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拟薄水铝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拟薄水铝石纳米颗粒,多相催化剂,六羰基钼,硫酸氧钒
纳米拟薄水铝石论文文献综述
Mahdi,Mirzaee,Bahram,Bahramian,Marieh,Mirebrahimi[1](2016)在《胺功能化的拟薄水铝石纳米颗粒负载的Mn-V复合物:高效的烯烃环氧化催化剂(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具有高比表面积和表面高度羟基化的拟薄水铝石纳米颗粒与3-(3甲氧基硅烷)-正丙胺进行共价结合而官能团化,再用于负载硫酸氧钒和六羰基钼络合物。所得样品采用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热重-差热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元素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和透射电镜等技术进行了表征,并用于顺-环辛烯的环氧化反应中,优化了诸如溶剂和氧化剂等反应条件.反应过程采用气-液色谱进行监测.重复使用实验表明,该纳米催化剂可重复使用多次,并保持顺-环辛烯接近完全环氧化.所得到的优化反应条件也成功用于其它的取代烯烃的环氧化反应中.(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杨帆[2](2013)在《大孔容拟薄水铝石纳米材料的制备及CuO-γ-Al_2O_3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氧化铝尤其是介孔γ-氧化铝因其较大的比表面积、独特的表面性质及结构稳定性,常作为吸附剂和催化剂组分而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化学反应过程中。为了有效提高催化效率,大孔容和高比表面积的γ-氧化铝的制备变得越来越重要。γ-氧化铝一般是通过在高温条件下拟薄水铝石脱水而制得,因此,可以说,前驱物拟薄水铝石的性质决定着产物γ-氧化铝的性质。本论文采用直接沉淀法以九水硝酸铝为无机铝源,氨水为沉淀剂,在不同表面活性剂双2-乙基己基琥珀酸酯磺酸钠(AOT)、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 X-100)胶束中分别合成介孔拟薄水铝石,并以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N2吸附-脱附等测试方法对产物的组成、形貌和孔性质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AOT体系中制备出直径为2-5nm的纤维状拟薄水铝石,在Triton X-100和CTAB体系中均得到较团聚的颗粒状产物。在AOT胶束体系中,当终点pH为8~10.5时,可以制备出纯拟薄水铝石。此外,研究了金属离子对产物孔性质的影响,发现不同金属离子的引入都较大程度地改善了拟薄水铝石的比表面积、孔容及孔径。另外,在叁嵌段聚合物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PEO(20)PPO(70)PEO(20),P123)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2.乙基己基琥珀酸酯磺酸钠(AOT)混合体系中合成了纳米金属氧化物催化剂CuO-γ-Al2O3,研究了其对苯乙烯的环氧化催化性能,发现该催化反应的主要产物是苯甲醛和环氧苯乙烷。考察了反应温度、溶剂、氧化剂与底物苯乙烯的摩尔比对苯乙烯环氧化反应转化率和选择性的影响,发现在适宜条件下,CuO-γ-Al2O3催化剂对苯乙烯环氧化反应有非常高的转化率(97.43%),环氧化产物的选择性也较高(85.15%)。(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3-05-01)
蒙延双,王达健,武浚,刘会基,巨少华[3](2009)在《荧光光谱法研究Eu~(3+)在拟薄水铝石纳米胶粒表面的吸附》一文中研究指出拟薄水铝石作为前驱体,加入胶溶剂HNO3调节pH 2.0得到胶粒大小~60 nm的稳定胶体。将Eu(NO3)3溶液加入拟薄水铝石胶体,Eu3+在静电引力作用下在拟薄水铝石胶粒表面发生化学吸附。荧光光谱检测结果表明,Eu3+592 nm发射峰强度I592随AlOOH∶Eu(NO3)3物质的量之比RBoe/Re的增大而降低。由发射峰强度I592计算出Eu3+在拟薄水铝石胶粒表面吸附率R随RBoe/Re增大而增大,当RBoe/Re=4时,吸附率可达53.0%。Eu3+在拟薄水铝石胶粒表面的吸附密度D也随RBoe/Re的增大呈上升趋势,且吸附曲线随RBoe/Re分为初始阶段、平缓阶段和饱和阶段。(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09年01期)
韦国有,彭卫国,周继承[4](2007)在《螺旋通道型旋转床制备纳米纤维拟薄水铝石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螺旋通道型旋转床超重力反应器,利用碳分反应制备纳米纤维状的拟薄水铝石,利用XRD、TEM、AS-AP2400氮吸附仪考察了超重力碳分反应过程及干燥过程对产物形态和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螺旋通道型旋转床可制备出粒度均匀的大孔容纳米纤维状拟薄水铝石。(本文来源于《企业技术开发》期刊2007年09期)
