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山桃草论文-郭启超

小花山桃草论文-郭启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花山桃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花山桃草,功能性状,根系构型,适应策略

小花山桃草论文文献综述

郭启超[1](2018)在《入侵植物小花山桃草功能性状变异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功能性状的变异规律反映了植物的适应策略,对功能性状的研究是生态学研究热点之一。国内将功能性状应用到入侵植物上的研究还不多,本文以入侵植物小花山桃草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时期(3月莲座叶期、6月初生长旺盛期、9月生长末期)和不同生境下(开阔地黏土、开阔地沙土、林下黏土)的功能性状进行研究,探讨其功能性状变异规律和适应策略。研究结果如下:小花山桃草叶片平均磷含量2.1g·kg-1,显着高于国内(1.42 g·kg-1)和全球尺度(1.58 g·kg-1)的磷含量。3个时期下小花山桃草的叶片的平均氮含量是32.03 g·kg-1,3月份叶片氮含量达到了 57.87 g·kg-1,要显着高于全国753种陆地植物叶片中的平均氮含量(18.63 g·kg-1)。3月份的叶片及根系的氮元素含量显着高于后两个时期。相较于开阔地黏土生境,林下低光照环境的功能性状变异规律:小花山桃草的叶面积、比叶面积、气孔长度、气孔密度、叶片氮含量显着增大。叶厚度、叶脉密度、盲脉密度和叶片磷含量显着降低。根密度显着增大,根系连接长度显着降低。相较于开阔地黏土生境,开阔地沙土生境的功能性状变异规律:小花山桃草的叶面积、气孔长度、气孔密度、叶脉距离显着增大。比叶面积、叶厚度、叶脉密度、盲脉密度显着降低。根密度及根系连接长度显着增大。细根碳元素含量和氮元素含量显着降低,细根磷含量显着增大。小花山桃草为适应不同环境,功能性状存在复杂的变异规律,也是小花山桃草成为强入侵植物的策略之一。研究结果为探讨入侵植物小花山桃草的入侵机制提供了资料。(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刘龙昌,杜改改,司卫杰,王菲,罗海军[2](2015)在《不同生境小花山桃草自然种群表型变异与协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花山桃草自然种群的表型特征是其对自然生境适应的结果,不同生境种群间表型特征的比较可为揭示其表型变异产生的原因及变异规律提供重要线索。本研究以分布于不同生境的5个小花山桃草自然种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16个表型性状的变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小花山桃草表型多样性较为丰富,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36.30%。表型分化系数在26.85%~96.98%之间,平均为73.03%,表明种群间变异是小花山桃草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不同性状对环境变化的反应不同,其中株高、茎粗、单株果数和比叶面积在种群内的差异不显着,而在种群间的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表型分化系数达82%以上;节间距、叶宽、主根长、分枝数、果长和果宽在种群间和种群内的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单果种子数和单果重在种群内和种群间的差异均不显着。株高、茎粗、叶长、叶宽、茎重、叶重、主根重和单株果数表现出一致的协变格局,生理功能性状之间的这种整合特性有助于小花山桃草适应多样的生境。聚类分析显示,5个种群可按生境条件的好坏分为两大类,进一步表明小花山桃草的表型特征受种群间环境条件(水、肥)强烈影响。绝大多数表型性状与生境因子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相关关系,但果实性状(包括果宽、单果重和单果种子数)与生境因子相关性低,进一步表明繁殖性状不易受环境条件影响。(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王菲[3](2015)在《水分和养分对小花山桃草形态特征和根系周转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花山桃草为柳叶菜科山桃草属草本植物,是危害较为严重的外来入侵植物。目前对小花山桃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上生物量动态、生物学特性、解剖结构、化感作用及核型(分析)、耐盐性和抗旱性等方面,没有关于其在不同水分和养分条件下形态特征和根系周转的研究报道。本研究通过在盆栽条件下设4个水分处理和3个营养处理,采用直接观察统计法统计根系和气孔数目、烘干称重法称量干重、内生长法进行根系周转与分解试验、五级根序分级法对根系进行分级、石蜡切片法制作叶片组织切片、硝酸-铬酸离析法制作导管离析材料、指甲油印迹法制作气孔临时装片等研究小花山桃草形态特征和根系周转对水分、养分的响应,以期为明确小花山桃草的入侵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干旱胁迫处理中,小花山桃草的栅栏组织厚度值和气孔密度随干旱胁迫的加重逐渐变小;叶片平均厚度和气孔长度值由大到小依次为:较高水分、最高水分、最低水分、较低水分;最低水分处理中气孔长度和密度最小。栅海比与SR在最高水分组和较低水分组间表现出显着差异。营养处理中,小花山桃草的下表皮、表皮、海绵组织和叶片的平均厚度从厚到薄均依次为:中营养、高营养、低营养。中营养组在下表皮厚度、表皮厚度、叶片厚度、细胞结构紧密度和细胞结构上与其余两组均有差异,且其气孔密度最小,长度最长。2.导管结构特征小花山桃草导管为螺纹导管、网纹导管,穿孔板类型为单穿孔板;小花山桃草导管具有原始类型和进化类型,进化类型比例大;小花山桃草导管中,一端具尾导管和两端无尾导管比例较高。干旱胁迫处理和营养处理中,小花山桃草根系导管与茎导管相比,根系导管输水能力更强。3.生物量干旱胁迫中,小花山桃草随着干旱胁迫的加重,各组织的干重依次减小,果实粒数减少,小花山桃草植株干重变小;营养处理中,小花山桃草在中度营养处理时各个组织的干重最大,果实粒数最多;低营养处理时各组织干重最小,果实粒数最少。4.根系构型特征干旱胁迫下,小花山桃草各级根数目最大值均出现在最高水分处理组,最小值均出现在较高水分处理组;各级根数目由大到小依次为:最高水分、最低水分、较低水分和较高水分;各级根生物量比值由大到小依次为:一级根、二级根、叁级根、四级根;干旱胁迫下,植株根系均无五级根系。根系分支率差异不显着;根系分支均趋向于叉形分支。营养处理中,小花山桃草的各级根系生物量比值即各级根占总根数的比值由大到小依次为:一级根、二级根、叁级根、四级根;各级根ROLP值则无显着差异。根系分支随营养浓度的降低从叉形分支趋向于鱼尾形分支。小花山桃草在不同水分和营养处理中,根系分支前后截面积均符合管道模型。5.根系周转与分解营养处理中,小花山桃草的总细根生物量、活细根生物量、死细根生物量最大值都出现在中营养处理组,最小值均出现在低营养处理组,生物量和分解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中营养、高营养、低营养。综上所述,小花山桃草具有典型的旱生植物解剖结构特征,导管对水分和养分适应性强,导管输水能力强,根系构型对不同水分和养分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各构件之间具有良好的协同性,这些特性对其成功入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期刊2015-06-01)

