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诊疗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数据挖掘,转录组学,中医诊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诊疗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卢晨霞[1](2019)在《吴寿善教授辨证慢性肝病的诊疗规律及转录组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HBV感染的病程一般为HBV感染-肝炎-肝硬化-肝癌。中医药在慢性肝病的诊疗中发挥重大作用。为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及乙型肝炎肝硬化在中医诊疗方面的规律特点及潜在的生物学特征,本研究拟开展两方面研究: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吴寿善教授在慢乙肝及肝硬化诊疗中的证候分布、用药规律,揭示慢乙肝和肝硬化在证候分布、遣方用药方面的差别;基于血小板RNA-seq探讨慢乙肝进展至肝硬化阶段潜在的生物学特征及相关信号通路。方法第一部分:在吴寿善教授诊疗时录入患者一般资料及诊疗信息,筛查符合纳排标准的处方数据完成数据处理,数据导出后用Microsoft Excel2007对采用证候分布和用药频次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关联规则分析药物的配伍规律、核心处方。第二部分:纳入湖北省中医院中医肝病研究所慢性病健康管理平台部分健康人群、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叁组人群。采集外周血血小板后提取RNA。经质量控制后进行建库测序,比对人类hg19参考基因组序列。将FDR<0.001且差异倍数≥1.5作为标准筛选差异表达基因。最后,对差异基因进行GO、KEGG、PPI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第一部分:挖掘吴寿善教授治疗慢乙肝中药治疗处方数据259例,湿热蕴结证为其最典型证候;茯苓、茵陈、陈皮、丹参、连翘的用药频次及关联性较高,核心处方主要是蒿芩清胆汤、大安丸等加减。收集吴寿善教授治疗肝硬化处方数据894例,肝郁脾虚证为诊疗中最典型证候。茯苓、白术、甘草、丹参、茵陈频次及关联度依次靠前,核心处方以健脾丸、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为多。第二部分:测序分析显示,测序所得到的总的读段数达到1.8-3.1千万,具有较高的覆盖度和均匀性。在健康人-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人群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分别为144、103个。生物信息学分析方面,GO富集结果显示慢性乙型肝炎上调转录基因在分子功能上与RNA相互作用/结合、蛋白质特异性相互作用/结合及维持核糖体完整性等相关。而下调差异转录基因的生物学过程主要与肌肉收缩相关。乙型肝炎肝硬化表达上调的基因主要在生物进程方面参与氧的转输、过氧化氢反应等。一致性下调基因中,主要富集在表皮发育、ATP合成等生物过程。KEGG分析表明,慢性乙型肝炎上调基因主要富集与核糖体信号通路,下调基因主要涉及到细胞黏附、脂质代谢及氨基酸代谢通路方面。乙型肝炎肝硬化上调基因大部分被富集到Hippo信号通路,表达下调的转录基因主要富集的信号通路在氧化磷酸化。PPI网络分析结果提示,慢性乙型肝炎的蛋白质互作表现出核糖体家族处于核心节点,而乙型肝炎肝硬化阶段角蛋白家族位于关键节点。结论1.数据挖掘分析了吴寿善教授诊疗的慢乙肝湿热蕴结证为最典型证候;肝郁脾虚证为肝硬化最典型证候。慢乙肝到肝硬化的证候要素从“毒”发展至“毒、痰、瘀、虚”。吴寿善教授治疗慢乙肝从湿热着手,善用清解解毒利湿药;治疗肝硬化主要从调理肝脾着手,注重调理脾胃,培补中焦,肝脾同治。2.转录组学分析主要从生物信息学层面提示了核糖体家族在慢乙肝阶段对细胞周期的调节作用;肝硬化阶段Hippo信号通路的显着富集提示了病情进展阶段肝细胞凋亡和再生障碍,也提示了肿瘤发生的潜在危险。本部分研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阶段处于核心节点位置的角蛋白家族成员有待进一步验证其在肝硬化阶段的病理影响。(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9)
