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天基观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天基观测,复杂环境,空中弱小目标,可探测性分析
天基观测论文文献综述
胡建明,乔凯,智喜洋,张寅,巩晋南[1](2019)在《天基观测条件下复杂环境对空中弱小目标可探测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天基观测复杂环境下空中弱小目标远程广域探测的需求,立足于天基光学探测链路,分析太阳光照、云层及地表等复杂背景环境与目标辐射的相互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影响天基目标光学特性的探测场景环境要素;然后结合目标的可探测性表征,分析在不同探测谱段情况下,不同光照、地表背景类型及云层等复杂环境要素对目标可探测性的影响规律;最后以某典型目标为例,结合现有的目标特性认知与理论建模,分析得出复杂环境要素的影响排序,并根据目标信杂比随谱段的变化特性,提出探测谱段的优选建议,为我国隐身/反隐飞行器设计、探测系统设计及信息处理算法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与科学指导.(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毫米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红林[2](2019)在《面向即时观测服务的天基资源能力虚拟化及预分配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阶段微小卫星技术以及卫星组网技术飞速发展,天基资源的规模呈爆发式增长,卫星应用已从单一卫星应用逐渐发展为多星组网、卫星集群等多星协同应用,卫星的使用者也从原来的卫星管控管理者,逐渐呈现向普通大众用户开放的趋势。国外有Google、SpaceX、OneWeb等大规模卫星组网计划,国内有天基信息港、天地一体化、天基互联网等卫星组网计划的研究。可以看出,依赖大规模卫星节点提供的丰富卫星能力,完成多星协同的复杂空间任务,向普通大众用户提供可用的、即时的卫星信息服务,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而目前卫星管控部门相互独立,卫星的指令、参数各异,卫星任务相互协作需要人为干预,显然无法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因此,本文面向即时观测信息服务,针对多种类异构卫星,提出一种面向用户的天基资源能力虚拟化方法,对多种类异构卫星进行统一抽象描述;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大规模节点天基资源,如何满足众多普通大众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出了多种天基资源预分配方案,探讨当天基资源的规模和种类扩大时,如何与用户需求进行匹配。通过这两部分的研究,希望为未来卫星组网应用中,对大规模异构天基资源如何理解和使用,进行一定的探索。本文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分析了未来大规模卫星组网应用中,用户需求及天基资源的特点,针对即时观测的用户需求进行了分析、分解,归纳了四种服务能力。然后分析了典型的对地观测卫星的结构,总结了天基资源的类型。相对于地面服务资源,分析了天基资源的高约束、高动态等特点。第二部分在天基资源的能力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天基资源能力虚拟化方法。对于多种类异构卫星,综合时间、空间、能源、存储等约束,将天基资源按照时空逻辑,分层抽象虚拟化成面向用户的服务能力,建立适用于多种类异构卫星、统一标准的天基资源虚拟化方法。根据卫星平台、载荷等参数,设计了计算模型,将天基资源统一描述为天基资源能力列表形式。同时开展了天基资源虚拟化验证试验,针对SAR、高分光学、宽幅光学叁种观测载荷,激光、微波通信两种星间链路类型,以及叁种星上处理算法,通过开发板模拟星上设备,进行了虚拟化计算模型的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虚拟化方法可以完成多种观测、处理、传输资源的统一描述,算法时效性可以满足星上实时计算要求。第叁部分基于分而治之思想,提出了多种适用于大规模节点卫星组网的资源预分配方案。提出了天基资源预分配的目标和原则,针对大规模卫星集群,基于分而治之的思想,按照不同的需求构建天基资源集群,设计了基于应用需求、基于卫星轨道、基于卫星类型、基于卫星拓扑、基于资源能力等几种预分配方案。设计了评估指标,给出了计算系统利用率、任务完成度等指标的计算方法。针对系统规模、用户模型、卫星资源配置等不同变量,设计了仿真试验,为后续开展仿真试验提供了技术基础。综上所述,针对大规模异构天基资源组网协同观测中,多种类异构天基资源统一描述问题,以及大规模节点天基资源如何与众多个性化用户需求匹配的问题,本文开展了天基资源能力虚拟化及预分配方法的研究:针对天基资源能力虚拟化方法研究,并选择具体载荷实例设计了虚拟化算法,开展了星上验证试验,算法时效性可以满足星上实时计算要求;针对天基资源预分配方法,分析了预分配的目标及准则,设计了相关的评估指标,设计了预分配方法的验证试验。以上研究可以为大规模节点卫星组网应用服务,在天基资源的如何使用上,提供一定的思考和技术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期刊2019-06-01)
