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分散论文-李清江,杨莹,蒋莉,徐丽春,冯文颖

粒子分散论文-李清江,杨莹,蒋莉,徐丽春,冯文颖

导读:本文包含了粒子分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改性,偶联剂,表征分析

粒子分散论文文献综述

李清江,杨莹,蒋莉,徐丽春,冯文颖[1](2019)在《表面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粒子制备与分散性表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预处理填料法制备了硅烷偶联剂(KH-560)表面改性纳米二氧化硅,采用激光粒度仪、BET比表面积法、FT-IR、SEM和TEM对纳米二氧化硅粒子表面改性前后的粒径分布、比表面积、分子结构与分散性作了表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纳米二氧化粒子经硅烷偶联剂(KH-560)表面改性后,粒径分布变窄,比表面积增加,分子结构改变,分散效果好。对纳米二氧化硅粒子表面改性前后填充聚丙烯的分散性和界面形态进行了探析。(本文来源于《实验技术与管理》期刊2019年10期)

孙根班,林浩,李雅静,廖庆亮,张跃[2](2018)在《单分散Au纳米粒子液相合成与快速检测叁聚氰胺——本科生综合化学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Au纳米粒子与叁聚氰胺相互作用产生的颜色变化来快速评估牛奶中叁聚氰胺的含量,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Au纳米粒子与叁聚氰胺作用前后的形貌变化,通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数据绘制标准工作曲线来定量测定牛奶中叁聚氰胺的含量。该实验贴近生活,学以致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掌握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基本操作,对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也有帮助。(本文来源于《化学教育(中英文)》期刊2018年24期)

董伟,李文畅,许富民,韩阳,张伟[3](2018)在《单分散铁基Fe_(60)Ni_(7.5)Mo_(7.5)P_(10)C_(10)B_5金属玻璃球形粒子的制备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铁基金属玻璃粒子因其特有的性能在微成型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利用脉冲微孔喷射法制备粒径可控的单分散Fe_(60)Ni_(7.5)Mo_(7.5)P_(10)C_(10)B_5金属玻璃粒子。通过OM,SEM,XRD及DSC等手段对得到的粒子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备的金属玻璃粒子具有粒径均一、球形度高、热历史一致的优点。随着粒径的增加,粒子的微观结构从完全非晶相向晶体相转变。在本实验条件下,Ar气氛下制备得到完全非晶相的粒子粒径应小于285μm,而在He气氛得到的最大粒径为383μm粒子也依旧保持完全非晶相。通过理论模型对冷却速率进行计算,得到其临界冷却速率应大于1300K/s。(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18年10期)

