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干特性论文-任程程,杜玉军,吕宏,刘旭东,朱运周

相干特性论文-任程程,杜玉军,吕宏,刘旭东,朱运周

导读:本文包含了相干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湍流大气,部分相干拉盖尔-高斯光束,轨道角动量

相干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任程程,杜玉军,吕宏,刘旭东,朱运周[1](2019)在《弱湍流大气中部分相干涡旋光束的轨道角动量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轨道角动量谱理论,推导了部分相干拉盖尔-高斯光束轨道角动量态的功率表达式。分析了相干长度、束宽对轨道角动量的影响,讨论了弱湍流大气中部分相干-拉盖尔高斯光束轨道角动量特性。结果表明:部分相干拉盖尔-高斯光束在相干长度与束腰半径比值固定的情况下,其初始轨道角动量态相对功率不会随着束腰半径的改变而变化。在部分相干拉盖尔-高斯光束初始相干长度与束腰半径取值大小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束腰半径的增大,光束在弱湍流大气中传输1 km处的初始轨道角动量态相对功率减小。(本文来源于《激光与红外》期刊2019年11期)

柳勇,魏强,刘超[2](2019)在《基于相干函数的机舱设备振动传递分布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船舶在航行状态时机舱分布在不同位置的多台辅机设备常常同时运行,因此,机舱结构振动来源多,传递分布特性复杂。本文基于多输入单输出系统模型,同时测量设备及船体结构的振动信号,以设备振动信号作为输入,船体结构测点为输出,获取相干函数,基于相干函数的特征进行主要振动频率的振源定位及传递分布特性的分析,并利用偏相干函数对特征线谱的振源定位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9-08-21)

赵新亮,王海霞,张永涛,李同海[3](2019)在《余弦-高斯相关谢尔模型脉冲光束经随机介质散射的相干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余弦-高斯相关谢尔模型(CGSM))脉冲光束经准均匀介质散射的相干特性,得到远场处散射场时间相干度的解析表达式。讨论脉冲参数和介质特性对散射场时间相干度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余弦阶数对散射场时间相干度分布有着重要影响。对比研究高斯谢尔模型脉冲光束和CGSM脉冲光束的相干特性,详细分析两者间的异同点。(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刘宝平[4](2019)在《耗散系统中两种相干态光场的相位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干态和压缩相干态是量子光学研究中的两种典型光场量子态,它们的相位分布规律可表征光场的相干性演化.主要研究腔体存在耗散的情形下这两种相干态的相位分布概率,通过P-B相位理论得到相位分布的解析计算结果,对该结果进行数值分析后发现,两种相干态光场的相位分布概率在不同光子数、腔场耗散系数时,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相位演化规律.(本文来源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田春雨,李庆轩[5](2019)在《基于相干长度测量的水平方向大气湍流特性验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_n~2是表示大气光学湍流强度的重要参数。利用大气相干长度测量仪测量了某地区冬季水平路径的大气相干长度,并在弱起伏条件近似下,考虑路径上的平均湍流效应,推导了大气相干长度与折射率结构常数的关系式,通过实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了某地区冬季水平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_n~2的分布廓线和日变化特性,对某地区的大气湍流结构特性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并通过统计结果找到了适于激光传输工作开展的最佳时间窗口。(本文来源于《光电技术应用》期刊2019年03期)

