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转动平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管子磨损,转动平台,设计
转动平台论文文献综述
李宪福,程亮[1](2018)在《管屏转跨辅助转动平台设计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管屏转跨过程管子端部磨损的问题,设计了管屏转跨辅助转动平台,以转动平台轴承及滑轮组件的转动代替管屏与平车的接触转动,避免了管子端部与平车的滑动摩擦,实际应用管子表面磨损情况得到改善。(本文来源于《锅炉制造》期刊2018年01期)
闫文楠[2](2017)在《叁自由度串并混联转动平台样机研制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动平台通过实时调整位姿,实现对目标的跟踪与监控等功能,此外,还可以隔离载体的扰动,消除不利影响,满足了工作任务的需要,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文在3UPS/U并联机构基础上串接一个单自由度的回转支链,形成能够同时满足大工作空间与重载需求的叁自由度混联转动平台,进而对其进行样机研制与实验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对叁自由度混联转台机构进行自由度分析与运动学反解建模;利用ADAMS软件建立机构的参数化仿真模型,基于驱动经济性、最大承载能力两个优化指标,对其进行尺度优化设计,得到一组使机构性能优异的尺寸组合。其次,对叁自由度混联转台并联部分、串联部分以及两部分结合处进行结构设计,并采用ANSYS软件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优化出转台运动平台、定平台、铰链及连杆等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形式,选取电动缸等标准零部件,加工制造实验样机。然后,建立叁自由度混联转台的仿真模型,对其进行运动学、静力学与动力学仿真分析,通过与理论分析结果对比,验证前面自由度分析、运动学建模、承载能力性能等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同时获得该转台的动态特性。最后,基于多轴控制器、叁轴陀螺仪搭建控制系统硬件部分,完成电气元器件的连接,并集成到控制柜中;对样机进行上电调试运行,并对控制器配置运动学算法,控制转台样机按照预期的轨迹运行,分析其运动误差大小并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7-05-01)
黄坤[3](2016)在《无汇交轴线叁自由度并联转动平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叁自由度转动并联机构一般称为球面并联机构,这类机构的转动中心往往是多个转动副轴线的汇交点,这种严格的几何条件在制造装配上很难精确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机构的工程应用。本文主要研究一类无汇交轴线的叁自由度转动并联机构,其能够实现空间叁维姿态的变化,在需要进行姿态控制的场合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介绍了一种3-[RPR]RR叁自由度转动并联机构,借助Grassmenn线几何和螺旋理论,对这类机构的自由度性质做了深入的分析。对机构进行了反解,得到了机构四种对称的装配构型。从分支运动奇异、平台约束奇异、驱动奇异叁个方面对机构进行了奇异性分析。采用一种修正的欧拉角描述机构姿态,对机构转动空间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一种能实现叁维转动的3-RPS并联机构,在仅发生自转时该机构可以等价为一个RPSC空间单环机构。通过对该单环机构进行分析,确定了3-RPS并联机构自转时会发生的一类特殊驱动奇异。通过分析发现,这种单环机构动平台所能实现的运动其实是VDM运动(vertical Darboux motion)。由于具有相同的运动和约束特性,本文所研究的这一类无汇交轴线叁转并联机构都能实现这种VDM运动,且在自转过程中均会发生类似的驱动奇异。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3-PRS叁维转动平台,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设计。得到了该机构的位置反解。基于螺旋理论建立了机构的完全雅克比矩阵。对机构进行了静力分析,建立了机构的刚度矩阵。采用一种数值方法对该机构工作空间内的奇异轨迹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这种3-PRS叁维转动平台实体样机进行了具体结构设计及尺寸优化,通过实验对机构的各项特性进行了分析、验证。(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6-05-01)
肖松文,孙远,韩庆夫,周爱玉,朱涛[4](2015)在《高精度气浮支承转动平台结构设计及精度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中国散裂中子源(Chinese Spallation Neutron Source,CSNS)多功能反射谱仪反射臂对重负载、大行程及高精度的运动要求,采用气浮支承加摩擦轮驱动的组合结构。先通过气浮支承实现反射臂与地面之间无接触无摩擦,再通过摩擦轮驱动实现反射臂绕着样品台中心进行精确定位运动。为验证该方案的可行性进行气浮支承转动平台样机的研制,并通过对气浮支承转动平台的精度测试得知在全行程范围内其单向重复定位精度为0.000 31°,单向定位精度为0.000 9°。试验结果表明气浮支承加摩擦轮驱动的结构能够满足多功能反射谱仪反射臂的运动要求。(本文来源于《核技术》期刊2015年03期)
