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蒲宁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蒲宁,乡土,情怀
蒲宁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张馨月[1](2019)在《浅析蒲宁小说中的乡土母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蒲宁是俄罗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蒲宁小说中的乡土色彩具有丰富的内涵。他深爱自己的祖国,因此他以平实的风格,朴素的语言来描写自己的故乡——庄园和自己的祖国——俄罗斯的故事。本文将以蒲宁乡土小说中悲剧性的人物形象、矛盾的乡土环境,和爱而不得的乡土情怀叁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简要分析,论述蒲宁乡土小说中的乡土母题,以便更好的理解这位在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因自己特殊的人生经历而在作品中对乡土所倾注的别具一格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9年09期)
胡旖怩[2](2018)在《浅析蒲宁悲剧式爱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1870-1953)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933年凭借悲剧式爱情小说《米佳的爱情》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蒲宁长达66年的写作生涯大致分为两段,即俄国国内时期(1857-1920)和流亡法国时期(1920-1953)。由于历史原因蒲宁的作品曾一度被冷落,自上世纪50年代后,苏联国内才陆续对蒲宁解禁。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俄语翻译界前辈赵询、陈馥和戴骢等相继将其作品译介给中国读者。本文围绕蒲宁的爱情小说展开,结合蒲宁的自身经历和社会时代背景,分析其塑造女性形象的创作手法,以及其笔下女性主人公的典型个性特征。(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02期)
洪晶晶[3](2017)在《民俗学视域下的蒲宁小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伊凡·阿列克科谢维奇·蒲宁(又译布宁)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界的泰斗之一,其创作涉猎诗歌、小说和翻译领域,被称为俄罗斯古典文学大师。蒲宁的作品致敬传统,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不随二十世纪的文学大潮而逐流。其作品再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真实俄国社会,并且在描绘俄国原乡风景的同时,展现了乡村中人们生活的日常图景。蒲宁通过民俗书写这一窗口,让世界窥见了俄罗斯璀璨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本文以蒲宁的中短篇小说为研究对象,认为蒲宁具有浓厚的民俗情结,其创作对俄罗斯的民俗文化关注至甚。本论文以民俗学的研究视角来分析蒲宁的作品,揭示蒲宁民俗情结形成的原因,分析蒲宁作品中对俄罗斯民俗事项的具体描写,并深入阐释蒲宁小说民俗书写背后的深层文化意蕴。本论文分为四部分:绪论部分概述了民俗学批评及其研究现状,蒲宁的国内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第一章阐述了蒲宁民俗情结形成的原因与民俗书写的由来,将原因主要归纳为以下叁个方面:俄罗斯庄园文化对蒲宁的影响,俄罗斯民俗书写传统对蒲宁的影响,以及东方哲学思想对蒲宁的影响;第二章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蒲宁作品中包括婚礼习俗和丧葬习俗在内的人生礼仪,以多神教信仰和原始巫术信仰为主的民间信仰习俗,以尼古拉节、彼得节、谢肉节和大斋节为代表的岁时节庆习俗,以及民间口头文学与民间语言中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歌谣、谚语、民间故事与民间传说;第叁章对蒲宁的民俗书写进行了文化透视,深入解读蒲宁民俗书写背后的文化意蕴,先是分析了蒲宁作品民俗书写背后所要反映的俄罗斯民族兼具东西方文明特质的多元对立性格,以及东正教信仰下所孕育的原罪意识与救赎精神,而后阐述了庄园文化背景下俄罗斯人特殊的生态意识与故乡情怀。(本文来源于《伊犁师范学院》期刊2017-06-01)
唐逸红[4](2015)在《浅析蒲宁小说《轻盈的气息》的诗歌化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伊·阿·蒲宁是俄罗斯文学史上一位着名的诗人、小说家。蒲宁的小说继承了俄罗斯文学的优良传统,发扬了普希金、屠格涅夫的小说诗歌化特点,并使之达到高度完美的程度,使他的小说具有情节的淡化,浓郁的抒情性,语言的音乐性,诗意的意象等诗歌化特征。(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12期)
