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抵抗论文-张博

仪式抵抗论文-张博

导读:本文包含了仪式抵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网络涂鸦表情包,青年亚文化,仪式抵抗,符号抗争

仪式抵抗论文文献综述

张博[1](2019)在《网络涂鸦表情包:青年“仪式抵抗”实践中的空间、身体与权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涂鸦表情包是视觉文化主因背景下网络社会的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作为一种独特的话语形式,涂鸦表情包以符号建构的方式为青年群体的"仪式抵抗"实践构建了一套回应。涂鸦表情包生产以符号的拼贴重组为主要方式实现意义系统的转换,并通过再语境化的方式表征并传递崭新的意义,为青年"仪式抵抗"实践赢得了空间。身体化的涂鸦表情包借助社交媒介的力量进入公共空间进行"表演"实践,身体叙事强烈的隐喻色彩与修辞效果激发群体的仪式体验,使群体共享一种情感状态,最终在"斗图"狂欢之中消解传统与权威的权力,完成对权力"想象的"报复。涂鸦表情包所表征的亚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仪式性"抵抗,这种极端符号化的抗争不仅会使社会严肃议题娱乐化,其符号消费的本质更会让青年群体在"虚假的满足"中丧失主体性与批判意识,从而沦为"单向度的人"。(本文来源于《北京青年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刘伟伟[2](2017)在《抵抗幻觉——日常生活的仪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李一凡的部分实践源头来自他在美院及戏剧学院的学习生活。在经历了准备的纪录片计划被迫搁置后,他的目光转向了当代艺术这个场域。在中国复杂的政治现场和资本控制之下,当代艺术的现场交织了多种激烈的矛盾,然而正是这些矛盾的复杂激烈,反而给艺术家留下不少自由表达的缝隙,使它可以合理地与当代的日常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它甚至可以是激进的、行动的、政治的和抗拒式的,它生产出来的迷人和麻烦常常在同一个空间里并存。(本文来源于《山花》期刊2017年07期)

高歌[3](2017)在《仪式性抵抗与身份认同:对哔哩哔哩网站的亚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年亚文化是指青年人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形式营造出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圈子,青年亚文化的诞生的发展往往也伴随着对主流社会与主导性文化的不满和抵抗,但其发展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与主导性文化形成融合。在不同的社会阶段,青年亚文化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互联网的发展丛生了许多新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样态。也使得青年亚文化与主导性文化的关系在内容和结构上都产生了不用以往的变化。该研究以哔哩哔哩(bilibili)网站(以下简称B站)为研究对象,使用了网络观察等作为研究方法,以霍尔的文化表征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对网络青年亚文化展开研究。迄今,B站已发展为国内最大的年轻人潮流文化娱乐社区。通过对B站的发展历程及特点的梳理,分析它背后的社区文化表现元素,并总结B站文化的青年亚文化特征,从而对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发展进行较为具体的梳理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以B站为代表的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样态及其发展具有以下特点:首先,B站特有的狂欢等仪式来自是网络青年的文化实践,表现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二次元文化。其次这种文化实践在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呈现的是对于主导性文化的抵抗,继而逐渐被主导性文化从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和商业市场等多个层面进行收编。第叁,以B站为代表的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表现样态,体现的是部分的网络青年群体通过这种文化实践,通过仪式化、风格化,去展示自我,形成自我认同,进而寻找和建构群体认同的过程。(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7-05-01)

孟登迎[4](2015)在《如何发现和解释青年人的仪式抵抗潜能——以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英]斯图亚特·霍尔、托尼·杰斐逊着,孟登迎、胡疆锋、王蕙译,2015"青年"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普遍使用的一个司空见惯的称谓和概念,它不但表征着代际关系和年龄特性,还被赋予了诸如创新、热烈、积极、希望甚至鲁莽、浮躁等多重引伸性的含义。事实上,成人主流社会对于青年群体的这种认定和赋予意义的行为,有一个相当曲折的历史过程。与之相关,有关青年群体所体现的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的研究,或者说关于青年文化或青年亚文化的研究,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变化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图书评论》期刊2015年06期)

李涯[5](2015)在《仪式抵抗: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麦克尤恩早期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英国着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曾在青年时代投身于青年亚文化实践中,在青年亚文化的影响下,其早期小说呈现出抵抗风格。本文将从边缘人物、不可靠叙事、反成长主题叁个方面来分析麦克尤恩早期小说的抵抗风格。(本文来源于《中外文化与文论》期刊2015年02期)

王芳,吴君[6](2015)在《仪式的抵抗:网络“吐槽文化”的传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吐槽已成为社会重要亚文化现象,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运用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对吐槽文化进行分析,揭示了吐槽这种亚文化的流行机制和社会意义。笔者认为吐槽是一种仪式的抵抗,通过娱乐的方式表达民间话语权,既娱乐大众、缓解社会压力,又扛起社会责任、表达民众心声。(本文来源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余建清[7](2008)在《网络恶搞:仪式下的狂欢与抵抗——基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搞是当前十分流行的网络文化。通过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和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从内、外两个维度分析了恶搞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从内在维度看,恶搞运用戏仿的技巧,体现了浓厚的狂欢色彩;从外在维度看,恶搞运用了拼贴的手法,表现的是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但是,无论狂欢还是抵抗,都仅仅是一种仪式而已,网络恶搞的实质是在解放的旗帜下宣泄生命的冲动。(本文来源于《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1期)

余建清[8](2007)在《网络恶搞:仪式下的狂欢与抵抗——基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搞是当前流行的网络文化。文章通过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和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从内、外两个维度分析了恶搞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从内在维度看,恶搞运用戏仿的技巧,体现了浓厚的狂欢色彩;从外在维度看,恶搞运用了拼贴的手法,表现的是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但是,无论狂欢还是抵抗,都仅仅是一种仪式而已,网络恶搞的实质是在解放的旗帜下宣泄生命的冲动。(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07年09期)

仪式抵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李一凡的部分实践源头来自他在美院及戏剧学院的学习生活。在经历了准备的纪录片计划被迫搁置后,他的目光转向了当代艺术这个场域。在中国复杂的政治现场和资本控制之下,当代艺术的现场交织了多种激烈的矛盾,然而正是这些矛盾的复杂激烈,反而给艺术家留下不少自由表达的缝隙,使它可以合理地与当代的日常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它甚至可以是激进的、行动的、政治的和抗拒式的,它生产出来的迷人和麻烦常常在同一个空间里并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仪式抵抗论文参考文献

[1].张博.网络涂鸦表情包:青年“仪式抵抗”实践中的空间、身体与权力[J].北京青年研究.2019

[2].刘伟伟.抵抗幻觉——日常生活的仪式[J].山花.2017

[3].高歌.仪式性抵抗与身份认同:对哔哩哔哩网站的亚文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7

[4].孟登迎.如何发现和解释青年人的仪式抵抗潜能——以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为中心[J].中国图书评论.2015

[5].李涯.仪式抵抗: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麦克尤恩早期创作[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5

[6].王芳,吴君.仪式的抵抗:网络“吐槽文化”的传播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

[7].余建清.网络恶搞:仪式下的狂欢与抵抗——基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8].余建清.网络恶搞:仪式下的狂欢与抵抗——基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分析[J].兰州学刊.2007

标签:;  ;  ;  ;  

仪式抵抗论文-张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