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藻型混凝剂论文-杜进炜,张硕,钟远,孙力平

除藻型混凝剂论文-杜进炜,张硕,钟远,孙力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除藻型混凝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藻污染,Chl-a,无机混凝剂,聚合氯化铝

除藻型混凝剂论文文献综述

杜进炜,张硕,钟远,孙力平[1](2016)在《津河水体藻污染监测识别及无机混凝剂除藻效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津河水体开展长达18个月的定点采样监测分析,对造成藻华现象的优势藻种进行了显微识别。结果表明,近两年津河水体总体为富营养化状态,其中每年7、8月份藻华暴发,呈现重富营养化特征,经观察鉴别属于微囊藻型蓝藻污染。以Chl-a、浊度及UV254为主要水质参数,探索投加无机混凝剂用于藻污染控制的可行性,并对4种混凝剂的藻污染控制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投加无机混凝剂控制津河藻污染效果显着(聚合氯化铝对Chl-a和浊度去除率分别高达89%和92%),相同实验环境下混凝净化效能依次为:PAC(聚合氯化铝)>PFS(聚合硫酸铁)>FC(叁氯化铁)>AS(硫酸铝)。(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保护》期刊2016年04期)

陈伟[2](2016)在《铁钛混凝剂的制备及在除藻和控制藻源膜污染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源水体中藻类爆发所引发的水质安全隐患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水体污染不仅来自于藻细胞本身,更多是藻细胞在生长过程中释放的胞外有机物。混凝沉淀和超滤工艺是给水处理中去除藻类及其胞外有机物的主要方法。但是目前混凝剂混凝效率不理想、有机物去除效率低,而超滤膜工艺中超滤膜污染严重等问题给传统的水处理工艺造成了严重的困境。铁基混凝剂以对人体无危害,絮体大沉降快等优点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而钛基混凝剂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金属混凝剂,以有机物去除率高而成研究热点。论文通过将Ti4+和PO43-分别作为配合物和络合剂引入Fe3+溶液,并调节其碱化度促进相互聚合,制备出了一种阳离子和阴离子共聚合的新型非整比共价化合物聚合硫酸铁钛混凝剂PFTS。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设计等方法获得了得到最佳混凝效率的PFTS制备参数,并通过表征手段明确了混凝剂的主要形态和物相结构等信息。将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的藻类通过冷冻离心方法分离为原藻水样、藻细胞水样、附着型胞外有机物(b EOM)水样和溶剂型胞外有机物(d EOM)水样,并通过超滤法与叁维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了b EOM和d EOM的主要成分和分子量分布。将制备的PFTS混凝剂用于以上水样的混凝去除研究,通过zeta电位、絮体性质、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方法分析了b EOM和d EOM在混凝去除藻细胞中的作用以及混凝去除b EOM和d EOM的去除效率和作用机理。藻细胞及其胞外有机物在超滤工艺中是造成超滤膜污染的重要成分,论文通过将PFTS应用于前置混凝工艺中,研究了前置混凝工艺在超滤处理藻细胞、b EOM和d EOM过程中对膜通量和膜污染的控制作用,并通过zeta电位和絮体性质等对控制膜污染过程中的作用过程进行了分析。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论文通过以Fe SO4·H2O、Ti(SO4)2与Na2HPO4为主要原料成功制备了混凝效率优异的聚合硫酸铁钛混凝剂PFTS。