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连接论文-吴烨

解剖连接论文-吴烨

导读:本文包含了解剖连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扩散磁共振成像,纤维微结构重建,人脑纤维重建,全局纤维估计

解剖连接论文文献综述

吴烨[1](2019)在《扩散磁共振精准成像及脑解剖连接分析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以来,人们一直期望解开人脑神经元连接的秘密。随着非侵入式神经成像技术的发展,构建人脑完整连接网络连接成为可能。基于扩散磁共振成像(dMRI)的脑神经纤维重构是目前活体无创显示神经纤维走向的唯一方法,是构建人脑连接网络的重要手段,在脑外科手术导航、精神类疾病的研究中起重要作用。其基本思想是从dMRI信号中估计纤维方向分布,寻找连接这些纤维方向的最优路径,构建具有解剖学意义的纤维束进行解剖连接分析。本质上,脑纤维成像的叁个关键问题,即纤维方向分布估计、纤维路径优化及纤维束识别,可以归结为复杂的优化建模与算法设计问题。随着高分辨率成像设备逐渐出现,dMRI信号的采样精度大幅提高,这为纤维精准成像提供更精确基础数据的同时也使纤维成像问题呈现出高度复杂性。显然,现有纤维成像技术已难以满足高分辨率精准成像的要求。本文针对现有方法在纤维重建及解剖连接分析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展开一系列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低角度分辨率扩散成像条件下现有方法敏感于噪声的影响,提出了基于稀疏成像理论的高角度分辨率体素内纤维方向分布估计方法。该方法引入纤维主方向在体素内的稀疏性分布先验知识,考虑邻域体素之间的纤维结构关系,建立稀疏成像空间正则化优化模型。仿真和实际人脑数据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能够精确地从低角度分辨率的扩散磁共振信号重建高角度分辨率的纤维微结构特征,从而提高体素内复杂纤维结构估计的稳健性。2)为解决神经纤维成像中的回旋偏差问题,分别提出了多组织非对称的体素纤维方向分布估计和全局测地纤维跟踪方法。其中,多组织非对称纤维方向估计方法基于全局微结构建模,自适应地应用全局邻域信息构建纤维连续性约束,克服了当前微结构建模领域中对纤维方向在体素的对称性近似,使得回旋区域纤维能够进入皮质区域,降低回旋偏差。全局测地纤维跟踪方法自适应地利用纤维方向信息构建全局范围内纤维连接性模型,克服了当前纤维成像技术中的单向近似跟踪,从而改善低分辨率扩散信号导致的回旋偏差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有效的改善了纤维连通性分析的回旋偏差问题。3)针对临床研究中具有解剖意义的纤维自动分类问题,提出了一种跨样本的全脑纤维自动分类方法。临床研究中经常需要利用纤维束分析神经类疾病的显着性差异。然而,目前主要依赖人工标记方法从全脑纤维中筛选具有解剖学意义的纤维束。这种方式低效且受人为影响误差较大。本文基于样本的组间相似性与特异性,自动分类全脑纤维束去构建纤维连接图谱,并通过人脑解剖学区域分割,自动标记每一个子类的解剖学特征,根据样本间的概率分布从而自动识别每一个子类的解剖学意义。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自动检测具有解剖学意义的纤维束,并成功应用于临床研究的显着性差异检测。(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9-01-01)

吴远大,胡鑫,汤华军[2](2017)在《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小脑连接及相关结构的影像解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小脑功能连接与解剖连接的特点。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接受f MRI、DTI检查的2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的我院职工1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静息态脑f MRI以及DTI检查,通过后处理技术获取功能连接相关系数r、小脑中脚平均FA值,并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小脑功能连接、解剖连接与正常健康人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Seed1正相关降低区域、负相关降低区域分别为双侧舌回、右侧额中回,而与Seed2正相关降低区域则为双侧舌回、左侧中央前回,而Seed2负相关降低的区域则为左侧缘上回;观察组患者的左侧小脑中脚F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受检者(P<0.05);但两组受检者右侧的小脑中脚FA值比较则无显着差异(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右侧小脑-右侧舌回连接强度与右侧小脑中脚FA值具有显着的正性相关关系,r=0.85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f MRI、DTI联合的MRI检查方案能够发现静息状态下精神分裂症患者小脑与大脑皮层某区域连接存在降低以及小脑中脚局部白质纤维完整性受损的表现,这一表现或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可提示功能连接与解剖连接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本文来源于《中国解剖学会第六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7-08-07)

