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的文化能力论文-余环,邓凌云

译者的文化能力论文-余环,邓凌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译者的文化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文化“走出去”,翻译能力,职业译者能力

译者的文化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余环,邓凌云[1](2019)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职业译者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事翻译究竟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是翻译学界以及业界长期探讨的问题之一,古今中外学者或相关机构对其构成模式各持己见,而新时代新背景给这一研究提出新的问题。本文回顾了过去几十年来中外学者及相关机构对翻译能力研究的发展历程,结合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试图对职业译者能力进行研究解读,并揭示职业译者能力的界定对培养中国文化外译人才以及规范翻译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翻译》期刊2019年05期)

杨开雨[2](2016)在《论少数民族典籍翻译中译者的跨文化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借鉴叁个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探讨少数民族典籍翻译中一名合格的译者应具备的跨文化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多元文化观和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叁个方面,旨在提升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的质量,使得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能够更好地"走出去",从而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构建多元文化世界。(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期刊2016年10期)

李尚凤[3](2016)在《壮族神话英译者的跨文化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壮族神话英译是实现壮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必要一步。英译壮族神话要处理跨文化问题,解决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英译者不仅要做好文化传播的"书面介绍人",而且要做好两种文化交流过程的沟通和协调。这需要英译者在跨文化意识方面,保持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跨文化知识方面,既要掌握较强的翻译方面的语言能力和翻译理论,又要深入了解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等文化知识。在跨文化态度方面,要正面看待自身文化和他人的文化,接纳不同的文化,对不同文化保持宽容、理解和尊重。(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期刊2016年01期)

王金玉,孙静[4](2014)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译者文化身份与文化协调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译者的文化身份逐渐成为译学界热议的话题。在全球化语境下,译者文化身份的界定,对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译者的文化身份具有多元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协调不同的文化,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关键。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探究译者文化身份的多元性以及译者文化协调能力。(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4年44期)

黄茜[5](2014)在《中英之间文化的极大间距与译者“思辨”能力的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国与国之间,语言和语言之间都存在着文化的差异性。中英之间的文化亦是如此。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如礼仪、宗教、教育,以及思维模式上等等。这些差异,是译者在对原文进行理解、分析和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的重要因素。文化反映了一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性,这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翻译的不仅是一种语言,还有这种语言当中所包涵的文化。当译者遇到两种文化的相似之处时,翻译过程往往较为顺利;而若遇两种文化的差异之处时,翻译就不那么好进行了。这时就要考验译者的思辨能力了。翻译不单纯是语言的照搬,翻译过程也是一个解码的过程,需要译者进行分析和再创造。只有这样,翻译出的作品才能广泛的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4年27期)

宁圃玉,吕亮球[6](2013)在《论译者的文化移情能力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文学翻译的重要使命就是促进文化的平等交流。随着世界文化距离日趋拉近,文学翻译工作对译者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文化移情能力可以有效地促使译者有意识地摆脱自身文化固有的思维模式,包容和理解原作者的思想感受,充分体会作者的意图;同时,文化移情能力使译者能更准确地推测译文读者的审美取向和文化接受能力,在使用译文完整地传达作者意(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3年27期)

张彦娜[7](2013)在《论译者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世界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潮流和现象:经济的全球化与区域化及其背景下的文化趋同化和文化多元化。笔者从当代翻译学视角探讨"文化"这一概念,并以中国文化和德国文化为例,分析从属于不同大文化圈的社会成员在百科知识(常识和专业知识)、行为方式、价值标准和情感感受等方面的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译者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王淼[8](2012)在《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译者的跨文化传播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借鉴具有代表性的叁个跨文化传播能力模式,结合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特性,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构建出一套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译者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模式,至少包括熟知中国哲学典籍的能力,多元文化视角,熟知翻译理论的能力和翻译能力四个方面。着重探讨了前叁种宏观能力,旨在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构建多元文化世界。(本文来源于《长春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9期)

马玉梅,刘静静[9](2011)在《从图式理论看中国典籍英译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论语》中“仁”的英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图式理论被广泛运用于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等领域。本文以邓球柏所采用的《论语》版本中"仁"的英译为蓝本,尝试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利用图式理论来分析对比《论语》两个英译本中"仁"的翻译,探讨图式理论对于中国典籍英译的指导意义,进而提升译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1年10期)

