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化硅论文-韩海峰,范大双,王涛,张大兵,尤慧艳

杂化硅论文-韩海峰,范大双,王涛,张大兵,尤慧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杂化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杂化硅基填料,手性色谱填料,液相色谱

杂化硅论文文献综述

韩海峰,范大双,王涛,张大兵,尤慧艳[1](2019)在《杂化硅基手性色谱填料的制备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2-二(叁乙氧基硅基)乙烷(BTEE)和3-氨丙基叁乙氧基硅烷(APTS)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一步共聚制备杂化硅基填料,并通过水热法进一步扩孔。通过SEM、BET、IR、ICP以及MCT等仪器对合成的填料进行物理表征。在合成的氨基杂化介孔填料上进行手性涂覆,研制出纤维素-叁(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修饰的杂化硅基手性色谱填料,对反式-二苯乙烯氧化物(TSO)、扁桃酸甲酯、黄烷酮、己唑醇等手性样品进行了分离,取得了良好的分离效果。(本文来源于《分析仪器》期刊2019年04期)

马嘉浩,邓祚主,展喜兵,张军营,程珏[2](2019)在《高折射率钛杂化硅树脂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非水解溶胶-凝胶法制备一系列高折射率透明钛杂化硅树脂,采用红外、核磁、拉曼光谱、MALDI-TOF(飞行时间质谱)等手段对其缩合反应、钛杂化硅树脂的分子结构和分子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钛元素以Si—O—Ti化学键形式成功引入到硅树脂主链中,在可见光区域不同钛含量的固化物显示较高透光率(>85%);随着TPT(钛酸四异丙酯)用量增加,杂化树脂的分子量增加,折射率从1.57增加到1.62,呈线性变化;硅树脂的缩合度由91%增加到96%,固化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也从42.5℃提高到54℃。(本文来源于《中国胶粘剂》期刊2019年02期)

韩迪,傅强[3](2017)在《通过点击化学制备基于POSS纳米粒子的杂化硅微球》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微球因其具有尺寸小,比表面积大以及较强的扩散能力引起了学术界以及工业界的关注,被广泛应用于复合材料,涂层,药物释放,分离等领域。我们利用尺寸约1纳米的多面体寡聚倍半硅氧烷(简称:POSS)作为硅源来构筑新一代杂化硅微球。在聚乙烯基吡咯烷酮作为乳化剂的甲醇溶液中,加入带有丙烯酸酯基团的POSS单体与多官能度的巯基交联剂,通过碱催化下的硫醇-烯烃迈克尔加成反应,可以快速得到单分散的新型杂化硅微球。这些杂化硅球具有极高的耐热性,即使在高温(800℃)进行煅烧,硅球的形貌依旧得到了保持。比表面积测试结果表明,煅烧后的硅球具有多孔结构。煅烧过后,杂化硅球的尺寸有所收缩,但是硅球内部的POSS纳米粒子的尺寸并没有变化。我们相信,这种由POSS作为构筑单元制备的新型杂化硅球的方法可以拓展到其他维度杂化硅材料的制备上,这些新型杂化硅材料在复合材料,药物释放,吸附分离以及催化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期刊2017-10-10)

任元林,张悦,谷叶童,曾倩[4](2017)在《含磷、氮杂化硅涂层聚丙烯腈织物的制备及阻燃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赋予聚丙烯腈(PAN)织物一定的阻燃性能,采用溶胶-凝胶技术,通过将植酸与尿素加入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前驱体的硅溶胶中形成一种硅-磷-氮协同涂层体系对PAN进行涂覆,经凝胶化获得阻燃聚丙烯腈织物(Si-P-N-PAN)。利用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及热重分析(TG)对织物结构及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不同织物的形貌进行分析。热重分析表明,Si-P-N-PAN的环化起始温度相较于PAN降低了20℃,表明植酸的引入可促进PAN的环化成炭。Si-P-N-PAN在800℃的残炭量高达55.94%,说明磷、氮、硅起到了很好的阻燃协同作用,提高了PAN织物的成炭性。涂层织物的SEM图表明,Si-P-N-PAN织物中纤维表面变得粗糙且被致密的涂层所覆盖,使织物在受热时起到很好的屏蔽作用,隔热、隔氧,使涂层织物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N:阻燃高分子材料》期刊2017-10-10)