李玉平,贺卫卫,陈智巧,王亚强[5](2006)在《低堆密度拟薄水铝石纳米纤维粒子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Al2(SO4)3和NaOH为原料,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为表面活性剂,采用直接沉淀工艺制备了纤维状低堆密度纳米拟薄水铝石。通过TEM,DSC-TG,XRD,BET等检测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和分析,讨论了反应温度、Al3+初始浓度以及DBS的应用对纳米粒子形貌和分散性的影响,并研究了纳米粒子堆密度与其形貌及分散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所制备拟薄水铝石为低结晶度纳米产物,其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别达到275.7m2/g和1.37mL/g。(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06年07期)
张纳,王达健,李岚,蒙延双,张晓松[6](2006)在《用纳米拟薄水铝石溶胶凝胶方法制备YAG∶Ce白光二极管荧光体》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纳米拟薄水铝石颗粒的胶溶的改进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亚微米尺度的YAG∶Ce荧光体。实验发现,在1000℃干凝胶粉开始出现YAG相,在相对较低的1400℃灼烧温度下得到纯相。由于纳米尺度氧化铝颗粒的籽晶成核效应对制备各步骤的贡献,得到在1~3μm之间的较小的荧光体颗粒。在1400℃下得到的荧光体的激发和发射光谱均符合与白光二极管的荧光体的光谱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稀土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丁娟,阳鹏飞[7](2006)在《螺旋通道床超重力碳分法制备纳米拟薄水铝石》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偏铝酸钠溶液和二氧化碳气体为原料,采用螺旋通道床超重力碳分法制备纳米拟薄水铝石粉体.介绍了拟薄水铝石形成机理和工艺条件,研究了添加表面活性剂、原料浓度以及气液比对粉体粒径的影响.利用TEM等检测方法对产品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该法可制得平均粒径约5 nm纤维状的纳米拟薄水铝石.(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2期)
李友凤,周继承,谢放华[8](2006)在《螺旋通道型旋转床制备纳米拟薄水铝石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偏铝酸钠溶液和二氧化碳气体为原料,采用螺旋通道型旋转床超重力法制备纳米拟薄水铝石粉末。讨论了拟薄水铝石的碳分机理和合成工艺条件,考察了老化、添加表面活性剂、原料浓度及气液比对粉体粒径的影响;并进行了螺旋通道型旋转床超重力法与搅拌槽反应法的对比实验。用XRD和TEM等测试方法对产品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RBHC碳分法可制得平均粒径为5~10nm的纤维状的纳米拟薄水铝石。(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06年02期)
熊飞[9](2004)在《拟薄水铝石/二氧化锡纳米微米复合材料的胶态加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铝工业阳极以及高性能电池电极材料制备技术中的关键问题,研究一种拟薄水铝石/二氧化锡纳/微米多尺度体系复合材料的胶态加工成型技术,即,以拟薄水铝石水溶胶分散SnO_2微米颗粒,借助纳米拟薄水铝石胶粒的高比表面积、清洁和传质推动作用来改善SnO_2颗粒的分散、烧结和成型能力,以实现难烧结致密化陶瓷的厚膜和块体材料的低成本、无污染、易规模化的制备与加工。实验研究了稳定的拟薄水铝石水溶胶的制备、SnO_2微米颗粒在拟薄水铝石水溶胶中的稳定分散、碳基底上涂层的制备和块体材料的模压成型与烧结。重点分析了材料制备过程中纳米拟薄水铝石胶粒与微米SnO_2颗粒的相互作用及其物理化学机制。 用HNO_3直接胶溶工业拟薄水铝石粉体制备得到稳定的拟薄水铝石的水溶胶。酸分散指数的测定表明当n_(H~+)/n_(AlOOH·nH_2O)=0.097时,拟薄水铝石可以完全胶溶,稳定水溶胶的pH值为3.4;根据DLVO模型计算的位能势垒为6.31×10~(-18)J;TEM观察溶胶的胶粒为5-10nm,且部分粒子相互网联。通过胶溶过程中电导率的测定、胶团表面基团的FTIR分析和Al~(3+)的沉淀溶解平衡的热力学分析,提出了拟薄水铝石的胶溶过程机理、胶核的多核结构模型和胶团的双电层结构模型。 拟薄水铝石胶体粘度大小反映了纳米胶粒的大小、形貌以及存在状态。实验测定了胶体的凝胶化过程中粘度的变化,并且用TEM观察到粘度增大的同时胶粒在不断长大,相互串结为网状结构。根据粘度的变化建立了凝胶化过程中拟薄水铝石胶粒生长的动力学模型。对应于胶体粘度的变化,将胶粒的生长分为缓慢生长阶段、过渡区生长转型和快速凝胶叁个阶段。 对SnO_2微米颗粒在拟薄水铝石水溶胶中的分散行为和浆料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TEM观察到SnO_2颗粒的大小为0.1-0.8μm,通过机械搅拌可以均匀地分散到拟薄水铝石固含量为15(Wt)%,pH为2的水溶胶中,制备得到最高SnO_2含量为60(Wt)%的稳定浆料。SnO_2微米颗粒在分散体系中的沉降实验表明,微米尺寸的颗粒在拟薄水铝石水溶胶中的重力沉降,是影响体系动力稳定的主要因素。对浆料粘度的测定和分散体系中纳米拟薄水铝石胶粒与微米SnO_2颗粒的分散状态的TEM观察表明,微米颗粒的引入,一方面引起拟薄水铝石溶胶的快速凝胶化,粘度快速增加,而增大了颗粒与介质间的摩擦,阻碍颗粒的沉降;另一方面,纳米拟薄水铝石胶粒在SnO_2颗粒表面聚合,增强了位阻效应,阻止微米颗粒的聚集,加强了浆料的稳定性。结合浆料的稳定性机理,建立了SnO_2微米颗粒作用下的凝胶过程模型。(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04-09-01)
