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共混聚酰亚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酰亚胺,聚丙烯腈,黑色薄膜,相分离
共混聚酰亚胺论文文献综述
祖梦祎,柯颖,齐胜利,杨汇川,田国峰[1](2018)在《聚酰亚胺/聚丙烯腈共混黑膜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共混的方法制备聚酰胺酸/聚丙烯腈(PAA/PAN)共混溶液.其中2种PAA溶液分别由二酐(3,3′,4,4′-联苯二酐(BPDA)与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和二胺(对苯二胺(PDA)与4,4′-二氨基二苯醚(ODA))均聚或共聚而得,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PAN溶于DMAc中制成溶液后与PAA溶液混合,涂膜后热处理制得聚酰亚胺(PI)/PAN共混薄膜.分析了PAA和PAN在热处理过程中的变化,以及PAN的加入量对共混薄膜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热处理过程中,PAA完成了亚胺化成为PI,而PAN完成了预氧化,形成了稳定的梯形结构,制备出具有良好力学性能、黑色、不透光的薄膜,但是随着PAN含量的增加,体系发生明显的相分离,薄膜力学性能有所下降,(BPDA/PDA/ODA)PI中加入10%的PAN和(PMDA/ODA)PI中加入20%的PAN时能获得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黑色、低透光率的薄膜.(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徐博,陈妍慧,茹煊赫,雷星锋,张秋禹[2](2018)在《球磨共混制备优异抗原子氧性能的氧化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薄膜》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简单的机械共混(球磨共混)和高温压制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良好抗原子氧(AO)性能的氧化石墨烯/聚酰亚胺(GO/PI)复合薄膜。微量(0.5wt%)GO的引入可使GO/PI复合薄膜的抗AO性能提高17.9%。同时,含0.5wt%GO的GO/PI复合薄膜也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能和力学性能。热重分析表明,含0.5wt%GO的GO/PI复合薄膜在质量损失为5%时的温度(Td5)为519.4℃,比纯PI薄膜高14.7℃;拉伸强度为111.9 MPa,杨氏模量为2.1GPa,与纯PI薄膜相比,分别提高了4.3 MPa和0.1GPa。与传统的原位聚合法相比,机械共混-高温压制的方式更易于操作和控制,使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GO/PI复合薄膜的大规模量产成为可能。(本文来源于《复合材料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陶应勇,张虚略,胡朝霞,张晶晶,耿慧[3](2016)在《侧链型含氟磺化聚醚砜/磺化聚酰亚胺共混质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一类侧链型含氟磺化聚醚砜(s SPFES)与磺化聚酰亚胺(SPI)共混质子交换膜(s SPFES/SPI),研究了其吸水率、尺寸变化、质子电导率及稳定性等性能.结果表明,2种磺化聚合物以叁乙胺盐型溶液共混及铸膜时相容性良好,制备的s SPFES/SPI共混质子交换膜结构均一,透明结实,离子交换容量为1.76~1.88 mmol/g.s SPFES/SPI共混质子交换膜表现出横向低于纵向的各向异性尺寸变化特性,在60℃水中横向尺寸变化率低于10%,经140℃加压水处理24 h后仍能保持较好的机械强度,质量损失低于6.1%.当温度高于50℃时,完全水合状态下的s SPFES/SPI共混质子交换膜的质子电导率均达到0.1 S/cm.(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徐林,王洁,俞娟,王晓东,黄培[4](2016)在《共聚共混改性聚酰亚胺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善传统均苯四甲酸酐(PMDA)–4,4′-二胺基二苯醚(ODA)型聚酰亚胺(PI)的摩擦性能,分别以共聚和共混两种方式,引入柔性二胺单体芳香杂环二胺(DAMI),从分子结构制备不同ODA/DAMI物质的量之比的共聚和共混改性PI。并用摩擦磨损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万能试验机以及X射线衍射仪等分析共聚和共混改性PI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当ODA/DAMI物质的量之比分别为3∶1和5∶1时,共聚和共混改性PI具有最优的综合摩擦磨损性能,摩擦系数分别为0.273和0.280,磨损率分别为9.28×10–14,11.2×10–14 m3/(N·m)。共聚改性PI的摩擦系数随摩擦时间的增加变化比较稳定,其在兼顾磨损率和摩擦系数方面比共混改性PI更具优势。共聚和共混法改性PI磨损机理相似,主要为粘着磨损、磨粒磨损和疲劳磨损。随DAMI含量增加,两种改性PI的拉伸强度、拉伸弹性模量和玻璃化转变温度均呈下降趋势,当DAMI含量较高时,两种改性PI结晶取向增加,磨损率急剧升高。(本文来源于《工程塑料应用》期刊2016年03期)
