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上扬子地区论文-谢环羽,赵靖舟,王培玺,谢武仁,杨雨

中上扬子地区论文-谢环羽,赵靖舟,王培玺,谢武仁,杨雨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上扬子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层序地层,海平面变化,碳酸盐岩,奥陶系

中上扬子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谢环羽,赵靖舟,王培玺,谢武仁,杨雨[1](2019)在《中—上扬子地区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系统分析典型露头剖面的岩性和沉积序列发育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古生物牙形石、全岩碳同位素和氧同位素、岩石薄片分析以及典型钻井、测井和地震的综合层序分析,将中—上扬子地区奥陶系海相地层划分为8个区域上可对比的叁级层序,即层序OSQ1—层序OSQ8。建立了年代地层、牙形石生物地层、岩石地层与层序地层之间的相互关系。识别出Ⅱ型及Ⅲ型(淹没不整合型)2种层序界面。区域上以发育Ⅱ型层序界面为主,仅层序OSQ7的顶界面(即临湘组与五峰组的分界面)属典型的Ⅲ型层序界面。中—上扬子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台地/缓坡相沉积的淹没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从早奥陶世晚期至晚奥陶世晚期,持续时间超过25 Ma。通过对比反映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的全岩碳同位素旋回和反映沉积古水深相对变化的沉积旋回,分析揭示,在古气候和沉积充填速率影响不大的背景下,中—上扬子地区下奥陶统下部层序OSQ1的发育主要受控于全球海平面变化,而层序OSQ2—层序OSQ8的发育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运动,即扬子板块向华夏板块的俯冲会聚所产生的挤压构造作用,属于较为典型的前陆挤压层序。(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郑和荣,彭勇民,唐建信,龙胜祥,刘光祥[2](2019)在《中、上扬子地区常压页岩气勘探前景——以湘中坳陷下寒武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上扬子地区常压页岩气领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新热点,湘中坳陷下寒武统属于盆外常压页岩气领域的典型例子。基于2条野外露头实测剖面,8条观察剖面,1口浅钻井和地震等第一手资料,开展了湘中坳陷下寒武统页岩气地质特征研究。该坳陷下寒武统具有优越的页岩气形成条件,其中,黑色炭质页岩、硅质页岩形成于有利的大陆斜坡-盆地相深水环境,连续厚度超过150 m,优质页岩厚度为50~90 m;黑色页岩TOC值介于1. 12%~22. 07%,平均为4. 64%,Ro平均为2. 78%。页岩储集空间包括有机质纳米孔、溶蚀孔、黄铁矿晶间孔、粘土矿物晶间孔、岩心尺度高角度裂缝以及层理缝等,以有机质孔为主;有机质纳米孔因泄压后暴露于地表而呈现为长条、不规则多边形,孔径大小为21. 8~328. 4 nm;地表样品见到大量的淡水成因的次生溶蚀孔和构造成因的裂缝,孔隙度介于2. 22%~8. 7%,平均为6. 05%;矿物主要以石英为主,平均含量为61. 2%,其次为粘土矿物,平均含量为23. 5%,脆性矿物含量平均为73. 38%。等温吸附实验测试表明页岩平均吸附能力为5. 95 m3/t。通过综合地质方法,预测了下寒武统新层系Ⅰ类页岩气有利区面积为8 766. 1 km~2;在龙山凸起两侧,下寒武统埋深多在3 000~4 000 m,保存条件较好,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9年06期)

赵建华,金之钧,林畅松,刘光祥,刘可禹[3](2019)在《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沉积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页岩展现出了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是油气资源的重要战略接替领域。通过露头观测、岩心描述、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分析以及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对该套页岩沉积环境进行了综合研究。