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设计方法,以实验室配置的高岭土-富里酸水样为处理对象,获得了当制备PFTS主要参数为:水化温度0-25℃、水化时间60min、氧化剂加入速率4 ml/min、Ti/Fe比1/8、P/Fe比0.2和OH/Fe比0.3时,混凝剂具有较高的混凝效率。混凝沉淀后上清液中余浊可达到0.9以下,DOC去除率达到53.4%以上,并且余铁浓度低于0.1 mg/L。与市售混凝剂聚合硫酸铁PFS和聚合氯化铝PAC作对比的混凝性能评估试验表明,PFTS具有更高的有机物去除效率,且其残余铁离子浓度低于PFS。(2) Fe3+、Ti4+与 PO43-相互络合生成的无机高分子混凝剂具有复杂的多核羟基络合物结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PFTS混凝剂中生成了诸如-Fe-P-Fe-、-P-Fe-P-、-Ti-P-Ti-、-Fe-O-Fe-以及-[P-Fe]n-Fe-、-(-P-O-[O-H]n-O-Fe)-、-(-P-O-[O-H]nO-Ti)-等重复连接的基团键,而这些基团键能够有效增加聚合物分子量,有助于混凝过程中吸附架桥和网捕卷扫作用的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Ti4+和PO43-的引入有效提高了铁基混凝剂产品中的晶体成分,生成了新的物相成分如Fe Fe2(PO4)2(OH)24H2O、Ti H2(PO4)24H2O和Fe Ti(SO4)3等,而主要成分依然是硫酸盐晶体化合物Fe4.67(SO4)6(OH)220H2O,表明铁基复合混凝剂中的主要成分并未改变。形态分析结果表明,在铁基混凝剂中随着Ti4+和PO43-的引入,混凝剂中有效形态Feb含量升高,并且与PFS相比,其在长时间放置时形态分布更稳定,更有利于运输和储存,具有明显的实际应用价值。(3)论文研究了PFTS对铜绿微囊藻、小球藻和栅藻藻细胞在b EOM和d EOM存在条件下的混凝的去除效果。当投加量大于25 mg Fe/L时,叁种藻类水样浊度和chl-a的去除率都可以达到95%以上。当混凝剂投加量较低时藻细胞胞外聚合物b EOM和d EOM的存在均对混凝去除藻细胞有不利影响,而其中d EOM对混凝去除藻细胞的阻碍作用更大。而当混凝剂投加量较高时,b EOM表现出促进混凝的作用,原因是b EOM中疏水性大分子有机物能够增强混凝过程中的吸附架桥作用。(4)藻类细胞胞外有机物b EOM和d EOM主要由蛋白质、多糖和腐殖质等有机物组成。b EOM中蛋白质浓度高于DOC浓度,而多糖浓度低于DOC浓度;而在d EOM中蛋白质,多糖与DOC的关系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在分子量分布上,胞外聚合物b EOM和d EOM均比较集中分布于>100 KDa和<1 KDa的分布段内。PFTS在混凝去除b EOM和d EOM时,对铜绿微囊藻b EOM、d EOM,小球藻b EOM、d EOM,和栅藻b EOM、d EOM的最佳投药量分别为24、40、16、32、16、32 mg Fe/L。絮体粒径测试结果表明,对于叁种藻类,尽管b EOM浓度低于d EOM,b EOM的絮体粒径仍然大于d EOM的絮体粒径,原因可归结为b EOM中疏水性大分子有机物在混凝过程中有利于发生吸附架桥和网捕作用,促进形成粒径分布较大的絮体。(5)在直接超滤中,当藻细胞浓度为8.4亿个/L、b EOM的DOC为8.46 mg/L和d EOM的DOC为24.64 mg/L时,藻类胞外有机物d EOM由于有机碳浓度最高,对超滤膜污染最重,其次为裸藻细胞溶液,b EOM溶液污染最轻。但是b EOM造成的不可逆污染比例值最高,d EOM中不可逆污染比例值最低。在前置混凝工艺中对藻细胞、b EOM和d EOM溶液分别投加18 mg/L、24 mg/L和25mg/L的混凝剂PFTS后,能够有效降低以上叁种有机物在超滤过程中造成的膜通量下降和膜污染。主要机理是在投加混凝剂后,适当浓度的混凝剂可以与水样中有机物生成不规则紧密结构的絮体,这些絮体在超滤膜表面形成多孔状的滤饼层,有效阻止有机物和微絮体对超滤膜的膜污染。前置混凝工艺在对原藻水样引起超滤膜膜污染的控制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适当的混凝剂投加量有助于前置混凝工艺控制超滤处理含藻水源水中的超滤膜污染。(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6-04-01)

