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挥发性香成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成品烟丝,顶空气质,碳化温度,致香成分
挥发性香成分论文文献综述
李超,李娥贤,秦云华,刘秀明,孟啸娟[1](2018)在《碳化温度对成品卷烟烟丝挥发性致香成分的影响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成品烟丝致香成分与不同碳化温度间的关系。【方法】设计制作相同的成品烟丝样品,通过HS-GC-MS在不同碳化温度条件下(80、100和120℃)测定烟丝致香成分的种类,并研究两者间的相互影响。【结果】(1)成品烟丝从80℃开始碳化,120℃时碳化明显,从低温到高温,色泽由金黄色向棕褐色转变。(2)在80、100和120℃各温度条件下,平行测试的质谱峰形态基本表现一致,分别检测到18、52和81种致香成分,分子量范围为44.026~241.077 u。(3)从低温到高温,不同碳化温度下特征致香物质的数量分别为4、13和36种。【结论】随着温度的提升,致香成分的数量不断增加,其中,100℃时特征致香成分为胺类、醇类、硫化物和含氧多环类化合物,分子量40~200 u;120℃时特征致香成分为酮类、醇类、醚类和含氮多环化合物,分子量50~160 u。(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张玥琪,张宁,周颖,陈海涛,蒲丹丹[2](2015)在《鲜云南松露的挥发性香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法和同时蒸馏萃取(SDE)法提取鲜云南松露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经过GC-MS分析,共鉴定出77种挥发性成分,包括烃类5种、醛类14种、酮类12种、酸类4种、酯类2种、醇酚类10种、醚类2种、含硫含氮及其他杂环化合物28种。其中醛类、醇酚类和含硫含氮及其他杂环化合物对松露的特殊风味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5年07期)
穆旻,苗志伟,何昕,冯春华[3](2015)在《北京产红腐乳中挥发性香成分的提取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对产于北京的两种红腐乳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提取,对萃取溶剂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二氯甲烷是比较好的萃取溶剂。所得提取物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共鉴定出76种成分,其中酯类30种、醇类10种、酮类9种、醛类8种、吡嗪类4种、烯烃类4种、酚类3种、含氮化合物3种、醚类3种、酸类2种;两种红腐乳中都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有48种;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它们的相对含量。实验结果表明用水蒸气蒸馏所得结果与文献报道的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所得结果接近。(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5年04期)
闫素君,谢惜媚,林素贞,徐爱国,蒋思萍[4](2015)在《西藏产双孢菇(Agaricus bisporus)挥发性呈香成分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来自西藏的3个双孢菇样品(Agaricus bisporus)的挥发油,以1个广州样品作为对照。通过加入薄荷醇作为参照标准物质的方法,应用气相色谱-质谱法结合NIST谱库检索研究了样品中的挥发性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从4个双孢菇样品中分析鉴定了40个化合物。藏产编号为2796,709,694中的含量分别为43.10%,37.15%,31.34%,其中含量较高的挥发性成分依次为苯甲醇、糠醛、苯甲醛和柏木醇;广州样品0107号的含量为27.24%,其中除含量较高的苯甲醇、糠醛、糠醇外,尚有2-(1,1-二甲基乙基)-3-甲基-环氧乙烷,2-丙烯醇和马索亚内酯。研究结果表明菌种来源、产地气候、栽培方式会影响双孢菇的风味,为双孢菇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穆旻,苗志伟,何昕[5](2014)在《北京产红腐乳中挥发性香成分的提取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对产于北京的两种红腐乳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提取,对萃取溶剂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二氯甲烷是比较好的萃取溶剂。所得提取物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共鉴定出76种成分,其中酯类30种、醇类10种、酮类9种、醛类8种、吡嗪类4种、烯烃类4种、酚类3种、含氮化合物3种、醚类3种、酸类2种;两种红腐乳中都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有48种;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它们相对含量。实验结果表明用水蒸汽蒸馏所得结果与文献报道的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所得结果接近。(本文来源于《第十届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09-13)
王延平,梁俪恩[6](2014)在《SPME-GC/MS法测定大红袍茶及茶叶蛋卤水味包中的挥发性致香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提取大红袍茶提取物和大红袍茶叶蛋卤水味包提取物中的挥发性致香成分,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这些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大红袍茶叶提取物和大红袍茶叶蛋卤水味包提取物香气成分中共检测到醇、醛、酸、酯、烯、酮和含氮、氧的杂环化合物分别为27种和56种,主要挥发性特征香气成分为橙花叔醇、棕榈酸、乳酸薄荷酯、吲哚、金合欢烯、乙位紫罗兰酮、苯酚、甜橙醛、芳樟醇、二苯甲酮等,通过积分定量,这些特征香气成分的相对百分比含量在大红袍茶叶蛋卤水味包提取物中与在大红袍茶叶提取物中的分布成正相关。(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4年10期)
