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事的世界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广松涉,事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物象化
事的世界观论文文献综述
宋路飞[1](2018)在《“事的世界观”何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回到马克思”是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紧要前提。为了坚守这一重要前提,广松涉致力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始文本进行研究。在对西方近代哲学的批判性继承下,广松涉历经几十年的艰辛岁月架构起恢宏的广松哲学体系,即逻辑学、认识论、本体论“叁位一体”的“事的世界观”,期望以完整的结构去解释、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图景。但由于广松涉对马克思物象化论的把握有失偏颇,其关系主义最终陷入了现象学和本体论的泥潭。同时,在走出《资本论》将马克思主义向现实世界推进的过程中又止步于狭隘的现实,反映在关系图景上则仅仅是展示了当前财务态的资本主义经济类型而忽略了共产主义经济结构。此外,广松涉试图把四肢构造带入马克思的社会实践关系,却又将一切现实物质存在以及实践关系都归入抽象的关系态。这样广松哲学体系就难以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出现了唯心主义危机。当然,广松涉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尤其是后期关系主义理念的把握仍有独到之处,其以“物象化论”为基础,借助批判性继承的西方近代哲学,最终通过四肢结构论去显现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世界的关系图景,展现了一个逻辑结构紧密的哲学体系。特别是广松涉对西方近代哲学的批判性继承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的关系的结合,虽然是为了提出自己“事的世界观”的构想,但在一定程度上确证了马克思实践关系的正确性,表现出了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对意识存在状态的解释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虽然“事的世界观”对于改变世界的意义非常有限,不过仅就解释世界来说,这无疑丰富了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思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多元化。本文首先概述了广松涉“事的世界观”的缘起及意义,并对目前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本文遵循广松涉建构“事的世界观”的逻辑顺序,从广松涉“回到马克思”起,按照“事的世界观”诸个构成部分在内容上的逻辑联系,希望对广松涉“事的世界观”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解读。其中对“事的世界观”和“回到马克思”这两个概念的辨析以及广松涉认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即“回到马克思”的现实意义的阐释是本文的第一个重点。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对“事的世界观”的诸个组成部分即物象化论、交互主体性关系本体论和四肢结构论的阐述,这一逻辑过程的阐明是本文的关键所在。最后,从广松涉构建“事的世界观”的心路历程中,一方面找出其在解释世界方面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以及其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一定借鉴意义;另一方面对“事的世界观”存在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批判;并从“事的世界观”中反省出其在“改变世界”方面的缺乏,督促我们进一步关注改变世界。这是文章的最终目的和导向。(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1)
王庆玲[2](2014)在《广松涉“事的世界观”的实践论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广松涉(?),Hiromatsu Wataru,1933-1994)被誉战后日本思想界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对马恩思想的原貌进行历史的再现,比较着名的如“广松版”的文献学解读;另一方面是对马恩思想的解释性重构,比如“物象化论”、“四肢构造论”和“事的世界观”。本文主要分析广松涉“事的世界观”理论的实践论意蕴及其现代性超越价值。具体包含两方面主要内容:一方面通过对“事的世界观”的深层剖析,说明其与“物”的世界观理论的不同之处,揭示“事的世界观”理论的实践论意蕴,“事”不同于“物”,有着更亲和、具体、内在和创生的要素和特质,所以只有“事的世界观”而不是“物”的世界观才能够成为人们实践思想的理论基石。另一方面对“事的世界观”所建构的实践理论在现代性超越问题上的作用和能力进行解读。本文认为,广松涉“事的世界观”的实践指向显着地落脚在其超越现代性理论的路径选择问题上,其克服和超越现代性的理论内容和现实指向主要在于为寻找本民族的精神归宿和政治地位。事实上,广松涉构筑的“事的世界观”理论及其对现代性、特别是日本现代性实践的批判性解读,也的确都立足于日本社会的现实诉求和人们世界观的现代性奠基经验之上。逻辑上,现代性本质上是人作为主体的一种追求和实践,是一种“事”而不是一件“物”,所以也就需要一种“事的世界观”而不是“物”的世界观。所以,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是相对集中地分析和阐发了“事的世界观”中“事”的实践性意蕴及其超越现代性的功能和意义,指出了隐藏在广松涉“事”的世界观理论背后的历史原因、现代性情境和超越现代性的内在精神诉求。有别于以往学界对广松涉“事的世界观”的关系主义本体论的解读,笔者认为应该重视隐藏在理论背后的语言学因素、社会实践因素、文化特征、民族性等综合性、实践性要素。当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广松涉以“事的世界观”奠基的现代性超越之路并不平坦,相反由于其实践论建构自身的某些局限性而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比如说,“事的世界观”虽然的确是一种富有实践进步性的理论创新,一个突出地表现就是所谓“四肢结构构造”理论,有学者指出,广松涉这种“事的世界观”空有现象学的外在形状,不能抵达理论的内核,凡此种种。但是从我们借鉴者的角度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广松涉“事的世界观”及其奠基的现代性超越理论构架无疑可以带给我们中国在现代性超越道路上某种有益的启示。笔者认为“事的世界观”好似日本的茶道一样,呈现的外在形式和关系主义恰恰就是它的内容,这种外在表现不可能不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的变化,而这个正是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所不可缺少的。另外,“事的世界观”的实践论建构呈现出来的关系和状态会给予“事”一种规定性,而且这种品质内在地对超越现代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4-06-01)