靳飞[3](2016)在《基于功能及解剖连接模式正常人脑扣带皮层亚区划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实验分别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图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及扩散张量图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基于静息态功能连接(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rsFC)模式及解剖连接(anatomical connectivity,AC)模式对正常人脑扣带皮层进行功能亚区及解剖亚区的划分,并分析不同亚区的rsFC模式及AC模式,进而比较两种方法分割结果是否具有一致性。对象与方法选取47例健康右利手志愿者(男29人;平均年龄26.3岁;年龄范围20-40岁)。采集3D T1WI、rs-fMRI及DTI数据。数据采集使用GE Discovery MR750 3.0T MR扫描仪及头部8通道相控线圈。采用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成像(echo planar imaging,EPI)技术采集rs-fMRI数据及DTI数据在rs-fMRI数据采集期间,嘱被试闭眼、呼吸平稳、身体尽可能静止、尽量不思考、保持清醒。在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Montreal Neurological Institute,MNI)标准空间内勾绘扣带皮层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预处理T1WI、rs-fMRI和DTI数据。而后,将3D T1WI首先在静息态个体空间内配准到平均功能像,之后再配准到MNI标准空间,获得配准参数。最后将MNI标准空间内的扣带皮层ROI利用配准参数反配准到个体静息态空间内。用类似的方法,将3D T1WI在个体弥散空间内配准到B0像,之后再配准到MNI标准空间,获得配准参数,将MNI标准空间内的扣带皮层ROI利用配准参数反配准到个体弥散空间内。最终得到个体静息态空间及弥散空间内的扣带皮层ROI。对于rs-fMRI数据,计算个体ROI中的每个体素与全脑其他体素的时间序列的pearson线性相关系数,得到交互连接矩阵;对于DTI数据,估算个体ROI中每个体素和全脑其他体素的连接概率,得到交互连接矩阵。以上得到的交互连接矩阵均使用K-均值聚类算法自动聚类分割,将种子区内连接模式相似的体素聚合到一起。分割数的选择采用交互验证的方法。最终计算最大概率图谱,分别得到扣带皮层功能亚区及解剖亚区。我们分别展示扣带皮层功能亚区的rsFC模式及扣带皮层解剖亚区的AC模式,验证亚区之间是否具有异质性。同时,为了探索扣带功能亚区与解剖亚区之间的关系,我们从亚区的解剖位置及连接模式两个方面将扣带皮层功能亚区与解剖亚区进行比较。结果基于rsFC模式将扣带皮层分为6个亚区:前扣带皮层亚区、背侧中前扣带皮层亚区、腹侧中前扣带皮层亚区、中后扣带皮层亚区、背侧后扣带皮层亚区及腹侧后扣带皮层亚区。每个亚区具有特定的rsFC模式。基于AC模式将扣带皮层分为10个亚区:亚区1-亚区10。每个解剖亚区有其特异性的AC模式。功能亚区与解剖亚区的对应关系为:亚区1、2对应前扣带皮层亚区。亚区3-6对应中扣带皮层亚区。亚区7、8对应背侧后扣带皮层亚区。亚区9、10对应腹侧后扣带皮层亚区。结论1.基于rsFC模式将人脑扣带皮层分为6个亚区:前扣带皮层亚区、背侧中前扣带皮层亚区、腹侧中前扣带皮层亚区、中后扣带皮层亚区、背侧后扣带皮层亚区、腹侧后扣带皮层亚区。2.基于AC模式将人脑扣带皮层分为10个亚区:亚区1-亚区10。3.