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国际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国际主义,例外主义,社会性成长,全球治理
新国际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郭树勇[1](2017)在《新国际主义想象:实现中国软实力升级换代》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国际主义要求中国在全球治理上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要将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相结合,引导中国实现大国社会性成长,谨防陷入大国物质主义的陷阱。积极建设必要的国际性协商平台,向国际社会提供全球治理公共物品的理念和制度,在共同利益、共同命运和共同责任的驱使下,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形成治理全球性问题的国际统一战线。(本文来源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于海青[2](2015)在《西欧共产党的“新国际主义”观及其当代实践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国际主义"确立了西欧共产党国际联合的基本原则,但其当代实践却一直矛盾分歧不断,争论的关键是如何建立国际联合,实质是共产党内部"改革"与"保守"力量间理论观点的冲突和对立,问题的化解之道在于坚持"新国际主义"的党际关系准则,但在实践中的落实仍然面临很大困难和挑战。(本文来源于《科学社会主义》期刊2015年03期)
郭树勇[3](2014)在《中国梦、世界梦与新国际主义——关于中国梦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不能自我实现,也不是孤立实现,需要内外统筹。相对于中国梦而言,"世界梦"有叁种解读。第一种是世界梦包含于中国梦之中;第二种是中国梦与世界梦是相提并论的关系;第叁种是中国梦与各国的梦想共同构成了世界梦。本文认为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历史起点不同;中国梦与世界梦内容有交叉;中国梦与世界梦对接的主要桥梁是和平发展的道路与国际主义的精神。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既是中国梦的形态组成,又是它的实现手段。爱国主义是中国梦的出发点,而国际主义则是中国梦的条件;国际主义发源于爱国主义却又指引爱国主义。在以往历史中,中国人民积累了诸如融入世界体系、坚持和平发展、注重合法性战争等宝贵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则需要赋以新国际主义的面貌以及新世界主义的眼光。中国梦的实现具有世界历史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国际观察》期刊2014年03期)
李厥云[4](2014)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写作——论石黑一雄的新国际主义文化理念》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以来,移民文学开始盛行并逐渐成为主要的主流文学话语之一。石黑一雄、奈保尔和拉什迪等当代移民作家描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形态,揭示了当代移民群体的身份困惑与尴尬。而石黑一雄时时刻刻倍受压抑的文化身份贯穿着他的整个创作历程,通过文学之笔由近及远影响着不同文化与种族的千百万天涯沦落人,并努力思索着解决文化身份困境的良方。(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孙大伟[5](2013)在《新国际主义语境下的当代中非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非洲的国际地位逐步提高,国际社会对非洲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然而,随着中非关系的不断升温,一些西方国家在加紧向非洲渗透的同时面对日益升温的中非友好合作关系更是嫉羡不已,甚至横加指责,企图影响和破坏中非友好交往的大好局面。一些欧美媒体和组织一面老调重唱“中国威胁论”,一面炮制所谓“中国在非洲推行‘新殖民主义’”,其真实的目的是想阻挠中非新时期全面的新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进程,维护其在非洲的既得利益。随着中国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中国也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并承担起越来越多地国际责任。当今的非洲大陆更是意识到自身的落后正寻求以集体的力量推动一体化进程,并努力致力于实现非洲大陆的和平稳定与发展。迎合非洲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迫切要求,中国必须运用新国际主义的思维和理念发展对非关系,以实现中非双方的互利共赢。文章第一部分追溯了国际主义外交理念的理论渊源,指明了新国际主义是和平与发展时代条件下的国际主义,是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寻求国际合作与共赢的有别于战争与革命时代的新的条件下的国际主义。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运用新国际主义理念研究中非关系的背景和必要性,指出近些年一些西方国家不断抛出“新殖民主义”和“中国威胁论”等妖魔化言论,给当下进一步深化中非全面友好合作关系带来阻碍,进而指出新国际主义是研究中非关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叁部分列举了近年来中非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和军事安全等领域开展的一系列外交实践,中非间的这些交往都是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达成的,并且对双方都是有利的。第四部分水到渠成,在否定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基础上同时点明中非关系是“新国际主义”理念下的友好合作与共赢的关系,进而从非洲人民眼中的中非关系这个侧面进一步佐证了中非间的全面友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该部分在整篇文章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五部分分析了当前中非关系发展面临的挑战并就进一步深化中非友好关系提出几个具体建议。(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8)