赵宁[3](2019)在《我国急需发展叁极天基观测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赵宁)叁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指示器与放大器,是影响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关键区和敏感区。5月16日~17日,香山科学会议在京召开以“叁极天基观测系统的前沿关键问题”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与会专家围绕叁极前沿科学、叁极天基观测系统构建、叁极冰-海-(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报》期刊2019-05-21)
申超波[4](2019)在《“天眼”观神州——高分五、六号投入使用标志天基对地观测能力基本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3月21日,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高分五号和高分六号两颗卫星投入使用仪式在国家航天局举行,标志着高分专项打造的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的天基对地观测能力中最有应用特色的高光谱能力的形成。《孙子兵法》云:"知天知地,胜乃可全。"通晓天时、熟知地利一直以来是人类的孜孜追求,人类也从未停止过认识地球的脚步。如今,伴随着人类走向太空的步伐,遥感技术的使用让古人所期盼的"千里(本文来源于《国防科技工业》期刊2019年04期)
李俊,马明静[5](2018)在《基于天基光学观测的空间碎片运动轨道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天体力学与测量的相关原理,结合太阳晨昏轨道卫星数据和光学相机观测范围信息,本技术提出基于天基光学观测平台的空间碎片运动轨道仿真方法,并且依据仿真方法给出仿真实例,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为后续深入研究空间碎片相关问题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信息》期刊2018年23期)
郑永超,王玉诏,岳春宇[6](2018)在《天基大气环境观测激光雷达技术和应用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大气观测目标,从云-气溶胶、风场和大气分子叁个主要方向对天基激光雷达在大气环境观测领域的应用、配置和相关技术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天基大气环境探测激光雷达的探测机制、技术体制、系统配置、应用现状、适用范围、约束条件等,提出天基大气环境观测激光雷达载荷研制应根据任务应用需求、科学和工程目标、各技术体制特点和器件及处理技术特点合理制定指标体系,充分发挥激光技术长项,与其他载荷手段优化配置,技术研究方面应扬长补短短,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天基大气环境观测技术和应用的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及其应用拓展。(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8年03期)
本报,甘晓[7](2018)在《“张衡一号”:打造地震立体观测天基平台》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元134年12月的一天,位于河南洛阳的候风地动仪突然发动,一颗铜球缓缓从龙机口中吐出,掉进蟾蜍的嘴里。几天后,甘肃天水一带的人快马来报,证实前几天陇西发生了地震。由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先于西方国家用仪器记录地震的历史约1800年,开创了世界地震勘测研究的先(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8-02-05)