龚春明[3](2014)在《几种混凝剂的除藻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PAC、Al2(SO4)3和PAC+Al2(SO4)3叁种混凝剂对高藻水体的除藻效果,结果表明,复合混凝剂PAC+Al2(SO4)3对藻浊度的去除效果比单独使用PAC或Al2(SO4)3更好,在同样的最佳投药量时,低pH条件能获得更好的藻浊度去除率。在不易实现水体调酸时,可采用PAC除藻,这时将水体调至碱性范围即可提高除藻效率。(本文来源于《海峡科学》期刊2014年05期)

张跃军,赵晓蕾,李潇潇,刘程,朱玲玲[4](2010)在《PAC/PDM复合混凝剂对冬季太湖原水的除藻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由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与聚合氯化铝(PAC)制成的系列稳定PAC/PDM复合混凝剂,用于冬季太湖原水的除藻性能研究.通过混凝除藻试验,考察了复合混凝剂加药量、PAC与PDM复配质量比例(20∶1—5∶1)、PDM特征黏度(0.55—3.99dL/g)对除藻性能的影响,探讨了使用复合混凝剂替代预加氯工艺的可行性及深度处理时复合混凝剂的除藻性能.结果表明:(1)对原水使用PAC、PAC/PDM(0.55/20∶1—3.99/5∶1)复合混凝剂后的余浊达到2NTU的水厂沉淀出水浊度标准时,其加药量分别为3.05mg/L、2.91—2.24mg/L,除藻率分别为85.95%、87.26%—92.28%;加药量为3.05mg/L时,其除藻率分别为85.95%、88.03%—96.00%,余浊分别为2.00NTU、1.55—0.53NTU.(2)对加氯水的加药量为3.40mg/L时,PAC/PDM(1.53/10∶1)复合混凝剂对原水的处理效果优于PAC、PAC/PDM(0.55/20∶1)复合混凝剂对加氯水的处理效果;PAC/PDM(3.99/5∶1)复合混凝剂对原水的处理效果优于PAC、PAC/PDM(0.55/20∶1)、PAC/PDM(1.53/10∶1)复合混凝剂对加氯水的处理效果.(3)满足余浊<1NTU的深度处理要求时,PAC/PDM(0.55/20∶1—3.99/5∶1)复合混凝剂比PAC减少藻含量11.2%—59.2%,节省加药量6.7%—26.3%.因此,PAC/PDM复合混凝剂与PAC相比,余浊达标时节省加药量,加药量相等时提高处理效果.使用PAC/PDM复合混凝剂可以替代预氯化工艺中混凝除藻作用的部分功能,且是未来深度处理时有效的技术储备.(本文来源于《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刘丽娟,汪琳,李明玉,林浩添,陈冠宏[5](2010)在《不同混凝剂强化除藻、除浊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聚合氯化铝(PAC)、聚合氯化铝铁(PAFC)、聚合硫酸铁(PFS)、聚合硫酸铝(PAS)和硫酸铝(AS)五种混凝剂对某含藻湖水进行强化混凝除藻、除浊试验研究,考察了混凝剂种类及投量、原水pH、沉降时间等因素对强化混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五种混凝剂的综合除藻、除浊性能排序为:PAC>PAFC>PFS>PAS>AS;在原水pH值为5~9的范围内,含铁混凝剂PFS和PAFC对pH的适应性较强,且在pH值为5~7的弱酸性条件下,PFS的除藻、除浊性能最优,当其投量为4 mg/L时,除藻率近80%,除浊率可达80%以上;而在pH值为7~9的弱碱性条件下,PAC则表现出更好的除藻、除浊效果,当其投量为4 mg/L时,除藻率和除浊率可分别达到83%和90%;AS对pH的适应性最差,其除藻、除浊效果最差;另外,五种混凝剂的除藻率、除浊率均随沉降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最佳沉降时间为20 min。(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0年05期)

