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发展性计算障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数感,计算障碍,阅读障碍,非符号数量比较任务
发展性计算障碍论文文献综述
张李斌,张丽,冯廷勇[1](2019)在《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的数感缺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计算障碍儿童是否存在数感缺陷以及这种缺陷是否特异于计算障碍儿童,本研究使用非符号数量比较任务,以小学二叁年级学生为被试,测量了计算障碍(72名)、阅读障碍(76名)、双障碍(69名)以及正常儿童(86名)的数感能力。结果显示:(1)在正确率和韦伯分数指标上,计算障碍组和正常组儿童数感能力差异显着;(2)阅读障碍组和双障碍组也存在数感缺陷。表明计算障碍儿童的确存在数感缺陷,然而数感缺陷并不特定于计算障碍儿童。(本文来源于《心理与行为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孙霁,孙沛[2](2019)在《发展性计算障碍成年人数量加工机制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非符号数量比较任务、视觉记忆广度测验和数学能力测试,考察发展性计算障碍成年人和普通成年人在数学能力、不同数量任务表现上的差异。结果表明:(1)发展性计算障碍成年人的数学能力显着低于普通成年人;(2)成年人的数学能力与对小数量(~11)的辨别能力显着相关,而与对大数量(~152)的辨别能力无关;(3)在小数量任务中,发展性计算障碍成年人的数量辨别能力显着低于普通成年人,而在大数量任务中,发展性计算障碍成年人的数量辨别能力与普通成年人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特殊教育》期刊2019年06期)
张树东,夏学楠[3](2018)在《发展性计算障碍特定认知领域缺陷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对于发展性计算障碍成因的探究多关注于特定认知领域,研究者基于此提出了数量表征缺陷、数量通达缺陷、数字模块缺陷和数量编码缺陷4种理论假设。本文从行为表现、认知过程、神经机制叁个层面对这4种假设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全面测量一般认知能力和特定认知能力,加强特定认知领域缺陷的干预,使用个案研究的方法深入揭示发展性计算障碍个体的独特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特殊教育》期刊2018年09期)
林晶晶,孔企平[4](2018)在《他们是否因为粗心才算错——小学生发展性计算障碍的叁种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很多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尤其是计算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教师和家长往往都将学生看错题目、写错数字、计算结果不正确等问题简单地归因为审题不认真、粗心、注意力不集中等浅层的原因,并没有去关注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而是一味地加以批评指责。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更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从此对数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近年来,随着脑与认知神经(本文来源于《小学教学设计》期刊2018年11期)
张丽,蒋慧,赵立[5](2018)在《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的数量转换缺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拟考察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的认知缺陷成因。实验1要求被试在叁种形式(点/点,数/数,点/数)下进行数量比较,实验2仅将点集替换为汉字数字词。结果表明障碍组和正常组在数/数、点/数和汉字/汉字比较任务上的成绩存在显着差异,而在点/点和汉字/汉字比较上没有差异。据此推论,计算障碍儿童符号加工能力受到损伤,符号与非符号数量转换能力存在缺陷,但非符号加工能力和不同符号间数量转换没有缺陷,支持语义提取缺陷假设。(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李强[6](2017)在《发展性计算障碍的成因与亚类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发展性计算障碍这一概念提出以来,该领域受到大量研究者的积极关注。目前我国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的发病率约为6%。截止到现在,有关发展性计算障碍的定义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大量研究者认为发展性计算障碍是指那些具有正常智力水平且处于适宜的教学条件下的学生,在同类群体中数学能力较低,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数学教学大纲要求,且这种成绩低下与家庭社会、生长发育等原因不具有直接的相关关系。该研究拟选取同一批样本同时施测能够反映一般认知能力以及数量加工能力的多项任务来探究计算障碍的成因及其亚类型。据我们所知,这在国内目前来说是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探究计算障碍的成因。