仝志永[5](2009)在《叁自由度转动平台的运动学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叁自由度转动平台系统构成出发,运用机器人运动学分析方法,对转动平台进行了机构分析,推导出各构件的运动学关系,从而建立了该机构的运动学数学模型。(本文来源于《机械管理开发》期刊2009年03期)
韩同彬,刘洁瑜,汪立新,秦伟伟[6](2009)在《基于虚拟仪器转动平台自动化控制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种新型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其上位控制采用"PXI+运动控制卡"方案。通过PXI-7340运动控制卡产生脉冲和方向信号。控制卡上专用CPU与PXI机CPU构成主从式双CPU控制模式。PXI机负责人机交互界面的管理和控制系统的实时监控等方面的工作。系统软件控制程序可实现控制卡初始化、中断设置、运行参数设置、运行方式设置、运行状态查询等功能。实践证明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定位精度高等特点。(本文来源于《兵工自动化》期刊2009年03期)
高亮,阚珊珊,李敏,尼启良,陈波[7](2007)在《压电陶瓷精密转动平台的转角精度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亚角秒精度的转角测量方法。利用ZYGO数字干涉仪测量压电陶瓷转动平台驱动待测标准平面镜偏转前后镜子面形精度的PV(Peak Valley)值,二者的差值除以待测标准平面镜的直径,其结果近似等于压电陶瓷转动平台转动的角度。通过测量与误差分析,验证了压电陶瓷转动平台的转角精度小于1μrad(0.2″),而测量的总误差和压电陶瓷转动平台移动的角度大小有关,移动距离越大,产生的误差越大,但其相对误差小于1%。本测量方法证明压电陶瓷精密转动平台转角精度达到了极紫外太阳望远镜(EUT)0.8″的角分辨率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光学精密工程》期刊2007年02期)
杨军宏,尹自强,戴一帆[8](2002)在《基于ADAMS的二维转动平台运动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二维转动平台 ,重点阐述了机械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运动学模型的建立过程和运动学仿真过程 ,并仿真分析了该二维转动平台的运动学特性(本文来源于《机械》期刊2002年05期)
转动平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转动平台通过实时调整位姿,实现对目标的跟踪与监控等功能,此外,还可以隔离载体的扰动,消除不利影响,满足了工作任务的需要,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文在3UPS/U并联机构基础上串接一个单自由度的回转支链,形成能够同时满足大工作空间与重载需求的叁自由度混联转动平台,进而对其进行样机研制与实验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对叁自由度混联转台机构进行自由度分析与运动学反解建模;利用ADAMS软件建立机构的参数化仿真模型,基于驱动经济性、最大承载能力两个优化指标,对其进行尺度优化设计,得到一组使机构性能优异的尺寸组合。其次,对叁自由度混联转台并联部分、串联部分以及两部分结合处进行结构设计,并采用ANSYS软件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优化出转台运动平台、定平台、铰链及连杆等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形式,选取电动缸等标准零部件,加工制造实验样机。然后,建立叁自由度混联转台的仿真模型,对其进行运动学、静力学与动力学仿真分析,通过与理论分析结果对比,验证前面自由度分析、运动学建模、承载能力性能等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同时获得该转台的动态特性。最后,基于多轴控制器、叁轴陀螺仪搭建控制系统硬件部分,完成电气元器件的连接,并集成到控制柜中;对样机进行上电调试运行,并对控制器配置运动学算法,控制转台样机按照预期的轨迹运行,分析其运动误差大小并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动平台论文参考文献
[1].李宪福,程亮.管屏转跨辅助转动平台设计及应用[J].锅炉制造.2018
[2].闫文楠.叁自由度串并混联转动平台样机研制与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7
[3].黄坤.无汇交轴线叁自由度并联转动平台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6
[4].肖松文,孙远,韩庆夫,周爱玉,朱涛.高精度气浮支承转动平台结构设计及精度测试[J].核技术.2015
[5].仝志永.叁自由度转动平台的运动学建模[J].机械管理开发.2009
[6].韩同彬,刘洁瑜,汪立新,秦伟伟.基于虚拟仪器转动平台自动化控制系统[J].兵工自动化.2009
[7].高亮,阚珊珊,李敏,尼启良,陈波.压电陶瓷精密转动平台的转角精度测量[J].光学精密工程.2007
[8].杨军宏,尹自强,戴一帆.基于ADAMS的二维转动平台运动学分析[J].机械.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