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活体监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针灸,脑成像,光声层析成像,血流动力学
活体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崔瑞环[1](2019)在《PAT监测不同针灸方法对大脑皮层响应的活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新世纪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无论是中医或者西医发展进步都很大。现代中医作为传统中医学的继承,在现代医学界的地位越来越高。中医作为经验医学的代表,发展数千年来临床诊疗效果得到了一致的认可。但是其深层的作用原理一直没有获得科学界普遍一致的结论。针灸是中医的一个子领域,本次研究旨在通过探究针灸作用对大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以揭示针灸的作用机理。目前脑成像的主流成像方式有脑波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计算层析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正电子发射型计算层析成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等,每种成像方式都有其局限性。本次研究以近年来新兴的光声层析成像技术(Photoacoustic Tomography,PAT)为工具,监测针灸对大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PAT以脉冲激光照射生物组织,激发产生超声波,其结合了光学成像中对于各种生物分子的高对比度和声学成像对于生物组织穿透达到的高分辨率。本次研究以针灸的穴位和操作手法出发,探究针灸作用期间以及作用之后大脑光声层析成像的结果,以观测大脑皮层血流动力学的相对变化来揭示针灸的作用机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介绍了光声成像的原理与系统。详细的从光声效应的理论基础出发,从基本的牛顿运动法则、连续性方程、热弹性方程推导出光声波动方程。接着探讨了反投影、先进的有限元重建算法和本次系统采用的延时迭加算法图像重建方式。在理论讨论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此次研究所采用的光声层析成像系统,包括硬件系统的各个部分和软件系统的各个模块。2.探究了不同穴位的刺激对小鼠大脑皮层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首先从中医学的角度讨论了足叁里穴和涌泉穴的差异,接着详细阐述了对实验设计的各方面考量,最后将两组实验分别进行成像结果和统计学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讨论。3.探究了不同针灸方法对小鼠大脑皮层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首先对叁种针灸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分别从叁种不同方法的操作参数指标和作用基本机理进行对比。接着详细论述了探究不同针灸方法对脑皮层血流动力学影响实验的设计,最后进行了实验结果的详细描述与统计学意义上的分析论证,并进行了对比。本次研究充分证实了光声层析成像在脑成像领域的应用前景。通过探究电针不同穴位对大脑皮层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发现,电针刺激足叁里穴和涌泉穴对大脑血流动力学具有不同影响,刺激足叁里穴血流量增加更为明显,且保持性持续到观测结束;而涌泉穴在刺激结束后,血流量逐步恢复到初始水平。通过探究不同针灸方法刺激涌泉穴对大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发现,叁种针灸方法对大脑血流动力学具有不同影响,手针和艾灸的刺激响应曲线表现为上升保持状态,电针的刺激响应曲线表现为先升后降;对于大脑不同分区的影响,电针和艾灸对于各个脑区具有特异性,而手针除右听觉区外均表现为血流促进。叁种针灸方法的结论进一步证实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血清素、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等效应对大脑皮层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4-01)
