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形成物质论文-庞婷,陈平,袁晓婷,雷鹿,杜青

产量形成物质论文-庞婷,陈平,袁晓婷,雷鹿,杜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产量形成物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玉米-大豆套作,种间距,结瘤特性,干物质

产量形成物质论文文献综述

庞婷,陈平,袁晓婷,雷鹿,杜青[1](2019)在《种间距对不同结瘤特性套作大豆物质积累、鼓粒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间套作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解决粮食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径,间套作体系下作物和谐共生受种间互作强度的重要影响。本研究以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玉豆种间距对不同结瘤特性大豆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2016—2017年,连续2年进行大田试验,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A因素为不同玉豆种间距,大豆净作(A1)与玉米大豆套作(4种玉豆种间距:30 cm,A2;45 cm,A3;60 cm,A4;75 cm,A5),B因素为3个大豆品种(贡选1号,弱结瘤;桂夏3号,中度结瘤;南豆25号,强结瘤),分析大豆干物质积累、鼓粒、产量构成的变化规律。【结果】玉豆种间距对不同结瘤大豆的物质积累分配有显着影响,鼓粒前期净作大豆的干物质积累量显着高于套作,R4期(盛荚期)达到最高;套作大豆的干物质积累则在R5期(始粒期)达到最高,并逐渐高于净作,以玉豆种间距45、60 cm下的物质积累量较高;玉豆种间距60 cm(A4)下的南豆25号在荚果分配率、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营养器官对荚果的贡献率等方面优于桂夏3号和贡选1号。各品种在套作下均以A4种间距下的鼓粒时间最长、达到最大鼓粒速率时的籽粒重最高,百粒重与产量最大,且与净作产量差异不显着;各玉豆种间距下以南豆25的鼓粒能力最强,A4种间距下南豆25的平均产量分别比桂夏3号、贡选1号高5.4%和6.3%。【结论】强结瘤的南豆25号能较好适应玉米大豆套作环境,且在种间距60 cm下表现最优,有利于干物质向籽粒分配和鼓粒,以增加百粒重,弥补荚数不足,达到套作与净作产量相当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1期)

阿力木江·克来木,赵强,占东霞,努尔曼古丽·巴图尔,娄善伟[2](2019)在《外源物质对化学封顶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不同外源物质对化学封顶棉花生长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北疆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新陆早57号’为试验材料,在化学封顶后,叶面喷施辛酸甲酯(MC)、油菜素内酯(BR)、复硝酚钠(CSN)、萘乙酸钠(NAA) 4种外源物质,设清水(Blank)对照,研究4种外源物质对化学封顶棉花农艺性状、生物量积累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不同剂量的外源物质叶面喷施后,棉花各项农艺性状和产量形成指标响应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不同剂量外源物质在喷药后15 d、30 d均能使植株生物量提高,显着高于空白对照,且30 d时,75 m L/hm~2MC、15 m L/hm~2BR、150 m L/hm~2MC、15 m L/hm~2NAA和75 m L/hm~2CSN处理效果较好。喷施各外源物质后,各处理的单株成铃数、单铃重、衣分及增产率均高于空白处理;处理75 m L/hm~2MC、15 m L/hm~2BR、150 m L/hm~2MC和7.5 m L/hm~2CSN下,籽棉产量提高;其中75 m L/hm~2MC效果最佳,较Blank籽棉产量提高了25.88%。结果表明外源物质可在一定程度上显着提高化学封顶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在本研究条件下75 m L/hm~2的辛酸甲酯处理效果最佳,15 m L/hm~2油菜素内酯、150 m L/hm~2辛酸甲酯次之。(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期刊2019年10期)

