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碳酸盐结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长7油层组,碳酸盐结核,自生碳酸盐
碳酸盐结核论文文献综述
李云,胡作维,刘灿,董杰,贺静[1](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渭北地区上叁迭统延长组长7油层组碳酸盐结核中自生碳酸盐矿物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早期形成的碳酸盐结核在埋藏期间会经历多种碳酸盐矿物相沉淀的复杂胶结作用,岩石学研究是探究结核成因的关键。通过野外剖面观察、岩石学观察和阴极发光技术,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渭北地区上叁迭统延长组长7油层组泥页岩中各种形状的方解石和白云石结核中自生碳酸盐矿物的特征。这些结核为成岩早期的产物,构成结核的自生碳酸盐矿物特征显着:(1)球粒方解石结核中,方解石呈纤维状或刃片状,球粒间充填晶粒方解石或因压实呈贴面结合,纤维状方解石发桔红色和暗红色2种光,刃片状方解石发暗红色光;(2)粉晶方解石结核中,方解石呈他形粒状,含有机质包裹体或纤维状晶形残余,晶间含沥青和纤维状方解石残余,主要发暗红色光;(3)白云石结核有泥晶和粉晶2种晶体类型,粉晶白云石结核含较多泥质,泥质条带或有机质条带处常见纤柱状白云石;(4)沿裂缝充填的方解石和白云石常呈纤维状或纤柱状结构,发暗红色光或不发光。研究区长7油层组碳酸盐结核中的方解石和白云石具有不同的成因类型和复杂的胶结作用:球粒方解石和泥晶白云石代表了结核开始形成时的胶结作用,可以准确地反映结核的成因;粉晶方解石、粉晶白云石反映了交代成因;裂缝中纤维状、纤柱状方解石和白云石集合体则为结核经历了较强压实作用之后充填裂缝而成。(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崔璨,曹长群[2](2018)在《土壤碳酸盐结核二元同位素反映中国西北晚二迭世-早叁迭世气候波动》一文中研究指出二迭纪末发生了显生宙最大的一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不仅摧毁了海洋的生态系统,90%以上海洋生物消失,而且也对陆地造成了致命的打击。长期以来,海洋灭绝的机制、表现及过程被了解地非常详尽,而陆相二迭纪-叁迭纪转折时期由于缺少连续地层记录、时间分辨率不高等原因相对薄弱。前人研究表明在这一时期陆地上70%的陆地脊椎动物和绝大多数植物发生绝灭,同时出现煤层缺失、大陆风化加强、河流样式改变、土壤崩溃等响应,温度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阻碍了早叁迭世生物复苏的进程。因此恢复陆地古温度并推测其对转折期主要事件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二迭纪末陆地生态系统崩溃新疆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大龙口剖面沉积连续、古生物资料详实、二迭纪-叁迭纪界线地层发育良好,有较好的的研究基础,在80m左右厚的剖面中有几十层古土壤层,其中含有很多碳酸盐结核。经过对结核的野外和室内薄片分析,证明其很少受到后期成岩改造,而且该剖面埋藏较浅。对碳酸盐结核进行了二元同位素和碳氧同位素分析。碳酸盐二元同位素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同位素测温方法,~(13)C-~(18)O键在全部CO_2同位素体中所占的比例与温度有定量的关系,用Δ47来表征实际测量值与随机状态之间的差值,并且运用经验转换公式恢复古温度。结果表明,结核的二元同位素Δ47的值在0.58‰~0.72%之间,对应于温度值在22-55℃,温度范围较大,在整个剖面识别出两次由暖变冷又变暖的趋势,并且其氧碳同位素均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进一步支持了结果的合理性。很显然在晚二迭世-早叁迭世中国西北大陆内部气候存在波动,和生物演变、灭绝和环境的关系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刘灿,胡作维,李云,董杰,魏杨[3](2018)在《鄂尔多斯盆地渭北地区长7油层组碳酸盐结核早期胶结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上叁迭统延长组长7油层组暗色泥岩、油页岩是盆地中生界的主力烃源岩。通过野外观察发现,盆地渭北地区长7油层组泥页岩中富含碳酸盐沉积,碳酸盐岩沉积类型以结核为主,经显微镜下初步研究发现,长7段油页岩中广泛发育的碳酸盐结核岩性大都为灰岩和白云岩两种类型,灰岩中的方解石球粒及白云岩中的泥晶白云石的早期胶结作用特征明显。方解石球粒由放射状轴状方解石,纤维状轴状方解石和刃片状轴状方解石组成。