黄莎[6](2019)在《图案化MIM结构多波段相干完美吸收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磁超材料能够对电磁波的振幅、相位以及偏振态进行调控,进而实现波束偏振、电磁吸收、非线性光学和超光谱成像等。事实上,电磁吸收在诸如太阳能电池、生物传感、电磁隐身和热发射等许多应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具有亚波长尺度、可完全吸收电磁波的超表面吸波材料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设计,几乎涵盖了所有技术波长范围。其中,图案化金属-介质-金属结构(MIM结构)通过激发电磁共振,能够显着增强材料的吸收率。并且,改变图案化MIM结构的几何尺寸和介质层材料,可以灵活调控共振吸收频率。此类结构设计自由度较高,被广泛应用于电磁吸收器的设计。然而,传统的电磁吸收器一旦结构固定,其吸收率便固定了,难以主动控制,这极大地妨碍了它们在光开关和调制器中的运用。近年来,相干完美吸收的出现为实现吸收率的可调性提供了一种新方法。相干完美吸收指的是由两个反向传播相干波的干涉而在有损耗材料中的完全电磁吸收,这也被解释为激光的时间反转过程。然而,作为时间反演激光器,大部分相干完美吸收器只适用于单频,其吸收带宽很窄,在宽频应用诸如太阳能光伏上受到了限制。因此,研究多波段的相干完美吸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基于图案化MIM结构中金属尺寸和介质层材料对吸收频率的影响,研究多尺寸金属圆片-介质层-金属圆片超表面结构、多尺寸MIM圆片-介质层-MIM圆片超表面结构以及石墨烯椭圆贴片-介质层-椭圆贴片超表面结构的相干吸收性能,具体研究工作包括:1.金属圆片-介质层-金属圆片(Metal wafer-Insulator-Metal wafer,简称M(w)-I-M(w))超表面结构中圆片半径对相干吸收峰值频率的影响。自行设计出一种多尺寸M(w)-I-M(w)结构模型,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其在反对称相干光源入射(两束相干入射光的相位差为180°)下的吸收性能。研究发现:对于单一M(w)-I-M(w)结构,当圆片半径增大时,吸收峰值频率红移;反之将蓝移。由四个不同半径金属圆片组合的多尺寸M(w)-I-M(w)结构,可以实现四峰值吸收。同时,调节两束入射光的相位差,106.5 THz和112.8 THz处的吸收率分别在99.56%-2.58%和99.90%-3.03%间变化,调制深度为38.49和32.89。研究斜入射下的吸收性能,调整结构参数,在45°入射角下对TE波的吸收进行优化,以使其能够有效应用到光束分光器中。本论文所得结果从理论上为单频相干吸收到多频相干吸收的扩展从而实现宽频相干完美吸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2.M(w)-I-M(w)超表面结构中介质层材料对相干吸收峰值频率的影响。自行设计出一种多尺寸MIM(w)-I-MIM(w)(MIM wafer-Insulator-MIM wafer)结构模型,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其在反对称相干光源入射(两束相干入射光的相位差为180°)和对称相干光源入射(两束相干入射光的相位差为0°)下的吸收性能。研究发现:对于M(w)-I-M(w)结构,当介质层介电常数增大时,吸收峰值频率将红移,反之将蓝移。MIM(w)-I-MIM(w)结构可以实现双频相干完美吸收。在MIM(w)-I-MIM(w)结构中,探究相位差的变化对吸收率的调节能力,研究表明:在对称入射时,只有上下介质层中的磁共振可以被激发,此时吸收峰个数相比于反对称入射时将减少一半。改变激发磁共振的上下介质层材料,吸收峰值频率可以在低频与高频之间灵活选择。结合圆片尺寸与介质层材料对吸收峰值频率的影响,在设计的多层多尺寸MIM结构超表面中,吸收带宽相比于单频吸收扩展了近九倍。本论文所得结果从理论上可实现宽带相干完美吸收从而大幅拓展光计算的带宽容量。此外为频率选择性相干完美吸收器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3.石墨烯椭圆贴片-介质层-椭圆贴片(Metal elliptical patch-Insulator-Metal elliptical patch,简称M(e)-I-M(e))超表面结构对TE和TM偏振波的吸收性能以及石墨烯的电可调特性在相干吸收中的应用。利用自行设计的石墨烯M(e)-I-M(e)超表面结构,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椭圆形贴片长短轴长度及石墨烯费米能级对相干吸收的影响。研究表明:在TE和TM不同偏振波入射时,由于尺寸的影响,椭圆形M(e)-I-M(e)结构吸收电磁波的频率不同。保持椭圆贴片长轴不变,改变短轴的尺寸,TM偏振下的吸收无明显变化,TE偏振下吸收峰会发生移动;反之TM偏振下吸收峰会发生移动而TE偏振下的吸收无明显变化。将多个椭圆贴片以对称的方式排列,吸收将与偏振无关。同时对石墨烯的研究表明:调节其费米能级,可以使吸收峰值频率在一定范围内移动。结合相位调制对吸收率的调节能力,该种设计可以实现对吸收频率和吸收率的双重调节。本论文所得结果为频率可调以及偏振有关相干完美吸收器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5)