刘阁,陈彬,沈顺祥[4](2018)在《基于PIV测量的水击谐波场中分散相粒子的湍流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油中分散相粒子的微观运动状态,利用图像采集系统对水击谐波场作用下油中分散相粒子的微观运动状态进行了采集和处理,通过对分散相粒子的湍流特性的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测试,探讨了激振力产生水击谐波的油水分离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施加激振力的增加,粒子在波节(18.2mm)的附近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聚集涡流和在波腹(68.2mm)的附近出现了明显的发散涡流;粒子的湍流动能、耗散率有两个明显的分布较大的区域,分别对应流场图中的粒子发散涡流、粒子聚集涡流区域与实验管道底部的交界面,而且随着激振力的减少,粒子的湍流动能、耗散率由两个明显的分布较大的区域变为只有一个明显的分布较大的区域,该区域都是含能涡的直接体现。(本文来源于《应用力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董振伟,熊海岩,钞春英,马榕彬,武玺旺[5](2018)在《γ-Al_2O_3负载的高分散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硅烷氧化反应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室温下CO还原已浸渍于γ-Al_2O_3上的PdCl_2来制备Pd纳米催化剂(Pd_(298K)/γ-Al_2O_3).由于反应温度为室温,制备的Pd_(298K)/γ-Al_2O_3中Pd纳米催化剂尺寸小、分散性好.以硅烷氧化反应为例对其催化性能进行研究,Pd_(298K)/γ-Al_2O_3比Pd_(773K)/γ-Al_2O_3表现出了更好的催化活性,并且5次循环后催化活性没有明显损失.(本文来源于《许昌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宋青亮[6](2018)在《纳米复合体系中高分子构型与纳米粒子分散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粗粒化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在不同高分子/纳米粒子相互作用强度、高分子链刚性条件下环形与线形两种拓扑结构高分子在纳米粒子表面吸附行为及高分子构型对纳米粒子分散的影响。在较低的高分子/纳米粒子相互作用强度条件下,具有闭合拓扑结构的环形高分子链比线形高分子链在纳米粒子表面的占据上有轻微的优先权。在强高分子/纳米粒子相互作用强度条件下,中间吸附构型在高分子/纳米粒子吸附构型中占主导地位。随着链刚性的增加,呈现一个有趣的从环形高分子优先占据到线形高分子优先占据的转换。半刚性的线形高分子链通过在纳米粒子表面形成紧紧包围的螺旋形结构将环形高分子链挤出在纳米粒子表面。尤其是棒状链情形下,这种选择性吸附行为变得更显着。其原因是对于线形高分子链呈现的是叁维吸附构型,而环形高分子链呈现二维吸附构型,也即是线形高分子可在多个方向上吸附纳米粒子,这使得线形高分子在纳米粒子表面相比环形高分子有绝对优先占据权。此外我们发现双分散情况下的吸附行为可以被单分散情况下的吸附解释。此外,本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探究了纳米复合体系中高分子构型及其对纳米粒子分散影响。在不同纳米粒子/高分子吸附能作用下,复合体系中纳米粒子表现出叁种集聚行为:直接接触集聚、均匀分散、以及高分子与纳米粒子间的桥接集聚,这一结果与理论上一致。同时考虑了环形高分子链的刚性强度,得到了环形高分子链的叁个构型:中间吸附,马鞍型吸附,以及轨道绕行型吸附。研究发现增强环形高分子链的刚性将促进纳米复合体系中纳米粒子间的分散。高分子/纳米粒子相互作用强度、高分子链刚性及高分子拓扑结构对高分子在纳米粒子表面的吸附构型的影响,以及这些构型对纳米粒子分散的作用,这些结果可以促进理解高分子在纳米粒子周围的吸附行为并为设计高性能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提供指导建议。(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期刊2018-06-03)

王妍妍[7](2018)在《纳米粒子/高分子熔体在非平衡态下的集聚和分散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中,均匀分布高度有序的纳米粒子能显着增强材料的力学、光学、电学性能,在多个科研领域都有广泛地研究和应用。众所周知,纳米粒子在高分子熔体中的集聚和分散一定与高分子单体间相互作用(P-P)、高分子-纳米粒子的相互作用(N-P)、纳米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N-N)这叁者有着密切关系。我们采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方法分别研究了叁组不同相互作用下的纳米粒子/线性高分子熔体中纳米粒子的集聚分散行为。这叁组相互作用分别为:P-P吸引/N-P排斥/N-N排斥、P-P吸引/N-P吸引/N-N排斥、P-P排斥/N-P吸引/N-N排斥。在P-P吸引/N-P排斥/N-N排斥作用下,增加纳米粒子和高分子单体间相互作用强度?_(np),高分子熔体中纳米粒子的结构由“球状”集聚转变为“线性”集聚,然而没有出现良好的分散。在P-P吸引/N-P吸引/N-N排斥作用下,增加相互作用强度?_(np)可以使得纳米粒子出现集聚到分散的转变;较高相互作用强度下还会出现桥接相。在P-P排斥/N-P吸引/N-N排斥作用下,相互作用强度较低时纳米粒子直接表现良好的分散性;增强相互作用强度至适中时纳米粒子就开始表现为桥接相。这一讨论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增加纳米粒子在高分子熔体中的均匀分布具有参考价值。非平衡态(剪切场)能够影响纳米粒子的在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中的集聚分散,另外环形高分子与线性高分子不同的拓扑结构,对纳米粒子的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对非平衡态下纳米粒子在线性/环形高分子熔体中的集聚分散行为的研究,可能会有新的发现。结果表明,在线性高分子熔体中,剪切场确实能够减缓纳米粒子的集聚,但仍无法实现纳米粒子集聚-分散的转变。而在环形高分子熔体中,施加剪切场能使原本集聚的纳米粒子趋于分散,证明剪切场有效提高纳米粒子的分散程度,扩大纳米粒子分散所需的吸附能区间。通过对比两种高分子链在剪切场下的构型变化,我们发现环形高分子因为其特殊的拓扑结构,在剪切场下形成不规则的环状可以将纳米粒子包围住。较多高分子单体的包围能够阻止其他纳米粒子的靠近,从而有效地促进纳米粒子由完全集聚到部分分散的转变。这一研究结果为得到均匀分布、高度有序的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提供一些思路。(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期刊2018-06-03)