人脑扣带皮层功能亚区与解剖亚区之间具有一致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耿海洋,王菲,汤艳清,孔令韬,周千[4](2015)在《首发未用药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前额叶-海马静息态下功能连接和解剖连接的多模态磁共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碍(MDD)具有高发病及高复发的特点,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晰,而对于青少年患者的研究远滞后于对成人的研究,又由于青少年尚处于神经系统发育完善阶段,青少年MDD的发生可能与青少年异常的大脑发育轨迹有关,这使得我们更有必要探索青少年MDD的大脑异常,提高我们对抑郁发病机制的理解以及援助有效治疗措施的发展。以往在MDD的研究中较一致的认为MDD患者存在额叶-边缘系统环路结构和功能异常,其中前额叶和海马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研究将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扩散张量成像(DTI),比较首发未用药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碍患者与正常青少年前额叶-海马静息态下功能连接和解剖连接的差异,同时分析功能连接和解剖连接的相关性,探讨主少年重性抑郁障碍发病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纳入符合儿童青少年KSADS-PL诊断标准的13-17岁青少年MDD患者26例(患者组),同时纳入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相匹配健康青少年3 1例(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行一般临床信息采集以及静息态脑fMRI和DTI扫描。以双侧海马为种子点,以前额叶为模板,应用DPARSF软件对fMRI数据进行后处理得到功能连接相关系数,应用PANDA软件的基于白质地图的DTI分析方法得到穹窿的FA值和MD值,应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功能连接和解剖连接的组间差异,并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功能连接和DTI两种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1)患者组双侧海马与前额叶功能连接改变显着的区域为双侧眶额叶皮质(BA 47)、双侧腹侧前额叶皮质(BA 10川/45)、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BA 46)(P<0.05,AlphaSim校正)。(2)患者组穹窿的FA值显着降低、MD值显着升高(P<0.025,Bonferroni校正)。(3)对照组双侧海马-左侧眶额叶皮质、左侧腹侧前额叶、左侧背外侧前额叶(B A47/10/11/46)的功能连接强度分别与穹窿的FA值呈负相关(r=-0.5 12,P=0.009)、与MD值呈正相关(r=0.408,P=0.043)。结论(1)在静息状态下,首发未用药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双侧海马与前额叶的功能连接存在异常,支持MDD患者前额叶-边缘系统环路功能失调假说。(2)青少年MDD患者穹窿的DTI参数异常说明了患者海马-前额叶环路的解剖连接受损,这可能为青少年MDD发病的潜在病理生理机制之一。(3)静息态下海马与前额叶某些区域的功能连接改变和穹窿白质纤维完整性受损的同时出现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提示功能连接与解剖连接之间存在密切关系。(4)联合运用多种成像方法可能为理解前额叶-海马环路在青少年MDD病理生理学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5-09-17)