周海涛[7](2019)在《单分子量子相干动力学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单分子光谱学发展至今已有叁十年的历史,由于这项技术在纳米尺度上的独特优势使得相关研究一直经久不衰。2014年和201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分别授予与单分子研究有关的超分辨成像和分子马达,更是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契机。单分子研究与许多其他学科的交叉同时也为单分子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在物理方面,单分子可以作为单光子源用于量子保密通讯,同时对单分子相干态的制备与操控使其成为量子计算机中单量子比特的潜在候选者,而且在基于单分子的量子传感器,光电器件等许多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重要突破。单分子研究还涉及到化学反应的催化过程,纳米材料的合成等,特别是在生物方面,基于单分子光谱的超分辨成像和分子马达为理解生命行为、发展生物技术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研究技术。特别是近年来量子生物学的兴起,使得单分子量子相干特性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主要开展单分子量子相干动力学特性测量及其应用研究。论文首先讨论了单分子动力学的研究背景,然后着重介绍了单分子量子动力学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单分子的量子相干动力学的观测和操控,然后简要介绍了近几年关于量子相干动力学在生物学和材料学中的应用研究。之后论文介绍了实验中涉及到的单分子动力学测量的基本原理,以及基于单分子荧光探测技术发展起来的单分子量子相干调制光谱技术,这种技术是结合了单分子量子相干动力学和超快光学的全新技术。通过分析单分子的量子相干调制光谱强度,获取了单分子的量子相干信息,并且通过定义量子相干可视度来定量描述单分子量子相干信息,最终实现了单分子量子相干信息的可视化和实时观测。我们利用这种技术实现了生物体的量子相干成像,并观测到传统荧光强度成像无法获得的细胞生理活动过程。之后,基于单分子的量子相干调制特性,开展了单分子量子相干调制成像以及在生物成像和能量转移中的应用研究。我们利用相位可调的超快脉冲对操控单分子的相干迭加态,通过对单分子激发态布居几率的调制和荧光光子序列的解调,实现了单分子成像和生物成像对比度两个量级的提高。同时,基于这种方法研究了单分子与二维材料之间的能量转移,突破了传统荧光测量方式的限制,实现了对极微弱能量转移信号的测量。本论文工作的主要创新点:1.提出了一种测量单分子量子相干动力学特性的新原理。单分子荧光探测具有零背景特性,然而自发辐射产生的荧光丢失了单分子相干信息。我们通过对单分子量子相干态的制备与探测,调节激发脉冲对之间的相位差,实现了对单分子量子相干态进行有效操控,将单分子的量子相干信息反映到了单分子的激发态布居几率中,通过荧光测量实现了对单分子量子相干动力学信息的提取。2.实现了单分子量子相干动力学的实时观测和可视化。单分子量子相干信息可由拟合单分子荧光信号随超快脉冲对的延时来获取,这种方法需要长时间的光子统计,难以实现对相干信息的实时观测。我们采用单分子量子相干调制方法,通过定义量子相干可视度,将单分子量子相干信息的获取时间由原来的几十秒缩短到了几百毫秒,从而实现了单分子量子相干信息的实时观测和可视化。3.发展了基于单分子量子相干调制增强显微成像的新方法。生物体系中的单分子荧光成像经常会受到生物组织自荧光等背景光的干扰,阻碍了人们对感兴趣结构的研究。实验通过操控超快脉冲对之间的相位差实现了单分子激发态布居几率的调制,通过频域解调单分子荧光的调制光谱,实现了基于单分子量子相干的调制增强显微成像,将成像对比度提高了515倍,有效抑制了背景及干扰光的影响。4.开展了单分子量子相干动力学的应用研究。基于单分子量子相干调制方法,我们研究了单分子与二维材料之间的能量转移,克服了二维材料自身荧光对微弱能量转移信号的干扰,观测到了能量转移效率随距离的变化规律,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能量转移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此外,还研究了单分子染料标记的小球藻、大肠杆菌等生物细胞的量子相干成像,观测了量子相干时间随细胞活动过程的变化,揭示了被传统荧光成像所掩盖的细胞活动过程;为开展基于单分子量子相干的基因表达、信号传递、癌症诊断等生理过程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高峰[8](2019)在《非厄米光学系统散射特性的相干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宇称-时间(Parity-Time:PT)对称理论最初是在量子力学中提出的,该理论一经发表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随后被引入到光学领域中。