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两气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缸盖,火力面,热边界条件,拟合
两气门论文文献综述
赵高岩,张威望,董非,贾和坤[1](2019)在《两气门柴油机缸盖火力面热边界条件的确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在两气门柴油机缸盖传热的计算过程中,确定有效的缸盖火力面热边界条件,以快速、准确得计算出缸盖温度场,提出一种新的两气门柴油机缸盖火力面热边界条件的确定方法。在建立缸盖传热计算模型时,采用径向分区的思想施加缸盖火力面初始热边界条件,通过结合缸盖底部测点实测温度数据,研究得到缸盖火力面径向各区域最终换热系数值,进而拟合出缸盖火力面上换热系数随半径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将此函数关系式和当量循环燃气温度一起作为两气门柴油机缸盖火力面的热边界条件。最后以某两气门柴油机为例,建立整机流固耦合传热模型,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拟合公式法较常用的分区计算法具有更好的精度表现,为同类型的两气门柴油机缸盖传热计算提供了新的火力面热边界条件确定方法。(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9年02期)
J.Gao,G.Cuneo,陈晓峰,程玉发[2](2018)在《两气门多缸柴油机进气道和缸内气流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搭载柴油机的小型、紧凑型车辆中,每缸两气门设计的柴油机仍然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论述了对1台1.2L每缸两气门柴油机中气道-气门-缸内气流的数值模拟研究,以描述其进气歧管和进气道的性能。首先,确定了对多缸发动机进气歧管性能进行计算流体力学(CFD)评估的评价指标并建立了分析程序。然后对照基准型四气门发动机进行了两气门发动机的CFD分析。结果表明,在两气门发动机中,发现在上止点附近存在着进气道和流量分布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导致了在气道进口处比基准四气门发动机更高的平均流速、不均匀性指数/旋转动量,以及更高的涡流比,从而可能导致高负荷工况下的高烟度。CFD模拟表明,具有较大容积和更长流道的高容量进气歧管有助于改善两气门发动机的流量均匀性,以及缸与缸之间的流量变化,其对发动机扭矩和排放的改善已通过多缸发动机试验得到了验证。(本文来源于《汽车与新动力》期刊2018年05期)
任从岭,徐松[3](2017)在《两气门柴油发动机本体优化减排技术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两气门柴油发动机是目前中国中低载荷商用车载主流发动机。本论文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对两气门柴油发动机本体进行优化改进,并与电控高压共轨喷射技术、DPF/SCR后处理技术等相匹配,发动机排放顺利达到国五水平,并具有良好的排放耐久和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本文来源于《西南汽车信息(2017年第1期 总第370期)》期刊2017-01-01)
陈刚,沈捷,谢正良[4](2016)在《YC6J两气门气道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内燃机进排气系统中的螺旋进气道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螺旋进气道主要结构参数对气道性能的影响,并应用优化设计方法对螺旋进气道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综述国内外内燃机进气道及缸内空气流动计算和实验研究的情况,确定了开展螺旋进气道主要结构参数对气道性能影响的研究,并对螺旋进气道主要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本文来源于《装备制造技术》期刊2016年06期)
纪美娜,崔志辉,王颖,肖俊强[5](2011)在《基于两气门的四气门强制风冷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改型后的某125排量的四气门强制风冷发动机的冷却系统进行计算,以此确定冷却系统的结构参数,使其满足改型后的四气门强制风冷发动机的冷却要求。(本文来源于《机电信息》期刊2011年12期)
李云强[6](2008)在《两气门WP10国III、国IV柴油机燃烧系统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柴油机排放法规限值日趋严格及柴油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开发满足中国III、国IV号排放标准的柴油机已成为目前我国柴油机工作者的迫切任务。根据我国柴油机产业技术现状和市场需求,在现有两气门柴油机的基础上研究满足国III排放标准的燃烧技术以及满足国IV标准的柴油机燃烧和后处理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采用德国博世第二代电控高压共轨系统EDC7,在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WD615(单缸两气门)增压中冷柴油机基础上,研究开发了满足中国III阶段排放标准的两气门电控柴油机。在此基础上,采用博世DeNOx2 SCR控制系统,匹配国际先进的SCR后处理器,研究开发了满足中国IV阶段排放标准的柴油机。1.对比分析了不同电控系统的优缺点,确定在两气门WP10国III柴油机上选用博世公司的电控高压共轨系统。并在EFS高压共轨试验台上对影响燃烧的主要部件-电控喷油器的喷油规律进行测试和研究。2.对影响发动机燃烧和排放的原WD615国II柴油机的主要零部件进行了配置优化,优化活塞环以降低机油消耗,进而降低颗粒排放。优化燃烧室,改善燃烧室内气流运动分布规律的同时,改善扩散燃烧减少颗粒排放。对不同喷油器和增压器进行优化,选出了最佳配置。3.在确定发动机最佳配置的基础上,通过燃烧分析手段,对不同喷射压力、提前角以及多次喷射的发动机热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研究,为改善发动机性能,降低发动机排放提供燃烧方面的理论支持。4.研究了电控高压共轨系统控制策略,通过优化喷油压力、定时、预喷、后喷等参数,对发动机的性能进行全面的燃烧开发和标定,使柴油机达到国III排放标准,测试结果为:NOx=4 .80g/kW.h,PM=0.08g /kW.h ,CO=0.45g/kW.h,HC=0.30g/kW.h,ELR烟度:0.46 m-l。5.通过研究分析确定采用SCR技术路线达到中国IV、V阶段最佳方案,根据两气门WP10柴油机实际情况,优化设计了SCR系统,研究了SCR对NOx的催化转化的历程,并通过对柴油机的SCR稳态温度、尿素喷射量、稳态及瞬态的开发标定,使两气门WP10柴油机达到国IV排放标准,测试结果ESC循环:NOx =2.91g/kW.h,PM=0.014g /kW.h,CO=0.38g/kW.h,HC=0.054g/kW.h,ELR烟度:0.042 m-l,ETC循环:NOx=2.83g/kW.h,PM=0.017g /kW.h,CO=0.094g/kW.h,HC=0.129g/kW.h。(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8-12-01)
