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平山东省昌邑市卜庄镇东高小学261309
摘要:科学是一门科学知识的综合学科,教学内容注重趣味性和实践性。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在自己操作、观察、讨论、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真正让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科学新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因此小学科学从全新的角度突出了活动过程的表述,加强了活动的严密设计,使学生的科学学习经历得到强化。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视野,提出可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在该方面探究的兴趣和欲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究未知、体验成功,科学教学都为学生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为孩子自行探究、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的空间。
一、师生互动,激发学习兴趣
如学习《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教师出示一大一小马铃薯问学生: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回答:“沉的。”“浮的。”“大的沉,小的浮。”“小的沉,大的浮。”学生争论不休,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想知道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用什么方法证明呢?”学生马上回答:“用实验证明。”教师出示两个装满水的水槽,其中一个水槽装有高浓度的盐水,另一个水槽中装有经过处理与盐水色泽一致的普通水。老师把马铃薯放入两个水槽中,大的放入普通水,小的放入盐水,学生看到了“大的沉,小的浮”,认为“大的重,下沉;小的轻,上浮”。这时老师又把小的也放到普通水中,沉了;把大的放到盐水中,也浮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样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这样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找到了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引导探究学习
在学习《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第一部分内容是“改变玻璃瓶的沉浮”,这部分内容需要学生应用已有的关于沉浮的知识和经验来尝试改变物体的沉浮。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验能力,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成员认真讨论,发现小瓶装水或装沙、石子等可以沉下去,加多少呢?这就需要估计和尝试。在这期间,教师要在各个小组之间巡回,发现、答疑、解惑,引导学生探究,真正让学生们去经历使玻璃瓶逐渐下沉的探究活动过程。
由此可见,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建立更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间的知识交流、情感交流、兴趣交流等,实现了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从而达到了共识、共进。“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教师要做学生的伴游。所谓“伴游”,就是要自始至终参与学的全过程,并在学习当中与学生同甘共苦,去探究科学的奥妙;所谓“导游”,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习,为学生排疑解难。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探究科学知识的主人,是新课程下的重要方面。
三、用好学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一课时,学生了解了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轻重、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后,让学生利用木板、玻璃、油、沙、钩码、测力计,设计出小组中摩擦力最大和最小的实验。学生利用学具动手实验,为了增大摩擦力,有的组在木板上撒上沙粒,有的组选择木板粗糙的一面,再加上钩码;为了减少摩擦力,学生选择玻璃,抹上油等。学生有兴趣,动手动脑,通过操作实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四、尊重、赞赏学生,培养创新精神
如学习了“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后,学生对潜水艇很感兴趣,有的同学说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材料来自制简易“潜水艇”。老师对这位同学的提议表示赞赏,尊重他的意见,并鼓励他和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制造“潜水艇”。他们用两个装眼药水的塑料瓶(去掉底)用胶布连接起来,在两端的小口上各套上一段细橡胶管,这样一个简易的“潜水艇”就做成了。然后把“潜水艇”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一端的橡胶管放入水中,一端露在外面,这时“潜水艇”浮在水面上,用嘴吸露在水外的橡胶管,“潜水艇”里便装满了水,这时“潜水艇”就沉入了水底。用嘴吹露在水外的橡胶管,“潜水艇”里的水就排出来,“潜水艇”又会浮在水面上。
尊重和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和专长,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孩子们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科学的奥秘。
新课程是一本读不完的书,需要我们不断学习。
新课程是一段说不完的话,需要我们一起分享。
新课程是一道解不完的题,需要我们共同去探究、去开发、去创新。
新课程是一件做不完的事,需要我们每个人的行动。
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走进新课程,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快乐、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成为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