通过精确调节介质的增益和损耗,人们可以在多种光学系统中实现PT对称性,并且发现了许多“违反”常识的现象,例如:吸收诱导的透明、相干完美吸收-激光以及超布洛赫振荡等。受此启发,人们意识到控制介质的增益和耗散可以实现传统光学中难以实现的现象和功能,对非厄米光学系统的研究热情更加高昂,涌现出一些十分有趣的研究方向,例如:超对称、空间Kramers–Kronig关系和PT反对称等。毫无疑问,非厄米光学已成为现代光学最热门的课题之一。而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考虑叁种非厄米散射结构——异质结构腔、光栅和原子晶格——的散射特性、调控手段以及潜在应用等。在第叁章中,我们提出了PT对称的异质结构腔模型,并研究了其特殊的性质及潜在的应用。PT对称的简单异质结构具有特殊的散射性质,可以用来制造光学器件以实现特殊的功能,然而它具有无法调控的缺点。为此,我们在两层介质之间添加一个真空层而使之成为PT对称的异质结构腔,这样通过调整真空层的长度就可以实现对系统整体性质的调控。有趣的是,真空层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简单异质结构原有特性。当入射频率发生变化时,异质结构腔会出现多重PT对称相变现象,并且相应的散射性质也发生改变。利用高阶PT对称相,人们可以实现滤波功能。随后,我们探讨了产生多重PT对称相变的原因,通过数值计算,我们发现高阶的PT对称相与真空层的右侧单向无反射有关。最后,我们讨论了该结构的潜在应用。对于固定频率的入射光,人们可以通过调节真空层的宽度来实现单向无反射和单向隐形。此外,普通的简单异质结构需要满足特定的参数才可以产生单一频率的相干完美吸收和激光现象,而在简单异质结构腔中,通过调节真空层的长度,我们总可以是系统处在能谱奇点,并且可以实现多个频率的相干完美吸收-激光。在第四章中,我们讨论了非厄米周期结构引起的非对称反射和衍射之间的内在关联。PT对称光栅的不对称反射和衍射现象已经被人们分别讨论,然而没有人讨论过二者之间的关联,而我们的工作填补了这个空白。我们首先研究了PT对称正弦光栅的情况。采用耦合模理论,在恰当的近似下,我们得到了反射和衍射过程对应的耦合方程组,并且发现这两组不平衡的耦合系数呈正比,这意味着反射和衍射的不对称度应具有一致性。为了定量的描述这种关系,我们引进了两个物理量:反射对比度和衍射之比。通过数值计算,我们发现反射和衍射的不对称性总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并且这种关系超越了PT对称性。所以,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切实可行的非厄米电磁诱导光栅模型验证了上述的关系,并将其拓展到高阶的反射和衍射。在第五章中,我们利用一维光晶格中Tripod型原子系综,实现了具有非对称反射的原子晶格。为了破坏探测场极化率实部和虚部的同步性,我们在无粒子数布局的基态能级上引入了一个随位置变化的动态频移,并且证明了通过添加驻波形式的辅助场就可以实现该调制。由于Tripod模型中存在两个可以被调制的能级,因此我们考虑了单重调制和双重调制两种方案。结果表明,在两种调制下,系统的性质具有明显的不同。特别的,在单重调制下,晶格具有一个双向无反射点和两个单项无反射点,而在双重调制下,只具有叁个单向无反射点。此外,周期结构的光学响应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例如透射相位、快慢光效应等。这两种方案都可以实现非厄米简并现象,所以我们的模型可以用来研究非厄米简并的拓扑性质。由于该模型具有比较高的灵活性和比较好的拓展性,可以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申恒瑞,曹凤才,岳凤英,李玲[9](2019)在《串联双微环谐振腔系统的相干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硅基光波导中耦合诱导透明和光学Fano共振效应,设计并加工了一种串联双环谐振腔结构。通过高温退火表面光滑化处理,使得波导粗糙度降低为0.545 nm,实验中利用垂直光栅耦合法对结构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当两环半径相等时,由于相消干涉,产生CRIT效应;当两环半径不相等时,产生谐振分离现象。同时与传统的单环谐振腔结构相比,串联双环谐振腔结构半高全宽(FWHM)增强了3倍,并且降落端口消光比增加了20 dB。(本文来源于《仪表技术与传感器》期刊2019年05期)