钱俊超,宇翔,吴素红,李兵兵,费振乐[2](2018)在《OE-MRI活体监测分割放疗期间脑肿瘤组织氧水平》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细胞对放射治疗的反应与组织氧水平密切相关,分割放疗可使乏氧肿瘤细胞内氧水平有时间进行恢复,即再氧合~([1])。动态监测肿瘤及周围组织中的氧水平对于肿瘤精确放疗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近年来,基于非侵入性纵向弛豫率(R1)MR方法,即氧增强磁共振成像(OE-MRI)可以直接反映体内组织氧水平情况,并在肿瘤乏氧的检测中得到了应用~([2])。在(本文来源于《2018第二十届全国波谱学学术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12)
程唯珈,甘晓[3](2018)在《鼻腔内的传感器,了解一下?》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中国科学报》在中国科学院化学所(以下简称“化学所”)活体分析化学院重点实验室看到,研究人员将一块指甲盖大的传感器放置在一只小鼠鼻腔处,电脑屏幕上即可显示出它的呼吸频率。“我们基于石墨炔材料,研发了这块传感器,实现了小鼠呼吸频率变化的快(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8-07-17)
刘素素,张红敏,柳慧,贺司宇,岳娟[4](2018)在《小鼠角膜γδT细胞去除效率的双光子活体动态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抗体中和后角膜与耳部皮肤γδT细胞的去除效率,探寻一种能够活体动态监测角膜γδT细胞数量变化的替代方法。方法应用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对抗体中和前后小鼠耳部皮肤γδT细胞数量进行监测,同时于抗体中和后6 h、12 h、24 h对小鼠角膜进行取材染色,计数角膜中的γδT细胞,比较两者去除效率是否一致。结果正常小鼠角膜的γδT细胞常分布于角膜缘上皮及浅基质层,上皮层的γδT细胞形态不规则,常伴有突起,基质层γδT细胞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数量为(27±4)个。抗体中和后,小鼠角膜γδT细胞数量逐渐减少,6 h、12 h和24 h细胞数量均明显少于去除前(P=0.03、0.00、0.00),去除效率分别为48%、78%、96%。正常小鼠耳部皮肤γδT细胞呈树突状,均匀分布于皮肤表皮层,细胞数量为(60±9)个,抗体中和后6 h、12 h和24 h,耳部皮肤γδT细胞数量与去除前相比亦明显减少(P=0.00、0.00、0.00),去除效率分别为43%、72%、95%。结论抗体中和后角膜与耳部皮肤γδT细胞数量均逐渐下降,两者去除效率随时间变化一致,监测小鼠耳部皮肤γδT细胞是动态监测角膜γδT细胞数量变化的理想替代方法。(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8年06期)
周锦秀[5](2018)在《纳米微针传感器的构建及其用于实时监测细胞释放H_2O_2和活体pH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物医学的不断发展,应用于临床实验室的检测技术越来越多样化,其中生物传感技术由于其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分析快速、体型小易于携带、成本低等优势为基础医学研究及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检测平台,因此生物传感器也逐渐成为医学领域中的一项新的研究热点,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而纳米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较大的比表面积、表面活性位点多和催化效率高等特点在生物传感器的制备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纳米材料引入到生物传感领域后,极大提高了传感器的工作性能,已被广泛用于生物分子检测、疾病诊断及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实现活体生物分子的无创、高灵敏度检测一直是广大研究者的不懈追求,而微电极传感器因其尺寸小、易于刺入活体的优势在生物医学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针灸针具备微型便携、成本低、刺入活体损伤小的特点,因此本实验选择了以针灸针作为电极基底制备一种微针传感器,为活体中生物分子的实时检测提供了新方法。本文构建了二硫化钼纳米材料功能化的电化学微针传感器实现了对细胞释放的过氧化氢和活体内pH变化的高灵敏度检测。选用传统针灸针作为微针传感基底,运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在针灸针的基底上修饰二硫化钼构建纳米微针传感器,应用该微针传感器实施对细胞释放的过氧化氢进行实时的电流检测以及大鼠脑脊液pH的实时电位检测。