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沙地论文-苏永中,刘婷娜

流动沙地论文-苏永中,刘婷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动沙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固沙梭梭林,栽植时间序列,土壤盐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

流动沙地论文文献综述

苏永中,刘婷娜[1](2019)在《流动沙地固沙梭梭林建植后的土壤系统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梭梭是西北干旱区人工固沙植被建设的主要树种,在流动沙地建植固沙梭梭林后植被的生长发育改变了成土过程,土壤系统的演变对人工植被的后期生长和植被系统演替产生影响。在河西走廊中段临泽平川绿洲边缘选择人工梭梭和相邻流动沙地,对土壤水分进行动态观测;选择0、3、6、9、16和40a时间序列的固沙梭梭林地,研究人工固沙植被建植后的土壤发育过程,探讨梭梭植物与土壤反馈作用及其对植被系统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15年的土壤水分观测,0-200cm土壤剖面水分含量,梭梭林地长期维持在1.5%以下,多年平均1.44%;相邻流动沙地平均含水量为1.82%;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为:流动沙地从表层(1.61%)至80~100cm深层增加(1.95),100cm土层以下出现较小的波动,维持在1.8%~2.0%之间;梭梭林地土壤含水量从20~40cm的1.54%递减至60~80cm的1.37%,80cm到180cm土层维持在1.37%~1.45%之间,表明固沙灌木梭梭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在0~40a梭梭生长时间尺度上,随着梭梭栽植年限的增加,土壤黏粉粒、有机碳(SOC)和全氮(N)含量逐渐增加,但显着变化发生在栽植9a以后的0-20cm表层土壤,而盐分的积累发生在0~100cm整个土层,20-80 cm土层的盐分积累量高于表层0-20 cm;盐分组成中,SO_4~(2-)、Ca~(2+)和Na~+含量随着梭梭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16a和40a梭梭林土壤剖面中有显着积累。梭梭种植16 a和40 a后,0~10cm土层SOC含量较未造林沙地分别增加3.3倍和5.7倍、0~100cm土壤剖面盐分含量分别增加5.4倍和6.5倍,表明梭梭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盐分积累较SOC和养分积累更为显着。盐分的积累可能对草本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负效应,进而影响人工植被系统的稳定性。在流动沙地建植人工梭梭林40a的时间序列上,土壤从干旱砂质新成土向干旱正常新成土发育;随着盐分的进一步积累和干旱区钙化过程,最终可能演变为钙积正常干旱土,但需更长时间尺度的观测研究。(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郝彦丰[2](2019)在《且看榆林缚黄沙》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也为榆林今后的绿色发展(本文来源于《榆林日报》期刊2019-03-27)