何敏[5](2015)在《聚酰亚胺/聚丙烯腈共混预氧化纤维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制备一种共混纤维,同时探索一种兼容聚酰亚胺(PI)和聚丙烯腈(PAN)特性的纺丝工艺。这种聚酰亚胺/聚丙烯腈(PI/PAN)共混纤维既能直接作为高性能纤维使用又可以用来制备碳纤维。采用机械共混的方法制备PAA/PAN共混纺丝原液。其中PAA溶液为BPDA/p-PDA/ODA (BPO)叁元共聚体系。通过相差显微镜对PAA/PAN体系的相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AA/PAN共混体系相容性良好。采用湿法纺丝制备PI纤维、PAN纤维、PI/PAN纤维。通过FT-IR、2D-WAXD、DSC、DMA、SEM和纤维电子强力仪对纤维的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时间对PI纤维、PAN纤维、PI/PAN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P1纤维,酰亚胺化程度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纤维的取向度、侧向有序度以及力学性能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热处理时间为3min时力学性能最好,为1082MPa。对于PAN纤维,预氧化程度随热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纤维的力学性能呈先提高再降低的趋势。对于PI/PAN纤维,酰亚胺化程度和预氧化程度同纯体系变化规律一致,且同等条件下较PI和PAN纯体系有所提高。热处理10min的PI/PAN纤维,力学性能最好,可达1151MPa。共混体系中,PI组分对力学性能的贡献更大。本文同时研究了质量比对PI/PAN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分别制备了PAN含量为23%、33%、43%的PI/PAN纤维。结果表明,随着PAN含量的增多,亚胺化程度与子午线方向取向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预氧化程度逐渐降低,赤道方向取向度逐渐升高。PAN含量为23%时,力学性能最好,且PI/PAN体系相容性良好。(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5-05-26)
张宇[6](2014)在《一种含苯并咪唑结构聚酰亚胺模塑粉的制备及共混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酰亚胺(PI)因其拥有高热稳定性,而在微电子工业中具有独特的魅力,他拥有高玻璃化转变温度(Tg)、低介电常数、高电阻率、高击穿电场、耐溶剂、耐辐射性、易于加工等优秀的性能。聚酰亚胺模塑粉主要用于模压成型制备模压零件。由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耐热性、耐腐蚀性、绝缘性等,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其制品广泛应用于机械、化工、电气、核电工业、航天器等领域的耐高温零件以及印制电路材料等。然而大多数具有环状结构的聚酰亚胺不溶、不熔,模压成型条件高,模压制品的韧性差,使其应用范围受到了限制。因此对聚酰亚胺进行共混改性,对改善模压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聚醚醚酮(PEEK)采用4,4’-二氟苯酮、对苯二酚和碳酸钾或碳酸钠为原料,以苯酚为溶剂缩聚而成。聚醚醚酮树脂简称PEEK,是一种半结晶性树脂,具有耐高温、自润滑、高机械强度和容易加工等特点,是一种性能优异的特种工程塑料。虽然聚醚醚酮拥有比较高的热分解起始温度(约达到500℃以上)但是由于其玻璃化转变温度较低(143℃),所以当温度达到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时,树脂的模量就会大幅度的降低,影响使用。所以考虑将PEEK与PI共混,期望可以改善PI的加工性能和PEEK的热性能,并且两种材料的优良性能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本文使用2-(3-氨基苯基)-5-氨基苯并咪唑与3,3’,4,4’-二苯醚四甲酸二酐,通过无规共聚反应,得到的一种PI,通过热分析证明了所合成的PI树脂具有较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350℃)。具有良好的耐热分解性能,但是熔融黏度较高,不易于加工成型。设计让这种热性能优异的PI与PEEK共混,对PEEK树脂的耐热性能进行改性,并且PEEK具有良好的熔融黏度,易于加工,这一点也能对这种PI的流变性能进行改性。将两种树脂用双螺杆熔融挤出共混,并且用注射的方法得到几种不同组分的共混树脂作为测试样品。对这种共混树脂进行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测试和(DMA),表明两种树脂非相容体系,热重分析(TGA)说明虽然PEEK的热分解温度稍有下降,但是仍然具有非常优异的耐热分解性能。在与PEEK共混前,PI模塑粉不易于制成样片与样条,共混后熔融流动性有所提高,可以达到注射成型的要求。说明共混改进了PI的机械加工性能。同时,PEEK和PI的热性能都没有明显降低。说明共混树脂确实对改性单一树脂的性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6-01)
孙飞,孙旭阳,齐胜利,田国峰,武德珍[7](2014)在《BPDA/ODA和PMDA/ODA共混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4,4′-二氨基二苯醚(BPDA/ODA)和1,2,4,5-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ODA聚酰胺酸共混的方法制备了聚酰亚胺(PI)薄膜,研究了共混体系中共混比对薄膜的力学性能、动态力学性能、介电性能等的影响。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动态力学分析仪和阻抗分析仪研究了其力学性能、热性能和电性能与共混比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这种共混PI薄膜可以保持良好的力学性能,特别是当选择了合适的共混比例时,PI薄膜的断裂伸长率会得到明显的提高,同时仍然保持其良好的耐热性能,介电损耗陡升温度在250℃以上,有望在240级以上漆包线的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塑料》期刊2014年01期)