郭奋,梁磊,王星明,陈建峰[10](2001)在《超重力碳分反应法合成纳米拟薄水铝石》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超重力反应器 ,利用碳分反应制备了平均直径 1~ 5nm ,长 10 0~ 30 0nm的纤维状纳米拟薄水铝石 .利用TEM考察了气液比、超重力水平、铝酸钠浓度对产物形态和粒度的影响 ,结合沉淀和传质理论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采用超重力碳分反应可制备出高度纳米化、粒度均匀的拟薄水铝石 ,该方法是一种很有应用价值的纳米材料制备方法(本文来源于《材料科学与工艺》期刊2001年03期)
纳米拟薄水铝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伴随着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氧化铝尤其是介孔γ-氧化铝因其较大的比表面积、独特的表面性质及结构稳定性,常作为吸附剂和催化剂组分而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化学反应过程中。为了有效提高催化效率,大孔容和高比表面积的γ-氧化铝的制备变得越来越重要。γ-氧化铝一般是通过在高温条件下拟薄水铝石脱水而制得,因此,可以说,前驱物拟薄水铝石的性质决定着产物γ-氧化铝的性质。本论文采用直接沉淀法以九水硝酸铝为无机铝源,氨水为沉淀剂,在不同表面活性剂双2-乙基己基琥珀酸酯磺酸钠(AOT)、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 X-100)胶束中分别合成介孔拟薄水铝石,并以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N2吸附-脱附等测试方法对产物的组成、形貌和孔性质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AOT体系中制备出直径为2-5nm的纤维状拟薄水铝石,在Triton X-100和CTAB体系中均得到较团聚的颗粒状产物。在AOT胶束体系中,当终点pH为8~10.5时,可以制备出纯拟薄水铝石。此外,研究了金属离子对产物孔性质的影响,发现不同金属离子的引入都较大程度地改善了拟薄水铝石的比表面积、孔容及孔径。另外,在叁嵌段聚合物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PEO(20)PPO(70)PEO(20),P123)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2.乙基己基琥珀酸酯磺酸钠(AOT)混合体系中合成了纳米金属氧化物催化剂CuO-γ-Al2O3,研究了其对苯乙烯的环氧化催化性能,发现该催化反应的主要产物是苯甲醛和环氧苯乙烷。考察了反应温度、溶剂、氧化剂与底物苯乙烯的摩尔比对苯乙烯环氧化反应转化率和选择性的影响,发现在适宜条件下,CuO-γ-Al2O3催化剂对苯乙烯环氧化反应有非常高的转化率(97.43%),环氧化产物的选择性也较高(85.1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拟薄水铝石论文参考文献
[1].Mahdi,Mirzaee,Bahram,Bahramian,Marieh,Mirebrahimi.胺功能化的拟薄水铝石纳米颗粒负载的Mn-V复合物:高效的烯烃环氧化催化剂(英文)[J].催化学报.2016
[2].杨帆.大孔容拟薄水铝石纳米材料的制备及CuO-γ-Al_2O_3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3
[3].蒙延双,王达健,武浚,刘会基,巨少华.荧光光谱法研究Eu~(3+)在拟薄水铝石纳米胶粒表面的吸附[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
[4].韦国有,彭卫国,周继承.螺旋通道型旋转床制备纳米纤维拟薄水铝石的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7
[5].李玉平,贺卫卫,陈智巧,王亚强.低堆密度拟薄水铝石纳米纤维粒子的制备与表征[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6
[6].张纳,王达健,李岚,蒙延双,张晓松.用纳米拟薄水铝石溶胶凝胶方法制备YAG∶Ce白光二极管荧光体[J].中国稀土学报.2006
[7].丁娟,阳鹏飞.螺旋通道床超重力碳分法制备纳米拟薄水铝石[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8].李友凤,周继承,谢放华.螺旋通道型旋转床制备纳米拟薄水铝石的研究[J].硅酸盐通报.2006
[9].熊飞.拟薄水铝石/二氧化锡纳米微米复合材料的胶态加工技术[D].昆明理工大学.2004
[10].郭奋,梁磊,王星明,陈建峰.超重力碳分反应法合成纳米拟薄水铝石[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