本课题具体研究内容主要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MoS_2/PtNPs功能化微针传感器的构建及实时检测细胞释放的过氧化氢过氧化氢的含量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当体内产生过量的过氧化氢会导致癌症、糖尿病、心血管和神经组织退化性疾病等各种疾病的发生,因此准确快速地检测细胞释放的H_2O_2对于阐明其在细胞生理学中的作用机制和进一步探索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制备的MoS_2/PtNPs功能化的微针传感器将为过氧化氢相关疾病的检测与诊断提供一种新技术。该技术以针灸针为电极基底,使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对针体的传感部位分别进行二硫化钼和铂纳米颗粒的电化学修饰,构建Mo S_2/PtNPs功能化的微针传感器,并用扫描电镜图像对电极表面形貌进行逐步表征,以及采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CV)考察每一步修饰后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MoS_2/PtNPs功能化的针灸传感针与裸电极或者MoS_2,Pt NPs单一组分修饰的电极相比,对H_2O_2催化还原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是二硫化钼和铂纳米粒子协同作用的结果。并且该纳米传感针对H_2O_2的检测有着良好的选择性与稳定性。将制备好的MoS_2/PtNPs微针对不同浓度H_2O_2溶液定量分析,在1~100μmol/L的范围内,H_2O_2的还原峰电流与其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计算出检出限为0.686μmol/L,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然后将该传感针对细胞中释放的H_2O_2进行电化学检测。结果表明,当向Hela细胞加入PMA刺激剂时会引起电流信号的明显增加。作为对照实验,当PMA细胞刺激剂与过氧化氢酶(catalase)混合在一起注入细胞时,则不会引起电流的信号变化,证明我们所制备的MoS_2/PtNPs功能化的微针传感器可以实时检测细胞释放的过氧化氢。第二部分:PAN/MoS_2功能化微针传感器实时监测活体pH变化体内氢离子浓度反映酸碱度的变化,酸碱紊乱会导致许多心血管、神经系统性疾病的发生,因此实时监测机体酸碱中毒的病理过程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本研究构建了一种能够直接用于检测活体pH变化的微针传感器,将在临床医学的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该实验同样以针灸针为电极基底,通过电化学聚合的方法分别将二硫化钼纳米片和聚苯胺修饰到喷金针(AN)的尖端制备对H~+敏感的PAN/MoS_2功能化微针传感器。采用扫描电镜对不同修饰电极的表面形态进行逐步表征,并对不同pH值的磷酸盐缓冲液及血清溶液进行开路电位的检测,在p H值为3~9的范围内,随着溶液pH值的增加,相应的开路电位呈现负向增加,二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并显示了该传感针对pH能斯特响应为50.8 mV/p H,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将该pH传感器刺入大鼠鼠脑,向PAN/MoS_2/AN电极附近泵入数微升碱性的Na_2CO_3溶液或酸性的NaH_2PO_4溶液改变脑脊液局部环境的H~+浓度,通过观察到相应的开路电位变化从而监测脑内pH的改变。这一实验证明了构建的pH传感器可以实现活体实时监测pH变化。(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5-11)
李文凭[6](2018)在《基于OCT技术的昆虫胚胎发育叁维活体监测及微循环造影》一文中研究指出获得昆虫胚胎发育的精确知识,不仅可以防治昆虫的有害影响,而且还能更好地利用它们,发现其潜在价值。胚胎的活体可视化对于研究昆虫胚胎发育至关重要,但常用的体视显微镜和石蜡切片除了侵略性和费时外,每个发育阶段的分析通常需要大的样本量。此外,胚胎的原有结构在固定时容易损伤。因此,一种具有高分辨率的实时无创昆虫胚胎成像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简称OCT)技术是具有高分辨率、实时、无创等特点的新型成像方法,它是利用光的相干特性,通过探测后向散射光的干涉信号来实现样品深度方向的无创层析成像。OCT技术可以无创伤以及实时记录生物胚胎发育中的动态变化。OCT在昆虫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的比较少,主要集中在昆虫胚后发育阶段的背血管血管监测上。