根据矿物学、岩石组构及沉积构造的不同,在筇竹寺组识别出5大类12小类岩相类型,进一步总结了浅水陆棚、深水陆棚、斜坡-盆地沉积体系中发育的6类典型的沉积序列,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式。浅水陆棚沉积处于氧化、相对低的古海洋生产力条件下,发育磷质-云质-泥质沉积序列和砂质-泥质-灰质沉积序列,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深水陆棚以及斜坡-盆地沉积处于贫氧-缺氧、高海洋生产力的条件下,发育富含有机质的泥质-磷质-云质沉积序列、硅质-泥质沉积序列和泥质沉积序列。在四川盆地资阳-长宁一线陆内裂陷槽内部以及四川盆地之外东南部黔中、黔北及鄂西-渝东等大部分深水陆棚沉积区是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的有利区域。此外,热液活动为黔西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保存条件,有利于形成富有机质的页岩。(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刘萍[4](2019)在《上扬子地区P-T界线与地质事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正经历着气候变暖、大量物种消失的环境剧变,这是人类活动导致二氧化碳升高、环境污染等环境恶化的结果?还是地球演化历史中生物进化的“正常”更替事件?这一科学问题目前已成为地球系统研究中所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研究深时地质记录中的类似事件,应该是寻找这一科学问题答案的有效途径。显生宙以来地球上曾发生过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其中二迭纪-叁迭纪期间、即P-T之交的生物大灭绝事件最为突出,成为研究这一问题最好对象。我国二迭纪、叁迭纪发育有囊括海相地层各相带在内的连续地质记录剖面,具有研究P-T之交生物大灭绝事件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本论文选择上扬子地区广元杨家岩剖面、华蓥山地区涧水沟剖面和重庆中梁山地区尖刀山剖面的二迭系-叁迭系界线地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野外界线地层剖面,系统采集牙形刺化石样品和沉凝灰岩、碳酸盐岩、硅质岩和泥质岩等各类岩石和地球化学样品,研究P-T之交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特征,沉凝灰岩特征及其火山喷发期次及喷发强度,沉积地球化学响应特征,再现上扬子地区P-T之交的古构造、古环境和古生态特征,识别P-T之交发生的重大地质事件及其地质演化过程,探索该时期生物大灭绝事件的成因,深入和客观地认识生物大灭绝事件的成因机制,主要取得以下几点重要认识:(1)上扬子地区发育不同位置和性质的二类PTB界线:其一为岩石地层PTB(R)界线,该界线之下发育有多个与海平面大幅度下降有关的古暴露面、古土壤层和渗滤豆层,其上被飞仙关组一段底部紫灰色薄板状泥质灰岩沉积超覆;其二为生物地层PTB(B)界线,以首现Hindeodus parvus牙形刺为划分P-T界线标志。二类界线都具有特定的识别标志和很好的区域对比关系。(2)杨家岩、涧水沟和尖刀山剖面分别位于深水盆地-前缘斜坡过渡带、浅水台地内浅滩带、台地边缘浅滩-台盆斜坡过渡带,有不同的岩性组合、剖面结构和沉积演化序列,可作为不同岩相类型和古地理位置的PTB界线地层代表。(3)建立了上扬子地区P-T之交的牙形刺化石带,自下而上依次为:Neogodolella changxingensis.带,Neogodolella yini.带、Neogodolella meishanensis.带、Hindeodus parvus带和Isarcicella lobate.带,各剖面牙形刺化石带都可与浙江长兴煤山剖面牙形刺带进行对比,相互之间也都有良好对比关系。(4)剖面中可识别的重大地质事件主要有海平面下降事件、生物大灭绝事件、火山喷发事件和地球化学事件。所有事件都是分阶段进行的,其中:海平面下降事件由海平面下降幅度逐渐加大的四个期次迭加而成;生物大灭绝事件被划分为生物富集期、生物衰减期、生物绝灭期、生物萧条期四个渐进的演化阶段;火山喷发事件被划分为先渐强渐频、后衰竭消停的四个旋回;C、O、Sr同位素负偏移为代表的地球化学事件也有多幕式演化特点。有意义的是,上述各重大地质事件具有相对应的同步演化性质。(5)对产于杨家岩剖面P-T之交的的沉凝灰岩的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上扬子地区沉凝灰岩沉积环境自下而上具有从缺氧经次富氧至富氧的强还原环境向弱还原-弱氧化环境演化的过程,提出渐强渐频的火山爆发时的内动力作用造成海洋表层的富氧水体向深海底间歇对流循环作用,造成强还原环境的深海底间歇转化为弱还原-弱氧化环境,此特征有悖于P-T之交杨家岩剖面处在强还原的深海底环境中,但证明了火山爆发时内动力作用可造成海洋表层的富氧水体向深海底对流循环,致使深海底出现强还原与弱还原-弱氧化环境的频繁交替变化,也造成了沉凝灰岩在大套暗色细粒岩系中呈非常醒目的灰白色夹层的方式出现。