(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黄传琴,董博文,谭文峰[4](2018)在《次生碳酸盐结核的物质组成及元素富集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土高原南缘武功次生碳酸盐结核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各级结核中有机质和碳酸盐的分布特征、粒度及矿物组成,结合酸溶性元素分析,明确次生碳酸盐结核的形成过程及元素富集特点。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南缘武功全新世古土壤发育期间形成的碳酸盐结核主要由粒径>250μm结核和粒径<50μm结核相互胶结而成。次生碳酸盐首先在粘粒及细粉粒表面淀积,土壤颗粒间的孔隙随着淀积的进行逐渐被次生碳酸盐填充,碳酸盐结核逐渐形成并不断生长。随着结核的生长,碳酸盐含量大幅增加,从而稀释降低了有机质含量;同时,其颗粒组成逐渐变粗,粘土矿物含量减少。各级结核中酸溶性元素均以钙(61.03~207.36g/kg)为主,且与碳酸盐含量呈正相关,因此,CaCO_3是结核中碳酸盐的主要形式。此外,酸溶性元素中含有一定量的次生无定形硅(8.90~10.70g/kg)和铝(2.78~5.06g/kg)以及粘土矿物中的钾(3.34~4.32g/kg)和镁(2.22~3.64g/kg);同时含有少量可溶性盐中的钠(0.70~0.85g/kg)。(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梁慧敏[5](2017)在《西藏南部地区白垩纪冷泉碳酸盐结核的产出特征与形成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冷泉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甲烷温室气体等密切相关,故其越来越受到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冷泉碳酸盐岩是古代冷泉发育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将对西藏南部日喀则弧前盆地、特提斯喜马拉雅带白垩纪地层中发现的冷泉碳酸盐结核进行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以探讨其矿物组成、沉积组构、碳酸盐中碳的来源、形成过程及模式。从形态上,可将研究区白垩纪地层中发现的冷泉碳酸盐结核分为四种:椭球状结核、管状结核、顺层状结核、龟裂状结核。椭球状结核,大小2cm×3cm~15cm×30cm,具微晶结构,主要由微晶方解石(30~50%)、石英和长石碎屑矿物(40~65%)、有孔虫壳体(2~3%)、黄铁矿(5%)组成。其碳同位素值为-29.79~-3.61‰VPDB。其渐变的碳同位素值、陆源元素含量表明其是由核部向边部逐渐生长形成。综合其碳同位素值、围岩TOC等,我们认为椭球状结核中的碳主要源自于甲烷厌氧氧化。管状结核,个体大小不一,呈近平行或垂直于层面产出,具微晶结构,主要由微晶方解石(50~80%)、石英和长石碎屑矿物(20~50%)、有孔虫、黄铁矿组成。岗巴、上巴剖面管状结核的碳同位素值范围分别为-27.37~-23.85‰VPDB、-8.85~-3.47‰VPDB,根据其特殊产出形态、负碳同位素值、低TOC,我们认为其碳源为甲烷水合物分解产生的CH_4,并且为从边部逐渐向中心生长形成的。顺层状结核,厚23cm±,呈近平行于层面分布。其主要由微晶方解石(85~90%),石英、长石碎屑矿物(10~15%),黄铁矿组成。其碳同位素值为-21.87~-6.67‰VPDB,其形成同样与甲烷释放相关。龟裂状结核,大小6 cm×8 cm~100 cm×30 cm,顺层分布。其由边部结核体与裂隙充填物组成。结核基质主要由微晶方解石(55~75%),石英、长石等碎屑矿物(25~45%)组成。裂隙充填物有两期:纤维状、块状方解石胶结物。相比于结核基质与纤维状方解石,块状方解石具有最负氧同位素值、最高碳同位素值、高FeO、低MgO特征。经判断结核基质与纤维状方解石形成于浅海并与CH_4释放有关,之后结核开始埋藏。在结核埋藏过程中,二者发生部分重结晶。块状方解石中高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平均176.9℃)表明,其是由被深部岩体加热的海水在结核埋藏过程中充填其残留的孔隙而形成。(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7-06-01)
孙秀凤,王国庆[6](2015)在《鄂西二迭纪孤峰组碳酸盐结核的成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研究区孤峰组碳酸盐结核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碳酸盐结核是一种成岩结核,在成岩的早中期形成,结核的形成是不同期次的。结合正常浅海型综合生物地球化学响应成岩模式分析碳酸盐结核形成于滞留贫氧还原的环境,主要在硫酸盐还原带形成,其为透入性生长模式,碳酸盐胶结物在整个结核中同时成核结晶生长。(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5年23期)