因此,有必要分析不同阶段的昆虫胚胎以建立一个完整的发育过程。本文使用OCT成像技术首次活体观察了东亚飞蝗的胚胎发育,记录了蝗虫胚胎不同时期的叁维形态变化,并在监测过程中观测到了胚胎旋转以及胚胎扭动的现象。此外,对胚胎发育中背血管的搏动进行了监测,第一次量化了背血管随时间不断收缩和舒张的搏动幅度以及不同胚胎发育阶段的背血管搏动频率。研究了散斑方差造影算法,为了提升造影成像质量,对OCT散斑方差微血管造影算法进行了加权处理,并首次应用在昆虫胚胎的循环系统发育之中,使用OCT采集昆虫胚胎图像数据,再经过加权散斑方差算法处理,得到了家蚕胚胎的叁维造影图像。(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8-05-01)
廖继春,夏睿,郜发宝[7](2018)在《MRI活体监测脂肪干细胞治疗大鼠脑梗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使用7.0T磁共振监测SPIO标记的脂肪干细胞(ADSCs)原位移植入大鼠脑梗塞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从2周龄大鼠的腹股沟脂肪组织中分离脂肪干细胞传代培养,使用脂多糖聚乙烯亚胺(PEI)/SPIO纳米复合材料标记后原位移植入MCAO模型大鼠(n=8),对照组注射不含细胞的培养基。使用MRI在造模后的2小时,1天,3天及7天对大鼠头部进行扫描,成像序列包括:RARET2,DWI and DTI。实验终点安乐死大鼠,脑组织切片进行普鲁士蓝染色。结果:ADSCs细胞爬片普鲁士蓝染色结果显示标记率达95%以上(Fe:7μg/m L)。统计学分析显示造模后7天细胞治疗组的平均梗死体积(36.61±2.46)较对照组平均梗死体积(39.62±1.31)减小,两组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Eigenvector maps上也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梗死区有方向性的纤维明显增加。脑组织切片的普鲁士蓝染色显示,蓝染颗粒主要分布于梗死区周围的细胞内,另外一部分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内。结论:本研究提供了ADSCs对脑梗死有效性的一些证据,ADSCs或许可作为脑梗死细胞治疗的重要细胞来源。(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8年03期)
李武国,陈伟,任晖,毕颎,李文英[8](2017)在《结直肠癌人源性肿瘤组织异种移植模型(PDX)的构建及~(18)F-FDG PET/CT活体成像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结直肠癌人源性肿瘤组织异种移植模型(Patient-derived Xenograft,PDX),并探讨18F-FDG PET/CT成像技术用于监测结直肠癌PDX模型肿瘤生长的有效性。方法取外科手术切除的新鲜结直肠癌组织,接种到免疫缺陷小鼠皮下构建PDX模型。采用HE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进行模型评价。选取部分构建成功的PDX模型进行PET/CT活体成像监测。结果接种结直肠癌患者新鲜肿瘤组织35例,成功构建PDX模型20例,成功率为57%;成瘤所需的中位时间为54.5天,四分位间距为47.5天。HE染色结果表明结直肠癌PDX模型可以较好地保留原发肿瘤的组织学特性。Ki67、p53在第一代PDX模型移植瘤与原发肿瘤组织中均呈强阳性表达,具有高度相似性。结直肠癌的成瘤能力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肿瘤的部位、大小、分期、分化程度等均没有相关性。PDX模型的PET/CT活体显像表明,18F-FDG PET/CT可以获得较好的显像效果。结论结直肠癌PDX模型构建成功率较高,模型可以较好地保留原发肿瘤的组织学、生物学特性。18F-FDG PET/CT成像技术可用于监测结直肠癌PDX模型肿瘤的生长情况。(本文来源于《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期刊2017年04期)
孙迪[9](2017)在《长时间无创血糖监测中活体组织光谱的测量方法及干扰因素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基于近红外光谱法的人体无创血糖测量中,获取稳定的生物活体组织光谱是实现长期血糖监测目标的首要任务之一,本文拟研究活体生物组织光谱的测量方法以及组织光谱随葡萄糖和多种干扰因素变化的特征,为实现稳定、有效、连续的血糖测量打下基础。本文发展了基于位置差分漫反射光谱的有效衰减系数测量方法,它在消除长期测量中仪器漂移的影响同时,还可以得到生物组织光谱表征参数—有效衰减系数。利用这一参数可以有效地研究多种因素以及个体差异对人体测量光谱的影响规律以及校正方法。