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布局变迁论文-尤欢

工业布局变迁论文-尤欢

导读:本文包含了工业布局变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抗日战争,浙江工业,内迁,重建

工业布局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尤欢[1](2017)在《全面抗战时期浙江工业布局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七七事变的爆发拉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帷幕。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在淞沪会战期间即成为东南战场的前哨,在此后的八年时间里,日本的侵略给浙江带来了巨大的战争灾难,仅就浙江的工业而言,不仅蒙受了巨大损失,而且也使浙江战前的工业布局发生了重要变化。浙江近代民族工业起步较早,加上在地理位置上毗邻上海,水陆交通便利,具有工业发展必需的自然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据统计,抗战爆发前浙江工业厂家数仅居上海之后,占全国第二位。随着战局的演进,浙江战前工业较为发达的杭嘉湖地区和宁波、绍兴、温州地区相继沦陷,国民党浙江省政府被迫南迁,为应对战争的需要,浙江省政府在其能够控制的地区重建了部分工厂,浙江的工业布局发生了重要变化。本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战前浙江的工业布局,揭示战前浙江工业的发展状况和分布情况。第二部分论述了日军对浙江的入侵以及浙江杭嘉湖地区、宁波、绍兴地区、温州地区工厂的相继沦陷。第叁部分论述了浙江各地在沦陷前后对部分工厂实施的迁移。第四部分论述了浙江省政府的工业重建政策及工业重建的过程。抗战初期,首先是杭嘉湖地区大部沦陷,浙江省政府不得不向本省的中部和南部地区迁移,在时任省政府主席黄绍竑的主持下,为避免工业设施资敌,原有的部分工厂开始内迁,内迁的过程也是一个重建的过程,这些抢运出来的物资和机件为发展后方工业、解决战略物资和人民生活必需品发挥了重要作用。战时浙江工业的内迁与重建也导致了浙江工业布局的重要变化。浙江省政府工业重建主要是集中在战前工业比较落后的浙西南地区,工厂的内迁与重建保存了抗战的有生力量,对于工业基础较为落后的西南后方的抗战和民生,产生了重要作用。内迁和重建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口和技术转移的过程,它为浙西南地区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先进技术,对改变当地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产生了积极影响。战时浙江工业的内迁与重建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奋进的精神,极大鼓舞了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孙明[2](2009)在《北京工业布局的形成与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是国计民生的基础,一个城市的工业化水平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北京这样一个拥有千万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来说,合理的工业布局对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营造优美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当代北京研究(2010年第2期)》期刊2009-11-24)

张彦涛[3](2009)在《重庆市工业布局变迁及区位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越来越表现出全球化趋势,我国确立了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促进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工业化同时又是城市化的重要助推器,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工业布局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因此,如何通过调整工业布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重庆市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制造业发达。重庆工业布局调整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近年来,国家对重庆发展战略进行重新定位,重庆要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城市,原有的工业布局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目标的需要,亟需开展重庆市现阶段工业布局变迁趋势以及优化思路的研究。本文在分析重庆市近现代工业布局变迁的基础上,总结重庆工业布局变迁的特点,运用定性和定量等方法分析变迁的驱动因素,展望未来工业布局的优化思路。全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对象、目标、内容、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文献综述。分别从工业区位、工业布局、工业布局变迁等方面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目前的研究作简要评述。第叁部分:重庆市工业布局变迁的历程。按时间顺序,介绍重庆市近现代工业布局变迁的历程:由解放前的无机分散到解放后的无机集中,再由改革开放后的有机集中到现在的有机分散。第四部分:重庆市工业布局变迁的特点及驱动因素分析。在总结重庆市工业布局变迁特点(沿轴线分布、飞地式分散布局、分散-集中-有机分散)的基础上,着重分析重庆市工业布局的现状特点:工业布局结构与城市空间结构的统一、工业布局与城市区域功能的演进相衔接;通过对制度变迁、外在力量、技术进步和交通运输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总结出重庆市工业布局变迁的驱动因素。第五部分:重庆市工业布局的优化思路。由于“314”战略推进、郊区化与统筹城乡发展的产业配置、可持续发展及宜居城市建设的需要,重庆市需要对工业布局进行新的优化配置,主要优化思路有:宏观层面的分散集中优化、中观层面的网络结构优化、微观层面的局部提升优化。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总结本文研究结论,并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04-01)

张彦涛,杨庆媛,杜慧敏[4](2008)在《重庆市主城区工业布局变迁及其动力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分析城市工业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对重庆市主城区近现代工业布局变迁进行分析,发现主城区工业布局由计划经济体制下集聚向市场经济体制下扩散,且扩散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通过研究目前主城区工业布局存在的问题,分析企业变迁的动力机制,主要有土地市场化、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城市规划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推动了主城区工业布局的变迁。(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期刊2008-07-12)

陈仲常,张建升[5](2005)在《中国工业布局变迁与收入差异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国后,中国的工业布局由于受历史与政策因素的影响,形成“南轻北重、东轻西重”的特点。而近20多年来,中国以市场取向的改革开放国策使中国工业布局发生了新的变化。文章通过对中国31个地区区位商的聚类分析,证明中国的工业布局已逐步形成了“南轻北重、东轻东重”的新特点。并以此作为解释变量证实了区域产业竞争力变化是中国东西部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财经研究》期刊2005年07期)

李清娟,蒋玮[6](2002)在《上海工业布局变迁与现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工业布局结构进行了大规模调整,文章分析了1+3+9工业区的形成过程与产业集聚的特点,揭示了上海工业布局结构调整对上海郊区城市化的促进和未来上海工业布局的进一步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上海城市规划》期刊2002年02期)

田明华,翟中齐,刘诚[7](2002)在《我国人造板工业布局的变迁和现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分别回顾了国内外构成人造板工业的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工业的历史发展 ,分析了其中存在的规律和特点。以我国五大区域为基础 ,考察了它们当前在我国的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 ,分析了它们布局变迁的原因 ,认为经济、技术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人造板工业的布局基本是合理的 ,但一些地区人造板工业的发展处于无序状态 ,存在小企业众多、生产规模小、产品质量差、档次低等问题 ,需要从政策上加以调整(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2年01期)

工业布局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工业是国计民生的基础,一个城市的工业化水平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北京这样一个拥有千万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来说,合理的工业布局对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营造优美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工业布局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1].尤欢.全面抗战时期浙江工业布局的变迁[D].杭州师范大学.2017

[2].孙明.北京工业布局的形成与变迁[C].当代北京研究(2010年第2期).2009

[3].张彦涛.重庆市工业布局变迁及区位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9

[4].张彦涛,杨庆媛,杜慧敏.重庆市主城区工业布局变迁及其动力机制[C].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2008

[5].陈仲常,张建升.中国工业布局变迁与收入差异相关性分析[J].财经研究.2005

[6].李清娟,蒋玮.上海工业布局变迁与现状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2002

[7].田明华,翟中齐,刘诚.我国人造板工业布局的变迁和现状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标签:;  ;  ;  ;  

工业布局变迁论文-尤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