王淼[10](2010)在《论中国典籍英译译者的跨文化传播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人口大迁移和文化的多元化使得“全球村”的梦想变为现实,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更加频繁。因此,当今社会,跨文化交际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传播中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就显得至关重要。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汇集。从本质上说,翻译是跨文化传播活动,可视为一种基本的文化传播途径。而中国典籍英译有利于维护中国文化身份,传播文化特性,及构建和谐的多元文化世界。所以说,对中国典籍英译译者跨文化传播能力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参考叁个具有代表性的交际者跨文化传播能力模式,作者构建出了一套中国典籍英译译者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模式。该模式至少包括五个方面:译者熟知典籍发展脉络及基本精神的能力,熟知跨文化传播理论的能力,译者的多元文化视角,熟知翻译理论的能力和翻译能力。接着,通过描述分析一些道德经英译本证明了该理论的合理性。最后,作者坚信该研究对中国典籍英译的深入开展,翻译人才的培养,中国文化的传播及多元文化的构建具有积极作用。该论文由六章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动机,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篇章结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作者重点探讨了交际者跨文化传播能力,译者跨文化传播能力及中国典籍英译译者的研究,并介绍了道德经的英译历史。现有文献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中国典籍英译译者跨文化传播能力的研究还相当匮乏。第叁章是论文的理论基础部分。首先,作者介绍了中国典籍的性质和重要性及中国典籍英译的性质和目的。接着,介绍并评价了斯皮尔伯格,徐波和黄沈瑜,及陈国明在跨文化交际领域提出的叁个代表性跨文化传播能力模式.第四章是论文的模式构建部分。依照以上叁模式,作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中国典籍英译译者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译者熟知典籍发展脉络及基本精神的能力,熟知跨文化传播理论的能力,译者的多元文化视角,熟知翻译理论的能力和翻译能力,并指出译者的前四种宏观能力由译者的微观翻译能力体现出来。第五章作者从《道德经》的英译者,英译本和文化词语翻译等方面证明了该理论的合理性。首先,从译者对《道德经》发展脉络和基本精神的掌握及译者版本意识两方面论证了译者典籍熟知能力对其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影响。接着,从译者对模因论,交际适应理论,辐合汇聚理论等理论的了解论证了译者熟知跨文化传播理论能力的影响。然后,从跨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两方面探讨了译者多元文化视角的影响。最后,作者从双语能力,文化翻译能力和语篇能力叁方面论述了译者具体翻译能力对其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影响。第六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基于前几章的分析研究,作者得出结论:本文所提出的中国典籍英译译者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模式是比较合理的,主要包括译者熟知典籍发展脉络及基本精神的能力,熟知跨文化传播理论的能力,译者的多元文化视角,熟知翻译理论的能力和翻译能力五个方面。最后,作者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并希望自己的初步研究能为中国的文化传播和世界的文化交流做出一定的贡献。(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0-06-01)

译者的文化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借鉴叁个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探讨少数民族典籍翻译中一名合格的译者应具备的跨文化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多元文化观和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叁个方面,旨在提升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的质量,使得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能够更好地"走出去",从而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构建多元文化世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译者的文化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余环,邓凌云.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职业译者能力研究[J].上海翻译.2019

[2].杨开雨.论少数民族典籍翻译中译者的跨文化能力[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

[3].李尚凤.壮族神话英译者的跨文化能力[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

[4].王金玉,孙静.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译者文化身份与文化协调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4

[5].黄茜.中英之间文化的极大间距与译者“思辨”能力的培养[J].科技视界.2014

[6].宁圃玉,吕亮球.论译者的文化移情能力对文学翻译的影响[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

[7].张彦娜.论译者的跨文化沟通能力[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

[8].王淼.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译者的跨文化传播能力[J].长春大学学报.2012

[9].马玉梅,刘静静.从图式理论看中国典籍英译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论语》中“仁”的英译为例[J].社科纵横.2011

[10].王淼.论中国典籍英译译者的跨文化传播能力[D].河南大学.2010

标签:;  ;  ;  

译者的文化能力论文-余环,邓凌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