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结构论文-徐庆华,杨进良,黄练忠,张星元,谭雪莲

次生结构论文-徐庆华,杨进良,黄练忠,张星元,谭雪莲

导读:本文包含了次生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森林生态学,林冠梯度,林冠结构,林下光环境

次生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徐庆华,杨进良,黄练忠,张星元,谭雪莲[1](2019)在《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林冠结构对林下植被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经典群落学调查方法和半球面影像技术,以珠江叁角洲城郊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聚类分析、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test),指示种分析(IS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定量研究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林冠结构对林下植被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①次生常绿阔叶林林冠结构和林下光环境各参数沿林冠梯度变化表现不一。立木密度和平均胸径沿林冠梯度差异极显着(P<0.001),林下直射光、林下散射光和林下总光照沿林冠梯度差异显着(P<0.05)。②林下植被物种丰富,物种数、平均树高和总盖度沿林冠梯度差异显着(P<0.05)。林冠梯度2的林下植被物种最多,但群落平均高度和总盖度皆以林冠梯度3最大。③林下植物对不同林冠结构和林下光照参数的响应不一。水锦树Wendlandia uvariifolia和绿冬青Ilex viridis同为林下直射光和林下总光照的指示种。④典范对应分析(CCA)揭示,林冠结构以及林下光环境共同影响林下植被的物种分布,扇叶铁线蕨Adiantum flabellulatum,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和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等蕨类植物均分布在林下光环境较弱的区域,油茶Camellia oleifera和锡叶藤Tetracera sarmentosa等喜阳植物则分布在林下光环境较强的区域,而木荷Schima superba和腺点紫金牛Ardisia lindleyana等中性植物受林冠层立木的高度和胸径的影响更大。不同林冠梯度下的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因林下光照强弱而不同,对次生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影响最大的林下光环境指标是林下总光照和林下散射光。图3表3参21(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向博文,曾思齐,甘世书,龙时胜,刘洵[2](2019)在《湖南次生栎林空间结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湖南省国家森林连续清查中栎类为优势树种的样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结构指数结合生长量选取合适的间伐木,为湖南栎类次生林的结构调整提供优化方法。运用邻域分析方法对每一个样地创建Voronoi图,分析林分空间结构特征。根据全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竞争指数4个主要空间结构指数并运用乘除法的思想构建综合空间结构模型。根据每一株林木的综合空间结构指数选取合适的间伐木进行优化。用相容性林分生长收获模型模拟最优断面积,用最优的断面积控制间伐量,使得林分被间伐后,其生长活力能得到提高,在样地结构优化的同时达到提质增量的目的。以2 277号样地为例,根据模型确定样地间伐木为21株,株数间伐强度为16.27%,且间伐后的林分树种个数与径阶个数都未减少;间伐后的林分全混交度提高3.70%,林分整体竞争强度降低31.74%,林分的角尺度降低0.46%,林木的分布格局趋于随机分布,林分空间结构指数增加160.12%,使得林分的空间结构得到大幅的改善。林分的结构越合理,稳定性就越高,发挥的功能作用就越多。本研究以湖南栎类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在提出林分空间结构优化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了生长量的优化,构建林分间伐空间结构优化模型和每个年龄段的最优断面积预测曲线,为栎类次生林空间结构优化调控和林分提质增量措施的制定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宋银平[3](2019)在《四株海洋藻栖木霉次生代谢产物的结构与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木霉属真菌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物防治等领域,其次生代谢产物结构类型丰富,并且部分产物具有显着的生物活性。