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南宋杂事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浙派诗人群体,叙事策略,《南宋杂事诗》,厉鹗
南宋杂事诗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恒[1](2019)在《论清代中叶浙派诗人群体的叙事策略——以《南宋杂事诗》唱和为核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浙派诗群发展到清代中期,其所面对的政治和文化生态与清代初年已有很大不同。这一时期,政治高压更为严重,文字狱案盛行,清代几次大的文字狱案几乎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士人动辄以文字得祸。面对这样的政治和文化生态,士人创作和治学时"斑斑显言"无疑要冒巨大的风险。但是,以不求仕进且与王朝持"离立"心态的浙派诗人,心中幽绪总得抒发,故国深衷还需排遣,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将其创作、治学的关注点投射向两宋尤其是南宋时代,曲折、隐晦地表达其胸臆,形成一种"隔代同声"的叙事策略。在诸多涉宋创作与撰着中,《南宋杂事诗》在这类撰着中具有示范效应和典型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品瑶[2](2019)在《《南宋杂事诗》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宋杂事诗》是清代沈嘉辙、吴焯、陈芝光、符曾、赵昱、厉鹗、赵信七人共同创作的以南宋都城临安为主题的七绝联章体咏史专集。该书创作于雍正元年至雍正二年,以补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和《西湖游览志余》为创作的直接目的,以稗官野史、笔记小说为主要的取用库藏,以诗歌加引文的形式记录在临安发生的大小事件,网罗一代故实,内容驳杂,巨细不捐。此书可以视为诗歌化的历史或是诗歌化的方志,有丰富的史学价值、文献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但是诗歌毕竟不同于历史,以南宋临安为描写对象,是清代中前期文字狱阴影下几位作者有意识的选择,包含着深刻的情感内蕴。抛开其“饾饤”的表象,与作者对话,透过清人的眼睛观察古老的南宋都城,既可以帮助我们还原清人眼中的临安,又可以借助他们眼中的临安,探讨清代政治高压下浙派诗人的心理困境。另外,《南宋杂事诗》在浙派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论在内容、结构方面还是字法、句法等方面均有可圈点之处。本论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结合《南宋杂事诗》的创作时间,分析《南宋杂事诗》创作时浙江的地域环境和政治文化背景。从浙江文人与满清统治者的关系入手,结合浙江的经济发展情况、文字狱对浙江士子的打击、清代浙江的藏书文化、学术风尚以及自然环境几个方面阐释《南宋杂事诗》的创作基础和产生原因。另外,在关注清代浙地社会背景的同时,反观《南宋杂事诗》中的创作内容,建立清代杭州与《南宋杂事诗》内容上的关联,深入《南宋杂事诗》创作群体所生活的时代,从宏观的角度来理解《南宋杂事诗》的创作动因。第二章:从抒情的角度来分析《南宋杂事诗》,论述《南宋杂事诗》的情感书写层次与内涵。本章共分为四节:第一,分析《南宋杂事诗》中的宫廷情结。宫廷是王朝的象征,在《南宋杂事诗》中具有特殊性,从宫廷日常生活与王朝的对外关系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第二,整合《南宋杂事诗》中的人物群像,分别选取描述较多且具有代表性的帝王形象、忠臣奸佞形象、遗民和隐士形象、文人形象、女子形象几个方面,分析作者在塑造人物时流露出的不同情感。第叁,从景物入手分析作者情感。在《南宋杂事诗》描写的故景故物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故国之思,从佛禅景物中可以看出作者的避世之心。另外,《南宋杂事诗》中也多写凄清之景,寄托了作者的愁绪,也与浙派“清”的创作理论相契合。最后,从市民生活层面入手,分析作者的情感。对于临安的市民生活,作者一方面对享乐之风充满愤懑无奈,另一方面又感于故国繁华对故国生活充满了向往,同时注意政令对市民生活的影响。从这四个层面入手,借助作者的眼睛看南宋时期的临安,能够更深入的理解作者的创作情感。第叁章:作为以书本为诗材的咏史纪事诗,《南宋杂事诗》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互文性。此章转变视角,从叙事层面分析《南宋杂事诗》内容的互文性,从叁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从文本生成的角度来论析《南宋杂事诗》内容的互文性,其诗歌吸取江西诗派“夺胎换骨”的创作方法,无论是隶事用典还是对史料的吸收加工都体现出互文性特征。第二,分析《南宋杂事诗》中对互文性内容的处理方式。第叁,探讨《南宋杂事诗》中互文性内容的价值与意义。第四章:探究《南宋杂事诗》的艺术特征,从六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结合《南宋杂事诗》对百咏组诗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以及组诗的排序结构探究《南宋杂事诗》的结构特征。第二,结合赵殿成的题辞,分析《南宋杂事诗》对宫词和竹枝词的借鉴吸收与创新。第叁,《南宋杂事诗》具有鲜明的宋诗化倾向但是亦能兼具唐音,通过对《南宋杂事诗》中的宋调和唐音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几位作者的创作手法和艺术倾向。第四,对其字法、句法和修辞进行论述。第五,反思《南宋杂事诗》内容和创作手法上不足,对《南宋杂事诗》进行客观的评价。最后,分析《南宋杂事诗》与浙派的关系,探究《南宋杂事诗》对浙派发展的作用和在浙派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9)