刘龙昌,徐蕾,冯佩,董雷鸣,张媛媛[4](2014)在《外来杂草小花山桃草种子休眠萌发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种子萌发和出苗是植物一生中对环境胁迫最为敏感的阶段,外来植物在这一时期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是决定其入侵能力大小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室内外试验研究了小花山桃草种子休眠特性以及贮藏时间、果皮、温度、p H值、水势、盐分和埋土深度对其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小花山桃草蒴果中4粒种子的大小差异显着(P<0.01),但它们的活力和萌发率差别不大,4粒种子活力均高达96%以上。休眠解除后,萌发率均高达98%以上;坚硬果皮的机械阻碍是引起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在室温储藏条件下,种子萌发率随贮藏时间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贮藏1个月,萌发率提高到54%(贮藏前为0)。贮藏3—6个月时,萌发率达最大值(98.5%—99%)。贮藏1a后,萌发率和萌发速度显着下降,但萌发率仍高达90%以上;在室外,有10.5%的蒴果前两粒种子(果实柱头端)同时萌发出苗。室外埋藏1a后,蒴果中未萌发的3粒种子的发芽率分别为45.5%、90.5%和88.5%;小花山桃草种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35℃,15—25℃最适于种子萌发,25℃最有利于幼苗生长;小花山桃草能忍受一定的盐胁迫和干旱胁迫,盐浓度和水势为0.15 mol/L和-0.5 MPa时,种子萌发率分别为33.5%和9%。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50%;小花山桃草对p H值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在p H值为5—9范围内均可萌发;小花山桃草种子在土壤表面的出苗率为43%,埋土深度2 cm时,出苗率最高(89.5%),埋土深度大于10 cm时,不再出苗。小花山桃草种子休眠萌发特征以及出苗特点是其快速入侵的基础。研究结果为预测小花山桃草潜在分布范围以及提出科学合理的综合治理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24期)

