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意识论文-郭英德

布衣意识论文-郭英德

导读:本文包含了布衣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清前期,古文,布衣,身份意识

布衣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郭英德[1](2019)在《布衣之文:清前期文坛身份意识的强化与文化权力的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清顺治、康熙年间,文坛上已经出现极其鲜明的身份意识,无论是布衣处士还是缙绅公卿,都自觉而明确地以社会政治角色为标准,将当代古文家区分为"布衣"与"缙绅"两种身份类型,由此形成"布衣之文"与"缙绅之文"的分野。在清前期,"布衣之文"成果丰硕,足以与"缙绅之文"并驾齐驱,甚至凌驾其上,由此推动古文创作趋于鼎盛,文坛上呈现出文化权力下移的趋向。为古文注入超迈的精神气质和丰厚的道德修养,以"布衣"人格的内蕴与内化,提升"布文之文"的文化品格,这是清前期布衣之士在古文理论、批评与创作上的共同追求。但是,经过一百多年的较量,到乾隆年间,布衣之士终于败下阵来,士大夫文人重新执掌文坛大权,评骘文品优劣,主导文风走向,布衣之文也渐渐失去原有的光彩。(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王雪凝[2](2016)在《巴蜀文化对李白布衣意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李白的诗歌和行为都表现出强烈的布衣意识,这与他自幼受到巴蜀文化的浸淫不无关系。蜀地容易出现诸如司马相如、赵蕤等的布衣奇才,他们的生平、学说和思想形成了蜀学传统中的布衣意识。李白受蜀地英才的影响,继承了他们以道自任的坚守、绝世独立的品质,他明确地表现了对自己布衣身份的认同,其一生都恪守布衣之道。(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6年21期)

褚寒社[3](2009)在《从平民意识的双层结构看殷商的“布衣将相”》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平民意识有着很强的阶级性,其中包括统治者"平民意识"和平民的"自我主体意识"两方面的内容。而正是平民意识这两种因素对商代的"布衣将相"产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奴隶主的平民意识是商代"布衣将相"产生的一个重要思想因素;平民的"自我主体意识"是商代"布衣将相"产生的最根本的思想意识;这种平民意识对商代"布衣将相"的作用和影响。(本文来源于《太原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于春媚[4](2005)在《论李白的布衣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结合布衣意识的历史渊源以及李白生平经历和所处时代的社会人文大背景来探究李白布衣意识的来源,考察布衣意识在李白思想中的体现,以及布衣意识对李白诗歌的风格面貌、体裁选择以及情感表现和语言风格等内容及形式的影响。 论文分为六章。 第一章 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状况、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资料和研究方法。是论文的总体介绍。 第二章 “布衣”考及布衣意识的内涵。梳理“布衣”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在此基础上论述布衣意识的内涵。身为布衣之人,无论出处穷达,都以兼济天下的布衣之道自任,同时注重对以自由人格为中心的布衣之操的培养,对于入仕抱有为帝王师的布衣之礼的理想。 第叁章 李白布衣身份的认定及布衣意识的来源。李白身为一介布衣的身份与境遇以及李白一生始终稳定地存在布衣意识这种心理现象是确凿无疑的,这是我们立论的根据。李白布衣意识的来源除了身份因素之外,还有早年经历、时代背景与历史继承等。 第四章 李白布衣意识的表现与特点。李白布衣意识具体表现为布衣之道、布衣之操和布衣之礼。功成身退思想是李白布衣意识的集中体现。 李白的隐逸求仙与交游干谒都是其以道自任的布衣意识的表现,李白虽也存在功名富贵思想,但是他以道自任的布衣意识占据他思想的主流。李白的布衣之操包括对济世理想的执着精神,对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的深刻体认,绝世独立的布衣之傲以及不断升华的侠义之风。李白在诗中对姜尚、管仲与诸葛亮这些部分地实现了布衣之礼的历史人物给予了由衷的赞叹,对于他们与君王的风云际会则表达了深切的向往。李白终生不入科场就是他怀有布衣之礼理想的结果。功成身退思想集中体现了李白布衣意识的内涵。李白功成身退思想的变化过程,反映了布衣意识的精神特征在李白身上的典型体现与最后终结。 第五章 李白的布衣意识对其作品的影响。布衣意识对李白诗歌体裁选择、诗歌风格、诗歌情感表现和语言风格产生影响。表现为:李白创作了大量古体乐府和歌行,并(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05-06-01)

孙家洲[5](2003)在《汉代的“布衣”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以服饰显示等级身份的古代社会,布衣是与贵族相对立的平民百姓的统称。但在汉代,“布衣”一词还带有明显的褒义,享有一份特殊的尊荣。譬如,得士人死心追随的田横,不愿向刘邦俯首称臣,慨然自杀。刘邦为之流涕感叹:“嗟乎,有以!起布衣,兄弟叁人更王,岂非贤哉!”(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03/10/21)

张英[6](1999)在《李白的布衣意识及其人文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诗人李白以其独立特行的方式表现了一种骄富贵、轻王侯、抗志尘表的傲岸精神 ,成为中国传统“布衣意识”的典型代表。本文就李白所表现的“布衣意识”及其人文精神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科学》期刊1999年06期)

布衣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李白的诗歌和行为都表现出强烈的布衣意识,这与他自幼受到巴蜀文化的浸淫不无关系。蜀地容易出现诸如司马相如、赵蕤等的布衣奇才,他们的生平、学说和思想形成了蜀学传统中的布衣意识。李白受蜀地英才的影响,继承了他们以道自任的坚守、绝世独立的品质,他明确地表现了对自己布衣身份的认同,其一生都恪守布衣之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布衣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1].郭英德.布衣之文:清前期文坛身份意识的强化与文化权力的转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王雪凝.巴蜀文化对李白布衣意识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6

[3].褚寒社.从平民意识的双层结构看殷商的“布衣将相”[J].太原大学学报.2009

[4].于春媚.论李白的布衣意识[D].河北大学.2005

[5].孙家洲.汉代的“布衣”意识[N].光明日报.2003

[6].张英.李白的布衣意识及其人文精神[J].云南社会科学.1999

标签:;  ;  ;  ;  

布衣意识论文-郭英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