崔宣萱[3](2019)在《论《南宋杂事诗》的诗学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宋杂事诗》由清乾隆年间厉鹗、沈嘉辙等七人合撰,记载了南宋杭州一地的掌故轶闻,其诗后援引大量史料加以注释,因事系诗,以史为诗,无所不包,兼具史料意义与文学趣味,相当于一部诗歌体裁的南宋史书。与同为厉鹗所编的《宋诗纪事》相比,"杂事诗"这一体例虽都以纪事为主,以人系作品,以作品系事件,但"杂事诗"在具备史料价值外,又以具体的诗歌创作来记述南宋一代的生活,渗透着创作者本人的主观情感与思想旨趣,是"纪事"观念向诗歌领域拓展的别样成果。(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03期)
邱睿[4](2009)在《别裁诗史补心史——论清代雍乾咏史诗集《南宋杂事诗》、《明史杂咏》》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宋杂事诗》和《明史杂咏》是清代雍乾时期两部重要的咏史诗专集,其体例亦史亦诗,在诗歌之后详列史料来源。这种手法出于创作群体"补史"的动机,除了补阙前史,有资考证外,还力图在稗官野史的民间表达中建立自己的史识态度,着力补前朝遗逸节士和乡邦风物之史,含蓄地表达故国之思等心曲。在艺术特色上,"饾饤"的浙派风格含有文字狱阴影下寻求保护色的因素。(本文来源于《浙江学刊》期刊2009年04期)
高荆梅[5](2009)在《《南宋杂事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宋杂事诗》是一部咏史诗专集,七卷,清沈嘉辙、吴焯、陈芝光、符曾、赵昱、厉鹗、赵信七人同撰。每人作七言绝句一百首,其中符曾作了一百零一首,共计七百零一首。《南宋杂事诗》最常见的本子是嘉善刘子端手录、武林芹香斋摹镌本、同治十一年淮南书局刊和道光九年扶荔山房刊本,一九八七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点校本。《南宋杂事诗》是为了补明田汝耕《西湖游览志》、《西湖游览志馀》而作。作者用诗加小注的形式以展示南宋一百馀年间杭州风貌。该书取材十分广泛,徵引书籍近千种,每首诗后以小注补充其不足,几乎可以说,南宋时期发生在杭州的大小事件,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反映,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南宋史实类书,对南宋历史的研究很有意义。《南宋杂事诗》既是一部反映南宋杭州史事的咏史诗集,又因其徵引文献丰富,几近千种,不少引书已经散佚,所以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遗憾的是学术界并没有充分关注和利用注文所提供的丰富资讯或相关文献。另外,一些易见的书,也有版本的不同,因而它还有助于校勘古籍。文章上编为《南宋杂事诗》考论,由挖掘文本及注文中的有关材料切入,将对作者进行考证,对叁个版本系统进行比较研究,对创作宗旨及内容、创作艺术及特点进行论析;下编为《南宋杂事诗》覆案,是通过对文本的覆案,进行微观研究。上编第一章引言部分对本论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以及本文的结构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章属于文献考证部分,主要是利用现存的一些史料进行作者考证。第叁章也属于考证部分,是对叁种版本系统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各自的特点,并找出文本上的差异。第四章是创作宗旨及内容论析,总结归纳《南宋杂事诗》的创作宗旨和思想内容,剖析作者的创作心态,对其所反映的社会状况略作探讨。第五章是创作艺术及特点论析,通过对文本的研究,总结概括其创作艺术以及显示出的诗歌特点,并进行论析。下编共分七章,每一卷诗为一章,通过对文本的覆案,凡遇到引文与原文不同者,则在诗后加按语以注明,并引录原文于后,以便对照,古人引书很少注出处,更不会注明卷数、篇名,《南宋杂事诗》引书浩繁,而大量的引文都只出书名,但不注卷数或小篇名,因此,下编在对引文进行覆案的同时,在按语中还标明引文的具体卷数或小篇名,以便读者稽核。《南宋杂事诗》引书近千种,其中有些书现在已佚或很难见到,下编还将对部分引书的内容和版本流传情况作以简要介绍,同样加按语附于每首诗之后。《南宋杂事诗》在文学、文献学、史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我们对它应该重新认识,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严迪昌[6](2000)在《谁翻旧事作新闻──杭州小山堂赵氏的“旷亭”情结与《南宋杂事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通过对杭州小山堂赵氏之“旷亭”情结,以及异代“梦粱”的群体性选择形态《南宋杂事诗》的个案研究,藉以审视清代“盛世”文网酷密之际士人的生态与心态,从而为辨识与评价特定历史时空间诸如“浙派”诗以至类似群体提供参照。(本文来源于《文学遗产》期刊2000年06期)