海洋环境中也有木霉分布,对其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是近年来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海洋藻栖木霉是指宿主为海洋藻类植物的木霉菌株。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及与藻类的共附生关系,可能赋予了藻栖木霉特殊的次生代谢途径和产物类型,但目前仅10株藻栖木霉的次生代谢产物被研究。因此,海洋藻栖木霉次生代谢产物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基于化学和活性筛选,从130株海洋藻栖木霉中选取4株作为研究对象,包括2株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cf44-2、A-YMD-9-2和2株哈茨木霉(T.harzianum)A-YMD-2-2、X-5。综合运用各种现代色谱技术,包括硅胶柱、C18反相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制备薄层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次生代谢产物单体。应用各种现代波谱和质谱技术,包括一维/二维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电子圆二色谱、X射线单晶衍射谱、低分辨和高分辨质谱等,确定单体化合物的结构。从棘孢木霉cf44-2中分离鉴定了33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16个(A1–A16),包括1个新骨架甾体衍生物(A1)、1个叁降二萜(A2)、1个没药烷氨基糖苷(A3)、1个降没药烷氨基糖苷(A4)、1个没药烷倍半萜(A5)、1个降没药烷倍半萜(A6)、3个环橙花烷倍半萜(A7–A9)、1个harziane二萜(A10)、2个单萜(A11和A12)、1个环戊烯酮(A13)、1个氯代环戊烯酮(A14)、1个二酮哌嗪(A15)及1个生物碱(A16),化合物A2–A4为首次发现的结构类型。从棘孢木霉A-YMD-9-2中分离鉴定了42个化合物,其中30个新化合物(B1–B30),包括10个含氮环橙花烷衍生物(B1–B10)、7个环橙花烷倍半萜(B11–B17)、4个降没药烷倍半萜(B18–B21)、3个降没药烷氨基糖苷(B22–B24)、2个杜松烷倍半萜(B25和B26)、1个harziane二萜(B27)、1个二酮哌嗪(B28)及2个多肽(B29和B30),特别是首次发现2个萜类铁载体(B1和B2),能与叁价铁离子发生络合反应。从哈茨木霉A-YMD-2-2中分离鉴定了21个化合物,其中包括1个新环橙花烷倍半萜(C1)。从哈茨木霉X-5中分离鉴定了36个化合物,其中7个新化合物(D1–D7),包括1个harziane二萜(D1)、1个proharziane二萜(D2)、3个环橙花烷倍半萜(D3–D5)、1个菖蒲烷倍半萜(D6)及1个sorbicillin衍生物(D7),化合物D2的发现对harziane二萜的生源合成途径起到了很好的证实作用。对分离鉴定的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了抗微藻、抗菌和卤虫毒性评价。甾体衍生物A1对4种赤潮微藻表现出显着的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IC_(50)值)为0.3–0.6μg/mL,还可抑制植物病原真菌围小丛壳的生长,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为12μg/mL,并且对卤虫低毒。含氮环橙花烷B1和B2与叁价铁离子的络合物对赤潮微藻抑制活性(IC_(50)值为0.99–10μg/mL)较自身显着增强。没药烷氨基糖苷A3、A4和B22–B24对4种微藻具有抑制作用,IC_(50)值为3.7–24.8μg/mL,同时还对4种弧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为6.1–7.5 mm。降没药烷倍半萜B19–B21对4种微藻也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IC_(50)值为0.93–9.2μg/mL),分子中苯环的存在具有增强活性的作用。Harziane二萜B27和proharziane二萜D2对4种微藻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IC_(50)值为1.2–7.7μg/mL。环戊烯酮A13和A14对造成海产养殖病害的鳗弧菌、哈维氏弧菌、副溶血弧菌和灿烂弧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卤代结构A14活性较好,抑菌圈直径为6.5–8.5 mm,但A13对4种微藻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IC_(50)值为4.2–8.5μg/mL。