董进[7](2009)在《华南陡山沱组四段含胶黄铁矿碳酸盐结核岩石磁学研究及其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北宜昌震旦系陡山沱组四段黑色页岩中发育大量以白云石为主的碳酸盐结核,扫描电镜和岩石磁学方法发现结核中的磁性矿物以胶黄铁矿为主。结核由自生碳酸盐胶结原始沉积碎屑而成,而胶黄铁矿作为一种自生矿物,常形成于早期还原成岩环境,其形成伴随着原有含铁碎屑矿物的溶解。因此研究结核的生长演化及其磁学性质对揭示早期埋藏和成岩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碳酸盐结核的矿物成分和微观组构分析表明,结核与围岩中含有相似的碎屑矿物成分,结核通过碳酸盐胶结原始沉积碎屑生长而成。围页岩中的高有机质含量和草莓状黄铁矿揭示了缺氧沉积环境。结核中保存很好的纸房状构造(card-house)和白云石球状构造暗示结核形成于沉积早期沉积物-水界面下0-3米处。在硫酸盐还原带通过有机质分解和甲烷厌氧氧化可产生大量碳酸盐,其充填由有机质分解或发酵产生的气泡或孔洞可形成白云石球状构造。陡山沱组结核的块状构造以及其中透入性分布的球状构造揭示了结核以透入性模式生长,碳酸盐胶结在整个结核中同时成核结晶并生长。扫描电镜和岩石磁学方法发现结核与围岩中都含有胶黄铁矿,且结核中的磁性矿物以胶黄铁矿为主,另含少量磁铁矿。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显示,结核与围岩具有完全不同的磁组构特征。围岩磁化率各向异性为扁球状且磁面理与层面平行的正常沉积磁组构,结核磁化率各向异性为长球状且磁线理与层面垂直的反转磁组构。为了解释结核中反转磁组构的成因机制,除磁化率各向异性外还测量了等温剩磁各向异性。测量结果显示,围岩与结核的等温剩磁各向异性具有与磁化率各向异性相似的磁组构特征。岩石磁学分析表明胶黄铁矿控制了结核的反转磁组构特征。与围岩相比,结核并未受到强烈的压实作用,而是通过结核生长保存了原始的沉积组构,表明结核的反转磁组构在早期沉积时就已存在。结核的反转磁组构由胶黄铁矿微晶晶轴定向排列而成,并推测这可能与生长环境有关。在早期还原成岩时,垂向上的化学环境变化以及流体流动使胶黄铁矿的[100]轴垂直层面生长。这种原始沉积磁组构通过结核生长被保存下来,而围岩却由于压实作用使[100]轴平行层面排列,从而形成正常沉积压实磁组构。(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9-05-01)
董进,张世红,Ganqing,Jiang,赵庆乐,李海燕[8](2009)在《华南宜昌陡山沱组四段碳酸盐结核形成环境研究及其烃源岩评价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核对揭示沉积物早期埋藏和成岩环境有重要意义.对峡东地区陡山沱组四段黑色页岩中碳酸盐结核的物质成分、微观组构和有机质分析,揭示了碳酸盐结核的形成环境和演化.陡山沱组结核形成于沉积早期沉积物-水界面下0~3m处,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密切相关.高有机质、草莓状黄铁矿和纸房状构造(card-house)的存在揭示了原始的静水缺氧沉积环境,推测在硫酸盐还原阶段产生大量胶结碳酸盐,充填以前的气孔形成球状微晶白云石构造.陡山沱组结核以透入性模式生长,碳酸盐胶结在整个结核中同时析出结晶.岩石有机质热解分析显示,陡山沱组结核相对围岩有较小的TOC含量和较大的有效碳含量;结核的孔隙对有机质具有封闭作用,可使高成熟区亦存在较大的生油潜力.结核是一种广义微生物岩,其独特的形成条件有利于揭示沉积成岩阶段的微生物环境.(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期刊2009年03期)
梁钢华[9](2006)在《东沙海域为可燃冰远景区再被证实》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日前获悉,我国科学家继去年首次在南海东沙西南海域发现并采集到两个站位的冷泉碳酸盐结核样品后,今年再次在这一海域采获冷泉碳酸盐结核样品,同时还发现与可燃冰密切相关的现代甲烷冷泉活动,进(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报》期刊2006-11-23)