赵晓蕾,张跃军,李潇潇,刘程,朱玲玲[6](2009)在《AS/PDM复合混凝剂对冬季太湖原水除藻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与硫酸铝(AS)制成的系列稳定AS/PDM复合混凝剂,用于冬季太湖原水的除藻效果研究.通过混凝除藻实验,考察了复合混凝剂加药量、AS与PDM复配质量比(20∶1~5∶1)、PDM特征黏度(0.55~3.99 dL/g)对除藻效果的影响,分析了使用复合混凝剂替代预加氯工艺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对原水使用AS、AS/PDM(0.55/20∶1~3.99/5∶1)复合混凝剂后的余浊达到2 NTU的水厂沉淀出水浊度标准时,其加药量(以Al2O3计)分别为4.24 mg/L、3.96~1.87 mg/L,除藻率分别为83.00%、87.52%~90.93%;加药量为4.24 mg/L时,其除藻率分别为83.00%、88.29%~97.66%,余浊分别为2.00NTU、1.76~0.43 NTU.对加氯水的加药量为4.50 mg/L时,AS/PDM(1.53/10∶1)复合混凝剂对原水的处理效果优于AS对加氯水的处理效果;AS/PDM(3.99/5∶1)复合混凝剂对原水的处理效果优于AS、AS/PDM(0.55/20∶1)、AS/PDM(1.53/10∶1)复合混凝剂对加氯水的处理效果.因此,AS/PDM复合混凝剂可明显提高AS对冬季太湖原水的处理效果,与单独使用AS相比,余浊达标时节省加药量,加药量相等时提高处理效果.此外,使用复合混凝剂还可替代预氯氧化工艺中加氯对混凝除藻作用的部分功能,有利于提高水质安全性.(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09年04期)

吴玉宝,王启山,王玉恒,石大安,安毅[7](2008)在《混凝—气浮除藻工艺中混凝剂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比聚氯化铝、硫酸铝、聚硫酸铁和氯化铁的混凝—气浮处理效果,选择最合适的混凝剂进行后续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对于藻密度1.6×10~(10)个/L左右的铜绿微囊藻原水,经处理后取得相近的出水效果时,聚合混凝剂比无机盐混凝剂投药量少很多,聚氯化铝比硫酸铝的用量减少70%以上,聚硫酸铁比氯化铁用量减少30%以上;对于铜绿微囊藻原水,铁系混凝剂对浊度、TOC的去除效果优于铝系混凝剂;铝系混凝剂对色度、藻密度的去除优于铁系混凝剂。(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08年05期)

雷国元,张晓晴,王丹鸶[8](2007)在《聚合铝盐混凝剂混凝除藻机理与强化除藻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微污染水处理中藻细胞的去除,研究聚合氯化铝形态分布对混凝除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剂水解产物中,中等聚合物含量影响混凝过程中藻细胞去除率。中等聚合物含量越大,藻细胞去除率越高;在一定条件下,藻细胞去除率与中等聚合物含量线性相关,混凝出水中残铝含量与单体和低聚物含量线性相关。对聚合氯化铝,中等聚合物含量与碱化度线性相关。适量加聚磷酸根、硅酸根可以提高混凝除藻效率,并能显着降低混凝出水中残铝含量,所阐述的混凝除藻机理可以较好地解释实验现象。(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保护》期刊2007年05期)