(6)由杨家岩剖面沉凝灰岩的主量元素化学分析结果,结合沉凝灰岩所具有的异常高的锆石晶屑丰度、粒度和具有振荡型较宽环带结构,及其多呈缺乏搬运和磨蚀改造的棱角状或撕裂状外形,总体上显示了基偏中性的高铝碱性玄武岩的原始岩浆性质,认为供给沉凝灰岩的火山碎屑为就近来源,推测扬子板块西北缘存在与西伯利亚大火山岩省同时存在的火山岛弧,由P-T之交火山岛弧频繁的喷发活动,是扬子西缘较近源的火山灰主要来源。(7)P-T之交由大规模的板块拼合构造运动所导致的火山爆发具有全球性,由全球性火山爆发所引发的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不仅具有全球性色彩,而且相互之间都有着成因上的密切联系,都可重创海洋生物生存的空间和生态环境。(8)结合四个火山喷发旋回与四个海平面下降和四个生物灭绝阶段的同步演化过程,以及各事件均可重创海洋生物生存空间和生态环境的性质,提出高强度和高频率火山爆发为主导因素的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的发生,是造成P-T之交生物大灭绝事件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1)

张灿,李恒超,刘大永,彭平安[5](2019)在《上扬子地区不同构造位置牛蹄塘组页岩孔隙特征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位于不同构造位置的两条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采石场剖面进行了垂向系统采样研究,并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矿物学及孔隙度测试。酉阳丹泉剖面富有机质层段集中在牛蹄塘组下部,厚度在25 m以上,总有机碳含量(TOC)均大于5.65%,遵义松林剖面仅对下部富有机质页岩进行采样,但基于富有机质层段地球化学垂向变化趋势可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页岩微孔体积主要由有机孔提供,且基本不受构造作用影响。松林剖面TOC值越高,伊利石含量越低,介孔体积越小;而构造稳定区页岩介孔体积除部分样品与松林剖面重合外,仍有部分样品介孔体积明显偏高,说明构造位置的差异对页岩介孔具有明显的影响。宏孔体积在TOC大于6.4%时有减小的趋势,但不同构造位置的两剖面样品受构造应力差异影响不明显。构造应力对孔隙的影响主要与岩石的力学性质及伊利石矿物孔的保存能力有关。(本文来源于《地球化学》期刊2019年02期)

汪泽成,刘静江,姜华,黄士鹏,王坤[6](2019)在《中—上扬子地区震旦纪陡山沱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及勘探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四川盆地及邻区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及陡山沱组页岩气勘探均取得重大突破,但对陡山沱组的沉积背景条件缺乏系统研究。利用大量露头资料,结合少量钻井、地震资料,分析了中—上扬子地区陡山沱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格局、沉积环境、沉积演化及烃源岩分布。研究表明:(1)中—上扬子地区陡山沱组沉积期沉积充填序列及地层分布受古隆起和边缘凹陷控制。古隆起区陡山沱组超覆沉积,厚度薄,发育滨岸相、混积陆棚相、非典型碳酸盐台地相;边缘凹陷地层齐全、厚度大,发育深水陆棚相和局限海盆相。(2)陡山沱组沉积序列总体表现为"海侵-高位-海退"的一个完整沉积旋回。陡山沱组一段为海侵初期的非典型碳酸盐缓坡沉积,陡山沱组二段为广泛海侵期的滨岸—混积陆棚沉积,陡山沱组叁段为海侵高位阶段的非典型局限—开阔海台地沉积。(3)陡山沱组二段发育富有机质黑色页岩,分布稳定、厚度大,是重要的烃源岩发育层段和页岩气主力层段;陡山沱组叁段以微生物碳酸盐岩为特征,有较好的储集条件,有利于天然气及磷等矿产资源成藏(矿)富集,为值得重视的新领域。秦岭海槽、鄂西海槽是天然气(包括页岩气)及磷矿、锰矿等矿产资源勘查的有利区。(本文来源于《石油勘探与开发》期刊2019年01期)

