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新电影论文-刘骋

台湾新新电影论文-刘骋

导读:本文包含了台湾新新电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台湾新新电影,大陆,记忆,符码

台湾新新电影论文文献综述

刘骋[1](2019)在《台湾新新电影中的大陆记忆与符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考察台湾叁十年的新新电影①基础上,尝试以时间为轴将台湾新电影以降的叁代导演涉及大陆记忆与符码的新新电影做谱系式的关照。通过勾勒与论述电影中忆父、审父、弑父与重新寻找父亲的叙事主题与修辞流变,探讨隐含在大陆记忆中的复杂情感,以及弑父所带来的温度抽离后的符码化和情感抽疏离的特点,并进一步剖析这种饶有意味的变化背后的历史态度以及社会文化心理原因,指出这是台湾新新电影重写历史记忆的必然后果。(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9年01期)

刘骋[2](2018)在《论台湾新新电影中的在地文化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新新电影(1)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以建构"在地文化空间"为叙事的核心,以差异性对抗支配性的他者——西方帝国主义以及大中华文化的空间压迫。本文通过人文空间与自然景观两个角度对台湾新新电影所呈现的在地文化空间进行条分缕析,描绘基于自恋性与对抗性而建构的在地文化空间的"文化原乡"意味,空间影像转化为一种意识形态修辞策略语,并指出其成为凝聚着"国族"身份认同的场域,并且是展演身份想象的乌托邦场所。(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8年21期)

唐子超[3](2017)在《台湾新新电影时期青春题材电影的传播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春题材电影,是台湾电影的标志性特征。所谓青春题材电影,即是一类反映台湾青少年成长的类型电影。台湾新新电影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导演,如易智言、林书宇、钮承泽、九把刀、魏德圣等等。从2002年的《蓝色大门》到2015年的《我的少女时代》,这些被着名台湾电影学者焦雄屏称作“太超过世代”的台湾电影导演的新作集中井喷,获得的一致好评令人叹为观止。良好的台湾青春题材电影作品,为对台湾青春题材电影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笔者选择了以传播机制为考察角度,对这一时期的台湾青春题材电影进行研究。电影的制作离不开一整套的工业体系。从制作到发行放映一整个的流程无疑就是一次传播过程。如果将拉斯韦尔的“5W”理论运营在电影领域,能形成如下的变化:Who(电影的制片方)、Says what(电影的剧情)、In which channel(通过院线、DVD、网络等渠道)、To whom(向欣赏电影的观众)、With what effect(可产生的效果有形成口碑、影响票房、引发社会讨论等等)。对于时下最为热门的台湾青春题材电影而言,这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角度。本文通过对台湾青春题材电影与台湾社会的综合研究,从电影的社会生产、电影的社会消费、电影的社会功能以及电影的社会预测四个方面,着力挖掘这一类影片在台湾的政治社会环境中是如何完成生产、发行、消费等各项环节,探讨观众的观影心理是如何影响着电影的制作,考察电影的发行会对社会造成如何的反作用,最后运用实证的精神对电影的未来进行合理的预测。第一章为绪论,简述台湾青春题材电影相关的一些研究以及本论文研究的主要思路。。第二章为台湾青春题材电影的社会生产,分为制片程序、发行放映以及内容管制叁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叁章为台湾青春题材电影的社会消费,分为电影消费与群体效应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四章为台湾青春题材电影的社会功能,分为促进旅游、反思历史、传播观念以及负面影响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五章为台湾青春题材电影的社会预测,分为生产趋势、消费趋势以及功能趋势叁个方面进行论述。(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5-01)

张竞文[4](2015)在《性别意识与经典文本——以台湾新新电影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台湾新新电影为边缘话语的银幕表述提供了机遇,出现了一批彰显女性意识、关照女性现实的作品。本文选取《飞越情海》《人鱼朵朵》两部新新电影代表作为例,通过性别表演、文本解构、阉割焦虑、文本拼贴等多个方面,探讨性别意识与经典叙事之间解构与重建并置的有机关系,勾勒出中国台湾新新电影框架下超越两性二元对立关系的性别影像。(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5年06期)

张竞文[5](2015)在《论新新电影时期的台湾公路片》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公路片是在台湾新新电影时期浮现的本土化类型范式,是好莱坞经典样式同本土化创作实践的有机结合。台湾公路片在实践中建构了一套本土化的公路片叙事策略与框架,将本土化美学观融入好莱坞公路片样式中,将好莱坞公路片的影像符码同当代台湾的历史现实、审美趣味相缔结,创作出一批连缀台湾社会现实与历史脉络的影片,摸索出好莱坞公路片样式本土化的生存模式。本文试图探求台湾公路片的本土化创作表征及其内含的后现代美学意蕴。(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5年04期)

汪方华[6](2013)在《“台湾新新电影”的情怀》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以来,台湾新一代电影人更注重当下的生活和情感。他们一方面怀揣梦想、坚持自我,有着“在路上”的文艺情结;另一方面又贴近生活、亲近时尚,对“爱”有着深切的体验和感受,更加感性。  21世纪以来,《蓝色大门》、《不能说的秘密》、《海角七号》、(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3-06-05)