臧瑞环[10](2019)在《菲涅尔非相干数字全息相移技术及单次曝光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菲涅尔非相干相关全息术(Fresnel Incoherent Correlation Holography,FINCH)属于非相干同轴数字全息系统,对光源的相干性要求比较低,且光路简单,系统稳定,一经提出,就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该系统需要通过相移技术去除零级像和共轭像的影响。传统的相移技术通常是叁步相移和四步相移,即至少需要拍摄叁幅相移全息图才能实现物体的再现,降低了FINCH系统的记录速度;为了提高记录速度,人们还尝试用二步相移实现FINCH系统的重建过程,但是二步相移经过线性运算后,并不能完全去除零级像,从而影响了二步相移再现像的质量;此外,相移技术并不能实现FINCH系统的动态记录过程,阻碍了FINCH技术的发展。本文通过对FINCH系统记录及再现过程的理论分析,根据系统点扩散函数推导出了n步相移数学计算公式,模拟仿真了相移步数n对FINCH系统成像质量的影响,并搭建了非相干光反射式数字全息记录系统,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通过去除原始图像和小波分解可以抑制二步相移再现像的零级像,提高再现像质量,从而提高FINCH系统的记录速度;基于空间光调制器(Spatial Light Modulator,SLM)的分区加载特性,通过在SLM上加载同时包含多个相移信息的复合掩膜,实现了FINCH系统的单次曝光,并研究了基于不同步数相移技术的单次曝光的适用范围;最后基于FINCH显微系统的成像原理,我们对FINCH显微成像系统的单次曝光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简单叙述了非相干数字全息术的提出和发展、FINCH系统的提出与研究现状、数字全息单次曝光的提出和研究现状。(2)对全息术中的离轴全息和同轴全息进行了理论过程的推导;系统地介绍了卷积算法、菲涅尔变换算法和角谱算法叁种全息图的再现方法;基于本文的主要工作,详细介绍了SLM的分类和作用、FINCH系统成像的基本原理,给出了该系统的点扩散函数、再现距离、系统放大率的数学表达公式。(3)研究了FINCH系统的相移技术。在FINCH系统记录及再现过程的理论基础上,对二步相移、叁步相移、四步相移技术的数学公式进行了详细推导,并对相移步数对该系统再现像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模拟仿真和实验验证。模拟仿真及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增加相移步数不能显着提高再现像质量;二步相移能够提高记录速度,通过去除原始图像和小波分解可以抑制零级像,提高再现像质量;通过对叁步相移每个相移全息图拍摄多次求平均值后得到的再现像与拍摄一次得到的再现像对比发现,随着拍摄次数的增加,得到的再现像质量越来越好,背景噪声大大减弱,再现像的像素强度越来越大,为FINCH系统再现像质量的改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实验基础。此外,通过对不同尺寸物体的记录和重建过程,研究了二步相移技术的适用范围,结果表明二步相移技术对于离散颗粒状分布且细节特征较少的物体的再现效果比较好,从而为进一步研究粒子场的分布、物体的定位等提供了一定的实验支持。(4)研究了FINCH系统的单次曝光特性。在SLM可分区加载的基础上,通过在SLM上加载透镜阵列模式的复合掩膜,一次拍摄就能得到物体多个相移的复合全息图,从而实现了该系统的单次曝光记录过程。然后以叁步相移单次曝光为例,研究了不同相移顺序的复合掩膜对FINCH系统单次曝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移顺序对再现像质量的影响不明显;最后通过拍摄不同尺寸的物体,研究了基于不同相移步数的单次曝光的应用范围。实验结果显示:二步相移单次曝光适用于尺寸较大且细节特征较少的物体,对于物体的追踪和定位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而基于叁步相移技术的单次曝光对于细节较多、尺寸较小的物体重建效果比较好,为微小形变量的测量及细胞的观察等领域提供了新思路。(5)研究了基于二步相移技术的FINCH显微成像系统的单次曝光特性。在FINCH显微成像系统的理论基础上结合FINCH系统的单次曝光,通过对NBS1963A分辨率板和大小约为300 um~500 um的金刚石颗粒的记录和再现,实现了FINCH显微成像系统的单次曝光记录;通过去除原始图像和小波分解对二步相移单次曝光结果的处理,提高了二步相移再现像的质量。本研究不仅提高了FINCH系统中图像传感器CCD幅面的利用率,而且为该系统在微小形变量、器件微小缺陷的探测等领域打开了一扇大门,进一步推动了FINCH系统的发展和应用。(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4-01)