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首先,依据漫射方程推导了基于位置差分漫反射光谱的有效衰减系数测量理论,提出了采用有效衰减系数表征活体组织光谱的方法。通过实验结果和理论结果的对比,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进一步获得了葡萄糖的有效衰减系数光谱,分析了利用其测量葡萄糖浓度的极限测量精度。其次,利用有效衰减系数这一光学参数分析了人体测量的多种干扰因素的光谱特征,具体的干扰包括人体散射系数差异、人体血红蛋白浓度差异、体温差异和人机接口间接触压力差异。利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分析、仿体实验和人体实验,分别获得了这些干扰因素的有效衰减系数的光谱特征。最后,依据上述光谱分析结果,初步研究了多种干扰因素的校正方法。利用多变量校正方法校正了多种干扰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体散射系数差异、人体血红蛋白浓度差异和人体体温差异对人体测量光谱的影响。且进一步利用外部参数正交化方法校正了体温差异的影响,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基于位置差分的漫反射光谱的有效衰减系数测量方法,并据此对活体测量中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校正。该方法特别适用于监测活体组织光谱在长期测量中的变化,对实现长期血糖监测有重要意义。此方法还可以用于人体其他物质成分的监测中,在组织光学检测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12-01)
石奔,赵春常[10](2017)在《实时监测内源性H_2S及活体肿瘤成像的光声探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活体实时监测内源性H_2S面临着分析方法上的困难,我们利用光声成像在组织深处具有高的空间分辨率的特性,设计了可激活的光声探针,用来实时监测老鼠活体中内源性H_2S的产生。探针与H_2S发生反应可以产生近红外吸收,从而产生光声信号,并可应用到实时检测老鼠结肠癌细胞H_2S的产生。~([1])我们将对这份工作进行详细汇报。(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8-21)
活体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肿瘤细胞对放射治疗的反应与组织氧水平密切相关,分割放疗可使乏氧肿瘤细胞内氧水平有时间进行恢复,即再氧合~([1])。动态监测肿瘤及周围组织中的氧水平对于肿瘤精确放疗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近年来,基于非侵入性纵向弛豫率(R1)MR方法,即氧增强磁共振成像(OE-MRI)可以直接反映体内组织氧水平情况,并在肿瘤乏氧的检测中得到了应用~([2])。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活体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1].崔瑞环.PAT监测不同针灸方法对大脑皮层响应的活体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
[2].钱俊超,宇翔,吴素红,李兵兵,费振乐.OE-MRI活体监测分割放疗期间脑肿瘤组织氧水平[C].2018第二十届全国波谱学学术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2018
[3].程唯珈,甘晓.鼻腔内的传感器,了解一下?[N].中国科学报.2018
[4].刘素素,张红敏,柳慧,贺司宇,岳娟.小鼠角膜γδT细胞去除效率的双光子活体动态监测[J].眼科新进展.2018
[5].周锦秀.纳米微针传感器的构建及其用于实时监测细胞释放H_2O_2和活体pH变化[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8
[6].李文凭.基于OCT技术的昆虫胚胎发育叁维活体监测及微循环造影[D].河北大学.2018
[7].廖继春,夏睿,郜发宝.MRI活体监测脂肪干细胞治疗大鼠脑梗死[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
[8].李武国,陈伟,任晖,毕颎,李文英.结直肠癌人源性肿瘤组织异种移植模型(PDX)的构建及~(18)F-FDGPET/CT活体成像监测[J].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2017
[9].孙迪.长时间无创血糖监测中活体组织光谱的测量方法及干扰因素初步分析[D].天津大学.2017
[10].石奔,赵春常.实时监测内源性H_2S及活体肿瘤成像的光声探针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