张洁[2](2019)在《《续名医类案》心身疾病诊疗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对《续名医类案》中有关心身疾病医案的收集和整理,总结和归纳古代医家对心身疾病的诊疗经验,让古代医家的心身疾病的诊疗规律能更好地指导当代的医疗实践。方法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对《续名医类案》中心身疾病的医案进行初步的筛查工作,并将所纳入的医案参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6])、《中医外科学》~([7])、《中医妇科学》~([8])、《中医儿科学》~([9])、《中医眼科学》~([10])、《中医耳鼻咽喉学》~([11])对疾病的划分标准进行分类,对医案中涉及的性别,脉象和治疗用药进行规范化处理,进一步采用频数分析法和黄金分割法等统计学方法来探讨心身疾病的发病和治疗用药的规律,并对案例数目较少的病种进行个案分析。结论笔者通过对该书的整理和研究发现:在《续名医类案》中心身疾病的医案共有576例,涉及至少116个病种;心身疾病发病率较高,其中内科病所占的比重最高,儿科和五官口腔科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少,在内科中发病较高的主要有气血津液病证、脾胃病证和肝胆病证;在七情致病的因素中,情志“怒”是引起心身疾病最常见的病因;脉象以弦脉最为多见;病机主要是气机紊乱,气血失和;发病部位主要是脾、肺、肝;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还涉及了心理疗法和灸法;治疗用药共涉及了267种,这些药物大多属于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理气药、安神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泻下药、平肝息风药、温里药和收涩药,其中补虚类的药物用得最多。(本文来源于《云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1)
孙朦朦[3](2019)在《基于糖尿病结构化中医住院病历数据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证结合诊疗规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糖尿病中医结构化住院病历系统采集DPN临床数据,形成结构型数据库,应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DPN病证结合诊疗规律。方法采用糖尿病中医结构化病历采集系统,采集广安门医院2009年至2012年DPN住院患者病例信息,通过编写SQL语句进行筛选,共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病例708例。由专业人员对结构化病例系统的原始数据进行导出,采用MeDisco/3S系统建立可视化无尺度网络分析中药与症状的关系。结果 DPN用药规律显示,主要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药物为主。在改善血管功能方面来常用丹参、当归、葛根、红花、川芎、刺五加、灯盏花、桂枝;在改善代谢因素常用的中药有槲皮素、黄芩、水飞蓟等。结论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对因对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主要为:川芎、丹参、当归、桂枝、黄芩、葛根、灯盏花、槲皮素、刺五加、红花等。(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19首届全国中青年中医糖尿病论坛论文集》期刊2019-05-10)
杨亚男[4](2019)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横断面调查及中医诊疗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分为理论探讨和临床研究两部分。1理论探讨前叁章内容为理论探讨,主要综述了甲亢的中医认识及诊疗方法、甲亢合并症的治疗,并对导师治疗甲亢的临证经验进行了整理分析。2临床研究首先,对496例甲亢患者从甲亢的发病特点、病因、临床表现、证型诊治规律、并发症及用药规律等方面进行了横断面临床调查。然后运用中医复杂关系分析系统(Liquoricer软件)在调研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数据挖掘,初步得出甲亢分中医分期治疗方案,为临床医师提供治疗参考。2.1横断面病历调查以确诊的甲亢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496例,将纳入的49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由两人分别录入到Microsoft Exce12010表中建立数据库,进行双向校正,拷贝到IBM SPSS.25软件中。其中,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百分率(%)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统计方法采用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等。