杨悦君[7](2013)在《从镜像中寻求成长与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台湾新新电影屡屡受到好评,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影响巨大。本文对镜像理论与台湾新新电影相关概念进行了介绍,并以电影青春视角为研究对象,应用镜像理论,结合具体案例,探索台湾青春电影中对青少年成长经历的叙述。通过拉康“镜像理论”,在自我身份认同与主体性的追寻方面审视台湾电影的影像中青少年的成长历程,并且折射出这一时期导演所诉诸的成长元素。根据台湾青春电影的不同时期进行比对,并对同一时期的台湾和大陆青春电影的横向比较,同时也是对大陆青春电影的发展提供依据。本文对镜像理论概念及深层含义进行了介绍,并对台湾新新电影以及本文题目中的青春视角做出阐述。同时也介绍了青春电影的形成,以及台湾青春电影的发展、特色以及形成这些的特点的原因。还以台湾新新电影为研究对象,应用镜像理论,结合具体案例,以青春视角探索台湾青春电影中对青少年成长经历的叙述。通过拉康“镜像理论”,在自我身份认同与主体性的追寻方面审视台湾新电影时期具体的影像文本中青少年对成长经历的叙述,折射出这一时期导演所诉诸的成长诉求。针对不同时期的台湾青春电影进行比较,对其发展进行研究。对同一时期的大陆青春电影和台湾青春电影进行了对比研究。(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3-05-01)

刘骋[8](2011)在《身份认同与想象中的台湾新新电影》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试图以族群认同的历史、社会、心理叁个维度以及由此派生的历史言说、家园与父亲、成长主体、性别认同四个方面缕析台湾新新电影,描绘与分析了台湾新新电影身份认同与想象的发展变化。(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1年04期)

刘骋[9](2010)在《性别认同与想象中的台湾新新电影》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性别维度分析台湾新新电影中反复言说的主体成长过程中吊诡的性别认同,通过男性想象、性别游移和同性爱情叁个方面论述,指出台湾电影经历了一个从女性到男性、非男非女的模糊性别以及由此带来的多元性取向的过程,并进一步揭示出台湾影片从对单纯的男性成长的想象转变为对边缘性、殊异性的痴迷,意味着以多元化的、差异身份自由选择的渴望来对抗一元化的给定的身份,这是台湾新新电影近些年建构本土化及"殊异"的主体性最重要的策略。(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0年24期)

王曦[10](2008)在《行进中的台湾新新电影》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新电影运动以降,台湾电影业一直处于低迷徘徊状态。为此政府出于政治和经济的需要制订了辅导金制度,并提出迎接“台湾新新电影”的口号。相比台湾新电影时期,现在的电影人有了更充裕的资金和自由,题材选择也更多元化。并且随着两岸叁地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台湾的电影文化和市场也都不再仅仅局限于这个四面环海的岛国,所以无论是从台湾新新电影的美学风格、选题还是从台湾电影事业对两岸叁地的影响来看,都很值得我们关注与借鉴。由此我想疏理一下90年代之后的台湾电影脉络(由台湾新电影之后到台湾新新电影的提出至今),希望对台湾电影的走向有个大致预测,同时也是对台湾新电影运动余震的一次总结。本文第一章运用社会学的方法重点记述“台湾新新电影”产生的电影背景和社会背景。第二章运用美学、艺术学和比较学的方法分析“台湾新新电影”的主题内容、风格特质、镜头语言与新电影运动的不同。第叁章通过分析台湾电影与周边地区国家的关系展望台湾新新电影的未来。(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08-05-01)

台湾新新电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台湾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新新电影(1)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以建构"在地文化空间"为叙事的核心,以差异性对抗支配性的他者——西方帝国主义以及大中华文化的空间压迫。本文通过人文空间与自然景观两个角度对台湾新新电影所呈现的在地文化空间进行条分缕析,描绘基于自恋性与对抗性而建构的在地文化空间的"文化原乡"意味,空间影像转化为一种意识形态修辞策略语,并指出其成为凝聚着"国族"身份认同的场域,并且是展演身份想象的乌托邦场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台湾新新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1].刘骋.台湾新新电影中的大陆记忆与符码[J].电影文学.2019

[2].刘骋.论台湾新新电影中的在地文化空间[J].电影文学.2018

[3].唐子超.台湾新新电影时期青春题材电影的传播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7

[4].张竞文.性别意识与经典文本——以台湾新新电影为例[J].作家.2015

[5].张竞文.论新新电影时期的台湾公路片[J].电影文学.2015

[6].汪方华.“台湾新新电影”的情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

[7].杨悦君.从镜像中寻求成长与认同[D].重庆大学.2013

[8].刘骋.身份认同与想象中的台湾新新电影[J].当代电影.2011

[9].刘骋.性别认同与想象中的台湾新新电影[J].电影文学.2010

[10].王曦.行进中的台湾新新电影[D].河北大学.2008

标签:;  ;  ;  ;  

台湾新新电影论文-刘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