除藻型混凝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源水体中藻类爆发所引发的水质安全隐患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水体污染不仅来自于藻细胞本身,更多是藻细胞在生长过程中释放的胞外有机物。混凝沉淀和超滤工艺是给水处理中去除藻类及其胞外有机物的主要方法。但是目前混凝剂混凝效率不理想、有机物去除效率低,而超滤膜工艺中超滤膜污染严重等问题给传统的水处理工艺造成了严重的困境。铁基混凝剂以对人体无危害,絮体大沉降快等优点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而钛基混凝剂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金属混凝剂,以有机物去除率高而成研究热点。论文通过将Ti4+和PO43-分别作为配合物和络合剂引入Fe3+溶液,并调节其碱化度促进相互聚合,制备出了一种阳离子和阴离子共聚合的新型非整比共价化合物聚合硫酸铁钛混凝剂PFTS。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设计等方法获得了得到最佳混凝效率的PFTS制备参数,并通过表征手段明确了混凝剂的主要形态和物相结构等信息。将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的藻类通过冷冻离心方法分离为原藻水样、藻细胞水样、附着型胞外有机物(b EOM)水样和溶剂型胞外有机物(d EOM)水样,并通过超滤法与叁维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了b EOM和d EOM的主要成分和分子量分布。将制备的PFTS混凝剂用于以上水样的混凝去除研究,通过zeta电位、絮体性质、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方法分析了b EOM和d EOM在混凝去除藻细胞中的作用以及混凝去除b EOM和d EOM的去除效率和作用机理。藻细胞及其胞外有机物在超滤工艺中是造成超滤膜污染的重要成分,论文通过将PFTS应用于前置混凝工艺中,研究了前置混凝工艺在超滤处理藻细胞、b EOM和d EOM过程中对膜通量和膜污染的控制作用,并通过zeta电位和絮体性质等对控制膜污染过程中的作用过程进行了分析。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论文通过以Fe SO4·H2O、Ti(SO4)2与Na2HPO4为主要原料成功制备了混凝效率优异的聚合硫酸铁钛混凝剂PFTS。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设计方法,以实验室配置的高岭土-富里酸水样为处理对象,获得了当制备PFTS主要参数为:水化温度0-25℃、水化时间60min、氧化剂加入速率4 ml/min、Ti/Fe比1/8、P/Fe比0.2和OH/Fe比0.3时,混凝剂具有较高的混凝效率。混凝沉淀后上清液中余浊可达到0.9以下,DOC去除率达到53.4%以上,并且余铁浓度低于0.1 mg/L。与市售混凝剂聚合硫酸铁PFS和聚合氯化铝PAC作对比的混凝性能评估试验表明,PFTS具有更高的有机物去除效率,且其残余铁离子浓度低于PFS。(2) Fe3+、Ti4+与 PO43-相互络合生成的无机高分子混凝剂具有复杂的多核羟基络合物结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PFTS混凝剂中生成了诸如-Fe-P-Fe-、-P-Fe-P-、-Ti-P-Ti-、-Fe-O-Fe-以及-[P-Fe]n-Fe-、-(-P-O-[O-H]n-O-Fe)-、-(-P-O-[O-H]nO-Ti)-等重复连接的基团键,而这些基团键能够有效增加聚合物分子量,有助于混凝过程中吸附架桥和网捕卷扫作用的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Ti4+和PO43-的引入有效提高了铁基混凝剂产品中的晶体成分,生成了新的物相成分如Fe Fe2(PO4)2(OH)24H2O、Ti H2(PO4)24H2O和Fe Ti(SO4)3等,而主要成分依然是硫酸盐晶体化合物Fe4.67(SO4)6(OH)220H2O,表明铁基复合混凝剂中的主要成分并未改变。