有关发展性计算障碍的成因缺陷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领域一般以及领域特殊两大领域。领域一般缺陷假说认为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的一般认知能力(比如、工作记忆、加工速度)存在不足。领域特殊缺陷假说认为障碍儿童主要是基本数量加工方面相比于正常儿童较差。领域特殊缺陷代表性假说主要有以下四种:物体追踪系统缺陷假说、近似数量系统缺陷假说、数量编码缺陷假说以及语义提取缺陷假说。在重庆8所小学1600名二叁年级学生中经过两步筛选法得到168名被试样本。其中女学生有80名,被试样本被分为两组,发展性计算障碍组80人,正常发展组88人。所有的儿童要接受瑞文智力测验以及韦氏智力测验中的积木词汇测验,同时使用语文数学标准成就测验来测量其语文数学成就。按照一定标准选取出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和正常发展组儿童。最后参照任课老师的评定确定最终的研究对象。研究一主要是探讨发展性计算障碍的成因缺陷。被试样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接受19种反映各种核心缺陷假说的实验任务。实验任务主要包括:快速命名任务、注意能力任务、图形建构任务、心理旋转任务、工作记忆广度任务、执行功能任务、推理任务、数字线任务、非符号比较任务、手指感知任务、感数任务以及数量比较任务。这些任务分为纸质任务以及电脑施测任务。收集受试者的正确率或反应时等。结果发现障碍儿童主要在以下任务上表现差于正常儿童:注意划消任务、图形序列任务、叁段论推理任务、计算广度任务、非符号比较任务、数字线任务以及数字转换任务。研究二主要是探讨发展性计算障碍的亚类型。在研究一的基础上,选择出除了转换任务以外的六种计算障碍儿童表现差于正常儿童的任务,并且以62名数据完整的计算障碍儿童为研究对象来进行聚类分析。之所以没有选择转换任务是因为该任务的正确率障碍儿童要差于正常儿童,但是反应时却好于正常儿童,研究认为正常组儿童为了提高准确率花费更多地时间,在正确率和反应时之间进行了权衡。采用的聚类分析方法有叁种分别为:平均数联结法、离差平方和法以及最长距离法。最终将计算障碍儿童分为4种不同的亚类型:轻微缺陷组、传递推理缺陷组、ANS-计算广度-注意-传递推理缺陷组以及全缺陷组。研究发现如下两点主要结论:(1)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存在领域特殊以及领域一般的缺陷。其中领域特殊缺陷主要集中在近似数量系统缺陷,而一般认知能力缺陷主要集中在工作记忆、推理能力以及注意能力等。(2)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属于异质群体,具有多种不同亚类型。不同亚类型的缺陷成因不同。并且大多数发展性计算障碍亚类型并不是单一的一种缺陷,而是具有多种缺陷。同时不同亚类型的多种缺陷之间也会存在不同。(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4-10)
李小溪,杨佳欣,路浩,王芳,赵晖[7](2015)在《发展性计算障碍的基本数量加工缺陷及一般认知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应用考察视听通道下非符号、符号数量加工及符号与非符号转换能力的基本数量加工能力测验,测查北京市2057名一至六年级小学生的基本数量加工能力及发展特征,并筛查存在基本数量加工能力缺陷的计算障碍儿童,分析其认知能力特征。结果发现,儿童的基本数量加工能力随年级增长不断发展完善,在五、六年级趋于平稳;存在基本数量加工能力缺陷的计算障碍儿童,在计算成绩上显着低于普通儿童,而在一般认知能力上无显着性差异。以上结果表明,对于计算障碍儿童,未来研究需重点关注其基本数量加工能力缺陷,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训练。(本文来源于《中国特殊教育》期刊2015年08期)
杜坤[8](2015)在《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信息加工的神经心理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目的发展性计算障碍(Developmental Dyscalculia)是指数学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其年龄、教育和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专指特殊的算术计算障碍。学龄期儿童中发畏性计算障碍的检出率达到3%-6.5%。发展性计算障碍的研究是白20世纪70年代才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发现,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不仅在脑结构上与正常儿童有差异,而且在脑功能方面池们也与同龄的正常儿童不尽相同。发展性计算障碍是与儿童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伴随着个体各方面的发育成熟,只要辅以适当的干预治疗,发展性计算障碍是会逐渐减国的。但若是不采取任何有效地干预措施,发展性计算障碍将持续到成年期。只有透彻了解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的大脑机制和认知特点,才能在矫治的时候更具针对性,干预效果才会更好。本研究旨在通过神经心理相关测试工具探讨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在信息加工方面的神经心理特征。为国内开展计算障碍儿童的后续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并且为今后更有针对性和计划性的进行干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学意义。2.