陈忠,颜文,陈木宏,王淑红,陆钧[10](2006)在《南海北部大陆坡冷泉碳酸盐结核的发现:海底天然气渗漏活动的新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在南海北部大陆坡新发现的冷泉碳酸盐结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碳酸盐结核由含铁白云石、菱铁矿、少量文石和方解石以及非碳酸盐矿物针铁矿、石英和黏土矿物组成.含铁白云石和菱铁矿呈微晶结构,显示了直接从冷泉流体中沉淀出来的特征.含铁白云石/菱铁矿的δ~(13)C值为-18.24‰~-36.07‰,δ~(18)O值为0.42‰~2.76‰,中等亏损的~(13)C表明碳来源于热解成因气或混合气,是指示该海域存在甲烷冷泉的重要证据.结核表面分布有管状蠕虫遗迹,蠕虫生活环境与冷泉流体的存在有关.半固结结核中分布有蜂状排溢孔和流体通道,其未被碳酸盐或沉积物充填.研究表明,碳酸盐结核区海底可能存在孔径为200~600μm仍在喷溢的天然气微渗漏系统.(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6年09期)
碳酸盐结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迭纪末发生了显生宙最大的一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不仅摧毁了海洋的生态系统,90%以上海洋生物消失,而且也对陆地造成了致命的打击。长期以来,海洋灭绝的机制、表现及过程被了解地非常详尽,而陆相二迭纪-叁迭纪转折时期由于缺少连续地层记录、时间分辨率不高等原因相对薄弱。前人研究表明在这一时期陆地上70%的陆地脊椎动物和绝大多数植物发生绝灭,同时出现煤层缺失、大陆风化加强、河流样式改变、土壤崩溃等响应,温度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阻碍了早叁迭世生物复苏的进程。因此恢复陆地古温度并推测其对转折期主要事件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二迭纪末陆地生态系统崩溃新疆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大龙口剖面沉积连续、古生物资料详实、二迭纪-叁迭纪界线地层发育良好,有较好的的研究基础,在80m左右厚的剖面中有几十层古土壤层,其中含有很多碳酸盐结核。经过对结核的野外和室内薄片分析,证明其很少受到后期成岩改造,而且该剖面埋藏较浅。对碳酸盐结核进行了二元同位素和碳氧同位素分析。碳酸盐二元同位素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同位素测温方法,~(13)C-~(18)O键在全部CO_2同位素体中所占的比例与温度有定量的关系,用Δ47来表征实际测量值与随机状态之间的差值,并且运用经验转换公式恢复古温度。结果表明,结核的二元同位素Δ47的值在0.58‰~0.72%之间,对应于温度值在22-55℃,温度范围较大,在整个剖面识别出两次由暖变冷又变暖的趋势,并且其氧碳同位素均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进一步支持了结果的合理性。很显然在晚二迭世-早叁迭世中国西北大陆内部气候存在波动,和生物演变、灭绝和环境的关系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碳酸盐结核论文参考文献
[1].李云,胡作维,刘灿,董杰,贺静.鄂尔多斯盆地渭北地区上叁迭统延长组长7油层组碳酸盐结核中自生碳酸盐矿物的特征[J].古地理学报.2019
[2].崔璨,曹长群.土壤碳酸盐结核二元同位素反映中国西北晚二迭世-早叁迭世气候波动[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3].刘灿,胡作维,李云,董杰,魏杨.鄂尔多斯盆地渭北地区长7油层组碳酸盐结核早期胶结特征[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4].黄传琴,董博文,谭文峰.次生碳酸盐结核的物质组成及元素富集特点[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8
[5].梁慧敏.西藏南部地区白垩纪冷泉碳酸盐结核的产出特征与形成模式[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6].孙秀凤,王国庆.鄂西二迭纪孤峰组碳酸盐结核的成因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
[7].董进.华南陡山沱组四段含胶黄铁矿碳酸盐结核岩石磁学研究及其环境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8].董进,张世红,Ganqing,Jiang,赵庆乐,李海燕.华南宜昌陡山沱组四段碳酸盐结核形成环境研究及其烃源岩评价意义[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
[9].梁钢华.东沙海域为可燃冰远景区再被证实[N].中国矿业报.2006
[10].陈忠,颜文,陈木宏,王淑红,陆钧.南海北部大陆坡冷泉碳酸盐结核的发现:海底天然气渗漏活动的新证据[J].科学通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