刘雄[7](2004)在《满足低排放法规的两气门电控柴油机燃烧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柴油机排放法规限值日趋严格及柴油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开发满足欧洲Ⅲ号排放标准的柴油机已成为目前我国柴油机工作者的迫切任务。根据我国柴油机产业技术现状和市场需求,在现有两气门柴油机的基础上研究满足欧Ⅲ排放标准的燃烧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日本电装公司的ECD-U2电控高压共轨系统,在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D6114增压中冷柴油机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了满足欧洲Ⅲ号排放标准的两气门电控柴油机。提出利用部分预混合燃烧技术解决了电控柴油机低速范围扭矩输出提高后产生的黑烟排放,并研究了柴油中硫含量对柴油机无催化装置条件下颗粒排放的影响。本文开展了如下系统的研究工作:1.与无锡威孚公司合作开发了电控高压共轨系统,分析了工作原理及其性能参数。同时,还将试验中所使用的ECD-U2系统与威孚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二者差异及产生的原因以及应用在柴油机上将产生的结果。2.对电控系统进行了标定技术研究,采用EFS油泵试验台对电控系统进行了喷油规律及喷油一致性研究,提出了利用软件补偿保证电控喷油系统在柴油机上的喷油一致性。3.开发了电控两气门柴油机燃烧系统和研究了电控高压共轨系统控制策略,使两气门电控柴油机全面达到欧洲Ⅲ号排放标准,测试结果为:NOX=4.87g/kW.h, CO=1.097 g/kW.h, HC= 0.212 g/kW.h, PM=0.0857g/kW.h。ELR试验结果为:0.72m-1。4.针对电控柴油机低速扭矩输出提高之后碳烟排放升高的问题,分析了碳烟生成的原因,进行了提高喷射压力和改变喷油定时等措施对电控柴油机降低低速全负荷烟度的研究,在常规措施不能奏效的情况下,提出采用预喷射形成部分预混合燃烧来降低柴油机低速全负荷碳烟排放。根据碳烟产生的燃烧机理,设计试验方案:①增加预喷射与主喷射之间的间隔,使预喷射燃油有足够的时间充分与空气混合②增加预喷射燃油量,减少主喷射燃油量,以减少扩散燃烧。研究结果表明:整个低速范围内,部分预混合燃烧都能起到降低柴油机全负荷排气烟度的效果,部分工况降幅达50%,但采用预喷射与仅有主喷射相比,采用预喷射后燃油消耗有所升高。5.为了进一步理解部分预混合燃烧在碳烟形成和碳烟氧化过程中的影响机理,对电控柴油机采用预喷射后的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使用(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4-12-01)
吴志军,孙济美,黄震[8](2001)在《进气道布置对两气门柴油机进气门口空气运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稳流模拟试验台上 ,利用研制的柴油机试验缸盖、气门口叁维流速测量装置 ,用热线风速仪测量了不同进气道布置方案下的进气门口叁维流场 ,分析了进气门口叁维流场产生的缸内空气动量矩流率 ,揭示了进气道的布置对柴油机进气门口空气运动影响的变化规律。进气道布置角度的变化对柴油机气门口流场及动量矩流率产生很大影响。各速度的大小和切向速度分布曲线发生较大变化 ,并随升程的增大而更加明显 ;对螺旋气道的动量矩流率影响较大 ,随升程的增加影响增大 ;对切向气道的动量矩流率影响更为明显 ,随着升程的增加影响减小(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01年01期)
两气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搭载柴油机的小型、紧凑型车辆中,每缸两气门设计的柴油机仍然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论述了对1台1.2L每缸两气门柴油机中气道-气门-缸内气流的数值模拟研究,以描述其进气歧管和进气道的性能。首先,确定了对多缸发动机进气歧管性能进行计算流体力学(CFD)评估的评价指标并建立了分析程序。然后对照基准型四气门发动机进行了两气门发动机的CFD分析。结果表明,在两气门发动机中,发现在上止点附近存在着进气道和流量分布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导致了在气道进口处比基准四气门发动机更高的平均流速、不均匀性指数/旋转动量,以及更高的涡流比,从而可能导致高负荷工况下的高烟度。CFD模拟表明,具有较大容积和更长流道的高容量进气歧管有助于改善两气门发动机的流量均匀性,以及缸与缸之间的流量变化,其对发动机扭矩和排放的改善已通过多缸发动机试验得到了验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两气门论文参考文献
[1].赵高岩,张威望,董非,贾和坤.两气门柴油机缸盖火力面热边界条件的确定方法[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9
[2].J.Gao,G.Cuneo,陈晓峰,程玉发.两气门多缸柴油机进气道和缸内气流数值模拟研究[J].汽车与新动力.2018
[3].任从岭,徐松.两气门柴油发动机本体优化减排技术及其应用[C].西南汽车信息(2017年第1期总第370期).2017
[4].陈刚,沈捷,谢正良.YC6J两气门气道优化的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6
[5].纪美娜,崔志辉,王颖,肖俊强.基于两气门的四气门强制风冷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分析[J].机电信息.2011
[6].李云强.两气门WP10国III、国IV柴油机燃烧系统开发[D].天津大学.2008
[7].刘雄.满足低排放法规的两气门电控柴油机燃烧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2004
[8].吴志军,孙济美,黄震.进气道布置对两气门柴油机进气门口空气运动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