通过对四株海洋藻栖木霉次生代谢产物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的研究,总计分离鉴定次生代谢产物132个,其中新化合物54个,结构类型涵盖甾体、二萜、倍半萜、单萜、聚酮、二酮哌嗪、肽和生物碱等,并筛选出若干具有较好抗微藻和抗病原菌等生物活性的分子,丰富了海洋藻栖木霉次生代谢产物的结构多样性,为海洋藻栖木霉的在有害赤潮和病原菌防治方面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孙敏,王小姣,丁宇涵,王世梅,李建杰[4](2019)在《白刺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ospinus)CT205次生代谢产生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确定白刺链霉菌(S. albospinus)CT205次生代谢产生抗菌活性物质的结构。方法 S. albospinus CT205进行液体摇瓶发酵,对发酵上清液进行溶媒萃取、减压浓缩、薄板检测Rf值,采用制备型薄板分离获得单体化合物。紫外扫描检测吸收峰的波长范围,以HPLC-TOF-HR-MS检测物质分子量,并检测其核磁共振波谱(1H NMR、13C NMR)及红外光谱。结果GF254薄板在氯仿:乙酸乙酯:甲醇:甲酸(16:1:2:0.04)的层析系统展层时,Rf值为0.68的组分具有抗菌活性。紫外扫描显示在λ=215nm处有最大吸收峰,HPLC-TOF-HR-MS检测分析一级质谱、二级质谱表明活性物质分子量为282.2,该物质与放线酮分子量相同,1H NMR、13C NMR检测其骨架结构,红外光谱佐证活性物质各功能基团(羰基,羟基,氨基等)的存在。结论确定活性物质成分为放线酮,又名环己酰亚胺(cycloheximide)。(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季凡,袁位高,吴初平,龚笑飞,李大标[5](2019)在《不同树龄次生甜槠木荷林的树种组成与空间结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揭示次生甜槠Castanopsis eyrei木荷Schima superba林的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在浙江省遂昌县埯口村的20~25年生、35~40年生、55~60年生3个次生甜槠木荷林分别设置了面积为50 m×50 m的样地,进行了每木调查和坐标定位。通过样地Ripley聚集度分析和点Ripley聚集度分析,对3个样地中的优势树种及林分整体的空间格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树龄的增加,不同年龄的次生甜槠木荷林的上层乔木立木数量逐渐增加,下层乔木立木数量逐渐减少,树种数量相对稳定,但各层树种组成变化明显,其中上层木中甜槠、木荷、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 3个优势种的比例从20~25年生时的20.41%增长到55~60年生时的73.53%;从空间结构看,20~25年生甜槠木荷林林分呈现聚集分布,35~40年生甜槠木荷林林分呈现半聚集半均匀分布状态,55~60年生甜槠木荷林林分呈现均匀分布。(本文来源于《浙江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杨雨洁[6](2018)在《目标树经营对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次生常绿阔叶林森林抚育经营技术,有效提升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本文选取分布在浙江省建德市杨村桥镇次生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设立长期固定样地,实施目标树经营处理和封禁(对照)实验,开展目标树经营对林分结构及其生长、优势树种细根的影响研究,并且分析了优势树种叶片与细根功能性状关联性,以期评价目标树经营对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目标树经营显着改善了林分结构,加快了林分生长。目标树经营2年后,林分密度下降56.74%;平均混角度大幅提高,平均角尺度大幅下降;下木层幼树密度显示下降趋势,但仍保持8000株/ha以上,多样性指数、草本层盖度没有显着变化;林地土壤理化性质除速效P外无显着差异,速效P含量低于作业前以及对照林分40%以上。保留木胸高断面积增长率达到8.89%,远高于对照样地的1.99%;生物量平均增长16.89%。(2)目标树经营对青冈、苦槠、枫香等优势树种的细根产生影响。细根的平均根长、平均直径、SRL、SRA在经过目标树经营后均差异升高,各树种、树种和处理的交互作用对细根全C、全N含量及C/N比的影响部分达到极显着或显着水平。目标树经营2年后,枫香N含量降幅达39.36%,青冈和苦槠呈增长趋势;枫香和苦槠C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青冈有所增加;青冈和苦槠C/N比含量下降,枫香增加。(3)青冈、苦槠、枫香等优势树种细根与叶片之间各功能性状指标存在弱相关性。N含量显着相关性,细根的N含量随着叶片N含量的增加而增大;P含量在种间水平上较显着相关,不同树种间叶片与细根的N:P比极显着;叶片与细根吸收和利用营养元素的比例具一定相关性,比叶面积和比根长与植物的含N水平相关,取对数以后的SLA与SRL相关性较弱,不同树种之间SLA与SRL差异较明显。(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8-12-28)

