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沟流域论文-魏学肖,党小虎,樊丽婷,贾银丽,赵璐

燕沟流域论文-魏学肖,党小虎,樊丽婷,贾银丽,赵璐

导读:本文包含了燕沟流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劳动力转移,Tobit模型,退耕工程

燕沟流域论文文献综述

魏学肖,党小虎,樊丽婷,贾银丽,赵璐[1](2017)在《陕北燕沟流域土地利用对劳动力转移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探讨退耕前后陕北燕沟流域土地利用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响应关系,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Tobit回归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1)退耕前后流域土地利用及其驱动因素发生了较大变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景显着的驱动因素是农民的富裕程度,即人均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人均纯收入。(2)退耕前(1990—2001年),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土地利用的影响不明显,农户特征、资源禀赋等预迁移特征对农户土地利用的影响显着。退耕后(2001—2013年),对农户土地利用影响显着的因素是劳动力转移和区位条件。研究结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土地利用影响在退耕前后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相对于退耕前,退耕后劳动力转移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更显着。(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期刊2017-10-20)

党丽娟,徐勇,高雅[2](2014)在《土地利用功能分类及空间结构评价方法——以燕沟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是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划分生活、生产和生态"叁生"空间类型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功能归类,提出了包括生活、生产、生态以及生产—生态和生活—生态复合类型的5个一级类、20个二级类和61个叁级类的土地利用功能类型划分方案;构建了由五形偏离度指标和结构视图表达的五形向量空间结构评价方法,并在延安燕沟流域开展了实证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988—2010年期间燕沟流域的五形偏离度从0.583减少到了0.567,呈现出微弱的下降趋势;14个行政村的五形偏离度值保持在0.55~0.59,趋同性较强,集中程度普遍较高;从而揭示了五形向量空间结构评价方法可以从定量和结构图示两个方面有效刻画研究地域的土地利用功能结构变化及空间分异等特点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4年05期)

王凯博,上官周平[3](2012)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以黄土高原燕沟流域为例(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Vegetati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is a sensitive indicator to characterize the response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to the climate change.Projections of the NPP changes of the Loess Plateau under future climate scenarios have great significances in revealing the interactions among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climatic systems,as well as instructing future vegetation construction of this region.Here,we carried out a case study on the Yangou watershed in the Loess Plateau.Using the vegetation-producing process model(VPP)established for such small watersheds,we simulated the NPP of the Yangou watershed under different scenarios of climate chang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PP significandy increased with the precipitation increasing and evidently decreased with the temperature increasing where the climate change occurred in the whole year or in the summer half year.However,where the climate change occurred in the winter half year,the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had little effect on the NPP,and the increased temperatu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NPP.There were clear differences among the response sensitivities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with trees and shrubs were more sensitive to the changes i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than crops and grasses.Currently,the most favourable climate change scenario to the NPP in the Yangou watershed was T0P15 under which the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by 15%and the temperature did not changed,in the whole year;in the meantime,the most unfavourable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was T2P-15 under which the precipitation declined by 15%and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d by 2℃,in the whole year.(本文来源于《地球环境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李星,徐学选,宇苗子,李波,赵娇娜[4](2012)在《SWAT模型在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SWAT是基于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能够准确地模拟及预测不同下垫面的径流量。应用SWAT模型对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2002—2008年逐月径流量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模拟率定期和验证期的Nash—Sutticliffe效率系数分别为0.76和0.81,相关系数r2分别为0.79和0.80。模型模拟精度高于评价标准(模拟效率Ens>0.5,r2>0.6),说明SWAT模型适用于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模拟效果很好,可以用来监测预报黄土丘陵区的汛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2年03期)

