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功能性鼻内窥镜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止血粉,功能性鼻内窥镜术,慢性鼻窦炎
功能性鼻内窥镜术论文文献综述
郑建文,张靖华[1](2018)在《生物止血粉结合纳吸绵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生物止血粉结合纳吸绵应用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后对减轻患者手术创面渗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0月1月至2018年4月1日在本院手术的慢性鼻窦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各组60例,治疗组术后行生物止血粉结合纳吸绵填塞,对照组行单纯纳吸绵填塞,以VAS评分法比较两组术后24小时鼻腔渗血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2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24小时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讨论生物止血粉结合纳吸绵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术中的应用能大大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浙江创伤外科》期刊2018年05期)
童秋瑜,马文,沈卫东,张治军,赵创[2](2012)在《针刺复合麻醉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术中的镇痛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验证针刺复合麻醉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术中的镇痛作用。方法:将90例行功能性鼻内窥镜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行常规局麻;B组、C组均于局麻前行电针刺激,穴取印堂、迎香,诱导30min,在此基础上,B组予常规麻醉药量局麻,C组予减量麻醉药局麻。观察各组患者术中麻醉药量、改良五指法疼痛评分、术后满意度评分。结果:术后丁卡因药量A组为(118.33±26.21)mg,B组为(100.83±4.56)mg,C组为(71.33±8.90)mg,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组用量最少,A组最多;B组和C组的五指法疼痛评分均低于A组(均P<0.01);B组和C组的术后满意度评分均高于A组(均P<0.01)。结论:针刺复合麻醉可有效减轻疼痛,明显减少术中的局部麻醉药用量,降低术中的不适感,有助于患者术中的安全。(本文来源于《中国针灸》期刊2012年09期)
童秋瑜,马文,赵创,张治军,沈卫东[3](2012)在《针刺复合麻醉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术中的镇静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针刺复合麻醉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术中的镇静作用。方法:以90例行功能性鼻内窥镜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局麻组、针刺复合麻醉组和针刺复合麻醉减量组,后2组穴位选取印堂、迎香,主要观察术中生理指标、镇静量表等。结果:针刺复合麻醉组、针刺复合麻醉减量组的心率均低于常规麻醉组;3组组间血压比较无显着性差异;针刺复合麻醉组和针刺复合麻醉减量组的OAA/S评分均低于常规局麻组,Ramsay镇静评分均高于常规局麻组。结论:针刺复合麻醉可有效稳定术中循环,保护患者心血管功能,针刺复合麻醉较常规局麻安全;针刺复合麻醉患者术中镇静程度较常规局麻者高,能很好地配合医生术中操作。(本文来源于《江苏中医药》期刊2012年01期)
高静[4](2010)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围手术期护理及复查随访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功能性鼻窦镜术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FESS)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技术,开创了鼻外科微创手术的新时代。其手术方法是采用各种不同角度的鼻窦镜,直视下行中鼻甲及钩突处理、上颌窦自然口扩大、筛窦开放、鼻窦囊肿摘(本文来源于《中国校医》期刊2010年12期)
陈剑波,黄庆琳[5](2007)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术治疗非侵袭型鼻窦炎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手术不断发展和CT等影像学检查的普及,对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认识不断深入。根据是否有真菌组织侵袭和宿主的免疫状态,将真菌性鼻-鼻窦炎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两类。我科于2004~2006年共收治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28例,均采用鼻内镜手术治(本文来源于《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07年11期)