王宇乔[5](2014)在《人性的脆弱与命运的别离——蒲宁短篇小说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蒲宁是俄罗斯一位才华横溢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短篇小说包含对人生际遇的深沉思考,充满了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理性探究。通过对蒲宁作品的深度解读,发现造成其笔下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原因,就内因而言,主要是主人公自身固有的人性弊端。此外,还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在人的命运的相遇和离别。本文从人性本身的脆弱及外在命运的影响两个因素切入,探究蒲宁短篇小说中的悲剧美。(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4年82期)
付美艳[6](2013)在《蒲宁小说创作中的民间文化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俄罗斯文学优秀传统的继承人,蒲宁的很多作品都体现了对民间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如作家小说创作中的民间体裁、民俗形象、民间语言等。其作品中流淌着的民间文化基因,不仅代表了他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可、继承与发展,也体现了作家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本文通过剖析作家各个时期小说创作中的民间文化因素,通过分析其对俄罗斯民族性格、民族灵魂、民族命运的探索与思考,旨在揭示作家小说中的民族精神,阐释其深刻的民族认同。(本文来源于《俄罗斯文艺》期刊2013年04期)
李丽[7](2013)在《蒲宁小说《安东诺夫卡苹果》中的生态美学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语境下,研究对象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同现代化所造成的生存危机和现代深层生态学密切相关。蒲宁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自然之美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从生态美学观的主要范畴"身体感官"、"诗意地栖居"、"位置感"叁个维度对该文本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揭示蒲宁小说中丰厚的生态美学意蕴,而且可以使蒲宁小说的研究具有关怀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本文来源于《济宁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夏凡[8](2013)在《蒲宁小说中东西方交融的“双头鹰”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Иван Алексеевич Бунин,1870—1953)是俄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被欧洲文坛推崇为20世纪最出色的俄罗斯作家。他的作品除了体现本国文化以及西欧文化的独特性之外,还明显透露出他对东方文化,尤其是东方各国民族文化的强烈关注;他的文本不仅蕴含对基督教、东正教文化的深刻思考,还包含着对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文化的独特见解。这种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双头鹰特性在他的身上有强烈和清晰的体现。鉴于国内外学术界对蒲宁作品中东西方交融特色的探讨仍属不多,本文将借用“双头鹰”这一形象的文化概念,寻找蒲宁作品中东西方交融特色的思想根源,系统地阐述其作品中蕴含的东西方因素。蒲宁作品中东西方交融的“双头鹰”特色不仅源于俄罗斯特有的国民性,也源于蒲宁丰富游历经验赋予作品的世界性,——他游走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之间,敏锐地捕捉、感受和体验东西方文化种种细微的差别,并形成了自己东西方文化交融特有的蒲氏风格。本文由引言、正文叁章、结语以及参考文献组成。其中引言部分就俄罗斯以及中国蒲宁作品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分析国内外学术界对蒲宁及其创作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并对跟蒲宁的东方情结有关的论着加以概述。正文部分分为叁章:第一章对“双头鹰”和“东西方”两个概念进行简要界定,突出“双头鹰”的文化、象征寓意以及“东西方”在不同的参照系里的文化界定,为阐述蒲宁作品中“东西方交融的双头鹰特色”做铺垫;第二章分析蒲宁作品中“东西方交融的双头鹰”特色形成原因,提出该特色是在俄罗斯文化的民族性和历史传承、蒲宁个人的游历和体验以及波澜壮阔的时代环境、文化气氛中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第叁章试图借用双头鹰“一头看着东方,一头看着西方”这一隐含的文化寓意,对东方的佛教、道教以及西方的基督教进行简单分析,挖掘出蒲宁小说中蕴含的东西方文化因素。在结语部分大体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指出写作本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不足。(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3-03-15)