南宋杂事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南宋杂事诗》是清代沈嘉辙、吴焯、陈芝光、符曾、赵昱、厉鹗、赵信七人共同创作的以南宋都城临安为主题的七绝联章体咏史专集。该书创作于雍正元年至雍正二年,以补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和《西湖游览志余》为创作的直接目的,以稗官野史、笔记小说为主要的取用库藏,以诗歌加引文的形式记录在临安发生的大小事件,网罗一代故实,内容驳杂,巨细不捐。此书可以视为诗歌化的历史或是诗歌化的方志,有丰富的史学价值、文献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但是诗歌毕竟不同于历史,以南宋临安为描写对象,是清代中前期文字狱阴影下几位作者有意识的选择,包含着深刻的情感内蕴。抛开其“饾饤”的表象,与作者对话,透过清人的眼睛观察古老的南宋都城,既可以帮助我们还原清人眼中的临安,又可以借助他们眼中的临安,探讨清代政治高压下浙派诗人的心理困境。另外,《南宋杂事诗》在浙派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论在内容、结构方面还是字法、句法等方面均有可圈点之处。本论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结合《南宋杂事诗》的创作时间,分析《南宋杂事诗》创作时浙江的地域环境和政治文化背景。从浙江文人与满清统治者的关系入手,结合浙江的经济发展情况、文字狱对浙江士子的打击、清代浙江的藏书文化、学术风尚以及自然环境几个方面阐释《南宋杂事诗》的创作基础和产生原因。另外,在关注清代浙地社会背景的同时,反观《南宋杂事诗》中的创作内容,建立清代杭州与《南宋杂事诗》内容上的关联,深入《南宋杂事诗》创作群体所生活的时代,从宏观的角度来理解《南宋杂事诗》的创作动因。第二章:从抒情的角度来分析《南宋杂事诗》,论述《南宋杂事诗》的情感书写层次与内涵。本章共分为四节:第一,分析《南宋杂事诗》中的宫廷情结。宫廷是王朝的象征,在《南宋杂事诗》中具有特殊性,从宫廷日常生活与王朝的对外关系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第二,整合《南宋杂事诗》中的人物群像,分别选取描述较多且具有代表性的帝王形象、忠臣奸佞形象、遗民和隐士形象、文人形象、女子形象几个方面,分析作者在塑造人物时流露出的不同情感。第叁,从景物入手分析作者情感。在《南宋杂事诗》描写的故景故物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故国之思,从佛禅景物中可以看出作者的避世之心。另外,《南宋杂事诗》中也多写凄清之景,寄托了作者的愁绪,也与浙派“清”的创作理论相契合。最后,从市民生活层面入手,分析作者的情感。对于临安的市民生活,作者一方面对享乐之风充满愤懑无奈,另一方面又感于故国繁华对故国生活充满了向往,同时注意政令对市民生活的影响。从这四个层面入手,借助作者的眼睛看南宋时期的临安,能够更深入的理解作者的创作情感。第叁章:作为以书本为诗材的咏史纪事诗,《南宋杂事诗》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互文性。此章转变视角,从叙事层面分析《南宋杂事诗》内容的互文性,从叁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从文本生成的角度来论析《南宋杂事诗》内容的互文性,其诗歌吸取江西诗派“夺胎换骨”的创作方法,无论是隶事用典还是对史料的吸收加工都体现出互文性特征。第二,分析《南宋杂事诗》中对互文性内容的处理方式。第叁,探讨《南宋杂事诗》中互文性内容的价值与意义。第四章:探究《南宋杂事诗》的艺术特征,从六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结合《南宋杂事诗》对百咏组诗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以及组诗的排序结构探究《南宋杂事诗》的结构特征。第二,结合赵殿成的题辞,分析《南宋杂事诗》对宫词和竹枝词的借鉴吸收与创新。第叁,《南宋杂事诗》具有鲜明的宋诗化倾向但是亦能兼具唐音,通过对《南宋杂事诗》中的宋调和唐音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几位作者的创作手法和艺术倾向。第四,对其字法、句法和修辞进行论述。第五,反思《南宋杂事诗》内容和创作手法上不足,对《南宋杂事诗》进行客观的评价。最后,分析《南宋杂事诗》与浙派的关系,探究《南宋杂事诗》对浙派发展的作用和在浙派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南宋杂事诗论文参考文献
[1].王小恒.论清代中叶浙派诗人群体的叙事策略——以《南宋杂事诗》唱和为核心[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张品瑶.《南宋杂事诗》文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3].崔宣萱.论《南宋杂事诗》的诗学价值[J].北方文学.2019
[4].邱睿.别裁诗史补心史——论清代雍乾咏史诗集《南宋杂事诗》、《明史杂咏》[J].浙江学刊.2009
[5].高荆梅.《南宋杂事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6].严迪昌.谁翻旧事作新闻──杭州小山堂赵氏的“旷亭”情结与《南宋杂事诗》[J].文学遗产.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