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年级本科护生早期临床实践的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青坡,刘志平,王钰帆,王玉晓[1](2022)在《本科护生灾害护理能力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了解我市本科护生的灾害护理能力现状及灾害护理知识学习需求,分析影响其灾害护理能力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我市本科护生的灾害护理能力处于中等水平,进行系统的灾害护理知识学习,加强灾害应急演练可以提高护生的灾害护理能力。
庞晓丽,柯巧敏[2](2021)在《低年级本科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某医学院低年级本科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分析在校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人际沟通调查问卷对某医学院2018级及2019级190名本科护生进行调查。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低年级本科护生人际沟通能力得分为(121.71±12.49)分,不同年级、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和网络聊天时间对人际沟通能力有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调查的护生人际沟通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年级、有无担任过学生干部及网络聊天时间是低年级本科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金松仙[3](2021)在《本科护生自我同一性、职业探索与职业成熟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指导下,了解本科护生自我同一性、职业探索与职业成熟度的现状;比较本科护生自我同一性、职业探索与职业成熟度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分析本科护生自我同一性、职业探索与职业成熟度之间的相关性;探讨本科护生自我同一性、职业探索对职业成熟度的影响。提高本科护生对职业发展的觉悟,为护理教育工作者拟定针对性人才培养方案奠定基础,为本科护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属于非实验性研究中的横断面研究,通过便利抽样,抽取吉林省某高校320名本科护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职业成熟度量表、自我同一性量表以及职业探索量表进行调查。应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分层回归分析。结果:(1)本次研究共发放33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320份,问卷有效率为96.9%。本次调查研究中女生195人(60.9%),男生125人(39.1%);生源地为农村的学生为129人(40.3%),城市的学生为191人(59.7%);第一志愿选择护理的学生为167人(52.2%),非第一志愿选择护理的学生为153人(47.8%);独生子女199人(62.2%),非独生子女为121人(37.8%)。(2)本科护生职业成熟度得分为(126.78±11.53)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职业价值维度得分最高(3.92±0.45),职业目标维度得分最低(3.54±0.34)。本科护生职业成熟度得分在生源地、是否为独生子女、年级、是否在校参加社团、父亲学历方面有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自我同一性各维度中,现在的自我投入(3.77±0.80)分、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3.58±0.71)分、过去的危机(3.06±0.52)分。现在的自我投入得分在性别、是否在校参加社团、年级、家庭人均月收入方面有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在年级方面有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本科护生职业探索总分为(3.34±0.58)分,处于中等水平。本科护生职业探索在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年级、父亲学历、母亲学历方面有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本科护生职业成熟度得分与自我同一性(现在的自我投入和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的得分呈正相关(P<0.05),与自我同一性(过去的危机)的得分呈负相关(P<0.05);职业成熟度得分与职业探索的得分呈正相关(P<0.05)。(6)本科护生职业成熟度的分层回归模型中,现在的自我投入、过去的危机、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以及职业探索,这些变量共解释职业成熟度35.1%的变异。结论:(1)本科护生的职业成熟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各维度中职业价值得分最高。来自城市、独生子女、在校参加社团、大四年级、父亲学历在大专及以上的本科护生职业成熟度情况较好。(2)本科护生自我同一性(现在的自我投入、过去的危机、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中,现在的自我投入得分最高。其中,男生、在校参加社团、大四年级、家庭人均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本科护生现在的自我投入情况较好;大一、大四年级的本科护生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情况较好。(3)本科护生职业探索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中自我探索得分最高。来自城市、独生子女、高年级、父亲、母亲学历在大专及以上的本科护生职业探索情况较好。(4)自我同一性(现在的自我投入、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与职业探索之间呈正相关;自我同一性(现在的自我投入、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职业探索与职业成熟度之间呈正相关;自我同一性(过去的危机)与职业成熟度呈负相关。(5)自我同一性(现在的自我投入、过去的危机、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和职业探索,能够预测本科护生职业成熟度水平。
丁连地[4](2021)在《护理硕士研究生在线深度学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基于e-Learning深度学习分析框架模型,分析护理硕士研究生在线深度学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在线教学模式下护理教育者指导护理硕士研究生开展深度学习,培养其高阶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属于非实验性研究的横断面现况调查研究。采用便利抽样和整体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于2019年12月-2020年9月,选取东北三省五所高等院校343名全日制在籍护理硕士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网络深度学习量表、网络学习空间量表、在线学习投入量表和在线学业情绪量表进行横断面现况调查,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用频数、构成比描述;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正态分布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ANOVA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P(27)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次调查有效问卷343份,问卷有效率为85.75%。