形态分析结果表明,在铁基混凝剂中随着Ti4+和PO43-的引入,混凝剂中有效形态Feb含量升高,并且与PFS相比,其在长时间放置时形态分布更稳定,更有利于运输和储存,具有明显的实际应用价值。(3)论文研究了PFTS对铜绿微囊藻、小球藻和栅藻藻细胞在b EOM和d EOM存在条件下的混凝的去除效果。当投加量大于25 mg Fe/L时,叁种藻类水样浊度和chl-a的去除率都可以达到95%以上。当混凝剂投加量较低时藻细胞胞外聚合物b EOM和d EOM的存在均对混凝去除藻细胞有不利影响,而其中d EOM对混凝去除藻细胞的阻碍作用更大。而当混凝剂投加量较高时,b EOM表现出促进混凝的作用,原因是b EOM中疏水性大分子有机物能够增强混凝过程中的吸附架桥作用。(4)藻类细胞胞外有机物b EOM和d EOM主要由蛋白质、多糖和腐殖质等有机物组成。b EOM中蛋白质浓度高于DOC浓度,而多糖浓度低于DOC浓度;而在d EOM中蛋白质,多糖与DOC的关系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在分子量分布上,胞外聚合物b EOM和d EOM均比较集中分布于>100 KDa和<1 KDa的分布段内。PFTS在混凝去除b EOM和d EOM时,对铜绿微囊藻b EOM、d EOM,小球藻b EOM、d EOM,和栅藻b EOM、d EOM的最佳投药量分别为24、40、16、32、16、32 mg Fe/L。絮体粒径测试结果表明,对于叁种藻类,尽管b EOM浓度低于d EOM,b EOM的絮体粒径仍然大于d EOM的絮体粒径,原因可归结为b EOM中疏水性大分子有机物在混凝过程中有利于发生吸附架桥和网捕作用,促进形成粒径分布较大的絮体。(5)在直接超滤中,当藻细胞浓度为8.4亿个/L、b EOM的DOC为8.46 mg/L和d EOM的DOC为24.64 mg/L时,藻类胞外有机物d EOM由于有机碳浓度最高,对超滤膜污染最重,其次为裸藻细胞溶液,b EOM溶液污染最轻。但是b EOM造成的不可逆污染比例值最高,d EOM中不可逆污染比例值最低。在前置混凝工艺中对藻细胞、b EOM和d EOM溶液分别投加18 mg/L、24 mg/L和25mg/L的混凝剂PFTS后,能够有效降低以上叁种有机物在超滤过程中造成的膜通量下降和膜污染。主要机理是在投加混凝剂后,适当浓度的混凝剂可以与水样中有机物生成不规则紧密结构的絮体,这些絮体在超滤膜表面形成多孔状的滤饼层,有效阻止有机物和微絮体对超滤膜的膜污染。前置混凝工艺在对原藻水样引起超滤膜膜污染的控制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适当的混凝剂投加量有助于前置混凝工艺控制超滤处理含藻水源水中的超滤膜污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除藻型混凝剂论文参考文献

[1].杜进炜,张硕,钟远,孙力平.津河水体藻污染监测识别及无机混凝剂除藻效能研究[J].水资源保护.2016

[2].陈伟.铁钛混凝剂的制备及在除藻和控制藻源膜污染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6

[3].龚春明.几种混凝剂的除藻效果比较[J].海峡科学.2014

[4].张跃军,赵晓蕾,李潇潇,刘程,朱玲玲.PAC/PDM复合混凝剂对冬季太湖原水的除藻性能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0

[5].刘丽娟,汪琳,李明玉,林浩添,陈冠宏.不同混凝剂强化除藻、除浊的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0

[6].赵晓蕾,张跃军,李潇潇,刘程,朱玲玲.AS/PDM复合混凝剂对冬季太湖原水除藻效果研究[J].环境科学.2009

[7].吴玉宝,王启山,王玉恒,石大安,安毅.混凝—气浮除藻工艺中混凝剂的选择[J].给水排水.2008

[8].雷国元,张晓晴,王丹鸶.聚合铝盐混凝剂混凝除藻机理与强化除藻措施[J].水资源保护.2007

标签:;  ;  ;  ;  

除藻型混凝剂论文-杜进炜,张硕,钟远,孙力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