研究对象和方法2.1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广州市两所普通小学,其中有叁到五年级学生共866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筛查分组:2.1.1数障组:入组学生共34例,年龄10.38±1.04岁,其中男生18例,女生16例。入组标准:①使用《儿童学习障碍筛查量表》测试所得总分≤65分;②使用《联合型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测试智商≥80分;③《中国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测试量表》,算术运算能力得分<16.4百分位。2.1.2对照组:与数障组学生按同年级同性别进行匹配,入组共34例,年龄[0.43±0.85岁,其中男生18例,女生16例。并符合入组标准:①使用《儿童学习障碍筛查量表》测试所得总分>65分;②使用《联合型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测试智商≥80分;③《中国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测试量表》,算术运算能力得分>50百分位。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右利手,听力正常,矫正视力正常。无肢体残障及精神疾病。排除问题行为者。数障组和对照组间被试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2研究方法2.2.1学习障碍筛查量表(The Pupil Rating Scale Revised Screening for Learning Oisability, PRS):在较短时间内筛查和发现学习障碍儿童。2.2.2中国小学生数学能力测试量表(Rating Scale for Basic Mathematical Competences-Chinese revised, C-RSBMC):测试儿童的数学能力。2.2.3联合型瑞文测验(Combined Raven's Test, CRT):主要反映儿童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2.2.4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 WCST):用于评估儿童的抽象概括、工作记忆、认知转移等方面的能力。2.2.5镜画仪实验(Mirror Trace Test):反映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学习迁移作用和空间推理能力。2.2.6 Stroop效应(Stroop Test):反映儿童的抑制控制能力和选择性注意。3.结果3.1本次研究对象共866人,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检出率为3.92%,男女比例为1.13:1。经检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儿童的逻辑思维与空间—视觉功能及数学量表总得分均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不仅是算术毙力低下,他们的逻辑思维与空间—视觉功能领域也存在缺陷。3.2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结果显示,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完成测验的共用詈片数(TA)、正确应答数百分比(TCP)、总错误数(TE)、非坚持性错误数(NE)、概括力水平(CL)、坚持性反应数(PR)、总用时(UT)与正常儿童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表明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的认知功能、抽象概括能力、认知转移能力、洞察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且提示可能存在着额叶功能缺陷。3.3镜画仪实验显示,发展性计算障碍组中有5.90%的儿童不能完成镜画仪测验,但两组儿童的完成率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数障组儿童与对照组儿童相比,也们完成顺时针任务所需的时间更长,但出现的错误数无明显差异,而在完成逆对针任务时,数障组儿童不仅需要更长的时间,而且出现更多的错误,提示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可能存在手眼协调、空间推理能力低下,视觉—运动功能存在缺陷。镜画仪各测验指标与数学能力各因子呈负相关关系。3.4在完成Stroop字色干扰测验时,数障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四项测验中均花费更长时间,而在字义干扰测验时数障组儿童出现的错误数也比对照组的多,其各测验出现错误数两组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的信息加工速度较慢,且选择性抑制无关刺激的能力较差。Stroop各测验指标与数学能力因子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负相关。4.结论本次研究发现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信息加工能力存在一定缺陷。首先是他们的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概念形成和认知转移能力差。其次是视空间信息加工能力存在缺陷,且这种缺陷随所进行任务的不同而表现不同。在进行较为简单直观的一般性信息加工时,缺陷主要体现在信息加工的时间上;而在进行复杂抽象的信息概括和多种信息整合处理时,这种缺陷不仅影响信息加工的速度,而且影响其准确性。视空间信息加工能力对数学能力具有特定的影响作用。另外,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存在认知功能差、注意力集中困难、手眼协调能力差、学习迁移能力差等神经心理特征。(本文来源于《广东药学院》期刊2015-03-01)