护理硕士研究生平均年龄为(24.77±2.78)周岁。女性324名(94.5%);低年级(研一)180名(52.5%),高年级(研二和研三)163名(47.5%);学生干部59名(17.2%);获得竞赛奖励者159名(46.4%);家庭居住地为农村者151名(44.0%);(2)研究对象在线深度学习均分为(3.49±0.03),在年级、年龄、家庭所在地、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获得竞赛奖励、参与网络课程的数量、在线学习时长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3)研究对象网络学习空间均分为(3.57±0.51),在年龄、家庭所在地、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获得竞赛奖励、参与网络课程的数量、在线学习时长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4)研究对象在线学习投入均分为(3.55±0.54),在年龄、家庭所在地、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获得竞赛奖励、参与网络课程的数量、在线学习时长、在线学习终端种类、网络学习平台种类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5)研究对象在线学业情绪均分为(3.08±0.39),在家庭所在地、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获得竞赛奖励、在线学习时长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6)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护理硕士研究生网络学习空间、在线学习投入、在线学业情绪与在线深度学习存在显着正相关(r(28)0.684、r(28)0.766、r(28)0.357,P(27)0.05),而在线学业情绪中消极低唤醒情绪与在线深度学习呈低度负相关(r(28)-0.189,P(27)0.05)。(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护理硕士研究生在线深度学习的影响因素有年龄、年级、家庭人均月收入、竞赛奖励、在线学习投入、网络学习空间、积极高唤醒情绪、消极低唤醒情绪,上述变量共解释在线深度学习69.6%的变异力(F=40.088,P(27)0.001)。结论:(1)护理硕士研究生在线深度学习、网络学习空间、在线学习投入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而在线学业情绪处于一般水平,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年龄在25~30岁、居住在城市、家庭人均月收入越高、担任学生干部、高年级、在线学习时间越长的研究对象在线深度学习水平更高。(2)护理硕士研究生在线学习投入、网络学习空间、在线学业情绪均与在线深度学习呈显着正相关,即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水平越高、在线学习投入越多、在线学业情绪越积极,则护理硕士研究生在线深度学习水平越高。(3)年级、竞赛经历和家庭人均月收入、网络学习空间、在线学习投入、积极高唤醒情绪正向影响护理硕士研究生在线深度学习,而年龄、消极低唤醒情绪负向影响护理硕士研究在线深度学习,其中家庭人均月收入和在线学习投入对护理硕士研究生在线深度学习影响比较大。
宋莉娟[5](2021)在《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死亡教育是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死亡、看待死亡,利用医学死亡知识服务医疗实践和社会的教育。医学生是死亡教育的先行者,未来也是与濒死患者接触最多的照护者。医学生获取死亡教育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不仅影响个体对死亡的认知、态度和应对,也直接和间接影响着其对照护临终患者的态度,乃至临终患者及家属的生命质量。死亡相关课程是普及性和专业性死亡教育的最有效形式。然而我国死亡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实践极少,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本课题旨在以医学院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医学院校本科生学情特点为基础,通过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以课程设计相关理论为指导,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并通过教育实验验证课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完善课程,从而为我国医学院校死亡教育开展推广提供相应的课程指导和实施参考。方法1.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的调查分析:采用大样本横断面调查性研究了解上海市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态度与死亡教育态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的影响路径及各路径的影响效应,构建基于学情背景特点的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模型。2.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比较分析:采用比较研究法分析目前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开展情况。从课程目标、性质、授课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数、教学师资以及课程评价等比较要素进行比较研究。3.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的课程设计:采用课程设计理论设计课程,以泰勒目标模式为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选择布卢姆目标分类理论进行课程目标分类,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借鉴;结合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比较分析结果和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分析结果,进行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标准设计,包括课程性质及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分配及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采用Delphi法专家咨询论证课程的关键要素,最终确定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标准。4.《死亡教育》课程的实施评价:采用教育实验方案评价课程效果,通过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设计对形成的《死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效果评价,研制实验测评工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分别进行单组前后测分析和比较分析,了解两组学生在死亡相关知识、照顾临终患者态度以及死亡应对能力的课程前后变化及两组间的区别;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半结构式个人访谈,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收获与改变,以及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结果1.