马玉阶[6](2012)在《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中的新国际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下的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发展为全球资本主义。探索资本全球化时代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现实路径,需要我们立足中国,胸怀"天下",以世界历史理论的视野,深刻反思现实,处理好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天下主义与国际主义之间的关系,形成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新国际主义"发展理念和外交方略,以维护世界和平,谋求人类共同发展,促使世界历史向纵深发展。(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叶险明[7](2012)在《关于“新国际主义”的方法论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应确立的"新国际主义"有四个相互联系方面的特征:不是简单地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口号打出去,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内在的价值诉求;不以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实现作为直接目标,而注重加强同健康的、开放的、理性的民族主义的联盟,把其关照点集中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多样性和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斗争上,创造有利于和谐世界产生的因素、条件和关系;在国际社会生活中坚持和贯彻意识形态可超越性与不可超越性的辩证法,避免不必要的意识形态的争论,求同存异;以推动"全球问题"的解决为己任。为了从学理上搞清楚这方面问题,就必须从方法论层面上对民族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的关系、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国际主义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国际主义与社会制度的关系加以批判性的反思。(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研究》期刊2012年12期)
徐燕[8](2010)在《赫鲁晓夫时期的新国际主义转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赫鲁晓夫时期,前苏联的对内、对外政策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在许多方面脱离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向一种新的形式转变,显示出了向新国际主义转化的取向。在理论和实践上,赫鲁晓夫都取得了向新国际主义转向的部分成就,但是由于时代条件和客观环境限制,成果有限。虽然前苏联已经解体,但对其历史轨迹的研究,尤其是转折性变化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从中发现更多寻找历史规律的线索。(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新理论版)》期刊2010年04期)
苏伟,阿莱士·法奎森,楚丝·马丁内斯,瓦斯弗·科图,尼尔·莫贺兰德[9](2008)在《新国际主义——2004年Frieze论坛论题之一(节选)》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内容:新的国际艺术中心飞速发展,这使得文化更加具有多样性还是引发了新的国际性观念?话语如何跟上信息的脚步?(本文来源于《当代艺术与投资》期刊2008年12期)
时殷弘[10](2008)在《中国对外战略思想中的“新国际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种可称为"新国际主义"的新成分早已被添入了中国领导人的意识形态系统,那是在全球化和中国日益卷入世界体系的大背景下浮现和发展的。这种"新国际主义"的主要特征,在于较迅速地增长的一些特定的诚信——一般相信多边合作、相信国际组织和国际体制、相信跨国的非政治交往。(本文来源于《中国与世界观察(2008年第3、4期合刊 总第12、13期)》期刊2008-12-01)
新国际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国际主义"确立了西欧共产党国际联合的基本原则,但其当代实践却一直矛盾分歧不断,争论的关键是如何建立国际联合,实质是共产党内部"改革"与"保守"力量间理论观点的冲突和对立,问题的化解之道在于坚持"新国际主义"的党际关系准则,但在实践中的落实仍然面临很大困难和挑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国际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郭树勇.新国际主义想象:实现中国软实力升级换代[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
[2].于海青.西欧共产党的“新国际主义”观及其当代实践困境[J].科学社会主义.2015
[3].郭树勇.中国梦、世界梦与新国际主义——关于中国梦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J].国际观察.2014
[4].李厥云.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写作——论石黑一雄的新国际主义文化理念[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
[5].孙大伟.新国际主义语境下的当代中非关系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3
[6].马玉阶.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中的新国际主义[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7].叶险明.关于“新国际主义”的方法论辨析[J].教学与研究.2012
[8].徐燕.赫鲁晓夫时期的新国际主义转向研究[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
[9].苏伟,阿莱士·法奎森,楚丝·马丁内斯,瓦斯弗·科图,尼尔·莫贺兰德.新国际主义——2004年Frieze论坛论题之一(节选)[J].当代艺术与投资.2008
[10].时殷弘.中国对外战略思想中的“新国际主义”[C].中国与世界观察(2008年第3、4期合刊总第12、13期).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