吴志强[3](2019)在《分蘖期冷水胁迫下外源物质施用时间对寒地粳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黑龙江地处东北农业区,低温冷害是制约该区水稻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分蘖期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之一,此时遭遇冷害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危害较大。外源水杨酸(SA)、脯氨酸(Pro)和γ-氨基丁酸(GABA)在作物逆境抵御胁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有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叁种外源物质施用浓度对作物缓解冷害的机理和作用上,而有关叁种外源物质的施用时间对作物的影响鲜见报道。因此,在分蘖期冷水胁迫下研究叁种外源物质的最适喷施时间,对寒地粳稻分蘖期防御低温冷害化控栽培技术制定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东农428和松粳10为试验材料,于分蘖期进行10天冷水胁迫,以冷水胁迫不喷施外源物质处理(Cold)和正常灌溉处理(CK)为对照,设置7种施用时间处理,分别为冷水处理前3天、处理前2天、处理前1天、处理当天、处理后1天、处理后2天、处理后3天,分别记为(D-3、D-2、D-1、D0、D1、D2、D3),探究叁种外源物质施用时间对分蘖期冷水胁迫下寒地粳稻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明确在分蘖期冷水胁迫下外源物质的最适喷施时间,为寒地粳稻分蘖期防御低温冷害化控栽培技术制定提供依据。本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喷施外源SA、Pro和GABA均可缓解分蘖期冷水胁迫对东农428和松粳10株高和分蘖的抑制。关于最终株高,外源SA和Pro两品种均为D0处理效果最明显,外源SA D0处理东农428和松粳10较Cold处理增幅分别为27.81%和22.52%,外源Pro D0处理两品种较Cold处理增幅分别为25.13%和21.71%。外源GABA两品种均为D-1处理效果最明显,较Cold处理增幅分别为27.43%和27.40%。关于最终分蘖,外源SA、Pro和GABA两品种均表现为D0处理效果最明显,外源SA东农428和松粳10 D0处理较Cold处理增幅分别为28.57%和30.56%,外源Pro和GABA两品种D0处理较Cold处理增幅均为30.55%。(2)喷施外源SA、Pro和GABA均可缓解分蘖期冷水胁迫对东农428和松粳10叶片生长的抑制,有效提高叶面积指数、高效叶面积指数及高效叶面积率。对于叶面积指数和高效叶面积指数而言,两品种叁种外源物质均为D0处理效果最明显。对于高效叶面积率,外源SA和GABA松粳10均为D-1处理效果最明显,而东农428表现为D0处理效果最为明显。外源Pro两品种均D-1处理效果最明显。(3)喷施外源SA、Pro和GABA均可缓解分蘖期冷水胁迫对东农428和松粳10各个生育时期各个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抽穗期茎鞘表观输出率的抑制。关于植株总干物质积累,外源SA两品种均为D-1处理效果最明显,D-1处理与Cold处理相比增幅分别为62.55%和54.67%,外源Pro东农428表现D-1处理效果最为明显,与Cold处理相比增幅为68.22%,而松粳10表现为D0处理效果最明显,与Cold处理相比增幅为50.54%,外源GABA两品种均为D0处理效果最明显,D0处理与Cold处理相比增幅分别为62.21%和52.07%。关于抽穗期茎鞘表观输出率,外源SA和Pro两品种均表现为D0处理效果最明显。外源GABA东农428表现为D0处理效果最明显,而松粳10表现为D-1处理效果最明显。(4)喷施外源SA、Pro和GABA均可缓解分蘖期冷水胁迫对东农428和松粳10光合势和群体生长率的抑制。关于光合势和群体生长率,外源SA和Pro两品种均表现为D0处理效果最明显,而外源GABA两品种均表现为D-1处理效果最明显。(5)喷施外源SA、Pro和GABA均可缓解分蘖期冷水胁迫对东农428和松粳10产量形成的抑制。对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外源SA和Pro两品种均为D0处理效果最明显,外源SA D0处理与Cold处理相比,产量增幅分别为24.80%和27.64%,分别相当于CK处理的89.57%和93.62%,外源Pro D0处理与Cold处理相比,产量增幅分别为24.70%和27.18%,分别相当于CK处理的89.49%和93.27%。外源GABA两品种D-1处理效果最明显,与Cold处理相比产量增幅分别为23.05%和27.62%,分别相当于CK处理的88.31%和93.59%。关于收获指数,外源SA、Pro和GABA两品种均为D0处理效果最明显。(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小林,纪晓玲,张盼盼,张雄,张静[4](2018)在《黄土高原旱地谷子品种地上器官干物质分配与产量形成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黄土高原旱地谷子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是品种适应性与形态可塑性的高效发挥。以晋谷21号(G21)、晋谷29号(G29)、长生07号(G07)和汾选03号(G03)4个黄土高原旱地主栽谷子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其地上部生物量、收获指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收获期G03单株地上生物量较G07、G21、G29分别高出9.0%、4.9%和74.4%;收获指数较G07、G21与G29分别提高23.5%、29.4%和44.6%。(2)收获期G03单穗生物量最大,茎生物量较高,而叶生物量显着减低,相关性分析表明茎、叶生物量间呈显着正相关,而叶生物量与单穗生物量呈显着负相关。(3)G03子粒产量较G07、G21、G29分别增加了11.4%、27.3%和18.1%;水分利用效率较G07、G21、G29分别提高了11.0%,33.0%和14.2%。综上所述,紧凑株型、叶片同化物转移率较高的汾选03号在黄土高原旱地雨养农业区生物量分配更有利于实现高产和水分高效利用。(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江浩林,赖日芳,栗书莹,王孟,唐湘如[5](2018)在《外源调控剂对香稻产量形成和茎鞘物质转运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明外源调控剂对香稻产量形成、茎鞘物质转运特性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以期筛选出对香稻增产优势明显的外源调控剂。【方法】以常规香稻品种美香占2号和象牙香占为试验材料,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设4个(T1、T2、T3和T4)调控剂配方处理,于破口期进行叶面喷施。