李小溪,路浩,赵晖[9](2013)在《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心理旋转及短时记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性计算障碍是一种特殊的学习障碍,患有发展性计算障碍的儿童虽然智力水平及教育环境正常,但在基本数量加工能力上存在障碍,并缺乏对数字的基本直觉认识。在发展性计算障碍的研究中,与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是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点。研究表明,空间能力和短时记忆可能与数学能力相关。因此其与发展性计算障碍之间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本研究以北京市6~12岁在校小学生为研究总体,抽取了北京市叁个区县的12所小学,共计2057名在校小学生,使用基本数量加工能力测验筛选出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100名,并根据学校、性别、年龄、智力一一对应得到控制组儿童100名。然后分别使用心理旋转测验和视觉、听觉数字记忆广度测验,对其空间能力和短时记忆进行测量。结果显示:1、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的心理旋转能力显着低于普通儿童。2、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与普通儿童在数字记忆广度上无显着性差异。3、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和普通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在视觉通路和听觉通路上无显着性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在空间能力上可能存在缺陷,而在短时记忆上则不存在缺陷。(本文来源于《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3-11-01)
赵晖,路浩,张树东[10](2013)在《发展性计算障碍的最新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性计算障碍是一种影响算术技能获得的特定的学习障碍。截至目前,有关发展性计算障碍的认知与神经机制的理论尚存分歧,有关诊断与鉴别标准也未统一。近年来,对于发展性计算障碍的理论假设有从一般认知因素取向到数学特定因素取向发展的趋势。而随着脑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发展性计算障碍神经机制的研究也从针对单个脑区的特异性功能发展到从功能连接网络角度进行研究。并且研究者们开始尝试开发基于数学认知基本理论的干预方法,并采用了利用生物技术手段的新方法。基因-脑-行为的整合研究将有助于全面揭示发展性计算障碍的发生机制,而建立在系统理论基础上经过科学评估的干预手段将可能有效促进障碍者的计算能力。(本文来源于《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2013年04期)
发展性计算障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非符号数量比较任务、视觉记忆广度测验和数学能力测试,考察发展性计算障碍成年人和普通成年人在数学能力、不同数量任务表现上的差异。结果表明:(1)发展性计算障碍成年人的数学能力显着低于普通成年人;(2)成年人的数学能力与对小数量(~11)的辨别能力显着相关,而与对大数量(~152)的辨别能力无关;(3)在小数量任务中,发展性计算障碍成年人的数量辨别能力显着低于普通成年人,而在大数量任务中,发展性计算障碍成年人的数量辨别能力与普通成年人无显着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发展性计算障碍论文参考文献
[1].张李斌,张丽,冯廷勇.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的数感缺陷[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9
[2].孙霁,孙沛.发展性计算障碍成年人数量加工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9
[3].张树东,夏学楠.发展性计算障碍特定认知领域缺陷研究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18
[4].林晶晶,孔企平.他们是否因为粗心才算错——小学生发展性计算障碍的叁种表现[J].小学教学设计.2018
[5].张丽,蒋慧,赵立.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的数量转换缺陷[J].心理科学.2018
[6].李强.发展性计算障碍的成因与亚类型研究[D].西南大学.2017
[7].李小溪,杨佳欣,路浩,王芳,赵晖.发展性计算障碍的基本数量加工缺陷及一般认知特征[J].中国特殊教育.2015
[8].杜坤.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信息加工的神经心理特征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5
[9].李小溪,路浩,赵晖.发展性计算障碍儿童心理旋转及短时记忆研究[C].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
[10].赵晖,路浩,张树东.发展性计算障碍的最新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