廖承锐,吕国屏,王涛,徐雁南,李海东[3](2018)在《西藏河滩流动沙地植被恢复及物种多样性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在河滩流动沙地上不同地面处理措施对沙地植被恢复的影响,为雅鲁藏布江中游河滩流动沙地的植被恢复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河滩流动沙地的多年植被恢复试验中,进行不同地面处理措施下各流动沙丘恢复植被的植物种组成和生长状况的野外实地调查,分析物种丰富度、α多样性的变化特征,同时结合2011年、2016年对试验地植物优势种的抽样调查,探讨了不同处理条件下沙地植被恢复情况。【结果】2008年以来,雅鲁藏布江中游河滩流动沙地植被恢复的存活植物种数可达10种,花棒、籽蒿和藏沙蒿在个体数量与生长状况上均优于其他植物种,且不同处理措施间植物的生长与物种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差异,秸秆沙障植物物种数量最多,而植株生长状况对照较好。物种多样性则表现为石方格及塑料方格>秸秆沙障>无处理措施。【结论】花棒、籽蒿和藏沙蒿可以作为河滩流动沙地植被早期演替阶段的先锋植物。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秸秆沙障既能保证物种多样性的水平,同时利于植物生长;但在人类活动干扰较为严重的区域,则可以铺设石方格及塑料方格,以提高植物多样性,进而促进植被生态系统的稳定,增强沙地植被恢复潜力。(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李海东,林乃峰,廖承锐,方颖[4](2017)在《西藏山坡流动沙地物种多样性恢复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08年建立的雅鲁藏布江中游的山坡流动沙地植被恢复试验基地,选取丘间地和迎风坡2个类型,并随山坡海拔增加布设了4条调查样带,调查了160个样方的植被恢复物种组成与生长状况,分析了物种丰富度、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随微地形改变的变化特征,以期为西藏沙地植被及物种多样性恢复提供实践依据。结果表明:2011年山坡流动沙地恢复植被共有14个种,隶属9个科,12个属。Shannon-Wiener指数在4个调查样带之间的变化较大,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较小,α多样性指数总体上表现为随物种丰富度的增大而增加。丘间地的群落相似性大于迎风坡,在群落梯度上丘间地的物种多样性恢复效果较好。2016年山坡流动沙地平均植被盖度达65.6%,最大达94%,物种丰富度显着提升。局部微地形、恢复植物种的选择是影响山坡流动沙地物种多样性恢复的主要因素,建议通过设置沙障改变局部微地形,或采用沿等高线人工脚踩回头撒播的方法等,以增加山坡流动沙地植被恢复的物种多样性。(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阿娜尔[5](2017)在《高立式沙障在流动沙地造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沙漠总面积高达两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大约是可耕地面积的2.5倍,对我国四亿多人口有不利的影响。作为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的呼伦贝尔沙地,在最近的几年当中沙漠化逐渐严重,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暴风扬沙灾害不断发生,对呼伦贝尔大草原牧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不利影响。因此,要想抑制沙漠化的趋势,促进牧区经济的良性发展,就必须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治理沙漠化方法,控制沙地面积。经过科学家的多年研究,我国在治理荒漠化方面得出了高立式沙障治理流沙的科学方法,并且成果显着。(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7年18期)

张利,罗麟,朱欣伟,唐小强,康英[6](2017)在《生态毯对川西北流动沙地生态恢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铺设生态毯、栽植植物、铺遮阳网3种治理措施的流动沙地为对象,以未采取措施的为对照,分析了不同治理措施下植被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铺设生态毯后土壤平均含水率上升幅度最大;土壤容重和砂砾含量降低幅度最大;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含量上升幅度最大;地表植被盖度和物种多样性呈显着上升趋势。因此,铺设生态毯可促进流动沙地生态修复,防止流沙蔓延。(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刘玉山,玉宝,卢朝霞[7](2017)在《内蒙古赤峰流动沙地3种植物沙障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在内蒙古赤峰市选定适宜的沙障类型,选用黄柳、踏郎设置沙障,利用5 a连续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了黄柳、黄柳-踏郎、踏郎3种植物沙障植被覆盖度、沙丘移动距离、投入与产出比例。结果表明,黄柳、黄柳-踏郎、踏郎3种植物沙障设置后第5年平均植被盖度分别为44.9%、80.7%、79.7%。3种植物沙障设置后3 a间,仅第1年沙丘移动0.50~0.54 m,自第2年起沙丘基本被固定,3种植物沙障沙丘移动距离分别为0.54、0.51、0.50 m。3种植物沙障设置时种条用量不同,分别为7 000、6 400、6 000 kg·hm~(-2)。3种植物沙障种子(除黄柳外)和种条产量较高,5 a后种子和种条总产量分别为0、174.5、203.3 kg·hm~(-2),62 350、62 870、62 650 kg·hm~(-2)。随着治理时间推移,3种植物沙障投入与产出比逐年减小,自第3年起产出均高于投入。3种植物沙障投入与5 a总产出比为0.20、0.15、0.14,投入与5 a平均产出比为1.02、0.76、0.71。从植被恢复速度、投入成本、种子和种条产量、投入与产出比等方面综合分析,踏郎沙障最好、黄柳-踏郎沙障次之、黄柳沙障最差。(本文来源于《森林与环境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姚冬梅[8](2017)在《4种灌木流动和半流动沙地造林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不同立地条件类型、造林时间、造林密度、不同苗木规格等方面进行了造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上营造固沙林,锦鸡儿、黄柳、胡枝子、紫穗槐4种灌木虽然都是旱生植物,但其耐旱程度有所不同,锦鸡儿适应的立地条件类型为3m以下的沙丘;紫穗槐、胡枝子在沙区适应的立地条件是1m以下的沙丘、缓起伏的沙地和丘间低平地;黄柳栽植在高3m以上的流沙上、中部表现良好。(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7年01期)