谈梦婷[8](2018)在《RAFT分散聚合体系中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和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了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调控下的聚合诱导自组装(PISA)在纳米粒子制备和功能化应用方面的工作,主要内容如下:1、首次将聚丙烯酸叁碳酸酯(PAA-TTC)作为大分子链转移剂(macro-CTA),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调控苯乙烯(St)的RAFT分散聚合。详细考察了溶剂组成对聚合动力学以及嵌段共聚物(BCP)纳米粒子形貌和尺寸的影响。除此之外,考察了单体转化率、疏水单体与亲水单体的摩尔比例、残余AA亲水性单体以及残余死链比例和固含量等因素对嵌段共聚物纳米粒子形貌和大小的影响,并以得到的PAA-bb-PSt胶束为模板,原位还原金属银(Ag)得到银/聚合物复合胶束。结果表明,在不同比例乙醇/水体系中,随着疏水链段增长,粒子形貌从球、棒、囊泡向多孔纳米球转变;乙醇/水聚合体系中的聚合速率比乙醇体系更快,加入的水含量越多,生成聚合物胶束尺寸越小,最终均能得到多孔纳米球粒子。残余亲水性单体AA与苯乙烯共聚,疏水链段运动能力增强,对最终纳米粒子的形貌具有很大影响,有利于制备出纯囊泡胶束粒子。PAA聚合过程中的死链比例对嵌段共聚物合成过程中粒子形貌有重要影响,死链比例越大,聚合体系中出现的小球粒子越多。固含量越高,得到囊泡尺寸越大。通过改变[Ag]/[-COOH]摩尔比例控制银的负载量,以[Ag]/[-COOH]=1:1体系得到的复合胶束粒子进行催化实验,催化效果较好。2、以聚4-乙烯基吡啶碳酸酯(P4VP-TTC)为大分子链转移剂,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调控苯乙烯(St)的RAFT分散聚合,考察了疏水/亲水单体摩尔比、残留4VP用量、溶剂组成对BCP纳米粒子形貌的影响。同时,以得到的聚合物胶束为模板,在水或乙醇/水混合溶剂中原位还原银得到银/聚合物复合胶束。结果表明,当P4VP聚合体系中无4VP单体残留时,St/4VP摩尔比例越大,有利于形貌从球、棒、向囊泡演变。当残留4VP与苯乙烯发生共聚反应,有利于制备纯囊泡胶束。参与共聚的4VP单体用量越高,体系聚合速率越慢,最终得到囊泡的直径越大、壁厚越薄。乙醇/水比例越大,有利于制备出尺寸较大的囊泡,聚合速率明显高于有机相(乙醇)聚合体系的聚合速率。控制[Ag]/[4VP]摩尔比可以控制银的负载量,水中引入乙醇,能够改善复合胶束的稳定性,最终进行的催化实验也验证了纳米复合胶束的催化性能。3、在PAA-b-PSt的RAFT分散聚合体系中,考察PEG对PAA-b-PSt嵌段共聚物制备过程中粒子形貌演变的影响。以得到的聚合物胶束作为模板,负载二氧化硅粒子,通过煅烧后成功制备出中空纳米微球。研究表明,PEG能够影响PAA-b-PSt嵌段共聚物粒子的形貌和尺寸,有利于制备出尺寸更均一的囊泡胶束。在[AA]/[St]=25:300、溶剂质量比为乙醇:水:PEG=70:30:30 w/w/w条件下,PEG分子量对粒子最终形貌有影响。当加入PEG400、PEG1000,最终只能得到多孔球粒子;当加入PEG2000,最终得到囊泡胶束。不过PEG2000用量对粒子最终形貌也有显着影响,适量的PEG2000才能调控出囊泡胶束。如果PEG2000用量太少,最终仍只能得到多孔球;PEG2000用量太多,则只能得到球。除此之外,加入PEG2000会影响聚合反应速率,聚合速率随着PEG2000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26)