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分析结果:医学院校本科生对死亡教育态度得分3.739±0.575。死亡教育态度模型路径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家中谈论死亡的情形、临终患者接触经历、对死亡教育的了解共5个外因变量,死亡态度、死亡焦虑以及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共3个中介变量。其中医学生年龄、照护临终患者的态度、死亡态度、死亡焦虑均对其死亡教育态度具有直接影响,性别、对死亡教育的了解、临终患者接触经历、家中谈论死亡情形分别通过中介变量对其死亡教育态度具有间接影响;另外年龄、死亡态度和死亡焦虑既有直接影响也可以通过中介变量产生间接影响,所以路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比较结果: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主要面向非实习年级学生,以选修课形式开设;课程目标多以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设定;课程内容集中于死亡与死亡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临终照护知识与技术、濒死与死亡应对,但各国的侧重点不同;理实融合教学法是死亡教育课程的主要教学策略,其中临床实践的体验式教学是应用最多的实践教学方法;课程学时数与课程内容相一致,各国差异较大;师资队伍以多学科教学团队为主;课程评价以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方式。3.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设计结果:以泰勒的目标模式为指导设计形成的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标准,包含课程性质及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分配及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课程目标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3个维度共计17个项目;教学内容紧密围绕死亡与死亡教育展开,涵盖死亡与死亡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临终照护知识与技术、濒死与死亡应对3个主题8个章节27项内容。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课程共计24学时,其中理论10学时实践14学时。4.《死亡教育》课程实施评价结果:教育实验定量研究结果显示:(1)课程实施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死亡相关知识认知、照顾临终患者态度以及死亡应对能力三个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课程实施后:(1)死亡教育相关知识方面,《死亡教育》课程后实验组学生大部分项目准确率得分显着高于实验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课程后实验组学生各项目准确率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照顾临终患者态度方面,实验组学生在课程前后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课程后的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得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针对患者家属的关怀态度维度得分在实验组干预前后比较和实验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死亡应对能力方面,实验组学生在课程前后死亡应对能力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课程后的死亡应对能力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实验质性研究结果总结归纳出8个主题25个亚主题:(1)个体收获与改变方面,包括死亡认知的深入、死亡态度的改变、死亡应对能力的提升、延伸思考共计4个主题11个亚主题。(2)对课程的评价与建议方面,包括课程的优点、课程存在的不足、自我表现评价、对课程的建议共计4个主题14个亚主题。结论1.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对死亡教育总体持积极和肯定态度,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死亡教育课程设置应从低年级开始,定位为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通识拓展课程,充分考虑学习对象的死亡相关背景经历。2.我国死亡教育缺乏系统化、标准化的课程体系,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设置应符合国情和授课对象学习特点,充分重视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促进多维课程评价。3.形成的死亡教育课程充分考虑了我国国情和学习对象的学情。包含普适性死亡教育和专业性死亡教育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注重体验式教学的应用。4.死亡教育课程能够改变学生对死亡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死亡应对能力,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生活态度和职业态度,对学生今后的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帮助;学生对课程评价较高,对课程的建议对后续课程的完善修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为我国死亡教育的发展推广提供了参考。
林召梅[6](2020)在《民族高等护理院校护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高等护理院校本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情况、创业坏境、创业效能感和创业机会识别的现状,分析目前高等护理院校本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为民族高等护理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非实验性研究中的横断面研究。运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民族地区三所护理院校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创新创业能力量表、创新创业教育情况问卷、创业环境问卷、创业效能感问卷、创业机会识别问卷。使用SPSS19.0中文版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采用频数、百分比、均值与标准差、t检验、卡方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519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19.52±1.43)岁,其中女性425人,汉族为302人(58.2%),双一流建设大学380人(73.2%),生源地城市241人(46.4%),独生子女260(50.1%),消费水平2000元以上91人(17.5%),父亲文化程度小学本科及以上68人(13.1%);母亲文化程度专科、本科及以上69人(13.3%),父亲经商为96人(18.5%),母亲经商为83人(16.0%);家庭成员创业为225(43.4%);在校期间社会实践314人(60.5%);在校期间做过家教或者兼职224人(43.2%);担任班干部178人(34.3%)。