吴蓝宇[7](2018)在《上扬子地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富有机质页岩成因与地质事件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富有机质页岩通常形成于地球演化中特定的地质时代与地质环境,是岩石圈、水圈、气圈和生物圈变化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开放的地球复杂动力系统演化的标志和体现。中国上扬子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一段页岩富含硅质矿物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过程和发育特征受地质时期环境突变影响明显。论文的目的是在建立研究区高频(四级层序)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阐明等时格架内页岩岩相的发育特征和变化规律;利用保存在页岩中的地质—地球化学(岩矿、沉积构造、生物和地化)信息,厘定上扬子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火山事件、赫南特冰期事件、底流事件和浊流事件及其演化序列;探讨地质事件对沉积环境和页岩沉积物组分与来源的影响,最后建立由四重地质事件联合作用的页岩成因模式,揭示该成因模式对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意义。首先,综合利用测井、岩心观察、野外露头、矿物成分以及古生物参数,对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充填进行了研究。在识别3个层序界面和2个最大海泛面的基础上将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一段划分为2个叁级层序。由下至上,第一个叁级层序(Sq1)由以硅质页岩相为主的五峰组海侵体系域(TST1,包括准层序组1)和以灰质泥岩/硅质泥岩为主的观音桥层高位体系域(HST,包括准层序组2)构成;龙马溪组一段为第二个叁级层序(Sq2),由以硅质页岩相为主的海侵体系域(TST2,包括准层序组3和4)、以混合质(硅质和粘土质)页岩相为主的早期高位体系域(EHST,包括准层序组5、6和7)和以粘土质页岩相为主的晚期高位体系域(LHST,包括准层序组8、9和10)构成。等时格架内页岩岩相的总体变化呈现出:从TST1—HST,碳酸盐矿物含量略有增加;从TST2—LHST,硅质矿物含量减少而粘土矿物增加。在建立研究区高频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应用页岩岩矿、沉积构造以及古生物特征,厘定了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火山事件、赫南特冰期事件、底流事件和浊流事件。特征的含斑脱岩相组合指示TST1和TST2沉积时期曾发生火山活动。根据斑脱岩发育分段性特征,将TST1划为斑脱岩密集段:斑脱岩发育频次(层数/百万年)>1.5且斑脱岩累计厚度比(斑脱岩厚度/页岩厚度)>1%,代表第一幕剧烈且高频次的火山活动;TST2划为斑脱岩稀疏段(频次<1.5且累计厚度比<1%),代表第二幕温和且低频次的火山活动。HST(观音桥层)沉积期出现的赫南特贝和灰质泥岩岩相指示该阶段受赫南特冰期事件影响,海平面下降主要影响到了黔中古陆附近,远离古陆的涪陵—南川区块主要受盛冰期海水温度降低的影响。冰期后的海侵主要作用于TST2沉积期。EHST沉积时期(主要为准层序组6和7)发育的牵引构造、矿物和笔石的定向性以及砂泥互层“沉积物漂积体”指示底流事件的作用在该阶段强烈。LHST沉积阶段发育的鲍马序列、不规则冲刷面和变形构造以及粘土矿物和粉砂物质的增加反映浊流事件造成该阶段更加动荡的水体环境和陆源输入量的增多。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区典型钻井岩心的基础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对由四重地质事件控制的页岩形成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富有机质页岩动态演化模式如下:TST1沉积时期,剧烈且高频次的火山活动对富有机质硅质页岩的形成具有双重促进作用:一方面,火山灰提供营养物质促进海洋生物生产力,为生物硅及有机质的富集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火山作用产生极度缺氧的环境提高了有机质的埋藏量和保存率。HST沉积时期中有机碳的灰质泥岩/硅质泥岩是赫南特期冰川事件导致的海水温度降低和海平面略有下降直接影响的结果。第二幕温和且低频次的火山活动、冰期后形成的有利保存条件、气候转暖引起的生物复苏、生烃母质生物的高生产力共同耦合形成TST2中富有机质硅质页岩。底流事件(主要为准层序组6和7)对富有机质页岩有改造作用,底流的波及使得有机质保存相对变差,形成EHST沉积期中有机碳的混合质页岩。浊流事件导致LHST中还原环境被破坏、陆源粘土的增加和有机质含量的稀释,从而形成了一套低有机碳的粘土质页岩。火山活动和冰期后作用不但易于形成TST1与TST2中优质烃源岩,也对储集空间的多样性、储层的可压裂性和页岩含气性有积极贡献。(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8-11-01)