刘梅香[6](2006)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鼻内窥镜下清除鼻腔鼻窦内病变组织,尽量保留鼻腔鼻窦正常解剖标志与组织功能。方法在电视内窥镜下利用圈套器摘除大息肉,剥离器切开钩突,筛窦咬钳咬除钩突骨质、黏膜组织及小息肉,开放筛窦,吸引器吸除血液、脓液及筛泡组织,扩大上颌窦内骨窗口,显微剪剪除肥厚息变的中鼻甲组织。结果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及上颌窦鼻内开窗术较传统的鼻息肉摘除术+上颌窦根治术更能彻底清除病变组织,损伤小,保留了正常的生理解剖标志及组织功能,保证了鼻道窦口复合体的引流。结论功能性鼻内窥镜术远期效果好、复发率低,效果很满意。(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06年12期)
林刃舆,廖志苏[7](2004)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和传统上颌窦根治术治疗鼻真菌病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和传统上颌窦根治术治疗曲霉菌性非侵袭型上颌窦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功能性鼻内窥镜术治疗曲霉菌性非侵袭型上颌窦炎 ( 3 5侧 )和传统上颌窦根治术治疗曲霉菌性非侵袭型上颌窦炎 ( 5 2侧 ) ,其中经典术式 2 1侧 ,改良术式 3 1侧。结果 :功能性鼻内窥镜术治愈率为 88 6% ( 3 1/3 5 ) ;传统上颌窦根治术总的治愈率为 76 9% ( 4 0 /5 2 ) ,其中经典术式为 61 9% ( 13 /2 1) ,改良术式为 87 1% ( 2 7/3 1)。结论 :功能性鼻内窥镜术是治疗曲霉菌性非侵袭型上颌窦炎的有效微创手术 ,而改良的上颌窦根治术对无法坚持术后定期换药的患者是可行的术式(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04年02期)
袁孝林[8](2003)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围手术期鼻部粘膜水通道蛋白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FESS围手术期鼻部粘膜AQP表达变化与鼻腔分泌物的增多和粘膜组织水肿的关系,初步探讨FESS围手术期鼻腔分泌物增多及组织水肿的分子机制,为临床促进FESS术后的病程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实验。按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诊断与治愈标准(1997年海口会议),选取Ⅰ型和Ⅱ型慢性鼻窦炎患者各20例(均按要求在FESS术后进行内窥镜术腔清理,且无皮质类固醇激素应用史),按FESS围手术期分成术前组、术后1-2周组、术后4-6周组和术后8-12周组;空白对照组为鼻中隔偏曲患者20例(排除其它疾患)。所有实验组织标本均在内窥镜下取材,其中术前组标本手术时获取;术后组标本取自FESS术后轮廓化术腔残余粘膜;空白对照组标本取自正常下鼻甲前端粘膜。利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Western blot 技术分别观察围手术期各实验组鼻部粘膜组织病理改变情况、AQP1、2、5的表达分布及围手术期AQP1相对量的变化情况。结果:1 围手术期鼻部粘膜大体形态学观察:(1)P1和S1:鼻腔分泌物较多,组织粘膜充血水肿等病变;(2) P2和S2:鼻腔分泌物减少,术腔粘膜水肿比P1和S1明显减轻,有少许增生的小囊泡等病变;(3) P3和S3:鼻腔分泌物减少,水肿已基本减退,上皮化良好。2 AQP 1、2、5的定位表达情况:(1) AQP1在各实验组中表达于粘膜粘液腺细胞的胞浆中,上皮层少量表达;(2) AQP2,5在各实验组中表达呈阴性; 3 AQP1在围手术期各实验组中阳性细胞的计数:(1) 鼻息肉围手术期各组中AQP1阳性细胞数:P0与P1组间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P3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其余各组之间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2) 鼻窦炎围手术期各组中AQP1表达阳性细胞数: S0与S1组间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S3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其余各组之间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 4 围手术期AQP1表达量的变化情况: Western blot半定量结果显示:各组标本中均有AQP1特异性条带,位于28KD及35-45KD之间,依次为AQP1的非糖基化及糖基化蛋白;P0、S0、P1、S1间AQP1相对值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P3、S3与对照组间AQP1相对值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AQP1相对值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WP=7>结论:1、AQP1表达可能与FESS围手术期患者鼻腔粘膜水肿形成和消退有关;2、AQP1的表达可能与FESS围手术期患者鼻腔分泌物的多少有关;3、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鼻腔粘膜中单一的AQP1不足以维持粘液腺腺上皮和上皮层细胞中水的正常转运,这可能是水肿性息肉好发于鼻腔粘膜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03-05-01)