(2)创新创业能力现状:研究对象创新创业能力量表平均得分为(98.95±18.05)分,最低分为27分,最高分为135分,处于中等水平。在一般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中,其中年龄18岁及以上、低年级、出生于城市、每月消费水平2000元~、父亲文化程度越高、父亲经商、母亲经商、在校期间参加过社会实践、做过家教或者兼职、担任过班干部的研究对象创新创业能力得分更高。(3)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研究对象创新创业教育能力量表平均得分为问卷平均得分为(84.45±17.7)分,最低分为24分,最高分为120分,处于中等水平。在一般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中,其中年龄18岁及以上、低年级、出生于城市、每月消费水平2000元~、父亲文化程度越高、母亲文化程度越高、父亲经商、母亲经商、家庭成员创业、在校期间参加过社会实践、担任过班干部的研究对象创新创业教育得分更高。(4)创业环境现状:研究对象创业环境问卷平均得分为(44.12±9.11)分,最低分为12分,最高分为60分,处于中等水平。在一般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中,年龄18岁及以上、低年级、非双一流建设大学、出生于城市、父亲文化程度越高、父亲经商、母亲经商、在校期间参加过社会实践、担任过班干部的研究对象创业环境得分更高。(5)创业效能感现状:研究对象创业效能感问卷平均得分为(69.42± 13.79)分,最低分为19分,最高分为95分,处于中等水平。在一般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中,年龄18岁及以上、高年级、出生于城市、父亲文化程度越高、父亲经商、母亲经商、在校期间参加过社会实践、做过家教或者兼职、担任过班干部的研究对象创业创业效能感得分更高。(6)创业机会识别现状:研究对象创业机会识别问卷平均得分为(53.06±11.77)分,最低分为15分,最高分为75分,处于中等水平。在一般资料特征中,年龄18岁及以上、低年级、出生在城市、每月消费2000元以上、父亲文化程度越高、父亲经商、母亲经商、在校期间参加过社会实践、做过家教或者兼职、担任过班干部的研究对象创业创业效能感得分更高。(7)相关性:研究对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环境、创业效能感和创业机会识别的各个维度与创新创业能力均呈正相关。其中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效能感、年级、生源地农村、父亲经商、参加社会实践、做过家教或者兼职为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结论:(1)创新创业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在年龄、低年级、生源地城市、每月消费水平2000元以上、父亲文化程度越高、父母亲经商、家庭成员创业、参加社会实践以及担任过班干部等方面对创新创业能力影响较大。(2)创新创业教育处于中等水平。在年龄、低年级、生源地城市、每月消费水平2000元以上、父母亲文化程度越高、父母亲经商、家庭成员创业、参加社会实践以及担任班干部对创新创业教育影响较大。(3)创业环境处于中等水平。在年龄、低年级、非双一流建设大学、生源地城市、父亲文化程度越高、父母亲经商、参加社会实践以及担任班干部对创业环境影响较大。(4)创业效能感处于中等水平。在年龄、低年级、生源地城市、父亲文化程度越高、父母亲经商、参加社会实践、做过家教或兼职以及担任班干部对创业效能感影响较大。(5)创业机会识别处于中等水平。在年龄、低年级、生源地城市、每月消费水平2000元以上、父亲文化程度、父母亲经商、参加社会实践、做过家教或兼职以及担任班干部等方面对创业机会识别影响较大。(6)研究对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环境、创业效能和创业机会识别的各个维度与创新创业能力均呈正相关。(7)通过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创业环境、创业效能、年级、生源地农村、父亲经商、参加社会实践、做过家教或者兼职为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其中创业效能感预测性最大。
严斯静[7](2020)在《基于电子档案袋的形成性评价在护理开放实验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了解本科护生在护理开放实验室技能训练的真实感受及学习体验;2.探讨适合本科护生护理技能操作练习的电子档案袋内容;3.评价电子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在护理开放实验室中提高护生理论知识水平和护理技能操作水平的应用效果,探讨电子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对护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混合式研究方法。第一阶段为质性研究,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运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广州市某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16级本科护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本科护生在校内开放实验室下学习的情感体验以及对开放实验室的建议,为护理教育者完善开放实验室模式提供参考依据。第二阶段为实验研究,采取便利抽样方法选取广州市某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17级本科护生为研究对象,简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护生在开放实验室技能训练中应用电子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课堂形成性评价法,开放实验室练习不作评价。在实验开始前,2组分别发放基线资料调查问卷,由一般资料调查表和中文版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评定量表组成,收集2组护生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实验结束后,2组分别发放中文版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评定量表,比较2组护生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观察组发放自设的电子档案袋效果评价表,调查电子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应用于护理开放实验室中的效果评价。结果:1.护生肯定了开放实验室模式对掌握护理操作技能的积极作用,并对实验室预约、建立实践后效果追踪机制的管理方面提出建议。2.电子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提高本科护生护理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观察组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电子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提高护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实验结束后共发放94份中文版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评定量表,观察组回收有效问卷48份,有效回收率100%;对照组回收有效问卷46份,有效回收率100%。观察组发放电子档案袋效果评价表,对电子档案袋进行描述性分析,发放问卷48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有效回收率100%。干预后观察组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护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得分显着高于干预前(P<0.05)。4.