唐柏青[8](2013)在《原位共混法制备聚酰亚胺/聚丙烯腈复合纤维及其结构与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原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聚酰亚胺/聚丙烯腈复合纤维,其中聚酰亚胺的合成是先合成聚酰胺酸前聚体,然后加入脱水剂制成部分亚胺化的聚酰亚胺,以此为纺丝溶液制备出初生复合纤维最后再经过热亚胺化使之成为聚酰亚胺/聚丙烯腈复合纤维。研究了原位共混的方法对复合纤维的均匀性及聚丙烯腈含量对聚酰亚胺/聚丙烯腈复合纤维微观(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摘要》期刊2013-08-23)
黄伟九,叶峰,赵远,王选伦[9](2013)在《空心微珠-碳纤维共混改性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模压成型制备了碳纤维与空心微珠共混改性的聚酰亚胺复合材料,采用MRH-3型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空心微珠含量、滑动速度及载荷对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其磨损形貌及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空心微珠-碳纤维/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优于其单独填充的聚酰亚胺基复合材料;空心微珠含量对共混改性的复合材料摩擦系数影响不大,但其磨损率随着空心微珠含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15%空心微珠-10%碳纤维(质量分数)共混增强的复合材料的减摩耐磨性能最佳;随着滑动速度提高,空心微珠-碳纤维/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下降,磨损率增大;空心微珠-碳纤维/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摩擦系数随着载荷增加先下降后上升,而磨损率则随着载荷增加而增大;空心微珠-碳纤维/聚酰亚胺的主要磨损机制在较低载荷时为磨粒磨损,在较高载荷时为粘着磨损和磨粒磨损。(本文来源于《复合材料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郭来辉,方省众,王贵宾,吴忠文[10](2011)在《热塑性聚酰亚胺与聚醚醚酮共混物的等温结晶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熔融共混方法制备了热塑性聚酰亚胺(TPI)与聚醚醚酮(PEEK)的共混物;用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研究了共混物的等温结晶动力学.分别采用Avrami方程和Hoffman-Lauritzen方程分析共混物的等温结晶动力学、端表面自由能(σe)和分子链折迭功(q).结果表明,加入TPI后PEEK的结晶速率降低,结晶活化能、σe和q均增加.但这些数值的变化与TPI含量不呈线性关系,并从共混物的相容性和表面形貌给出了可能的解释.(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1年12期)
共混聚酰亚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简单的机械共混(球磨共混)和高温压制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良好抗原子氧(AO)性能的氧化石墨烯/聚酰亚胺(GO/PI)复合薄膜。微量(0.5wt%)GO的引入可使GO/PI复合薄膜的抗AO性能提高17.9%。同时,含0.5wt%GO的GO/PI复合薄膜也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能和力学性能。热重分析表明,含0.5wt%GO的GO/PI复合薄膜在质量损失为5%时的温度(Td5)为519.4℃,比纯PI薄膜高14.7℃;拉伸强度为111.9 MPa,杨氏模量为2.1GPa,与纯PI薄膜相比,分别提高了4.3 MPa和0.1GPa。与传统的原位聚合法相比,机械共混-高温压制的方式更易于操作和控制,使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GO/PI复合薄膜的大规模量产成为可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混聚酰亚胺论文参考文献
[1].祖梦祎,柯颖,齐胜利,杨汇川,田国峰.聚酰亚胺/聚丙烯腈共混黑膜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J].高分子学报.2018
[2].徐博,陈妍慧,茹煊赫,雷星锋,张秋禹.球磨共混制备优异抗原子氧性能的氧化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薄膜[J].复合材料学报.2018
[3].陶应勇,张虚略,胡朝霞,张晶晶,耿慧.侧链型含氟磺化聚醚砜/磺化聚酰亚胺共混质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6
[4].徐林,王洁,俞娟,王晓东,黄培.共聚共混改性聚酰亚胺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16
[5].何敏.聚酰亚胺/聚丙烯腈共混预氧化纤维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
[6].张宇.一种含苯并咪唑结构聚酰亚胺模塑粉的制备及共混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4
[7].孙飞,孙旭阳,齐胜利,田国峰,武德珍.BPDA/ODA和PMDA/ODA共混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中国塑料.2014
[8].唐柏青.原位共混法制备聚酰亚胺/聚丙烯腈复合纤维及其结构与性能的研究[C].第八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摘要.2013
[9].黄伟九,叶峰,赵远,王选伦.空心微珠-碳纤维共混改性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J].复合材料学报.2013
[10].郭来辉,方省众,王贵宾,吴忠文.热塑性聚酰亚胺与聚醚醚酮共混物的等温结晶动力学[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