苗志伟,刘玉平,黄明泉,陈海涛,孙宝国[7](2013)在《豆汁熬制过程中挥发性香成分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豆汁熬制过程中挥发性香成分的变化情况,采用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北京豆汁中的挥发性成分。提取物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对比标准品保留时间,计算分离出的成分的保留指数。共鉴定出38种成分,包括醇类13种、醛类4种、酮类2种、酸类8种、酯类3种、酚类2种、含硫化合物5种。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它们相对含量,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物质有乙醇、2-丁醇、己醇、乙酸、丙酸、顺-2-戊烯-1-醇、丁酸、甲硫醇、顺-3-己烯-1-醇、反-2-己烯-1-醇、二甲基叁硫醚、二甲基二硫醚。从挥发性香成分的香气特征可知,对豆汁香气贡献较大的是酸类化合物和含硫化合物。分析结果也表明豆汁的香成分主要来自发酵过程,而加热过程对豆汁的香气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徐晓兰,张宁,綦艳梅,陈海涛,孙宝国[8](2012)在《天福号酱香鸡挥发性香成分的提取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北京传统肉制品——天福号酱香鸡的挥发性风味成分,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对酱香鸡的香成分进行提取,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香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以乙醚作溶剂共鉴定出84种风味化合物,以二氯甲烷作溶剂共鉴定出72种风味化合物,两者共计鉴定出85种风味化合物,可分为9类,即烃类10种、醛类24种、酮类12种、醚类2种、酚类2种、醇类19种、酸类4种、酯类4种、含氮含硫及杂环化合物8种;含量较高(峰面积大于1%)的化合物有己醛、茴香脑、棕榈醛、壬醛、桉叶油醇、庚醛、2-正戊基呋喃、(反,反)-2,4-癸二烯醛、正辛醛、1-辛烯-3-醇、反-2-辛烯醛、α-松油醇、芳樟醇、反-2-癸烯醛、2,3-辛二酮等。其中醛类、醚类和含氮含硫以及杂环化合物对胡同坊北京酱鸡特征香气的形成起关键作用。(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2年16期)
刘玉平,苗志伟,黄明泉,陈海涛,孙宝国[9](2011)在《臭豆腐中挥发性香成分提取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臭豆腐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固相微萃取和同时蒸馏萃取的方法对北京产老才臣臭豆腐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提取物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结合对比标准品保留时间和计算分离出的成分的保留指数。结果共鉴定出43种成分,其中,醇类15种、酸类3种、酯类8种、酮类3种、醛类2种、酚类1种、硫醚类4种、杂环类5种、芳香烃类2种,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相对含量;两种方法中都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有17种,主要为醇类、酯类、含硫化合物和杂环类;对臭豆腐香气特征贡献较大的有吲哚、二甲基二硫、二甲基叁硫、二甲基四硫、2,3,5-叁硫杂己烷、苯酚等。(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1年24期)
周淑平,向章敏,张长云,赵会纳,张婕[10](2011)在《贵州不同产地烟叶中重要挥发性中性致香成分的检测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贵州不同产地烤烟的风格特征特性,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贵州省8个不同产地、不同部位具有代表性的烟叶样品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同时蒸馏萃取-气质联用技术检测烟草中挥发性中性致香成分,检测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良好。贵州8个不同产地初烤烟叶中的挥发性中性致香成分检测结果显示,不同产地、不同部位烤烟挥发性中性香气物质含量差异较大,以天柱烟叶中致香物质总量最高,而兴义和平塘相对较低。68种挥发性中性香气物质中,酮类化合物含量以天柱最高,平塘最低;醇类化合物含量以镇远最高,盘县次之,平塘最低;酯、多酚和杂环类化合物的数量和含量均较低;烃类化合物含量总体上各地差异较大,以天柱最高,兴义最低。(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12期)
挥发性香成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法和同时蒸馏萃取(SDE)法提取鲜云南松露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经过GC-MS分析,共鉴定出77种挥发性成分,包括烃类5种、醛类14种、酮类12种、酸类4种、酯类2种、醇酚类10种、醚类2种、含硫含氮及其他杂环化合物28种。其中醛类、醇酚类和含硫含氮及其他杂环化合物对松露的特殊风味有着重要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挥发性香成分论文参考文献
[1].李超,李娥贤,秦云华,刘秀明,孟啸娟.碳化温度对成品卷烟烟丝挥发性致香成分的影响初探[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8
[2].张玥琪,张宁,周颖,陈海涛,蒲丹丹.鲜云南松露的挥发性香成分分析[J].精细化工.2015
[3].穆旻,苗志伟,何昕,冯春华.北京产红腐乳中挥发性香成分的提取与分析[J].中国调味品.2015
[4].闫素君,谢惜媚,林素贞,徐爱国,蒋思萍.西藏产双孢菇(Agaricusbisporus)挥发性呈香成分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5].穆旻,苗志伟,何昕.北京产红腐乳中挥发性香成分的提取与分析[C].第十届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6].王延平,梁俪恩.SPME-GC/MS法测定大红袍茶及茶叶蛋卤水味包中的挥发性致香成分[J].食品工业科技.2014
[7].苗志伟,刘玉平,黄明泉,陈海涛,孙宝国.豆汁熬制过程中挥发性香成分的变化[J].中国食品学报.2013
[8].徐晓兰,张宁,綦艳梅,陈海涛,孙宝国.天福号酱香鸡挥发性香成分的提取与分析[J].食品科学.2012
[9].刘玉平,苗志伟,黄明泉,陈海涛,孙宝国.臭豆腐中挥发性香成分提取与分析[J].食品科学.2011
[10].周淑平,向章敏,张长云,赵会纳,张婕.贵州不同产地烟叶中重要挥发性中性致香成分的检测与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