刘龙昌,范伟杰,董雷鸣,玉山江·艾尼[5](2012)在《入侵植物小花山桃草种群构件生物量结构及种子萌发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设置样方调查和室内萌发试验,研究小花山桃草种群各构件生物量的结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模型、繁殖分配以及种子萌发特点。结果表明:(1)小花山桃草根、茎、叶、花(果)序生物量与植株高度之间以及各构件生物量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可用幂函数模型或线性函数模型较好地表达;(2)各构件生物量在个体生物量中所占的比率表现为茎>花序>叶>根;(3)小花山桃草的繁殖投入和繁殖分配都随植株个体的增大而增加;(4)小花山桃草个体大小和繁殖投入之间为线性关系,而个体大小和繁殖分配之间为幂函数关系;(5)小花山桃草存在一个较小的繁殖阈值(0.6043g);(6)小花山桃草种子在有光照(12h)和黑暗条件下发芽率均可达到85%以上;未经贮藏的种子不萌发,低温沙藏(1~2℃)和室温干藏(14~32℃)一个半月种子萌发率分别可达92.5%和79%;低温沙藏时种子即可发芽,且发芽率可达61%。在研究地区,小花山桃草几乎整个生长季都可萌发,甚至初冬还有幼苗产生。小花山桃草构件生物量结构和繁殖分配特征、种子萌发特点等都有助于其入侵能力的提高,是其成功入侵我国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2年01期)

黄萍,贾东坡,袁志良,梅世秀,叶永忠[6](2011)在《外来杂草小花山桃草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人工控制水分模拟干旱,研究了外来杂草小花山桃草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及复水后丙二醛(MDA)、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旨在探讨其耐旱性的生理基础。结果表明,小花山桃草在干旱胁迫下可维持较高的SOD活性,较低的MDA积累速率,游离脯氨酸大量积累,总叶绿素含量小幅上升,叶绿素a/b比值先升后降,说明细胞膜系统受害较轻。复水后各指标接近正常水平,补偿效应显着,表明小花山桃草有较强的抗旱性和回复生长的能力。(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黄萍,贾东坡,袁志良,梅世秀,叶永忠[7](2010)在《外来杂草小花山桃草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人工控制水分模拟干旱,研究了外来杂草小花山桃草在干旱胁迫及复水后丙二醛(MDA)、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旨在探讨其耐旱性的生理基础。结果表明:小花山桃草在干旱胁迫下可维持较高的SOD活性,较低的MDA积累速率,游离脯氨酸大量积累,总叶绿素含量小幅上升,叶绿素a/b比值先升后降,说明细胞膜系统受害较轻。复水后各指标接近正常水平,补偿效应显着,表明小花山桃草有较强的抗旱性和回复生长的能力。(本文来源于《河南省植物生理学会叁十周年庆典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0-12-18)

芦站根[8](2009)在《小花山桃草入侵河北衡水》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花山桃草(Gaura Parviflora Douglas)是桃金娘目柳叶菜科山桃草属的2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北美洲,已在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部分地区快速扩散,2009年在河北衡水始发现。小花山桃草能释放化感物质抑制农作物生长,对入侵地农林业与生物多样性带来极大危害。本文介绍了小花山桃草的形态特征、入侵途径、生态特性、经济和生态影响、预防、管理建议等。(本文来源于《杂草科学》期刊2009年04期)

