的变化情况,得出了孔隙水压力以及土压力随沉桩距离的变化规律,并进一步分析了应力释放孔对沉桩挤土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沉桩距离小于5m的时候,超孔隙水压力变化比较明显;当沉桩距离超过5m的时候,超孔隙水压力变化逐渐减缓趋于均速。应力释放孔对孔隙水压力的屏蔽最大可达74%,说明应力释放孔起到了屏蔽孔隙水压力的作用。管桩沉桩过程中,周围土体中的径向土压力呈先增长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当管桩桩端接近土压力盒埋置深度时,土压力达到最大。6米深处的径向土压力主要由径向有效应力组成,孔隙水压力只占小部分;而12m深处径向土压力的组成正好相反。2.对淤泥质黏土互层以及粉土两种地质条件下,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土塞效应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发现,管桩径厚比越大地质条件越为坚硬,则形成的土塞相对高度越大。上硬下软的土层分布易形成闭塞现象,而上软下硬的情况则易导致土塞的滑动。沉桩过程中,管壁端阻与静力触探锥尖阻力具有极为相似的变化规律,两者比值不随土塞高度变化率及沉桩深度的变化而改变。管壁端阻与锥尖阻力的相关性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对于淤泥质黏土和粉土而言,两者比值分别为0.59和0.81。土塞的分层与地基土层分布基本一致,且分层界面为向上凸起的曲面。土塞形成过程中挤密效应是显着的,黏聚力则因扰动的影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直剪试验显示土塞抗剪强度的时效性是显着的。粉土中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有效土塞高度约为5-6倍桩径,为整个土塞高度的70%;而淤泥质黏土中有效土塞高度大于4倍桩径,与已有的研究结果较为接近。3.在经典球孔扩张理论的基础上,考虑土塞效应对沉桩挤土效应的影响,推导了静压开口管桩沉桩过程中,周围土体中的孔隙水压力,径向土压力以及土体水平位移的解析解。(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1-03-01)
沉桩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探讨预应力PHC管桩沉桩机理,阐述沉桩的终压力与极限承载力的关系,并对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处理方法进行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沉桩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林煌超.饱和砂土层中钢管桩高频液压振动沉桩机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8
[2].梁竹林.浅析静压式PHC管桩的沉桩机理及常见问题[J].绿色环保建材.2017
[3].李航.基于多尺度试验的静压桩沉桩影响机理研究[D].上海大学.2016
[4].陈丽华.静压桩的沉桩机理及常见问题分析[J].信息化建设.2016
[5].李强,赵海丰,刘国栋,杨金保.减沉桩与加筋土褥垫层联合作用减沉机理研究[J].人民长江.2015
[6].张翼.静压桩沉桩机理及常见问题分析[C].2015年5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5
[7].朱亮亮,肖昭然.浅谈静压桩沉桩机理特性研究的国内外现状[J].河南科技.2013
[8].田志辉,王跃军,黄雪峰,董建华.湿陷性黄土地区静压桩沉桩机理及试验研究[J].中国建材科技.2012
[9].所向宽.静压桩沉桩机理及对工程中常见质量问题的分析处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1
[10].谢志专.静压开口管桩沉桩挤土效应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