谢荣荣[9](2018)在《荧光性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石英纤维复合材料中分散状态的原位表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粒子因其具有许多宏观材料所不具备的新异物理化学特性,已成为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能显着提高树脂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其它功能性的有效手段之一。而纳米粒子作为增强体对复合材料的增强效应和功能化效果严重依赖于其在复合材料基体相或界面相中的分散状态,因此,对纳米粒子在复合材料中的分散状态的进行高效表征成为制备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本文以零维的二氧化硅微球与一维的碳纳米管为两种代表性纳米粒子,成功制备了荧光分子FITC标记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FITC)和二氧化硅微球(SiO2-FITC),系统研究了两种维度纳米增强体在复合材料基体相及界面相中荧光成像性的调控方法,创新性地运用粒子间距概率密度理论建立两种维度纳米增强体在复合材料基体相及界面相中叁维空间大尺度范围内分散状态定量表征的科学方法,最终为树脂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精细化设计与可控制备提供理论依据与基础数据。基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和荧光标记法等方法,成功制备了粒径为190nm、280nm和540nm的叁种荧光二氧化硅微球(SiO2-FITC),采用红外(FTIR)、荧光光谱(FL)和激光扫描共聚焦(CLSM)等手段对其化学结构与微观形貌进行系统表征,测试结果表明二氧化硅微球成功接上了荧光素FITC,于488nm激发波长下具有良好的荧光性。基于荧光示踪原理,采用激光扫面共聚焦(CLSM)测试,对SiO2-FITC在树脂基体以及石英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界面区域中大尺度范围内(200-1000nm)的分散状态进行了原位表征。研究发现,由于范德华力、物理缠结/堆迭等相互作用的存在,SiO2-FITC在复合材料中难以实现单分散形态,而是以单个纳米增强体与其聚集体共存的初始形态分散于复合材料体系中。随着SiO2-FITC粒径的增长和树脂基体固化温度的升高,所产生的团聚体尺寸也会随之增加,使其在树脂基体中的分散性变差,且在石英纤维复合材料界面处的扩散形态越不均匀。当SiO2-FITC粒径小于280nm、固化温度小于40℃时,基于粒子间距概率密度理论计算得到的SiO2-FITC分散度数值在2.14以上,说明此时SiO2-FITC在树脂基体中的分散性良好,该结果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表征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基于化学共沉淀法和荧光标记法等方法,成功制备了荧光多壁碳纳米管(MWCNTs-FITC),采用了(FTIR)、荧光光谱(FL)和激光扫描共聚焦(CLSM)等手段对其形貌与结构进行系统表征,测试结果表明多壁碳纳米管成功接上荧光素FITC于488nm激发波长下具有良好的荧光性,在此基础上,采用激光扫面共聚焦(CLSM)等手段系对MWCNTs-FITC在树脂基体及石英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界面区域中大尺度范围内(200-1000nm)的分散状态进行了原位表征。研究发现,由于MWCNTs-FITC具有较大的长径比,所以当MWCNTs-FITC含量越高,越容易产生缠结,不利于其均匀分散和扩散;热处理温度越高,MWCNTs-FITC表面的活性基团与上浆剂反应越充分,使其固定于石英纤维表面越牢固,不利于其扩散;而高固化温度有助于MWCNTs-FITC其从界面向树脂扩散。当MWCNTs-FITC含量为0.05 wt.%、固化温度小于40℃时,基于粒子间距概率密度理论计算得到的MWCNTs-FITC分散度数值在1.70以上,证明其在树脂基体中的分散性良好,该结论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表征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综上所述,本文基于两种维度纳米增强体的几何形态等差异,研究了纳米增强体的相互作用、微观热扩散运动及树脂固化热内应力场等众多因素对两种维度纳米增强体的荧光成像性的影响规律,建立两种维度纳米增强体在复合材料基体相及界面相中荧光成像性的调控方法,实现两种维度纳米增强体分散状态动态演变过程的可视化原位表征,最终为叁维空间大尺度范围下原位表征复合材料界面微观状态提供了一条可行的科学途径。(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22)