抽穗期和成熟期分别取样测定干物质积累量,计算茎鞘转运特性;收获时测定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与CK相比,各调控剂处理均可提高可美香占2号的产量,增幅为5.36%~16.55%,但差异均不显着(P>0.05,下同);调控剂T1和T2处理可提高象牙香占的产量,其中T2处理较CK显着增产19.31%(P<0.05,下同)。抽穗期美香占2号的叶片干重在各调控剂处理下较CK显着增加12.86%~15.68%,象牙香占的茎鞘干重在T3处理下较CK显着提高11.35%。成熟期美香占2号的干物质积累量在各处理间均无显着差异,象牙香占的干物质积累量在各调控剂处理下整体较CK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各调控剂处理对两个香稻品种的收获指数及物质转运特性无显着影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个品种的产量与结实率、千粒重、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抽穗期叶片干重和总干重及成熟期叶片干重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每穗总粒数、收获指数和抽穗期穗干重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施用不同配方的外源调控剂可不同程度地调节香稻的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从而不同程度地提高香稻产量。其中T1和T2处理分别对美香占2号和象牙香占具有产量优势,主要是在于可提高其每穗总粒数、抽穗期与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高玉红,吴兵,崔红艳,刘宏胜,常瑜[6](2018)在《不同旱地春小麦新品种(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不同旱地春小麦新品种(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及其产量形成特点,以2016年甘肃省春小麦区域试验中07001-2-5、06044-3-7-12、06004-5-3、06005-4-1、04013-1-3-5、甘春25号和西旱2号等7个参试品种(系)为材料,研究和比较了不同春小麦新品种(系)干物质积累运转及产量形成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不同春小麦新品种(系)的叶面积指数在抽穗期达到峰值。小麦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干物质分配量均以06044-3-7-12最大,明显较对照西旱2号高10.08%和12.84%。干物质分配比例籽粒>茎秆+叶鞘+叶片>穗轴+颖壳。甘春25号、06044-3-7-12和06004-5-3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对照显着高出33.39%、24.46%和14.37%。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占到72.84%~83.60%,其中甘春25号最高,较西旱2号显着高出4.43%。不同旱地春小麦新品种(系)的籽粒千粒重和产量均以甘春25号最高,其次是新品系06044-3-7-12,分别比西旱2号增产6.15%和3.17%,差异显着。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最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高于花前。其中,甘春25号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显着高于其它新品种(系),对籽粒的贡献率较其它品种(系)高出2.89%~29.38%,千粒重和籽粒产量显着高于其它新品种(系)。(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赵宏伟,张妍,贾琰,瞿照珺,王喆[7](2018)在《分蘖期低温胁迫下施用外源物质对寒地粳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蘖期低温胁迫导致水稻发育不良,产量下降。γ-氨基丁酸(GABA)、水杨酸(SA)和脯氨酸(Pro)对逆境条件下作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为探讨分蘖期低温胁迫下施用GABA、SA和Pro对寒地粳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影响,采用3个独立裂区设计,分别以GABA、SA和Pro浓度为主区,水稻品种(耐冷品种东农428和冷敏感品种松粳10)为副区。正常灌溉为对照,于分蘖期低温灌溉10 d,同时施用不同浓度3种外源物质。结果表明,与分蘖期低温胁迫相比,3种外源物质处理下寒地粳稻分蘖数、株高、叶面积指数、有效(高效)叶面积率、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均有增加。外源施用2 mmol·L-1GABA、2 mmol·L-1SA和30 mmol·L-1Pro处理下东农428和松粳10增产幅度最高,为分蘖期低温胁迫下各外源物质最适浓度。(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谢陈灵,李瑞莲,刘爱玉,刘皓然,何荞玲[8](2018)在《栽培模式对棉花干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湘杂棉8号和JX0010为材料,研究当前长江流域育苗栽培(GIMWF,种植密度为2×104株/hm~2)和短季直播栽培(SGDDS,种植密度为6×104株/hm~2)2种栽培模式下棉花干物质积累动态、冠层透光率及产量形成的差异。结果表明:同一时期的单株干物质积累以育苗栽培模式下湘杂棉8号的最高,群体干物质积累以短季直播模式下JX0010的最高;各阶段相对生长率(RGR)处理间无显着差异;各时期均以JX0010短季直播栽培的叶面积指数(LAI)最大,冠层透光率低,截获的光能较多;短季直播栽培模式下,2个品种的单株果枝数、成铃数及果节数较育苗栽培均显着降低,单铃质量、衣指、子指、衣分各处理间无显着差异;短季直播的籽棉、皮棉产量略高于育苗栽培,但未达到显着水平。(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李昊骏[9](2018)在《氮磷钾配施对全膜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当地主栽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采用“3414”设计方案,通过大田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垄播马铃薯生长、干物质积累分配、块茎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旨在为试区马铃薯生产筛选出适宜的氮磷钾施肥配比,以期为进一步提高马铃薯产量及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氮磷钾配施显着增加了马铃薯株高。