临床调查结果表明本病:(1)青中年发病,女性居多:甲亢多发生在30-40岁的女性。(2)发病与体质有关,劳倦情志诱发:劳累(20.36%)或经历负性生活事件(17.94%)及夜间工作(16.33%)诱发较多。(3)发病率在上升,愈后容易复发:本研究中病程<1年组的患病人数最多,容易因劳倦、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复发。(4)专科检查重要,尤其血管杂音:颈部血管杂音出现率较高(34.68%),其发生率治疗期>减药期>恢复期。(5)临床症状复杂,不良反应多样:甲亢出现频率最高的前十位症状分别是颈肿不适、心慌、急躁易怒、怕热、多汗、手心热、震颤、失眠、眼突胀痛、颈肿硬结,出现频率均>30%,另外,舌红少苔或薄白苔为临床最常见舌象,数脉及弦细脉为临床常见脉象。380例服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患者中,有药物不良反应56例(14.74%)。(6)中医证类规律,阴虚阳亢为主:阴虚阳亢证为核心证型,临床最常见(40.12%)。(7)证型分布与甲状腺功能指标相关:阴虚阳亢证和心肝阴虚证TSH水平最低。(8)基于方证对应,方剂应用有集中趋势:常用方剂分五类①疏肝类:四逆散、丹桅逍遥散;②行气、化湿类:藿朴夏苓汤、胃苓汤;③滋阴潜阳类:滋阴潜阳甲亢方;④滋阴养血类: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二至丸;⑤气阴两虚类:参芪地黄汤、生脉散或合四君子汤。(9)侧重审因论治,方证关系明确:甲亢合并心律失常以益气滋阴类为主,主要有补虚药、清热药、安神药、活血药、疏肝药、健脾药;甲亢合并药物性肝损害与甲亢所致肝损害均常用柴胡疏理肝气,但药物性肝损害配清热利湿解毒药为主,辅以健脾补虚药;甲亢引起肝损害以补虚药(补气养血)为主,辅以清热利湿活血药。甲亢合并白细胞减少中补虚药最常用,以健脾补肾养血的中药为主。2.2中医治疗规律分析将纳入对象按病程分为<1年组,1~3年组及>3年组,将各组证型进行频数统计,并将中药处方导入中医复杂关系分析系统(Liquoricer软件),采用多层子网分析方法进行中药数据分析。基于探讨“病程-药-方-证”的相关性,初步得出甲亢分中医分期治疗方案。结果如下:(1)病程<1年组以阴虚阳亢证为主,病程1~3年组以气滞湿阻证为主,病程>3年组以气阴两虚证为主。(2)甲亢早期(病程<1年),核心中药有玄参、生地黄、柴胡、甘草、白芍、茯苓、连翘、炒栀子、丹皮、半边莲等;核心处方为滋阴潜阳甲亢方(自拟方)和丹栀逍遥散,主要证型为阴虚阳亢证和肝郁脾虚证。(3)甲亢中期(病程1~3年组),核心药物有茯苓、半夏、连翘、厚朴、女贞子、藿香、生地黄、玄参、麦冬、桔梗等;核心处方主要为藿朴夏苓汤和忍蒲玄麦甘桔汤(自拟方);主要证型是气滞湿(痰)阻证。(4)甲亢后期(病程>3年组),核心用药有太子参、茯苓、麦冬、泽泻、黄芪、五味子、远志、川芎、生地黄、鸡血藤等;核心处方为参芪地黄汤和生脉散;主要证型是气阴两虚证。2.3结论临床横断面调查研究发现如下结论:(1)甲亢多发生在30-40岁的女性,其发病与体质有关,多由劳倦、情志不遂诱发。(2)近年甲亢的发病率在上升,复发患者也较多,甲亢易复发问题不容忽视。(3)甲亢患者最常见表现为颈肿不适、心慌、急躁易怒、怕热、多汗、手心热、震颤、失眠、眼突胀痛等,舌红少苔或薄白苔为临床最常见舌象,数脉及弦细脉为临床常见脉象。心律失常、白细胞减少、肝损害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4)甲亢五种主要证型为:肝郁脾虚证、气滞湿阻证、阴虚阳亢证、心肝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虚阳亢证为核心证型。(5)证型分布与激素水平相关:阴虚阳亢证和心肝阴虚证TSH水平最低。基于“病程-药-方-证”的相关性,初步得出甲亢的中医诊疗基本规律:(1):临床常用五类方剂:①疏肝类:四逆散、丹栀逍遥散;②行气、化湿类:藿朴夏苓汤、胃苓汤;③滋阴潜阳类:滋阴潜阳甲亢方;④滋阴养血类: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二至丸;⑤气阴两虚类:参芪地黄汤、生脉散或合四君子汤。(2)甲亢合并心律失常的六类中药:补虚药(益气滋阴类为主)、清热药、安神药、活血药(活血养血类为主)、疏肝药、健脾药;药物性肝损害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要治法,甲亢引起肝损害以补虚健脾、柔肝养肝为主要治法;甲亢合并白细胞减少最常用补虚药,以健脾补肾养血最多,其次为清热化湿药。(3)甲亢中医分期基本诊疗规律:①疾病早期,核心药物有玄参、生地黄、柴胡、甘草、白芍、茯苓、连翘、炒栀子、丹皮、半边莲等;核心处方为滋阴潜阳甲亢方(自拟方)和丹栀逍遥散,主要证型为阴虚阳亢证和肝郁脾虚证。②疾病中期,核心药物有茯苓、半夏、连翘、厚朴、女贞子、藿香、生地黄、玄参、麦冬、桔梗等;核心处方主要为藿朴夏苓汤和忍蒲玄麦甘桔汤(自拟方);主要证型是气滞湿(痰)阻证。③疾病后期,核心用药有太子参、茯苓、麦冬、泽泻、黄芪、五味子、远志、川芎、生地黄、鸡血藤等;核心处方为参芪地黄汤和生脉散;主要证型是气阴两虚证。