观察组护生对电子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应用于护理开放实验室总体评价效果好。观察组护生对电子档案袋评价方法的满意度达83%-96%,护生认为电子档案袋有助于及时发现薄弱知识点,能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帮助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其反思。结论:1.开放实验室模式优势突出,护生可利用课余空挡预约实验室练习,增加动手实践的机会,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2.基于电子档案袋式的形成性评价可有效提高护生的护理理论及护理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体现在实践前测检验护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后测考察护生对现有技能的运用能力,阶段性自评与反思使护生回顾此阶段的学习方法,反思学习效果与标准操作的差距,从而主动调整学习方法。3.基于电子档案袋式的形成性评价可促进护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提升,体现在评价法启发了护生的学习意识,使其明确学习需求,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学习动机,选择相应的学习策略,从而落实具体的学习行为。4.基于电子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在开放实验室应用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护生对此评价法有较高的满意度,值得在开放实验室技能训练中推广使用。
王丽华[8](2019)在《安徽省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了解安徽省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现状;2.探究安徽省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3.提出提高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水平的建议。方法:抽取安徽省5所院校4个年级的1220名护理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护生职业认同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及《护生职业自我效能量表》,并对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采用SPSS22.0对量性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质性研究采用现象学法,使用目的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某医学院的护理本科生进行质性访谈,对质性资料进行反复阅读,归纳总结并提取主题。结果:1.本研究共发放1220份问卷,回收问卷122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为1058份,有效回收率为86.70%。本研究共访谈了15名护理本科生,其中男生8名,女生7名;一年级3名,二年级4名,三年级4名,四年级4名。2.在本研究中,安徽省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的总分为54.07±9.07。护理本科生在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维度上的得分最高,为3.51±0.61,之后依次为社会说服3.48±0.78、职业选择的自主性3.44±0.73,职业自我概念3.04±0.74、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2.86±0.74。3.T检验,非参数检验及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年级护理本科生在职业自我概念、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职业选择的自主性3个维度及职业认同总分上有显着差异;不同学校的护理本科生在5各维度上均有差异;女生在每个维度及总体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生,但仅在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及总体得分上才有显着差异。4.T检验,非参数检验及方差分析显示: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有实习时间、居住地、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家庭教养方式、是否有过兼职经历、是否为班级干部、是否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兴趣爱好、体育锻炼、在校学习成绩、是否有崇拜的护理前辈、是否愿意调换专业及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1)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认知、职业态度与信念、兴趣爱好及母亲文化程度是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总分的预测因素,5个变量能解释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总分61.3%的变异,回归方程为:职业认同=7.318+0.314*解决问题的能力+0.269*职业认知+0.283*职业态度与信念+0.071*兴趣爱好-0.062*母亲文化程度;(2)职业自我概念总分及有无崇拜的护理前辈是护理本科生职业自我概念得分的预测因素,两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力提升到54.4%,回归方程为:职业自我概念得分=-3.661+0.705*职业自我效能总分+0.098*有无崇拜的护理前辈。(3)职业自我效能量总分及有无崇拜的护理前辈是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的预测因素,两者对因变量的解释力为47.4%,回归方程为: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得分=-2.443+0.696*职业自我效能总分-0.049*兴趣爱好。(4)职业自我效能量总分、兴趣爱好及社会支持是护理本科生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得分的预测因素,三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率为22.3%,回归方程为: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的得分=3.427+0.412*职业自我效能总分+0.127*兴趣爱好+0.069*社会支持总分;(5)职业自我效能量是护理本科生职业选择的自主性得分的预测因素,但解释率仅有2.4%,解释率较低,回归方程为:职业选择的自主性得分=3.427+0.159*职业自我效能总分;(6)职业自我效能量总分、兴趣爱好及社会支持是护理本科生社会说服的预测因素,三者对因变量的解释力为6.4%,回归方程为:社会说服的得分=3.851+0.191*职业自我效能总分+0.092*社会支持总分+0.068*是否有崇拜的护理前辈。6.对质性访谈资料分析,提取了7个主题:职业意识、职业需要、职业规划、职业素养、职业价值与社会地位、职业情感及职业荣辱感。提取出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共5个:个体、学校、同辈群体、临床经历、及大众媒体。结论:1.安徽省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水平仍需提高;2.学校对护理本科生形成职业认同较大影响;3.家庭因素对个体的职业选择有深远影响。