张艳娜,孙金声,耿东士[5](2016)在《杂化硅防塌剂的合成与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既保持硅酸盐优良的防塌性能,又减轻或消除硅酸盐对钻井液体系流变性的影响,通过同步修饰法用C_2H_3OSiCl_3对二氧化硅进行表面修饰后,再与山梨醇进行杂化反应合成了杂化硅防塌剂,研究了杂化硅防塌剂与常用处理剂配制的钻井液体系的流变性和防塌性能。结果表明,二氧化硅表面修饰的适宜反应条件为:室温、pH=8、2 mol/L正硅酸乙酯、25%C_2H_3OSiCl_3、胶凝时间为2 h;杂化硅防塌剂具有有机/无机杂化结构。杂化硅防塌钻井液体系的流变性良好,抗温达150℃,阻缓压力传递的效果明显,防塌效果优于两性离子聚合物钻井液和聚丙烯酸钾钻井液体系。(本文来源于《油田化学》期刊2016年03期)

[6](2016)在《德国开发出新型有机无机杂化硅基光阳极》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亥姆霍兹柏林材料与能源中心Michael Lublow教授课题组日前首次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有机无机杂化的硅基光阳极(人工树叶)用于光解水产氧。该光阳极最大的特点在于在二氧化硅基底上覆盖着一层极薄(3~4纳米)的透明、耐酸性和高导电性的碳链有机保护层,且该保护层是在二氧(本文来源于《中国粉体工业》期刊2016年03期)

韩颖超[7](2016)在《含锆杂化硅树脂的制备与热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Si-O键的高键能,聚硅氧烷有着突出的耐热性能,硅树脂也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本文以纯硅树脂为基础,在主链中引入杂原子Zr,将Si-O键和Zr-O键以化学键合的方式结合进行耐热改性,以期达到更优异的热性能。结构决定性质,硅树脂的结构决定于不同硅烷单体的水解和缩合过程,因此对硅烷水解和缩合过程的研究可以指导树脂的合成过程。理论上可以推测不同结构硅烷的相对反应活性,本文采用近红外光谱(NIR)定量分析方法,较为全面地研究了甲基叁甲氧基硅烷、甲基叁乙氧基硅烷、苯基叁甲氧基硅烷和苯基叁乙氧基硅烷在不同酸度和温度条件下的水解规律,得到了四种硅烷的水解动力学参数。与相似反应条件下的文献数据相互佐证,证明NIR是一种便捷、准确、即时的研究硅烷-水-醇均相体系水解动力学和各组分浓度的新方法。根据硅烷的水解影响因素,选用适当结构的烷氧基硅烷和锆酸酯的水解共缩聚反应制备了含锆硅树脂(ZrSR)。在烷氧基硅烷和正丁醇锆的共水解过程中,酸度是控制水解速率最关键的因素。实验结果表明,pH为3是较优的酸度,可使各组分相对匀速水解,得到的硅树脂均匀透明,不发生明显的自聚现象而导致的树脂分相。制备了不同苯基和锆含量的甲基苯基锆硅树脂,并用红外光谱(IR)、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热重分析(TGA)和扫描电镜(SEM)等进行了表征。SEM形貌表明,固化后的ZrSR质地均匀,没有出现由于自聚产生的微相分离;XPS结果证明,制备的Zr/Si元素摩尔比与理论值基本一致;红外光谱表明,树脂中Si-O-Zr键和Zr-O-Zr键同时存在。结合变温红外光谱与TG分析,得到ZrSR结构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发现ZrSR失重主要分为叁个阶段:200-400℃是羟基间缩合和小分子脱除阶段;400-650℃是树脂侧基和部分主链的裂解;650-800℃是游离羟基脱苯阶段。得到了结构对ZrSR耐热性能的影响规律:随Zr含量增加,树脂失重速率降低,残重率不断升高,即耐热性提高。随着苯基含量的增加,树脂耐热性先升后降,在15%达到最佳,但是残炭率却在不断上升。对比结构相似的ZrSR和纯硅树脂可以发现,Zr原子的引入提高了硅树脂的耐热性。ZrSR的高温残炭率随苯基含量增加而明显较高的性能,有望于将其用作耐烧蚀材料的制备。本文研究了ZrSR本身的烧结性能和作为耐热填料加入硅橡胶基体后对其交联密度的影响。对比纯硅树脂和ZrSR高温裂解后的形貌可以发现,ZrSR烧结后内部结构依然保持致密均匀,而纯硅树脂内部裂解程度较高。ZrSR的EDS结果发现,树脂裂解后表层的锆含量大于内部。XRD结果表明,键合入主链的锆原子,在高温下逐渐转化为耐热性较高的四方氧化锆,其开始发生晶相转化的温度约为1000℃;相同条件下,纯硅树脂未生成耐热性较高的SiC晶相,说明锆元素在表层的富集对树脂内部结构起到保护作用,因此本文尝试了将ZrSR作为一种耐烧蚀填料。将制备的ZrSR加入硅橡胶基体进行了初步试验。混合体系的硫化曲线表明,ZiSR降低了硅橡胶硫化的最大扭矩和交联密度,这将会降低硅橡胶耐烧蚀性能。这可能是所制备的ZrSR含有大量羟基,与硅橡胶的相容性不足造成的。制备适当封端改性的ZrSR并应用于耐烧蚀材料的耐热填料,是本课题组下一步的工作内容。(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5-30)