雷昌,王雪莹,盛卫东,安玮[8](2017)在《天基光学平台下弹头与气球诱饵中段观测运动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弹道导弹在中段释放气球诱饵伴飞,以干扰天基光学防御系统对导弹目标进行精确跟踪识别的问题,基于弹头和气球诱饵质阻比的差异,利用美国NRLMSISE-00(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 Mass Spectrometer and Incoherent Scatter radar Exosphere,海军研究实验室质谱仪和非相干散射雷达大气经验性模型)对气球诱饵进行相应动力学分析,得出气球诱饵在弹道中段的大气阻力模型。然后给出了J2摄动下,气球诱饵经过阻力修正后较精确的中段运动模型,并将结论引入到天基光学平台中,进行观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200km以上的高空,大气阻力对于弹头和气球诱饵的影响微弱,可忽略不计,在观测像平面中表现为一块难以区分的亮斑;而在100~200km高度范围内,气球诱饵受大气阻力影响剧烈,在观测像平面内的运动与弹头存在较大差别,具有较强的可区分性。(本文来源于《飞行器测控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李彬,陈俊宇,桑吉章,宁津生[9](2017)在《天基光学观测条件下的空间目标轨道编目》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碎片轨道信息作为空间态势感知的关键要素,关乎航天和国防安全。本文以未来空间碎片常规监测为背景,研究天基短弧光学观测条件下的空间目标轨道确定与预报精度性能,并利用高精度解析星历模型对精密轨道预报结果进行精确编目。以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为监视平台,对低轨、中轨和地球静止轨道区域300个碎片连续观测3天。利用间隔24小时、3次通过观测的180s短弧光学数据定轨后,预报7天。结果表明:低、中轨碎片定轨精度在数十米量级,7天的预报精度在数十米至百米量级;GEO目标因自身轨道特性,定轨和预报精度稍差一些。在轨道编目中,高精密解析星历模型可实现单目标7天精密预报轨道百米量级的编目精度,星历文件占用内存不足5KB,轨道重建耗时约0.3s。(本文来源于《第二届中国空天安全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8-09)
夏春秋[10](2017)在《天基空间目标观测大视场离轴反射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空间资源的占领和资源使用的角度来看,空间目标的观测无论在空间利用或者空间控制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应用需求。目前天基空间目标探测从最初的导弹预警发展到现在的静地轨道目标观测和空间碎片观测,其目的逐渐从进空转为太空观测,而从各国发展状况和未来空间领域使用状况可知,基于微小卫星的灵活拍摄、整体观测能力强的大视场空间目标天基观测逐渐成为必然趋势。国内在满足大视场、高分辨需求的小型天基空间目标探测相机研制方面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国内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未来卫星数目不断增长的发展需求,大视场观测相机的研究也迫在眉睫。本论文致力于大视场、高分辨需求的小型天基空间目标探测相机的相关理论研究,在相机的光学系统设计方法和针对此光学系统的检测方法均进行了相关的创新性研究和实际研究,为进一步研制天基空间目标探测相机打下基础。首先本文对国内外空间目标观测相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详细介绍了美国、加拿大、以及其他国家的空间目标观测卫星及其相机,并整体论述了各国空间目标观测卫星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目前国内的发展状况。在轨运行的空间目标探测相机的探测目标为空间目标,空间目标的成像特点和其所处环境对探测相机的技术参数有较大影响。根据探测目标和探测器特性对空间目标探测相机视场、焦距、工作光谱等参数的设定进行约束,提出了一系列的计算方法。同时,空间目标的探测环境要求相机具有消除杂散光的能力,因此针对杂散光的来源和不同目标探测星等、探测器的信噪比、光学系统有效通光口径、曝光不同目标探测星等对系统消杂光能力进行调研,最终提出空间目标观测的主要形式为带有中间像面的实入瞳的离轴叁反光学系统。依据已知的技术指标要求,首先利用传统的赛德尔像差理论设计光学系统,设计了实入瞳、带中间像面的大视场离轴反射系统。后引入了一款基于微分方程的设计方法,该方法与几何光线追迹相结合,在费马原理与正弦条件的基础上建立微分方程,可以用来设计自由曲面、离轴系统,并利用该方法设计了大视场离轴反射系统的天基目标空间相机,在16o×4o的大视场下该系统取得了优良的成像质量,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在研究大视场离轴反射系统的设计方法之后,提出了一款针对实入瞳、出瞳的离轴反射式系统的检测方法。该方法是基于正弦条件的光栅检测方法,能够根据正弦条件的违背量一次检测轴上和轴外的视场线性相关像差,可以用来指导装调。根据此检测方法设计了单透镜的验证试验和离轴反射系统的模拟实验,均证明了其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期刊2017-04-01)