胡曼曼[9](2019)在《护士职业认知的性别差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护生和护士的职业认知情况,探析护士职业认知在男女两性中的差异,为护理教育者以及管理者相关策略的制定提供现实依据。方法:1.男女护生职业认知现况调查量性研究中,选取蚌埠市某医学院校在校护生,包括14年级护理本科生以及13年级的护理研究生,男生采取条件抽样,女生采取便利抽样,共发放问卷810份。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职业态度影响因素问卷、职业态度测评量表,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选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使用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2.男女护士职业认知质性访谈质性研究中,2018年8月12月,采用目的抽样法,根据医院等级在蚌埠市分层随机抽取6所医院,访谈的样本量根据“信息饱和”的原则来确定,在每所医院中女性采取便利抽样,最终获取6名。男性采取滚雪球抽样,最终获取9名。利用类属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将反应同一主题、同一现象的资料归为一类属。结果:1.男女护生职业认知现况调查结果(1)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10份,回收后有效问卷760份,有效率93.8%,男护生155人,女护生605人,分别占总人数的20.39%、79.61%。(2)护生职业态度测评量表得分为4.34±0.65,其中男护生得分为4.29±0.71,女护生得分为4.36±0.63,均偏消极。(3)护生职业态度影响因素问卷得分较低的有护理工作太繁忙(1.91±0.72)、护士收入太低(2.57±0.82)以及护士地位太低(2.64±0.96)等。(4)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影响护生毕业后职业选择的因素有家庭居住地、专业选择动机、职业兴趣和教师态度(P<0.05),男女护生毕业后在护士职业选择上没有差异。(5)男女护生职业态度均偏消极且无性别差异(P>0.05)。(6)大一和大二女护生的职业态度要比大三女护生职业态度积极(P<0.05),不同年级男护生的职业态度则无差异(P>0.05)。(7)女护生的职业兴趣比男护生的职业兴趣低(P<0.05)。(8)在“男生不适合当护士”、“男护士前途光明”上,女护生态度较男护生积极(P<0.05)。2.男女护士职业认知访谈结果(1)女性认为护士职业稳定、需要奉献自我、牺牲自我。(2)男性认为护士职业太偏基础、发展局限、不能实现个人价值。(3)后悔选择护士职业。(4)男护士较女护士更想提升自己。(5)男护士较女护士更倾向于向高职位发展。(6)男性从事护理有优势。(7)职业被贴上性别标签。(8)对护士职业“男少女多”社会现象的看法不一。结论:1.护士总体职业认知水平较低,男女护士的职业认知不同。2.家庭居住地、自身意愿和兴趣、教师态度影响护生毕业后职业的选择。3.高年级女护生的职业态度较低年级消极,不同年级男护生的职业态度则无差异。4.男性从事护理有性别优势、享有更好向上发展的机会。5.男护士的积极进取:重建男子气概。6.社会传统文化对男女职业的选择有一定影响。
闫贵明,王春梅,赵珊,王思远,刁洁萍[10](2018)在《早期接触专业对低年级护生相关认知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早期接触专业对低年级护生专业认同感、学习态度、机构调研、护理临床实践4方面认知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2015级护理学专业学生135人,采用"低年级护生早期接触专业认知调查问卷",于2016年3月和2017年3月(早期接触专业实践前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生早期接触专业实践前后,学习态度和护理临床实践两个维度认知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低年级护生通过早期接触专业实践,提升了学习主动性和理论学习兴趣,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增加了对护患、医患关系的认知,加深了对医学人文素质的理解。
二、低年级本科护生早期临床实践的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年级本科护生早期临床实践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本科护生灾害护理能力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样本量计算 |
1.2 调查对象 |
1.3 调查工具 |
1.4 调查方法及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不同一般资料护生灾害护理能力总分比较 |
2.2 灾害护理能力及各维度得分 |
2.3 灾害护理能力多因素分析 |
2.4 护生灾害护理知识学习需求 |
3 讨论 |
3.1 本科护生灾害护理能力现状 |
3.2 本科护生灾害护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 本科护生灾害护理知识学习需求分析 |
(2)低年级本科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调查方法 |
1.2.2 调查工具 |
1.2.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1.2.2.2 人际沟通调查问卷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本科护生的一般资料及人际沟通能力得分 |
2.2 本科护生沟通能力影响因素及相关性分析 |
2.2.1 性别(见表3) |
2.2.2 年级(见表4) |
2.2.3 前置学历(见表5) |
2.2.4 是否为独生子女(见表6) |
2.2.5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见表7) |
2.2.6 网络沟通时间是否长于当面交流时间(见表8) |
3 讨论 |
3.1 本科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 |
3.2 本科护生人际沟通能力影响因素 |
3.2.1 年级对本科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影响 |
3.2.2 有无担任过学生干部对本科护生人际沟通能力影响 |
3.2.3 网络沟通时间过长对本科护生人际沟通的影响 |
4 小结 |
(3)本科护生自我同一性、职业探索与职业成熟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1.6 理论依据 |
1.7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
2.3 样本量计算 |
2.4 研究工具 |
2.5 资料收集 |
2.6 统计分析 |
2.7 质量控制 |
2.8 伦理学考虑 |
2.9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3.1 本科护生的一般资料 |
3.2 纳入数据的正态性分析 |
3.3 本科护生的职业成熟度 |
3.4 本科护生的自我同一性 |
3.5 本科护生的职业探索 |
3.6 本科护生自我同一性、职业探索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 |
3.7 本科护生的职业成熟度现状的多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本科护生一般人口学特征分布 |
4.2 本科护生职业成熟度 |
4.3 本科护生自我同一性 |
4.4 本科护生职业探索 |
4.5 本科护生自我同一性、职业探索与职业成熟度的相关性分析 |
4.6 本科护生自我同一性、职业探索对职业成熟度的影响效果 |
4.7 提高本科护生职业成熟度的对策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 B:调查工具 |
附录 C:综述 本科护生职业探索及其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 |
参考文献 |
(4)护理硕士研究生在线深度学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1.6 理论依据及研究框架 |
1.7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类型 |