李星[5](2012)在《基于SWAT模型的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径流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土高原丘陵区燕沟流域为对象,以近10余年流域基本监测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对基于物理机制的SWAT2005分布式水文模型进行了适用性评价,模拟研究了流域水量平衡、沟道径流量及其土地利用变化下的水文响应状况。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提出了适合黄土丘陵区的SWAT模型敏感因子及具体参数值。对流域径流量有重大影响的6个参数:CN2(径流曲线数)、ESCO(土壤蒸发补偿系数)、ALPHA_BF(基流退水系数)、SOL_AWC(土壤有效含水量)、SOL_K(土壤饱和导水率)、SLOPE(坡度),其中CN2和ESCO对径流量的影响最大,ALPHA_BF参数对地下径流量模拟影响大。同时对这六个参数进行手动和手动校准。(2)SWAT模型适用于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并且模拟效果很好。利用燕沟流域2007-2008逐月径流量数据进行模型验证,采用Nash-Sutcliffe模拟效率系数Ens和相关系数r2来对模型进行验证,校准期Ens为0.76,r2为0.79;验证期Ens为0.81,r2为0.80,径流模拟值与实测值拟合度较好,得到了较好的模拟计算成果。(3)通过对燕沟流域2002-2008年年水量平衡和月均水量平衡进行分析后:流域的年均和月均水量平衡各部分比例变化不大,其中流域降雨量和地表径流量主要集中在6-9月,流域蓄水量从上一年的10月开始逐渐减少直到6月份开始持续上升,9月达到最大值39.04mm。(4)初步明确了植被恢复可能减少流域径流量。模拟结果:1997年土地利用下流域的径流深为14.64mm;2003年土地利用下流域的径流深为9.37mm,从1997年到2003年径流深减少了5.27mm,占2003年总径流深的56.2%,说明植被恢复可以引起流域储水量减少。(5)通过建立5种不同情景来说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林草地面积的增加,燕沟流域的径流有减少的趋势,而且通过对比林地和草地两情景下的径流量后知:林地对径流的调蓄作用强于草地。(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2-05-01)

徐学选,刘普灵,琚彤军,史新合,宇苗子[6](2012)在《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水沙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大规模的生态恢复必将对水土流失区的生态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其流域尺度的水文效应对理解生态环境响应尤其重要。通过对延安燕沟流域1998-2010年的生态系统恢复进程及其流域水沙变化过程耦合分析表明:燕沟流域治理后径流泥沙发生了深刻变化,尽管流域总径流仍随降雨波动,但洪水径流显着减少,径流中泥沙含量迅速减少,总输沙进一步减少。这种变化趋势与流域进行的治理措施、治理阶段吻合;梯田、坝地等工程措施使得流域径流显着减少,林草植被恢复使得径流减少的同时,径流含沙率减少幅度更大。工程措施配以植被措施基本可以做到泥不出沟。因此,黄土丘陵区治理流域应该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并重,达到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张良德,徐学选,胡伟,李星[7](2011)在《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人工刺槐林的细根空间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10年生人工刺槐林的细根生物量、比根长、根长密度和根面积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这些根系参数与土壤物理因子(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和土壤密度)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人工刺槐林细根在0~180cm土层中随深度呈层次性衰减(a,b,c,d,e);其中,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根面积指数等随深度变化均可用负指数函数描述,根系集中分布在0~60cm土层,峰值都在0~20cm土层,该土层3项指标分别占各自0~60cm土层总量的42.72%,44.44%和47.14%;比根长随深度增加衰减趋势较弱,在80~140cm土层中出现反复,其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可用叁次多项式描述。2)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根面积指数等均随距树干基部的距离增加而减小,比根长在0~40cm随距树干距离增加而增加,在40~80cm达到最大值,120~160cm内最少。3)根系分布受环境因子影响,其影响程度依次为: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壤密度,建立根系参数与土壤物理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均达到95%以上显着水平。(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1年11期)

王凯博,上官周平[8](2011)在《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典型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季节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为例,分析了流域8种典型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结果发现,8种植物叶片C含量分布范围在370.2—566.9 mg/g,N含量在9.2—39.0 mg/g,P含量在0.81—2.35 mg/g,C∶N在10.5—52.9,C∶P在186.8—667.5,N∶P在5.7—23.0。叶片平均C、C∶N和C∶P在5月小于7月和9月(P<0.05),而在7月和9月差异不显着;N在5月大于7月和9月(P<0.05),7月和9月差异不显着;P在7月小于5月和9月(P<0.05),5月和9月差异不显着;N∶P在9月明显小于5月和7月(P<0.05),5月和7月差异不显着。叶片C含量受季节因素影响显着,而在物种间差异不显着;叶片N、P、C∶N、C∶P、N∶P受物种和季节因素影响均显着。因此,8种植物中沙棘、黄刺梅和虎榛子采用防御性的生活史策略;刺槐、柠条和狼牙刺采用竞争性生活史策略,铁杆蒿和茭蒿的生活史策略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尽管叶片N∶P随生长季节发生明显变化,但研究区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元素未随生长季节变化而改变。(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1年17期)