(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周国锋,徐龙进,马度芳,王永成,李兆钰[5](2019)在《基于运气理论与体质学说探讨戊戌年阴虚质高血压患者诊疗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血压病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心血管综合征"。在中医典籍之中有许多关于高血压相关疾病的诊疗经验,传统中医药在高血压病的诊疗中取得了较好效果,其中运气理论与体质学说作为传统中医基础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在预测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指导疾病的诊疗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戊戌年为例,结合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将运气理论与体质学说相结合,以期为戊戌年阴虚质高血压患者的诊疗与养生调护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佟佳馨[6](2019)在《《类证治裁》中风发病机制与诊疗规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清代医家林佩琴的《类证治裁》着手,归纳整理中风相关内容,进行数据可视化处理以及文献分析挖掘,强调诊疗中风时要重视疾病发病的地域性、季节性,并且要关注情志致病。从用药规律可以看出主张标本兼治,行气祛风;配伍规律侧重健脾利水以化痰,理气化痰以祛风,从而总结其发病机制以及诊疗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周国锋,陈玉峰,徐龙进,李晓[7](2018)在《基于运气理论与体质学说探讨丁酉年阴虚质高血压患者诊疗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运气理论与体质学说作为传统中医理论中整体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血压的诊疗以及养生调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丁酉年阳邪偏胜,风燥横运,人体血压亦受此影响。阴虚质高血压患者素体阴液亏虚,阳邪扰动,出现血压升高、血压节律异常、心血管事件增加等现象,故丁酉年对于阴虚质高血压患者的诊疗应在结合高血压病因病机的基础上,根据患者自身体质以及运气变化规律立法用药,以更好地体现中医整体观。(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李国文,雷传毅[8](2018)在《重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医疗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是一个重要方面。分级诊疗是目前我国解决看病难的重要途径,必须按照大小医院之间的运营规律,通过学科整合顺势而为,才能形成稳(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报》期刊2018-06-01)
李楠,王丽娟,浦强,熊巍,余江毅[9](2018)在《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的叶天士诊疗中风的用药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阐释"阳化内风"的病机理论,总结叶天士治疗中风的用药规律。方法整理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治疗中风的处方,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结果对筛选出的52首处方进行分析,频次前5味的药物为茯苓、人参、枸杞子、石斛、天麻,挖掘出核心组合18个,候选新药队9个。结论阳升无制,动越成风。"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动变。"叶天士强调治肝为核心,滋阴养血熄风,培土生金制木,调气化痰通络,以潜镇肝阳,宁谧肝风,标本兼顾,治验独到。(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8年05期)