在马铃薯淀粉积累期,处理6(N2P2K2)与处理2(N0P2K2)间株高差异显着;而在马铃薯苗期、块茎形成期和块茎膨大期各处理间株高差异均未达到显着水平。氮磷钾配施对马铃薯茎粗无显着影响。除苗期外,在马铃薯其余各生育期内处理6(N2P2K2)其茎粗始终为最大。氮磷钾配施显着增加了马铃薯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在马铃薯块茎膨大期,处理6(N2P2K2)与处理1(N0P0K0)间叶绿素相对含量差异显着;而在马铃薯苗期和淀粉积累期各处理间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均无显着差异。2.在马铃薯整个生育期内,其全株和块茎干物质积累均符合S型曲线增长规律;运用Logistic方程对全膜垄播马铃薯其全株和块茎干物质积累量进行拟合,得到:氮磷钾配施对全膜垄播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具有显着影响,氮磷钾配施显着增加了马铃薯全株及块茎的干物质快速积累期持续时间(Δt)、生育期内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v_(max))和干物质快速积累期的平均增长速率(v_(mean))。马铃薯全株和块茎干物质的Δt、v_(max)和v_(mean)随着N、P、K水平的提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单峰变化趋势。马铃薯块茎干物质积累最大速率出现的时间(t_0)较全株晚3~19d;块茎干物质快速积累期起点(t_1)和终点(t_2),分别较全株晚12~23d和0~19d;块茎干物质快速积累期持续时间(Δt)较全株缩短了1~25d。氮磷钾配施对马铃薯干重平衡期的影响显着,处理6(N2P2K2)可使马铃薯干重平衡期提前。氮磷钾配施对马铃薯干物质分配具有显着影响。马铃薯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随着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变化,以马铃薯块茎形成期末期为转折点: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干物质在马铃薯地上部(茎+叶)和根部的分配比例逐渐减小,而在马铃薯块茎中的分配比例快速增长,之后持续缓慢增长。3.氮磷钾配施显着增加了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处理9(N2P2K1)其淀粉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处理。氮磷钾配施显着增加了马铃薯块茎可溶性蛋白含量,处理6(N2P2K2)其可溶性蛋白含量除与处理1(N0P0K0)、5(N2P1K2)、13(N1P2K1)具有显着性差异外与其他各处理间差异均未达到显着水平。氮磷钾配施显着增加了马铃薯块茎还原糖含量,处理5(N2P1K2)其马铃薯块茎还原糖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处理;处理6(N2P2K2)其还原糖含量除与处理7(N2P3K2)无显着差异外显着高于其他各处理。氮磷钾配施显着增加了马铃薯块茎Vc含量,处理14(N2P1K1)其Vc含量显着高于处理1(N0P0K0)和处理2(N0P2K2),其他处理间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处理6(N2P2K2)能够使马铃薯块茎淀粉、可溶性蛋白、还原糖及Vc含量达到较高水平。4.氮磷钾配施显着增加了马铃薯其大薯质量百分率和单株薯产量。适宜的N、P、K比例能够显着增加马铃薯产量。处理6(N2P2K2)其大薯质量百分率、单株薯产量以及产量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综上,本研究为试区马铃薯生产筛选出的适宜氮磷钾配比为:纯N 150 kg/hm~2、P_2O_575 kg/hm~2、K_2O 120 kg/hm~2。(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张丽丽,付俊,杨海龙,谢文锦,樊叶[10](2018)在《施锌方式对辽东南地区玉米干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郑单958、丹玉801为材料,研究叶面喷锌、土壤施锌和土壤施锌+叶面喷锌对玉米物质生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旨在探明辽东南地区锌对玉米的增产作用与施用方式。结果显示:在辽东南地区,施锌能够促进玉米产量增加,主要通过减少秃尖,增加行粒数与穗粒数,同时降低空秆率;施锌促进玉米干物质总量增加,但花后干物质积累比例与收获指数与不施锌处理无显着差异;郑单958与丹玉801对锌肥的响应相同;不同施锌方式比较,叶面喷锌处理对玉米产量无促进作用,土壤施锌与土壤施锌+叶面喷锌均能促进玉米干物质与产量增加,二者无显着差异。因此,从生产操作角度来看,在辽东南地区可选用土壤施锌方式来满足玉米对锌的需求。(本文来源于《辽宁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产量形成物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明不同外源物质对化学封顶棉花生长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北疆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新陆早57号’为试验材料,在化学封顶后,叶面喷施辛酸甲酯(MC)、油菜素内酯(BR)、复硝酚钠(CSN)、萘乙酸钠(NAA) 4种外源物质,设清水(Blank)对照,研究4种外源物质对化学封顶棉花农艺性状、生物量积累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不同剂量的外源物质叶面喷施后,棉花各项农艺性状和产量形成指标响应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不同剂量外源物质在喷药后15 d、30 d均能使植株生物量提高,显着高于空白对照,且30 d时,75 m L/hm~2MC、15 m L/hm~2BR、150 m L/hm~2MC、15 m L/hm~2NAA和75 m L/hm~2CSN处理效果较好。喷施各外源物质后,各处理的单株成铃数、单铃重、衣分及增产率均高于空白处理;处理75 m L/hm~2MC、15 m L/hm~2BR、150 m L/hm~2MC和7.5 m L/hm~2CSN下,籽棉产量提高;其中75 m L/hm~2MC效果最佳,较Blank籽棉产量提高了25.88%。结果表明外源物质可在一定程度上显着提高化学封顶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在本研究条件下75 m L/hm~2的辛酸甲酯处理效果最佳,15 m L/hm~2油菜素内酯、150 m L/hm~2辛酸甲酯次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量形成物质论文参考文献