刘玉山,贾兴宇,汪海洋[9](2017)在《翁牛特旗流动沙地扦插造林试验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翁牛特旗选择流动沙地,按不同扦插树种、不同扦插深度和不同扦插时间进行扦插造林的试验结果表明:扦插造林以黄柳、踏郎、沙柳为最好,造林成活率分别达到97.3%、91.4%和87.0%;扦插造林深度以80 m为佳,黄柳、踏郎、沙柳的造林成活率分别达到92.8%、90.0%和86.4%;扦插造林时间以秋季为最佳,黄柳、踏郎、沙柳的造林成活率分别达到95.5%、89.8%和87.5%。(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期刊2017年01期)

刘任涛,朱凡,辛明,陈林[10](2016)在《流动沙地灌丛内外地面/地下土居节肢动物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宁夏盐池沙地选择花棒和油蒿灌丛为研究对象,以灌丛外流动沙地为对照,采用陷阱诱捕法和挖土直接手拣法,分别调查了地面和地下土居节肢动物群落,依据灌丛内外节肢动物数量相对比率(R),分析了灌丛内外节肢动物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97.7%(42/43动物类群数)的节肢动物类群主要生存于灌丛下。尽管一些地面土居动物如蠼螋科、步甲科在灌丛外亦有分布,但其R值均高于1。地下土居动物除鳖甲属动物主要分布于灌丛外(R值小于1),其余多分布于灌丛下。2除地面土居动物个体数R值小于1之外,节肢动物丰富度和地下土居动物个体数的R值均高于1,且地下土居动物个体数和丰富度的R值均高于8。3无论是地面还是地下土居动物,节肢动物个体数和丰富度的R值均表现为油蒿高于花棒(P<0.05)。4流动沙地对地面土居动物个体数分布影响较大,而灌丛下生境对节肢动物丰富度影响较大。油蒿灌丛对土壤节肢动物分布的影响高于花棒,特别是对地下土居动物,呈现出显着灌丛"虫岛"现象。(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流动沙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也为榆林今后的绿色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动沙地论文参考文献

[1].苏永中,刘婷娜.流动沙地固沙梭梭林建植后的土壤系统演变[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2].郝彦丰.且看榆林缚黄沙[N].榆林日报.2019

[3].廖承锐,吕国屏,王涛,徐雁南,李海东.西藏河滩流动沙地植被恢复及物种多样性变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李海东,林乃峰,廖承锐,方颖.西藏山坡流动沙地物种多样性恢复及影响因素[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7

[5].阿娜尔.高立式沙障在流动沙地造林中的应用[J].农家参谋.2017

[6].张利,罗麟,朱欣伟,唐小强,康英.生态毯对川西北流动沙地生态恢复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7

[7].刘玉山,玉宝,卢朝霞.内蒙古赤峰流动沙地3种植物沙障效果比较[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7

[8].姚冬梅.4种灌木流动和半流动沙地造林技术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7

[9].刘玉山,贾兴宇,汪海洋.翁牛特旗流动沙地扦插造林试验初报[J].林业科技.2017

[10].刘任涛,朱凡,辛明,陈林.流动沙地灌丛内外地面/地下土居节肢动物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干旱区研究.2016

标签:;  ;  ;  ;  

流动沙地论文-苏永中,刘婷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