林恬恬[10](2018)在《数据挖掘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对李平教授冠心病诊疗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狭窄或阻塞,或是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发生痉挛,而造成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心脏病。因心绞痛为冠心病的主要临症表现,当冠心病归属于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的“胸痹心痛”范畴。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对于防止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缓解患者症状、针对西药不耐受人群、应对情绪睡眠障碍等危险因素、PCI搭桥术后调护、预防冠脉再狭窄,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目的:本研究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李平教授近5年治疗冠心病的门诊病例,通过数据挖掘、典型医案解读、导师访谈环节,总结出李平教授对冠心病采取的诊疗规律,为冠心病的诊断治疗策略提供宝贵的经验信息,以便于更好的指导临床。方法:本研究所用冠心病患者病例来源于2012年9月1日至2017年9月1日北京中医药大学第叁附属医院李平教授门诊电子病历。病历信息提取后导入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规范化处理。应用数据挖掘的频数分析与关联规则,分析出中药、症状、舌象、脉象、相关病史之间的关系规律。第二部分通过典型医案分析,归纳总结出临床常见证型及基本方剂。最后综上述结果与导师进行访谈研讨,获得一致性结果。结果:(1)本研究收集了李平教授门诊病历3580份。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319份病例,共计814诊次。其中,男性患者占43.26%,女性患者占56.74%,平均年龄为61.04岁。(2)所有医案中,包括经过不同炮制方法的中药,统计出344味中药,使用频次最高的单味药依次为麸炒枳壳、郁金、茯苓、石菖蒲、陈皮、黄连、竹茹、首乌藤、姜半夏、川芎、丹参、葛根、叁七、麦冬、瓜蒌、地龙、红景天、北柴胡、红花、麸炒白术。经过频数分析,统计出频繁药对药组132个,其中出现的中药共9味:石菖蒲、郁金、麸炒枳壳、陈皮、茯苓、竹茹、黄连、姜半夏、首乌藤。常用药对共35个,3味药的常用药组共54个,4味药的常用药组共37个,5味药的常用药组共6个。最常用药对为石菖蒲和郁金,出现频次为287。(3)通过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出药物之间496条相关组合。药物之间关联规则的支持度阈值为200,置信度阈值为0.90。其中置信度阈值为0.99的药物关联规则有67条。以石菖蒲、郁金→麸炒枳壳为首,支持度为239,置信度1.0。(4)频数分析结果显示,病历中最常见且频次过百的症状依次为胸闷、眠差、心慌、胸痛、气短、口干、头晕。症状加重情况不多见,最多以“胸闷(加重)”共计20频次,心慌、气短、胸痛次之。病情无变化记录中,眠差以122频次尤为突出,之后为心烦、胸闷、急躁、心慌。症状缓解次数最多且频次过百的依次为胸闷、心慌、胸痛、眠差。消失频次最高的症状依次为胸痛、胸闷、心慌、气短。(5)最常见且频次过百的舌象依次为舌暗、苔白、舌红、苔腻、苔黄、舌胖、苔厚、有裂纹、苔薄、舌下脉络暗、舌淡、舌下脉络瘀滞。最高频次的脉象依次为脉滑、脉沉、脉弦、脉数、脉细、脉缓、脉结、脉代、脉涩、脉伏。(6)通过关联规则,挖掘出中药与症状舌脉之间的关系,支持度阈值为70,置信度阈值为0.3。结果有787条药组→症状规律,症状出现率依次为“胸闷>眠差>心慌”。关于药组→舌脉总计有4662条,其中“脉滑”、“舌红”与药组的关联性较明显,其余出现的后继为“舌暗”,“舌胖”,“苔白”,“苔黄”,“苔厚”,“苔腻”,“舌红、苔黄”,“舌红、苔腻”,“舌红、脉滑”,“舌暗、脉滑”,“苔白、脉滑”条,“苔腻、脉滑”。(7)冠心病最常见的相应证候为痰瘀证、痰热证、气滞血瘀证,频次均为100以上。(8)经过频数分析得知,最常见的相关病史为高血压、高脂血症、冠脉支架术后、糖尿病、脑卒中、颈椎病、甲状腺结节、房颤、慢性胃炎、脂肪肝。(9)中药→相关病史的关联规则均以高血压为后继,支持度阈值为70,置信度阈值为0.3。其中关联性最强的为“石菖蒲、郁金→高血压”,支持度为122,置信度为0.4281。(10)透过医案分析整理出李平教授临证规律:香砂六君子汤治脾虚证,叁仁汤或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痰湿证,黄连温胆汤治痰热证,柴胡疏肝散治肝郁气滞证,桃红四物汤治气滞血瘀证,天王补心丹治心阴不足证,苓桂术甘汤治疗心阳不足证,六味地黄丸治肝肾亏虚证。(11)分析结果与李平教授对冠心病的认识一致。李平教授认为冠心病诊断纲要为“明缓急,分虚实;辨气血,知痰火,解寒湿;定脏腑,别经络;思男女,虑年龄,识并病”。结论:李平教授治疗冠心病的核心药队为石菖蒲、郁金、麸炒枳壳、陈皮、茯苓、竹茹、黄连、姜半夏、首乌藤。其中,辛药及苦药占最大比例;药物主要归于心、脾、胃、肺经;祛湿化痰药占最大比例,益气的药也占多数。冠心病多与痰湿、热证、气滞血瘀、虚证相关,因此中药以祛湿化痰清热、理气活血化瘀、健脾益气滋阴为主。“心主血脉,亦主神明”及“调脾护心”为指导冠心病临床的重要学术观点。诊断方面,李平教授认为辨轻重缓急、辨病辨证、辨体质应当相结合运用,按顺序依次为“明缓急,分虚实;辨气血,知痰火,解寒湿;定脏腑,别经络;思男女,虑年龄,识并病”。李平教授认为冠心病总治疗原则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具体治法应与诊断结果相对应,心脉与心神同治,固护并调理脾胃。利用数据挖掘、医案解读、导师访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研究中医病案,为寻找总结规律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5-01)