[1].庞婷,陈平,袁晓婷,雷鹿,杜青.种间距对不同结瘤特性套作大豆物质积累、鼓粒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9

[2].阿力木江·克来木,赵强,占东霞,努尔曼古丽·巴图尔,娄善伟.外源物质对化学封顶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9

[3].吴志强.分蘖期冷水胁迫下外源物质施用时间对寒地粳稻产量形成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9

[4].王小林,纪晓玲,张盼盼,张雄,张静.黄土高原旱地谷子品种地上器官干物质分配与产量形成相关性分析[J].作物杂志.2018

[5].江浩林,赖日芳,栗书莹,王孟,唐湘如.外源调控剂对香稻产量形成和茎鞘物质转运特性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8

[6].高玉红,吴兵,崔红艳,刘宏胜,常瑜.不同旱地春小麦新品种(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特点[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8

[7].赵宏伟,张妍,贾琰,瞿照珺,王喆.分蘖期低温胁迫下施用外源物质对寒地粳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8

[8].谢陈灵,李瑞莲,刘爱玉,刘皓然,何荞玲.栽培模式对棉花干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9].李昊骏.氮磷钾配施对全膜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8

[10].张丽丽,付俊,杨海龙,谢文锦,樊叶.施锌方式对辽东南地区玉米干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辽宁农业科学.2018

标签:;  ;  ;  ;  

产量形成物质论文-庞婷,陈平,袁晓婷,雷鹿,杜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