黄萍,沈俊辉,顾东亚,吕明锦,叶永忠[9](2009)在《小花山桃草营养器官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石蜡切片法对外来入侵植物小花山桃草进行解剖学方面的研究,旨在揭示其入侵和蔓延的结构基础。结果表明:小花山桃草根的次生结构中次生木质部所占比例较大,约占整个横切面的2/3,导管数量多,平均达138.25个,管腔大,管径为85.37μm;根和茎的木栓层均较发达,由6~7层扁平细胞组成;根和茎的次生韧皮部中存在大量含针晶细胞;小花山桃草的叶具典型的旱生植物叶片的结构特征:表皮为复表皮,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分布,上表皮气孔密度为180mm-2,下表皮气孔密度为266mm-2;栅栏组织为双栅型,近轴面栅栏组织细胞2~3层,排列紧密而整齐,含叶绿体较多;叶片主脉木质部发达,由多列导管组成。上述特征说明小花山桃草的解剖结构对干旱生境有较强的适应性。(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09年04期)

邰付菊,叶永忠,李会云[10](2009)在《NaCl胁迫对小花山桃草生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外来入侵植物小花山桃草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0、50、100mmol/L)NaCl胁迫对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叶绿素、脯氨酸和丙二醛(MDA)含量等的影响,探讨了这些生理指标的变化与小花山桃草耐盐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盐胁迫浓度的升高以及胁迫时间的延长,小花山桃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叶绿素含量都有先升后降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则先下降后上升;脯氨酸含量无明显变化。由此可知,短期低盐胁迫对小花山桃草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在长时间胁迫条件下当盐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小花山桃草生长受阻。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外来入侵植物小花山桃草抗逆性强的生理机制。(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7期)

小花山桃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花山桃草自然种群的表型特征是其对自然生境适应的结果,不同生境种群间表型特征的比较可为揭示其表型变异产生的原因及变异规律提供重要线索。本研究以分布于不同生境的5个小花山桃草自然种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16个表型性状的变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小花山桃草表型多样性较为丰富,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36.30%。表型分化系数在26.85%~96.98%之间,平均为73.03%,表明种群间变异是小花山桃草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不同性状对环境变化的反应不同,其中株高、茎粗、单株果数和比叶面积在种群内的差异不显着,而在种群间的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表型分化系数达82%以上;节间距、叶宽、主根长、分枝数、果长和果宽在种群间和种群内的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单果种子数和单果重在种群内和种群间的差异均不显着。株高、茎粗、叶长、叶宽、茎重、叶重、主根重和单株果数表现出一致的协变格局,生理功能性状之间的这种整合特性有助于小花山桃草适应多样的生境。聚类分析显示,5个种群可按生境条件的好坏分为两大类,进一步表明小花山桃草的表型特征受种群间环境条件(水、肥)强烈影响。绝大多数表型性状与生境因子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相关关系,但果实性状(包括果宽、单果重和单果种子数)与生境因子相关性低,进一步表明繁殖性状不易受环境条件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花山桃草论文参考文献

[1].郭启超.入侵植物小花山桃草功能性状变异规律[D].河南科技大学.2018

[2].刘龙昌,杜改改,司卫杰,王菲,罗海军.不同生境小花山桃草自然种群表型变异与协变[J].草业学报.2015

[3].王菲.水分和养分对小花山桃草形态特征和根系周转的影响[D].河南科技大学.2015

[4].刘龙昌,徐蕾,冯佩,董雷鸣,张媛媛.外来杂草小花山桃草种子休眠萌发特性[J].生态学报.2014

[5].刘龙昌,范伟杰,董雷鸣,玉山江·艾尼.入侵植物小花山桃草种群构件生物量结构及种子萌发特征[J].广西植物.2012

[6].黄萍,贾东坡,袁志良,梅世秀,叶永忠.外来杂草小花山桃草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

[7].黄萍,贾东坡,袁志良,梅世秀,叶永忠.外来杂草小花山桃草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C].河南省植物生理学会叁十周年庆典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

[8].芦站根.小花山桃草入侵河北衡水[J].杂草科学.2009

[9].黄萍,沈俊辉,顾东亚,吕明锦,叶永忠.小花山桃草营养器官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研究[J].植物研究.2009

[10].邰付菊,叶永忠,李会云.NaCl胁迫对小花山桃草生理特性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9

标签:;  ;  ;  ;  

小花山桃草论文-郭启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