周峰[8](2016)在《有机无机杂化硅材料负载手型铑催化剂制备及催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咪唑鎓盐型有机-无机杂化硅材料的优势在于制备简单,易于修饰。作为一种具有双功能特性的复合型载体,它本身在催化反应中具有相转移催化的作用,在参与多相催化反应中具有更加良好的效果。此外,该材料还具有较高的热力学稳定性,同时表面具有大量的羟基,便于催化剂的修饰与固载。而且羟基大多分布于材料的表面,基于这些特性制备出的固载型催化剂的活性位点分布更加广泛和均匀,这种材料具有开放的层状微观结构,有利于底物接近催化活性中心,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产物立体选择性。有序介孔有机硅材料(PMO)具有的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可控的孔径及排列有序的孔分布,较高的热力学和机械稳定性,PMO材料有其特定的性质如具有很高的疏水性,他们内在的有机硅的内表面上显着的促进有机官能团的变换。基于这两种材料各方面的优点,本文设计合成了两类负载型催化剂并对其各自的催化性能进行了探究。(1)合成了一种参杂了咪唑鎓盐有机-无机杂化硅材料作为载体固载了手性前驱体(Cp*RhTs-DPEN-PMO)得到一种非均相相催化剂,它们展示出了与均相催化剂相当的催化活性和对映体选择性。系统地研究了该催化剂在水相中用于催化芳香酮及其他类似酮不对称氢转移反应,在催化活性和立体选择性上都有与均相催化剂相当甚至更好的表现,更重要的是非均相催化剂在对α-卤代苯乙酮和苯偶先类化合物进行不对称氢转移时可以通过离心很方便的回收再利用,循环使用8次仍保持很好的催化活性和立体选择性。表现出其在催化合成中的广阔前景和潜在的应用价值。(2)合成了一种有序介孔有机硅材料PMO(1)作为载体固载了手性前驱体S/Olefin-Rh催化剂得到非均相催化剂S/Olefin-PMO(2),再络合金属铑催化剂得到S/Olefin-Rh-PMO(3)展示出了与均相催化剂相当的催化活性和对映体选择性。并且通过表征,证明了均相催化剂S/Olefin-Rh已经成功地固载到有序介孔有机硅材料PMO(1)上。更重要的是,更重要的是非均相催化剂S/Olefin-PMO(2)络合金属催化剂铑在对1,2-加成反应时可以通过离心很方便的回收再利用,重复实用8次以上,还能表现出优异的活性和对映体选择性,表现出其在催化合成中的广阔前景和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翟倩倩,严岑琪,赵士贵,周传健,周凯运[9](2014)在《含钛杂化硅树脂的制备与耐热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钛酸四正丁酯、甲基叁乙氧基硅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甲基苯基二甲氧基硅烷为原料,乙酰丙酮(acac)为螯合剂、盐酸为催化剂、乙醇为溶剂,利用溶胶-凝胶法、控制n(Ti)∶n(Si)=0.1~0.5,50℃水解温度下制备了含钛硅树脂,钛的引入使得杂化硅树脂在不使用催化剂和室温固化剂的情况下,140℃3d实现固化。通过涂层外观分析、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变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含Si—O—Ti共价键的杂化硅树脂;当n(acac)/n(Ti)=0.3时,含钛硅树脂预聚物的储存稳定性较好;R/(Si+Ti)≥1.36时,能制备表面光滑的硅树脂;含钛杂化硅树脂具有较好的耐热性且其热性能随钛含量的增大而提高。(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4年21期)