王盼,谢桑马,周波,姚洪祥,郭艳娥[5](2015)在《阿尔茨海默病和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海马功能及解剖连接异常》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痴呆最常见的类型,而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ment,aMCI)被认为是AD的前驱阶段,具有较高的AD转化率。海马一穹窿是功能与结构紧密相连的一个整体,它们均是"Papez记忆环路"的关键结构,对学习、记忆尤其重要,且穹窿是海马主要输出纤维。基于以上解剖及功能的特点,本研究旨在结合多模态影(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全国痴呆与认知障碍学术研讨会及高级讲授班论文汇编》期刊2015-05-22)

刘静纯[6](2015)在《慢性皮层下脑梗死患者半球间功能连接增强代偿解剖连接损害》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中风后运动康复与患侧皮质脊髓束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两侧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间静息态功能连接(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rs FC)有关。然而,双侧M1间静息态功能连接的恢复或增强在运动康复中的作用仍然不清楚。本研究通过运动功能康复良好的慢性期皮层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功能磁共振数据,利用双侧M1间静息态功能连接与双侧M1间解剖连接和患侧皮质脊髓束FA值间关系来初步探讨这一问题。资料与方法:选择运动功能恢复良好的慢性期脑梗死患者20例(13男,7女),均为位于内囊及其邻近区域的单发病灶患者。然后选择16名(7男,9女)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3.0T磁共振扫描仪(GE Signa HD-X)进行3D高分辨率T1WI解剖像、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扫描。运用DTI数据进行双侧M1间解剖连接和双侧皮质脊髓束的纤维追踪。用FA值评估这些纤维束的白质完整性。运用静息态f MRI来评估双侧M1间静息态功能连接。将测量指标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分析双侧M1间静息态功能连接与双侧M1间解剖连接和患侧皮质脊髓束FA值间关系。又将脑梗死患者分成左侧和右侧脑损伤两个亚组,以分析病灶侧别对结果的影响。最后基于体素的分析(voxel-based analysis,VBA)证实上述结果的可靠性。结果:1.与健康对照相比,慢性期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患侧皮质脊髓束和双侧M1间解剖连接FA值均明显减低,双侧M1间静息态功能连接明显增强;2.患侧皮质脊髓束FA值与双侧M1间解剖连接FA值呈正相关,这些FA值与双侧M1间静息态功能连接呈负相关;3.右侧脑损伤与左侧脑损伤两个亚组间差异和相关性的趋势与整个慢性期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组结果相似;4.基于体素的全脑分析显示慢性期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患侧皮质脊髓束和双侧M1间解剖连接FA值均明显减低,双侧M1间静息态功能连接明显增强。结论:1.慢性期皮层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双侧M1间解剖连接损伤与皮质脊髓束损伤有关;2.皮层下脑梗死患者由于皮质脊髓束和双侧M1间解剖连接损伤导致的运动失能,可能被双侧M1间静息态功能连接增强所补偿。并可能解释慢性皮层下梗死患者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不同但运动功能恢复相似的原因;3.基于体素全脑分析进一步表明慢性期皮层下脑梗死患侧皮质脊髓束和双侧M1间解剖连接及双侧M1间静息态功能连接改变的相互关系是慢性皮层下脑梗死患者特征性变化。(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5-05-01)

许永杰[7](2014)在《全身强直阵挛性癫■:大脑半球间异常的功能和解剖连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特发性全身性癫病人和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病人大脑半球间功能和解剖连接特点。材料与方法本回顾性研究获得当地机构审查委员会同意并符合HIPAA。(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徐锦萍[8](2014)在《基于解剖连接模式的颞中回脑图谱》一文中研究指出颞中回是人类很重要的一个脑区,非人灵长类动物没有明确意义的颞中回。颞中回被认为参与了许多功能,是一个功能复杂多样且存在功能子区的脑区。然而以前的颞中回分割主要是基于细胞构筑和纤维构筑特点等尸体解剖的研究,并没有得到一致的分区结果,也不能提供颞中回子区的功能连接和结构连接的信息,更不能应用到活体。为了进一步明确颞中回的功能子区及每个子区的功能和结构连接模式,本文采用了基于概率连接的方法分割颞中回,分析了两组独立的数据,得到了一致的分区结果,将颞中回分为了前端(MTGant)和后端(MTGpos)两个子区。然后,我们构建了每个子区的全脑解剖和功能连接模式,初步研究颞中回每个子区的解剖和功能连接。接着,我们构建了每个颞中回的子区与10个独立的功能网络的功能连接指纹图来探讨它们参与的功能。由于全脑的功能和结构连接模式显示颞中回的两个子区都参与语言网络,但是连接的是不同的语言区,我们深入分析了颞中回的每个子区与6个特定语言区的功能连接指纹图。综合以上的研究表明,颞中回的前端主要参与视觉网络、默认网络和语言网络,而颞中回的后端主要参与语言网络和运动网络,且两个子区在语言处理中具有不同的作用。颞中回的分区结果使我们能够从子区的角度来理解颞中回功能的复杂性,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4-04-01)