骆文龙,刘世喜,洪苏玲,周翠英,刘阳[9](2002)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术治疗毛霉菌性非侵袭型上颌窦炎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术 (FunctionalEndoscopicSinusSurgery,FESS)治疗毛霉菌性非侵袭型上颌窦炎 (mucoraceaenon -invasivemaxillarysinusitis,MNIMS)及相关因素。方法 :1997年~ 2 0 0 1年我科对 44例真毛霉菌性非侵袭型上颌窦炎行FESS治疗。本研究主要对手术径路及抗真菌药物氟康唑的使用对疗效及转归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 :44例在术后不同时间内均获治愈。复合术式 (经上颌窦前壁开孔加上颌窦自然开口 )的术后愈合期 3 81± 2 11周 ,而经上颌窦自然开口术式的术后愈合期为 8 5 7± 3 45周 ,两组有显着性差异 (P <0 0 1)。两种术式术后各分为两组 ,分别使用氟康唑和 /或 0 9%生理盐水冲洗术腔 ,氟康唑Ⅰ组愈合所需时间为8 40± 3 76周 ;对照Ⅰ组愈合所需时间为 8 33± 3 88周。氟康唑Ⅱ组所需时间为 4 32± 2 77周 ;对照Ⅱ组愈合所需时间为 4 2 9± 2 98周。将结果行统计学处理 ,无显着性差异 (t检验 ,P >0 0 5 )。结论 :FESS是治疗MNIMS的有效方法 ;经上颌窦前壁开孔加上颌窦自然窦口复合术式的疗效比单一经上颌窦自然窦口术式好 ;用抗真菌药物氟康唑冲洗术腔对疗效无影响 ;术后坚持在鼻窦内窥镜下换药 ;换药时间不少于 6周(本文来源于《华西医学》期刊2002年03期)
钟志生,蒋德澄[10](1999)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术纸样板损伤的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是治疗鼻窦炎等鼻科疾患的有效方法之一,但眼眶纸样板损伤时有发生。本文就其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探讨如下。1临床资料作者自1994年8月~1998年3月施行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患者491例计727侧。发生眼眶纸样板损伤22例计22侧,伴眶脂脱出1(本文来源于《江苏临床医学杂志》期刊1999年04期)
功能性鼻内窥镜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验证针刺复合麻醉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术中的镇痛作用。方法:将90例行功能性鼻内窥镜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行常规局麻;B组、C组均于局麻前行电针刺激,穴取印堂、迎香,诱导30min,在此基础上,B组予常规麻醉药量局麻,C组予减量麻醉药局麻。观察各组患者术中麻醉药量、改良五指法疼痛评分、术后满意度评分。结果:术后丁卡因药量A组为(118.33±26.21)mg,B组为(100.83±4.56)mg,C组为(71.33±8.90)mg,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组用量最少,A组最多;B组和C组的五指法疼痛评分均低于A组(均P<0.01);B组和C组的术后满意度评分均高于A组(均P<0.01)。结论:针刺复合麻醉可有效减轻疼痛,明显减少术中的局部麻醉药用量,降低术中的不适感,有助于患者术中的安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功能性鼻内窥镜术论文参考文献
[1].郑建文,张靖华.生物止血粉结合纳吸绵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术中的应用[J].浙江创伤外科.2018
[2].童秋瑜,马文,沈卫东,张治军,赵创.针刺复合麻醉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术中的镇痛作用[J].中国针灸.2012
[3].童秋瑜,马文,赵创,张治军,沈卫东.针刺复合麻醉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术中的镇静作用[J].江苏中医药.2012
[4].高静.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围手术期护理及复查随访体会[J].中国校医.2010
[5].陈剑波,黄庆琳.功能性鼻内窥镜术治疗非侵袭型鼻窦炎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
[6].刘梅香.功能性鼻内窥镜术[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
[7].林刃舆,廖志苏.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和传统上颌窦根治术治疗鼻真菌病的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04
[8].袁孝林.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围手术期鼻部粘膜水通道蛋白的表达及意义[D].第叁军医大学.2003
[9].骆文龙,刘世喜,洪苏玲,周翠英,刘阳.功能性鼻内窥镜术治疗毛霉菌性非侵袭型上颌窦炎的临床研究[J].华西医学.2002
[10].钟志生,蒋德澄.功能性鼻内窥镜术纸样板损伤的防治[J].江苏临床医学杂志.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