Hojat,Veisi,Ahmad,Nikseresht,Shahin,Mohammadi,Saba,Hemmati[10](2018)在《聚多巴胺功能化硅胶沉积单分散Pd纳米粒子的简易原位合成及用作醇需氧氧化反应的多相可循环使用的纳米催化剂(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了一种不使用任何稳定剂或还原剂,原位合成硅胶/聚多巴胺复合物(SiO_2/PDA)负载的Pd纳米颗粒(Pd NPs)的简易方法.该方法先将PDA涂覆的SiO_2颗粒浸在Pd镀液中,然后利用PDA中含N基团的还原能力将Pd物种原位还原为纳米簇合物.并采用高分辨透射电镜、前场扫描电镜、能量散射谱、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诱导耦合等离子体和红外光谱等手段对所得纳米复合物的结构、形貌和物化性质进行了表征.被PDA基团锚合的Pd NPs具有显着的小颗粒(30–40 nm)特性.作为一个可循环使用的纳米催化剂,SiO_2/PDA/Pd NPs在醇的需氧氧化反应中表现出高活性.另外,催化剂经回收和多次重复使用时未出现明显的失活.(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粒子分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Au纳米粒子与叁聚氰胺相互作用产生的颜色变化来快速评估牛奶中叁聚氰胺的含量,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Au纳米粒子与叁聚氰胺作用前后的形貌变化,通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数据绘制标准工作曲线来定量测定牛奶中叁聚氰胺的含量。该实验贴近生活,学以致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掌握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基本操作,对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也有帮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粒子分散论文参考文献

[1].李清江,杨莹,蒋莉,徐丽春,冯文颖.表面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粒子制备与分散性表征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

[2].孙根班,林浩,李雅静,廖庆亮,张跃.单分散Au纳米粒子液相合成与快速检测叁聚氰胺——本科生综合化学实验[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8

[3].董伟,李文畅,许富民,韩阳,张伟.单分散铁基Fe_(60)Ni_(7.5)Mo_(7.5)P_(10)C_(10)B_5金属玻璃球形粒子的制备及评价[J].材料工程.2018

[4].刘阁,陈彬,沈顺祥.基于PIV测量的水击谐波场中分散相粒子的湍流特性分析[J].应用力学学报.2018

[5].董振伟,熊海岩,钞春英,马榕彬,武玺旺.γ-Al_2O_3负载的高分散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硅烷氧化反应中的应用[J].许昌学院学报.2018

[6].宋青亮.纳米复合体系中高分子构型与纳米粒子分散行为研究[D].温州大学.2018

[7].王妍妍.纳米粒子/高分子熔体在非平衡态下的集聚和分散行为[D].温州大学.2018

[8].谈梦婷.RAFT分散聚合体系中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和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9].谢荣荣.荧光性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石英纤维复合材料中分散状态的原位表征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10].Hojat,Veisi,Ahmad,Nikseresht,Shahin,Mohammadi,Saba,Hemmati.聚多巴胺功能化硅胶沉积单分散Pd纳米粒子的简易原位合成及用作醇需氧氧化反应的多相可循环使用的纳米催化剂(英文)[J].催化学报.2018

标签:;  ;  ;  ;  

粒子分散论文-李清江,杨莹,蒋莉,徐丽春,冯文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