2.2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
2.3 样本量 |
2.4 研究工具 |
2.5 资料收集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2.7 质量控制 |
2.8 伦理学考虑 |
2.9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3.2 研究对象在线深度学习现状 |
3.3 研究对象在线深度学习的单因素分析 |
3.4 研究对象网络学习空间现状 |
3.5 研究对象网络学习空间的单因素分析 |
3.6 研究对象在线学习投入现状 |
3.7 研究对象在线学习投入的单因素分析 |
3.8 研究对象在线学业情绪现状 |
3.9 研究对象在线学业情绪的单因素分析 |
3.10 研究对象网络学习空间、在线学习投入、在线学业情绪与在线深度学习的相关性 |
3.11 研究对象在线深度学习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对象整体情况分析 |
4.2 研究对象在线深度学习现状分析 |
4.3 研究对象网络学习空间现状分析 |
4.4 研究对象在线学习投入现状分析 |
4.5 研究对象在线学业情绪现状分析 |
4.6 研究对象在线学习投入、在线学业情绪、网络学习空间与在线深度学习的相关性分析 |
4.7 研究对象在线深度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创新点 |
5.3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B 伦理审查报告 |
附录C 知情同意书 |
附录D 调查问卷 |
附录E 综述 深度学习在护理教育中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5)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
一、研究背景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理论基础 |
四、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现状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对象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比较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四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四、结论 |
第五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实验研究 |
一、实验方案设计 |
二、实验课程实施 |
三、实验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四、实验结果 |
五、实验结果讨论 |
第六部分 讨论 |
一、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的设计思考 |
二、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的实施建议 |
三、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的推广价值 |
小结 |
一、主要研究成果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三、研究的局限性与后续研究的思考 |
附录一 《死亡教育》课程标准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附录二 《死亡教育》课程前后测问卷(节选) |
附录三 关于《死亡教育》课程访谈的知情同意书 |
综述 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开展现状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6)民族高等护理院校护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
2.3 研究工具 |
2.4 资料收集 |
2.5 统计方法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学考虑 |
2.8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特征 |
3.2 研究对象创新创业能力现状 |
3.3 研究对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
3.4 研究对象创业环境现状 |
3.5 研究对象创业效能感现状 |
3.6 研究对象创业机会识别现状 |
3.7 研究对象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创业环境、创业效能感、创业机会识别的关系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分布情况分析 |
4.2 研究对象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分析 |
4.3 研究对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
4.4 研究对象创业环境现状分析 |
4.5 研究对象创业效能感现状分析 |
4.6 研究对象创业机会识别现状分析 |
4.7 研究对象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创业环境、创业效能感、创业机会识别的相关研究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性 |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B (调查问卷) |
附录C (已发表的综述) |
参考文献 |
(7)基于电子档案袋的形成性评价在护理开放实验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符号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及意义 |
3.研究假设 |
4.研究内容 |
5.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一、国内外开放实验室研究现状 |
二、电子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的概述 |
三、文献总结 |
第二部分 本科护生在校内开放实验室中学习体验的质性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电子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在护理开放实验室中的应用 |
1.研究对象 |
2.研究对象的伦理学研究要求 |
3.研究方法 |
4 实施流程 |
5 评价方法 |
6 统计学方法 |
7.结果 |
8.讨论 |
第四部分 对完善电子档案袋式形成性评价应用于护理开放实验室的建议 |
1. 搭建混合式学习平台 |
2. 促进自我导向学习是电子档案袋内容设定的核心 |
3. 引入研究生参与电子档案袋整理 |
第五部分 全文总结 |
1.结论 |
2.启示 |
3.创新点 |
4.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安徽省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回顾 |
1.2.1 相关概念 |
1.2.2 相关理论 |
1.2.3 护生职业认同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样本 |
2.1.2 样本的选择 |
2.2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 |
2.2.1 抽样方法 |
2.2.2 样本量的确定 |
2.3 研究工具 |
2.3.1 量性研究 |
2.3.2 质性研究 |
2.4 资料收集 |
2.4.1 量性研究的资料收集 |
2.4.2 质性研究的资料收集 |
2.5 质量控制 |
2.5.1 量性研究 |
2.5.2 质性研究 |
2.6 统计学分析 |
2.6.1 量性研究 |
2.6.2 质性研究 |
2.7 伦理原则 |
3 结果 |
3.1 量性研究 |
3.1.1 护理本科生的一般资料 |
3.1.2 护理本科生的职业认同情况 |