相干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船舶在航行状态时机舱分布在不同位置的多台辅机设备常常同时运行,因此,机舱结构振动来源多,传递分布特性复杂。本文基于多输入单输出系统模型,同时测量设备及船体结构的振动信号,以设备振动信号作为输入,船体结构测点为输出,获取相干函数,基于相干函数的特征进行主要振动频率的振源定位及传递分布特性的分析,并利用偏相干函数对特征线谱的振源定位进行了验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干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任程程,杜玉军,吕宏,刘旭东,朱运周.弱湍流大气中部分相干涡旋光束的轨道角动量特性[J].激光与红外.2019

[2].柳勇,魏强,刘超.基于相干函数的机舱设备振动传递分布特性分析[C].第十七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9

[3].赵新亮,王海霞,张永涛,李同海.余弦-高斯相关谢尔模型脉冲光束经随机介质散射的相干特性[J].光学学报.2019

[4].刘宝平.耗散系统中两种相干态光场的相位特性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田春雨,李庆轩.基于相干长度测量的水平方向大气湍流特性验证分析[J].光电技术应用.2019

[6].黄莎.图案化MIM结构多波段相干完美吸收的特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9

[7].周海涛.单分子量子相干动力学特性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9

[8].高峰.非厄米光学系统散射特性的相干调控[D].吉林大学.2019

[9].申恒瑞,曹凤才,岳凤英,李玲.串联双微环谐振腔系统的相干特性研究[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9

[10].臧瑞环.菲涅尔非相干数字全息相移技术及单次曝光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9

标签:;  ;  ;  

相干特性论文-任程程,杜玉军,吕宏,刘旭东,朱运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