天基观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阶段微小卫星技术以及卫星组网技术飞速发展,天基资源的规模呈爆发式增长,卫星应用已从单一卫星应用逐渐发展为多星组网、卫星集群等多星协同应用,卫星的使用者也从原来的卫星管控管理者,逐渐呈现向普通大众用户开放的趋势。国外有Google、SpaceX、OneWeb等大规模卫星组网计划,国内有天基信息港、天地一体化、天基互联网等卫星组网计划的研究。可以看出,依赖大规模卫星节点提供的丰富卫星能力,完成多星协同的复杂空间任务,向普通大众用户提供可用的、即时的卫星信息服务,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而目前卫星管控部门相互独立,卫星的指令、参数各异,卫星任务相互协作需要人为干预,显然无法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因此,本文面向即时观测信息服务,针对多种类异构卫星,提出一种面向用户的天基资源能力虚拟化方法,对多种类异构卫星进行统一抽象描述;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大规模节点天基资源,如何满足众多普通大众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出了多种天基资源预分配方案,探讨当天基资源的规模和种类扩大时,如何与用户需求进行匹配。通过这两部分的研究,希望为未来卫星组网应用中,对大规模异构天基资源如何理解和使用,进行一定的探索。本文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分析了未来大规模卫星组网应用中,用户需求及天基资源的特点,针对即时观测的用户需求进行了分析、分解,归纳了四种服务能力。然后分析了典型的对地观测卫星的结构,总结了天基资源的类型。相对于地面服务资源,分析了天基资源的高约束、高动态等特点。第二部分在天基资源的能力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天基资源能力虚拟化方法。对于多种类异构卫星,综合时间、空间、能源、存储等约束,将天基资源按照时空逻辑,分层抽象虚拟化成面向用户的服务能力,建立适用于多种类异构卫星、统一标准的天基资源虚拟化方法。根据卫星平台、载荷等参数,设计了计算模型,将天基资源统一描述为天基资源能力列表形式。同时开展了天基资源虚拟化验证试验,针对SAR、高分光学、宽幅光学叁种观测载荷,激光、微波通信两种星间链路类型,以及叁种星上处理算法,通过开发板模拟星上设备,进行了虚拟化计算模型的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虚拟化方法可以完成多种观测、处理、传输资源的统一描述,算法时效性可以满足星上实时计算要求。第叁部分基于分而治之思想,提出了多种适用于大规模节点卫星组网的资源预分配方案。提出了天基资源预分配的目标和原则,针对大规模卫星集群,基于分而治之的思想,按照不同的需求构建天基资源集群,设计了基于应用需求、基于卫星轨道、基于卫星类型、基于卫星拓扑、基于资源能力等几种预分配方案。设计了评估指标,给出了计算系统利用率、任务完成度等指标的计算方法。针对系统规模、用户模型、卫星资源配置等不同变量,设计了仿真试验,为后续开展仿真试验提供了技术基础。综上所述,针对大规模异构天基资源组网协同观测中,多种类异构天基资源统一描述问题,以及大规模节点天基资源如何与众多个性化用户需求匹配的问题,本文开展了天基资源能力虚拟化及预分配方法的研究:针对天基资源能力虚拟化方法研究,并选择具体载荷实例设计了虚拟化算法,开展了星上验证试验,算法时效性可以满足星上实时计算要求;针对天基资源预分配方法,分析了预分配的目标及准则,设计了相关的评估指标,设计了预分配方法的验证试验。以上研究可以为大规模节点卫星组网应用服务,在天基资源的如何使用上,提供一定的思考和技术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天基观测论文参考文献
[1].胡建明,乔凯,智喜洋,张寅,巩晋南.天基观测条件下复杂环境对空中弱小目标可探测性的影响[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19
[2].刘红林.面向即时观测服务的天基资源能力虚拟化及预分配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9
[3].赵宁.我国急需发展叁极天基观测系统[N].中国海洋报.2019
[4].申超波.“天眼”观神州——高分五、六号投入使用标志天基对地观测能力基本形成[J].国防科技工业.2019
[5].李俊,马明静.基于天基光学观测的空间碎片运动轨道仿真[J].中国科技信息.2018
[6].郑永超,王玉诏,岳春宇.天基大气环境观测激光雷达技术和应用发展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8
[7].本报,甘晓.“张衡一号”:打造地震立体观测天基平台[N].中国科学报.2018
[8].雷昌,王雪莹,盛卫东,安玮.天基光学平台下弹头与气球诱饵中段观测运动差异分析[J].飞行器测控学报.2017
[9].李彬,陈俊宇,桑吉章,宁津生.天基光学观测条件下的空间目标轨道编目[C].第二届中国空天安全会议论文集.2017
[10].夏春秋.天基空间目标观测大视场离轴反射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