赵小欢[9](2012)在《蒲宁小说中的民俗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辉煌的俄罗斯文学长河中,蒲宁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是伟大的作家、诗人、翻译家,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在俄罗斯文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作家们都对本民族的民俗情有独钟,蒲宁也不例外。他一生颠沛流离,至死未能回国,但即使身在异乡,蒲宁依然坚持书写有关俄罗斯的一切,民俗对他而言意义特别。在蒲宁看来,民俗是认识民族心灵的一把钥匙:它歌唱的是那些值得歌唱的——人的诞生、劳作、爱情、家庭、衰老和死亡,歌颂的是那样严谨和自豪,满怀深厚和内敛的柔情。因此,蒲宁一直坚持在作品中运用丰富多样的民俗材料。作家的目的是不言而喻的,借助民俗这把钥匙揭示民族心灵的光明面和黑暗面,甚至是悲剧性的一面。本文试图用文本分析的方法,讨论蒲宁小说创作中的民俗叙事。论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叁章。第一章简要论述对“民俗叙事”的认识。简述“民俗”一词的来源、定义、及功能;简述研究者对民俗叙事的研究;概括性地总结俄罗斯民俗学的发展成果。第二章论述文学与民俗叙事,分为叁个小节。第一节论述了文学与民俗的紧密关系,阐释了它们之间的叁大基本问题;第二节选择了叁位与蒲宁联系紧密的俄罗斯作家,论述了他们的民俗叙事传统及对蒲宁的影响;第叁节论述了蒲宁对上述传统的继承。主要分析了蒲宁作品突出民俗叙事的原因,及作家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民俗的过程。第叁章详细论述了蒲宁小说中的民俗叙事,分为叁个小节。第一节分析了蒲宁俄罗斯时期小说中的民俗叙事,分叁部分。第一部分分析蒲宁早期小说中民间歌谣的体现和特征及小说中童话式人物的出现;第二部分分别论述民俗叙事在《乡村》和《旱峪》中的体现;第叁部分主要分析了小说中典型的讲故事者和民间歌手的形象。第二节论述了侨民时期民俗叙事在《最聪明的傻瓜叶梅利亚》和《上帝树》中的体现。第叁节分析了蒲宁游记中的民俗叙事。民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蒲宁小说中民俗的运用,不仅使我们看到俄罗斯文化的深邃和广大,看到俄罗斯社会生活的真实画面,还看到了作家对民族性格和心灵入木叁分地刻画。由此看出,蒲宁对俄罗斯民族灵魂的热切关注和对俄罗斯未来发展道路的深刻思索。(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2-06-30)
梁晓琳[10](2012)在《蒲宁小说《乡村》的悲剧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是蒲宁最为着名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之一,通过《乡村》透视了俄罗斯农村落后的生活状况,用犀利的语言将就俄罗斯农村的不幸、落后、贫苦等展示在读者面前,描写了那个时代各阶层的众生相,体现出浓厚的悲剧意识。本文主要从作品中描写的一系列劳动妇女形象、男性形象、对死亡的思考等分析小说《乡村》体现出来的悲剧意识。(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下半月)》期刊2012年03期)
蒲宁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1870-1953)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933年凭借悲剧式爱情小说《米佳的爱情》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蒲宁长达66年的写作生涯大致分为两段,即俄国国内时期(1857-1920)和流亡法国时期(1920-1953)。由于历史原因蒲宁的作品曾一度被冷落,自上世纪50年代后,苏联国内才陆续对蒲宁解禁。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俄语翻译界前辈赵询、陈馥和戴骢等相继将其作品译介给中国读者。本文围绕蒲宁的爱情小说展开,结合蒲宁的自身经历和社会时代背景,分析其塑造女性形象的创作手法,以及其笔下女性主人公的典型个性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蒲宁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张馨月.浅析蒲宁小说中的乡土母题[J].文学教育(上).2019
[2].胡旖怩.浅析蒲宁悲剧式爱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青年文学家.2018
[3].洪晶晶.民俗学视域下的蒲宁小说研究[D].伊犁师范学院.2017
[4].唐逸红.浅析蒲宁小说《轻盈的气息》的诗歌化特点[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5].王宇乔.人性的脆弱与命运的别离——蒲宁短篇小说解读[J].考试周刊.2014
[6].付美艳.蒲宁小说创作中的民间文化因素[J].俄罗斯文艺.2013
[7].李丽.蒲宁小说《安东诺夫卡苹果》中的生态美学探究[J].济宁学院学报.2013
[8].夏凡.蒲宁小说中东西方交融的“双头鹰”特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9].赵小欢.蒲宁小说中的民俗叙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10].梁晓琳.蒲宁小说《乡村》的悲剧意识[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