张文[9](2014)在《基于解剖连接模式的梭状回脑谱图》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大脑腹侧的人类视觉信息处理通路是处理物体识别及认知的重要部分,而梭状回(fusiform gyrus)则为这条通路上重要的一环。先前的研究表明,梭状回参与了面部识别、肢体识别、文字识别和其他物体属性识别的视觉认知功能。此外,还发现梭状回在语言相关的任务状态下有显着的任务激活,而且腹侧颞叶上的由前向后的视觉信息处理通路将视觉输入抽象化也说明复杂语义认知在梭状回上的存在。基于以上关于梭状回复杂功能的研究,我们认为人类梭状回存在更加精细的分区子结构。这种新的细分结构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并进一步探索它的结构和功能特性。就我们所知,反应功能排布的梭状回脑图谱还未建立。所以,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使用弥散张量影像技术,希望能基于白质纤维解剖结构创建合理的梭状回脑图谱。我们分别在两组正常人样本中进行脑区分割,考察结果的稳定性。另外,还考察了每个子区的结构和功能特异性,并联系功能子网络的概念,研究所有子区参与的功能脑网络。最后,为了更好的确定子区的功能特性,我们还做了基于梭状回行为学数据的统计研究,给出梭状回分割结果的合理性。我们的结果表明,梭状回上存在更加细分的子区结构。根据白质连接纤维信息,每半球的梭状回可以分割成3个子区,分别是:负责视觉和其他感知输入信号的简单加工和融合功能的内侧子区(FGm);复杂视觉信号高级加工(比如物体类别的识别)的外侧子区(FGl);对分类视觉信息进一步抽象处理(即语义认知)的前侧子区(FGa)。这叁个子区从前向后呈叁角形分布,这和之前的细胞构筑发现相一致。腹侧颞叶上存在内外排布的视觉处理分层和前后排布的语义理解分层,分别对应着内外侧的梭状回和前部的梭状回。本研究中提出的人类梭状回脑图谱能为今后其功能模式的研究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4-03-01)

武成华,范国光,张雷[10](2013)在《帕金森病的小脑功能连接与解剖连接的影像学研究现况与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在我国65岁的人群中发病率大约占1.67%[1]。以往的研究认为PD的运动障碍主要与纹状体对运动皮层的调节受损有关,对运动功能调节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以纹状体为主要组成的纹状体-丘脑-皮层(Striato-thalamo-cortical,STC)运动环路中,因为它能够解释包括运动迟缓,肌僵直在内的一系列运动障碍(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期刊2013年12期)

解剖连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小脑功能连接与解剖连接的特点。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接受f MRI、DTI检查的2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的我院职工1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静息态脑f MRI以及DTI检查,通过后处理技术获取功能连接相关系数r、小脑中脚平均FA值,并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小脑功能连接、解剖连接与正常健康人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Seed1正相关降低区域、负相关降低区域分别为双侧舌回、右侧额中回,而与Seed2正相关降低区域则为双侧舌回、左侧中央前回,而Seed2负相关降低的区域则为左侧缘上回;观察组患者的左侧小脑中脚F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受检者(P<0.05);但两组受检者右侧的小脑中脚FA值比较则无显着差异(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右侧小脑-右侧舌回连接强度与右侧小脑中脚FA值具有显着的正性相关关系,r=0.85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f MRI、DTI联合的MRI检查方案能够发现静息状态下精神分裂症患者小脑与大脑皮层某区域连接存在降低以及小脑中脚局部白质纤维完整性受损的表现,这一表现或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可提示功能连接与解剖连接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解剖连接论文参考文献

[1].吴烨.扩散磁共振精准成像及脑解剖连接分析算法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9

[2].吴远大,胡鑫,汤华军.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小脑连接及相关结构的影像解剖特征[C].中国解剖学会第六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7

[3].靳飞.基于功能及解剖连接模式正常人脑扣带皮层亚区划分[D].天津医科大学.2016

[4].耿海洋,王菲,汤艳清,孔令韬,周千.首发未用药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前额叶-海马静息态下功能连接和解剖连接的多模态磁共振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十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5

[5].王盼,谢桑马,周波,姚洪祥,郭艳娥.阿尔茨海默病和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海马功能及解剖连接异常[C].第四届全国痴呆与认知障碍学术研讨会及高级讲授班论文汇编.2015

[6].刘静纯.慢性皮层下脑梗死患者半球间功能连接增强代偿解剖连接损害[D].天津医科大学.2015

[7].许永杰.全身强直阵挛性癫■:大脑半球间异常的功能和解剖连接[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4

[8].徐锦萍.基于解剖连接模式的颞中回脑图谱[D].电子科技大学.2014

[9].张文.基于解剖连接模式的梭状回脑谱图[D].电子科技大学.2014

[10].武成华,范国光,张雷.帕金森病的小脑功能连接与解剖连接的影像学研究现况与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

标签:;  ;  ;  ;  

解剖连接论文-吴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