杨磊,董幼青[10](2014)在《饱和Keggin型无机-有机杂化硅钨酸盐的合成及晶体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2′-联吡啶、H4SiW12O40·nH2O和MCl2(M=Ni,Zn)为原料,通过水法合成了两种饱和Keggin型有机-无机复合物[M(C10H8N2)2H2O]2SiW12O40·4H2O(M=Ni,Zn),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两种晶体具有相似结构,均属叁斜晶系,P-1空间群,其结构是由1个饱和Keggin结构阴离子[SiW12O40]4-单元两端通过W-O-M-O-W桥联2个M(C10H8N2)2H2O基团构成。(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4年S1期)

杂化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非水解溶胶-凝胶法制备一系列高折射率透明钛杂化硅树脂,采用红外、核磁、拉曼光谱、MALDI-TOF(飞行时间质谱)等手段对其缩合反应、钛杂化硅树脂的分子结构和分子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钛元素以Si—O—Ti化学键形式成功引入到硅树脂主链中,在可见光区域不同钛含量的固化物显示较高透光率(>85%);随着TPT(钛酸四异丙酯)用量增加,杂化树脂的分子量增加,折射率从1.57增加到1.62,呈线性变化;硅树脂的缩合度由91%增加到96%,固化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也从42.5℃提高到54℃。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杂化硅论文参考文献

[1].韩海峰,范大双,王涛,张大兵,尤慧艳.杂化硅基手性色谱填料的制备及表征[J].分析仪器.2019

[2].马嘉浩,邓祚主,展喜兵,张军营,程珏.高折射率钛杂化硅树脂制备及性能研究[J].中国胶粘剂.2019

[3].韩迪,傅强.通过点击化学制备基于POSS纳米粒子的杂化硅微球[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2017

[4].任元林,张悦,谷叶童,曾倩.含磷、氮杂化硅涂层聚丙烯腈织物的制备及阻燃性能[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N:阻燃高分子材料.2017

[5].张艳娜,孙金声,耿东士.杂化硅防塌剂的合成与性能评价[J].油田化学.2016

[6]..德国开发出新型有机无机杂化硅基光阳极[J].中国粉体工业.2016

[7].韩颖超.含锆杂化硅树脂的制备与热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6

[8].周峰.有机无机杂化硅材料负载手型铑催化剂制备及催化活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9].翟倩倩,严岑琪,赵士贵,周传健,周凯运.含钛杂化硅树脂的制备与耐热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14

[10].杨磊,董幼青.饱和Keggin型无机-有机杂化硅钨酸盐的合成及晶体结构[J].材料导报.2014

标签:;  ;  ;  

杂化硅论文-韩海峰,范大双,王涛,张大兵,尤慧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