诊疗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对《续名医类案》中有关心身疾病医案的收集和整理,总结和归纳古代医家对心身疾病的诊疗经验,让古代医家的心身疾病的诊疗规律能更好地指导当代的医疗实践。方法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对《续名医类案》中心身疾病的医案进行初步的筛查工作,并将所纳入的医案参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6])、《中医外科学》~([7])、《中医妇科学》~([8])、《中医儿科学》~([9])、《中医眼科学》~([10])、《中医耳鼻咽喉学》~([11])对疾病的划分标准进行分类,对医案中涉及的性别,脉象和治疗用药进行规范化处理,进一步采用频数分析法和黄金分割法等统计学方法来探讨心身疾病的发病和治疗用药的规律,并对案例数目较少的病种进行个案分析。结论笔者通过对该书的整理和研究发现:在《续名医类案》中心身疾病的医案共有576例,涉及至少116个病种;心身疾病发病率较高,其中内科病所占的比重最高,儿科和五官口腔科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少,在内科中发病较高的主要有气血津液病证、脾胃病证和肝胆病证;在七情致病的因素中,情志“怒”是引起心身疾病最常见的病因;脉象以弦脉最为多见;病机主要是气机紊乱,气血失和;发病部位主要是脾、肺、肝;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还涉及了心理疗法和灸法;治疗用药共涉及了267种,这些药物大多属于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理气药、安神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泻下药、平肝息风药、温里药和收涩药,其中补虚类的药物用得最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诊疗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卢晨霞.吴寿善教授辨证慢性肝病的诊疗规律及转录组学分析[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9
[2].张洁.《续名医类案》心身疾病诊疗规律研究[D].云南中医药大学.2019
[3].孙朦朦.基于糖尿病结构化中医住院病历数据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证结合诊疗规律探讨[C].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19首届全国中青年中医糖尿病论坛论文集.2019
[4].杨亚男.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横断面调查及中医诊疗规律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5].周国锋,徐龙进,马度芳,王永成,李兆钰.基于运气理论与体质学说探讨戊戌年阴虚质高血压患者诊疗规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
[6].佟佳馨.《类证治裁》中风发病机制与诊疗规律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2019
[7].周国锋,陈玉峰,徐龙进,李晓.基于运气理论与体质学说探讨丁酉年阴虚质高血压患者诊疗规律[J].山东中医杂志.2018
[8].李国文,雷传毅.重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N].中国人口报.2018
[9].李楠,王丽娟,浦强,熊巍,余江毅.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的叶天士诊疗中风的用药规律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8
[10].林恬恬.数据挖掘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对李平教授冠心病诊疗规律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