廖北云,周红敏,陈焕伟,彭辉,连显根[7](2018)在《乌溪江源头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空间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计算空间结构参数: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分析浙江乌溪江源头生态公益林中的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乌溪江源头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混交度强,物种丰富,林分分布格局成聚集分布,林分处于中庸状态,各等级大小比数差异不大。研究结果可为生态公益林中天然次生阔叶林的经营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福建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汪成成[8](2018)在《清原县蒙古栎天然次生混交林空间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抚顺市清原县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混交度、角尺度和胸径大小比数3个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了林分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林分的平均混交度为0.572,属于中度混交;林分的平均角尺度为0.494,属于随机分布;林分的平均胸径大小比数为0.499,林分处于中庸状态,不同径级林木分布较为均匀。整个林分的混交状况较好,种群隔离程度较高,林分相对稳定。(本文来源于《辽宁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时振振[9](2018)在《五株海藻附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独特的环境使其中的生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其中来源于海洋的天然产物是目前开发新型药物的重要来源。藻栖真菌作为海洋天然产物的主要来源之一,能代谢出结构新颖且具有独特生物活性的物质。海藻附生真菌作为藻栖真菌的一大类群,由于在海洋环境中特殊的生态位,使其代谢途径与其他真菌类群具有较大的差异,故海藻附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已然成为筛选和研发新型药物的重要源泉。在2015年7月从烟台海岸带附近共采集40种海藻,并从中分离纯化得到88株附生真菌。通过化学筛选和生物活性筛选共选取5株真菌并对其次生代谢产物化学结构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包括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 K21-1和K23-3、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 Y13-3、拟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psis Y10-2和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 Y8-1。从5株海藻附生真菌发酵物中共分离得到次生代谢产物115个,其中新化合物22个,新天然产物1个,结构类型涵盖了萜类、生物碱、二酮哌嗪、蒽醌及甾醇类,对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了抑菌、抗微藻和卤虫致死等生物活性测试。采用常规柱层析、反相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等分离手段获取单体化合物;综合运用各种现代波谱技术(1D/2D NMR、UV、MS、IR等)以及对比文献数据鉴定单体化合物的结构。从链格孢K21-1发酵物中共分离得到化合物35个,其中新化合物7个(AA1*–7*),包括6个混源萜化合物和1个二倍半萜化合物。从链格孢K23-3发酵物中分离鉴定15个化合物,其中有2个混源萜类新化合物(AT1*–2*)。从绿木霉Y13-3中发酵物中分离鉴定23个化合物,其中13个新化合物和1个新天然产物(TV1*–11*,TV16*–18*),包括3个聚酮新骨架化合物(TV1*–3*),8个胡萝卜烷类倍半萜(TV4*–11*),1个杜松烷倍半萜(TV16*)和2个硫代二酮哌嗪类化合物(TV17*–18*)。从拟康宁木霉Y10-2发酵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个,从白地霉Y8-1发酵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8个。对分离鉴定的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了抑菌、抗微藻和卤虫致死活性的初步评价。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TV22对柠檬假交替单胞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MIC值为8.0μg/mL,化合物TK20则对柠檬假交替单胞菌、副溶血弧菌、灿烂弧菌、鳗弧菌和哈维氏弧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活性,MIC值介于8.0–32μg/m L之间。吲哚类化合物GC9–11和倍半萜TV15、TV16*对卤虫具有较强的致死活性,LD_(50)值分别为17、18、18、17和21μg/mL。在抗微藻活性实验中发现,聚酮类新骨架化合物TV1*–3*对海洋卡盾藻和剧毒卡尔藻具有显着的抑制活性,IC_(50)值为0.41–1.0μg/m L。倍半萜化合物TV6*–8*、TV11*和TV15,二酮哌嗪类化合物TK15、TK16和TK18以及吲哚类化合物GC9–12对海洋卡盾藻、东海原甲藻、赤潮异弯藻和剧毒卡尔藻活性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IC_(50)值介于0.040–12μg/m L。本文对五株海藻附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和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不但丰富了海洋天然产物的研究内容,为海藻附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而且为藻栖真菌尤其是海藻附生真菌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期刊2018-06-01)