徐学选,李波,郑世清,李星[9](2011)在《黄土丘陵区农村道路的布局特征分析——以燕沟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道路承担了农村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活动双重任务,合理配置道路密度对促进农村经济、减少水土流失意义重大。以黄土丘陵区的燕沟流域为对象,利用ARCGIS软件及统计分析方法,对流域的村庄、土地利用类型和路网的关系进行空间分析,得出:1)燕沟流域道路密度平均值为3.73 km/km2,其中耕地为5.25 km/km2,果园为4.59 km/km2,林地为2.74 km/km2。2)距村庄中心的距离越小,道路密度越高。村庄0.5 km半径范围内道路密度平均为4.67 km/km2,在此范围内耕地为5.40 km/km2,果园为4.65 km/km2,林地为4.03 km/km2。村庄1.0 km半径范围内道路密度平均为3.87 km/km2,此范围内耕地为6.09 km/km2,果园为5.10 km/km2,林地为2.88 km/km2;3)农村道路密度大小更多地取决于林地道路密度,同时还受村庄在流域交通的位置、村庄经济开发状况等因素影响。结果对同类地区农村道路合理配置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1年02期)

徐勇,党丽娟,高雅[10](2011)在《黄土丘陵区果园生态经济耦合评价——以燕沟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丘陵区东南部是我国最适宜的苹果栽培区之一。1999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该地区通过退耕坡地和扩大优质苹果栽培面积,取得了生态和经济双效成果。为探究黄土丘陵区果园在水土保持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双效功能,以延安燕沟流域为例,通过样地测量和构建评价模型,从果树树冠盖度、果园地表特征以及土壤侵蚀和果品经济收入等方面评价了果园的生态经济耦合状况。结果表明:(1)燕沟流域的果园主要分布在地形坡度大于15°的坡地上,占流域果园总面积的比重高达79.06%。果园收入已成为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6年来源于果园的收入占农民现金收入的比例高达59.49%。(2)果园与森林(有林地)在水土保持方面至少具有同等的功效。流域果园树冠平均盖度达0.81,果园鱼鳞坑面积及其可控制坡面面积占果园面积的比例达38.96%。(3)果园的生态经济耦合指数与年侵蚀性降雨量的变化趋势一致,侵蚀性降雨量越大,果园单位产出付出的土壤侵蚀代价越高;果园单产越高或苹果市场收购价格越高,其生态经济耦合指数越低,生态经济耦合程度越好。(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1年02期)

燕沟流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是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划分生活、生产和生态"叁生"空间类型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功能归类,提出了包括生活、生产、生态以及生产—生态和生活—生态复合类型的5个一级类、20个二级类和61个叁级类的土地利用功能类型划分方案;构建了由五形偏离度指标和结构视图表达的五形向量空间结构评价方法,并在延安燕沟流域开展了实证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988—2010年期间燕沟流域的五形偏离度从0.583减少到了0.567,呈现出微弱的下降趋势;14个行政村的五形偏离度值保持在0.55~0.59,趋同性较强,集中程度普遍较高;从而揭示了五形向量空间结构评价方法可以从定量和结构图示两个方面有效刻画研究地域的土地利用功能结构变化及空间分异等特点的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燕沟流域论文参考文献

[1].魏学肖,党小虎,樊丽婷,贾银丽,赵璐.陕北燕沟流域土地利用对劳动力转移的响应[C].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2017

[2].党丽娟,徐勇,高雅.土地利用功能分类及空间结构评价方法——以燕沟流域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4

[3].王凯博,上官周平.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以黄土高原燕沟流域为例(英文)[J].地球环境学报.2012

[4].李星,徐学选,宇苗子,李波,赵娇娜.SWAT模型在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的应用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2

[5].李星.基于SWAT模型的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径流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6].徐学选,刘普灵,琚彤军,史新合,宇苗子.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水沙效应[J].农业工程学报.2012

[7].张良德,徐学选,胡伟,李星.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人工刺槐林的细根空间分布特征[J].林业科学.2011

[8].王凯博,上官周平.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典型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季节变化[J].生态学报.2011

[9].徐学选,李波,郑世清,李星.黄土丘陵区农村道路的布局特征分析——以燕沟流域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1

[10].徐勇,党丽娟,高雅.黄土丘陵区果园生态经济耦合评价——以燕沟流域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1

标签:;  ;  ;  ;  

燕沟流域论文-魏学肖,党小虎,樊丽婷,贾银丽,赵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