3.1.3 护理本科生职业自我效能情况 |
3.1.4 护理本科生社会支持情况 |
3.1.5 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
3.1.6 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与职业自我效能的相关性分析 |
3.1.7 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
3.1.8 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2 质性结果 |
3.2.1 访谈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2 访谈结果 |
4 讨论 |
4.1 安徽省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得分情况 |
4.2 安徽省护理本科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
4.2.1 个体因素 |
4.2.2 家庭因素 |
4.2.3 学校因素 |
4.2.4 同辈群体因素 |
4.2.5 临床经历因素 |
4.2.6 大众媒体因素 |
4.3 安徽省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的预测因素 |
5 结论 |
5.1 安徽省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水平仍需提高 |
5.2 学校对护理本科生形成职业认同较大影响 |
5.3 家庭因素对个体的职业选择有深远影响 |
5.4 不足与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8 附录 |
附录A 量表 |
附录B 知情同意书及访谈提纲 |
附录C 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D 综述 |
参考文献 |
(9)护士职业认知的性别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护士职业认知在早期社会劳动分工中初现 |
1.1.2 护士职业认知在战争和疫病频发中转变 |
1.1.3 护士职业认知在妇女解放运动中深化 |
1.2 文献回顾 |
1.2.1 核心概念 |
1.2.2 理论基础 |
1.2.3 相关研究综述、进展 |
1.3 研究意义及假设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假设 |
2 男女护生职业认知现况调查 |
2.1 对象与方法 |
2.1.1 对象 |
2.1.2 方法 |
2.1.3 统计分析方法 |
2.2 结果 |
2.2.1 基本信息情况 |
2.2.2 护生职业态度测评情况 |
2.2.3 护生职业态度影响因素得分情况 |
2.2.4 护生毕业后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 |
2.2.5 男女护生毕业后职业选择的比较 |
2.2.6 男女护生职业态度的比较 |
2.2.7 男女护生职业兴趣的比较 |
2.2.8 对男性从事护理的看法 |
2.3 讨论 |
2.3.1 护生对护士职业认知较低、缺乏职业兴趣 |
2.3.2 家庭居住地、自身意愿和兴趣、教师态度影响护生毕业后职业的选择 |
2.3.3 男女护生职业态度均偏消极、女护生对男性从事护理的态度比男护生积极 |
2.3.4 高年级女护生的职业态度较低年级消极,不同年级男护生的职业态度则无差异 |
3 男女护士职业认知质性访谈 |
3.1 对象与方法 |
3.1.1 对象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2.1 女性认为护士职业稳定、但需要奉献自我、牺牲自我 |
3.2.2 男性认为护士职业太偏基础、发展局限、不能实现个人价值 |
3.2.3 后悔选择护士职业 |
3.2.4 男护士较女护士更想提升自己 |
3.2.5 男护士较女护士更倾向于向高职位发展 |
3.2.6 男性从事护理有优势 |
3.2.7 职业被贴上性别标签 |
3.2.8 对护士职业“男少女多”社会现象的看法不一 |
3.3 讨论 |
3.3.1 男女护士的职业认知不同且认知较低 |
3.3.2 男护士的积极进取:重建男子气概 |
3.3.3 男性从事护理有性别优势、享有更好向上发展的机会 |
3.3.4 社会传统文化对男女职业的选择有一定影响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研究结论 |
4.2 建议与策略 |
4.2.1 学校和医院应重视护生和护士的职业认知现况,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
4.2.2 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加强教师的管理与培训 |
4.2.3 正确认识两性间的差异,转变既有性别观念 |
4.2.4 弱化社会传统观念,改善护士职业性别化现象 |
5 研究结果与研究假设的关系 |
6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职业态度影响因素问卷及职业态度测评量表 |
附录B、访谈提纲 |
附录C、个人简介及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D、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10)早期接触专业对低年级护生相关认知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实践安排 |
1.2.2 实践方法 (1) 实践内容。由天津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统一 |
1.2.3 问卷调查 |
1.3 研究工具 |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低年级护生早期接触专业实践前后认知评分比较 (见表1) |
2.2 低年级护生早期接触专业实践前后各条目认知评分比较 (见表2) |
3 讨论 |
3.1 早期接触专业提升了低年级护生学习主动性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
3.2 早期接触专业增强了低年级护生角色转变的信心 |
3.3 早期接触专业加深了低年级护生对人文教育的理解 |
3.4 早期接触专业加强了低年级护生对医患、护患关系的认知 |
四、低年级本科护生早期临床实践的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本科护生灾害护理能力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吴青坡,刘志平,王钰帆,王玉晓. 卫生职业教育, 2022(02)
- [2]低年级本科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调查研究[J]. 庞晓丽,柯巧敏. 循证护理, 2021(06)
- [3]本科护生自我同一性、职业探索与职业成熟度的相关性研究[D]. 金松仙. 延边大学, 2021(02)
- [4]护理硕士研究生在线深度学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丁连地. 延边大学, 2021(02)
- [5]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D]. 宋莉娟.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6]民族高等护理院校护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林召梅. 延边大学, 2020(05)
- [7]基于电子档案袋的形成性评价在护理开放实验室中的应用研究[D]. 严斯静. 广州医科大学, 2020(11)
- [8]安徽省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调查分析[D]. 王丽华.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9]护士职业认知的性别差异研究[D]. 胡曼曼.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10]早期接触专业对低年级护生相关认知影响的研究[J]. 闫贵明,王春梅,赵珊,王思远,刁洁萍. 卫生职业教育,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