郝珉辉,李晓宇,夏梦洁,何怀江,张春雨[10](2018)在《抚育采伐对蛟河次生针阔混交林功能结构和谱系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强度森林抚育采伐对温带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机制,为温带针阔混交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方法】以吉林蛟河4块1 hm2的针阔混交林采伐样地为研究对象,样地于2011年7月建立,2011年12月进行抚育采伐作业,并于2015年7月对保留木进行复测。采集、测定叶面积、比叶面积、叶碳含量、叶氮含量、叶片碳氮比和最大树高6类植物功能性状数据,根据物种之间的性状距离和谱系距离构建功能性状树和系统发育树。通过Blomberg’s K值法检验植物功能性状的系统发育信号;利用功能多样性指数和最近邻体性状距离指数计算2011年采伐前和2015采伐后不同空间尺度上(10 m×10 m、20 m×20 m和50 m×50 m)群落功能多样性和功能结构的变化情况;利用谱系多样性指数和最近亲缘关系指数计算群落谱系多样性和谱系结构的变化情况;通过树木4年间平均胸高断面积的增长量来量化保留木的生长差异。【结果】除叶面积外,其余5类功能性状均表现出显着的系统发育信号;抚育采伐前后,群落功能结构和谱系结构的变化具有尺度依赖性,在10 m×10 m尺度上,采伐后群落的离散度上升,聚集度下降,在20 m×20 m和50 m×50 m尺度上,采伐后群落的离散度下降,而聚集度上升;功能多样性和谱系多样性对采伐强度的响应同样存在尺度效应,中低强度抚育采伐对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仅体现在小尺度上,而高强度抚育采伐即使在大尺度上也会对群落多样性产生显着影响;经历不同强度的抚育采伐后,样地内保留木的生长差异表现为中度采伐样地>重度采伐样地>轻度采伐样地>对照样地。【结论】中低强度的抚育采伐能够优化群落的功能结构和谱系结构,从而达到促进资源利用、加快保留木生长的目的;高强度的采伐会导致生态位空间过度释放,不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树木生长,也会对森林生物多样性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从调整群落结构、促进保留木生长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对温带针阔混交林的抚育采伐作业应控制在中等强度以内。(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次生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湖南省国家森林连续清查中栎类为优势树种的样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结构指数结合生长量选取合适的间伐木,为湖南栎类次生林的结构调整提供优化方法。运用邻域分析方法对每一个样地创建Voronoi图,分析林分空间结构特征。根据全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竞争指数4个主要空间结构指数并运用乘除法的思想构建综合空间结构模型。根据每一株林木的综合空间结构指数选取合适的间伐木进行优化。用相容性林分生长收获模型模拟最优断面积,用最优的断面积控制间伐量,使得林分被间伐后,其生长活力能得到提高,在样地结构优化的同时达到提质增量的目的。以2 277号样地为例,根据模型确定样地间伐木为21株,株数间伐强度为16.27%,且间伐后的林分树种个数与径阶个数都未减少;间伐后的林分全混交度提高3.70%,林分整体竞争强度降低31.74%,林分的角尺度降低0.46%,林木的分布格局趋于随机分布,林分空间结构指数增加160.12%,使得林分的空间结构得到大幅的改善。林分的结构越合理,稳定性就越高,发挥的功能作用就越多。本研究以湖南栎类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在提出林分空间结构优化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了生长量的优化,构建林分间伐空间结构优化模型和每个年龄段的最优断面积预测曲线,为栎类次生林空间结构优化调控和林分提质增量措施的制定奠定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次生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徐庆华,杨进良,黄练忠,张星元,谭雪莲.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林冠结构对林下植被的影响[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

[2].向博文,曾思齐,甘世书,龙时胜,刘洵.湖南次生栎林空间结构优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9

[3].宋银平.四株海洋藻栖木霉次生代谢产物的结构与活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9

[4].孙敏,王小姣,丁宇涵,王世梅,李建杰.白刺链霉菌(Streptomycesalbospinus)CT205次生代谢产生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9

[5].季凡,袁位高,吴初平,龚笑飞,李大标.不同树龄次生甜槠木荷林的树种组成与空间结构比较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19

[6].杨雨洁.目标树经营对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的影响[D].浙江农林大学.2018

[7].廖北云,周红敏,陈焕伟,彭辉,连显根.乌溪江源头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空间结构特征[J].福建林业科技.2018

[8].汪成成.清原县蒙古栎天然次生混交林空间结构分析[J].辽宁林业科技.2018

[9].时振振.五株海藻附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8

[10].郝珉辉,李晓宇,夏梦洁,何怀江,张春雨.抚育采伐对蛟河次生针阔混交林功能结构和谱系结构的影响[J].林业科学.2018

标签:;  ;  ;  ;  

次生结构论文-徐庆华,杨进良,黄练忠,张星元,谭雪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