袁梅[3](2013)在《“世界观”这件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前上学时学政治,总说"世界观"这个词,但似乎从未上曲心,认真去想一下什么是真正的世界观。因为我们一直习惯于说教和灌输,以至于我们很少能静下心来问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种什么样的看法,就像一个牵线木偶,我们已经不会做梦了,即使做梦,也是一种格式化的梦了。傻姑的世界观是什么?直到傻姑开始做动画,才真正开始体会到"世界观"的重要性。所谓世界观是指人们对宇宙和世界的根本看法,之前对我来说是一个空洞而缺乏对应的东西,我对世界的看法,我与世界的关系,这与别人有何相关?但是,开始做动画了,遇到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要构建一个怎(本文来源于《中国电视(动画)》期刊2013年05期)
任平[4](2007)在《广松涉“事的世界观”与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已故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广松涉提出的以"关系存在论"为核心的"事的世界观"对"物的世界观"的批判,本质上就是对苏俄教科书的僵化教条理解方式的批判。这一理解与我多年来倡导的"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无论在哲学路向、主要观点及基本范式上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契合性。当然,在"物化"与"物像化"关系、"关系基始性"还是"交往实践活动基始性"等问题上,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原则差异,需要加以分析。因此,深度理解广松涉"事的世界观",对于推进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研究,以及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重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07年05期)
张一兵[5](2002)在《广松涉:关系存在论与事的世界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广松涉 (193 3— 1994) ,当代日本着名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思想大师。在中国学界 ,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域中 ,他基本上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广松涉兼容了新科学观、当代西方哲学和马克思的批判精神 ,以及带有浓郁东方文化色彩的哲学 ,其思想博(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02年08期)
事的世界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广松涉(?),Hiromatsu Wataru,1933-1994)被誉战后日本思想界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对马恩思想的原貌进行历史的再现,比较着名的如“广松版”的文献学解读;另一方面是对马恩思想的解释性重构,比如“物象化论”、“四肢构造论”和“事的世界观”。本文主要分析广松涉“事的世界观”理论的实践论意蕴及其现代性超越价值。具体包含两方面主要内容:一方面通过对“事的世界观”的深层剖析,说明其与“物”的世界观理论的不同之处,揭示“事的世界观”理论的实践论意蕴,“事”不同于“物”,有着更亲和、具体、内在和创生的要素和特质,所以只有“事的世界观”而不是“物”的世界观才能够成为人们实践思想的理论基石。另一方面对“事的世界观”所建构的实践理论在现代性超越问题上的作用和能力进行解读。本文认为,广松涉“事的世界观”的实践指向显着地落脚在其超越现代性理论的路径选择问题上,其克服和超越现代性的理论内容和现实指向主要在于为寻找本民族的精神归宿和政治地位。事实上,广松涉构筑的“事的世界观”理论及其对现代性、特别是日本现代性实践的批判性解读,也的确都立足于日本社会的现实诉求和人们世界观的现代性奠基经验之上。逻辑上,现代性本质上是人作为主体的一种追求和实践,是一种“事”而不是一件“物”,所以也就需要一种“事的世界观”而不是“物”的世界观。所以,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是相对集中地分析和阐发了“事的世界观”中“事”的实践性意蕴及其超越现代性的功能和意义,指出了隐藏在广松涉“事”的世界观理论背后的历史原因、现代性情境和超越现代性的内在精神诉求。有别于以往学界对广松涉“事的世界观”的关系主义本体论的解读,笔者认为应该重视隐藏在理论背后的语言学因素、社会实践因素、文化特征、民族性等综合性、实践性要素。当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广松涉以“事的世界观”奠基的现代性超越之路并不平坦,相反由于其实践论建构自身的某些局限性而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比如说,“事的世界观”虽然的确是一种富有实践进步性的理论创新,一个突出地表现就是所谓“四肢结构构造”理论,有学者指出,广松涉这种“事的世界观”空有现象学的外在形状,不能抵达理论的内核,凡此种种。但是从我们借鉴者的角度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广松涉“事的世界观”及其奠基的现代性超越理论构架无疑可以带给我们中国在现代性超越道路上某种有益的启示。笔者认为“事的世界观”好似日本的茶道一样,呈现的外在形式和关系主义恰恰就是它的内容,这种外在表现不可能不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的变化,而这个正是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所不可缺少的。另外,“事的世界观”的实践论建构呈现出来的关系和状态会给予“事”一种规定性,而且这种品质内在地对超越现代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启示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事的世界观论文参考文献
[1].宋路飞.“事的世界观”何以推进马克思主义[D].武汉理工大学.2018
[2].王庆玲.广松涉“事的世界观”的实践论审视[D].陕西师范大学.2014
[3].袁梅.“世界观”这件事[J].中国电视(动画).2013
[4].任平.广松涉“事的世界观”与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J].河北学刊.2007
[5].张一兵.广松涉:关系存在论与事的世界观[J].哲学动态.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