孙莎莎,芮昀,董大忠,施振生,拜文华[8](2018)在《中、上扬子地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古地理演化及页岩沉积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南方海相页岩沉积与古地理演化关系,以中、上扬子地区晚奥陶世—兰多维列世沉积的页岩为研究对象,以24口页岩气井笔石地层划带资料为重点,配合GBDB数据库中的露头剖面信息,综合前人资料,按照相-亚相-微相划分,结合沉积物、沉积环境、地化参数及测井特征,总结出陆棚、潮坪及叁角洲3种沉积相、8种亚相以及相应的多种微相的划分方案。明确中、上扬子地区总体处于隆起围限的局限低能陆表浅海环境,其中页岩储层沉积有利相带为局限深水陆棚相。以年代地层"阶"为单位,"优势相"为方法和覆盖全区的沉积相剖面/钻井为控制点,有效推测各时期隆起边界变化情况,重建中、上扬子地区凯迪期、赫南特期、鲁丹期和埃隆期4个连续断代岩相古地理格局;以"阶"为标尺卡准各时期笔石页岩段厚度,明确各期沉积体系时空展布及页岩分布规律。黑色页岩发育受控于全球海平面上升、区域构造运动和古地理格局3种因素。页岩厚度明显受控于隆-坳相间格局,沉积模式为"两隆夹一凹"型:页岩气富集区被"两隆"所夹持,位于"一凹"之中。靠近隆起区,笔石带发生不同程度缺失,不利于页岩气的开发,页岩气作业应尽量避开远离笔石页岩发育先天不足的隆起区。(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8年06期)

龚峤林,李飞[9](2018)在《深时海陆过渡环境海水稀土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以上扬子地区寒武系仙女洞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碳酸盐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蕴含了指示沉积环境、海水性质以及沉积物来源等方面的重要线索。寒武纪沧浪铺期初期,受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等因素共同的影响,摩天岭—汉南古陆风化作用逐渐减弱,导致对上扬子台地北缘的陆源输送减少,区内由浑水沉积逐渐转变为以清水碳酸盐沉积(鲕粒灰岩,微生物岩等)为主。对同时期的仙女洞组鲕粒灰岩原位微区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分析发现,鲕粒具有与现代巴哈马鲕粒典型的海水型稀土组成截然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稀土配分曲线整体相对平坦,略上凸,中稀土相对轻、重稀土富集;(2)总稀土含量10~40 ppm,Y/Ho在20~55且绝大多数小于44,Ce负异常不明显;(3)亲陆源元素(如Zr,Ti和Th等)比纯碳酸盐高出约1~3个数量级。然而详细的岩石学和沉积学工作并没有发现鲕粒纹层中存在陆源碎屑物质,且与同沉积的石英等陆源碎屑矿物的稀土配分曲线特征关系并不密切。基于上述理由,本次研究认为这可能与当时研究区处于海陆过渡环境,受陆源化学风化作用的影响,导致携带陆源的河水与海水发生混合,最后造成鲕粒出现受陆源污染的古海水稀土性质。这对于认识深时环境下海陆过渡相浅层海水的稀土组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具有较大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钱文蹈,尹太举,李学森,钱建平,夏敏[10](2018)在《上扬子地区页岩气区块高精度磁异常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国第二轮页岩气探矿权招标产生的19个区块中,岑巩页岩气区块名列其中,标志着该区块进入实质性勘探开发阶段,其页岩气勘探潜力亟待深入和准确评价。一直以来,对于油气探测只要是用到地球物理方法一般都是选择地震勘探,而我国南方地区的复杂地表条件和高陡构造地层导致常规地震勘探方法的使用受到限制。高阻的碳酸盐岩地层阻挡了地震弹性波向下穿透,难以获取构造、层位,尤其是深部的可靠信息。工区实际的二维地震勘探也表明,野外采集的二维数据在构造极其复杂的东南部品质差,不能满足地层精细解释工作。另外,该区天马1井的钻探失败也说明了仅依靠二维地震勘探来推断解释目的层构造特征是有局限性的。基于上述事实,采取多种物探研究手段对研究区构造格局重新再认识显得尤为重要。"没有盆地,就没有石油。"含油气盆地是油气生成和排出以及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基本单元,含油气盆地的特征控制了油气在剖面和平面上的分布。磁法勘探作为一种非地震地球物理方法,通过观测及分析探测对象磁性差异所引起的磁异常,进而来研究探测对象在地底下的分布情况。高精度的地磁资料能够详细划分区域地质构造,加深对沉积拗陷的认识,加深对其储油环境和油气运移的了解,提高油气预测的准确性。地磁资料经过各种处理后可以识别局部构造,确定基岩起伏形态,是了解盆地基底构造、划分构造单元最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之一。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成藏模式与北美页岩区块不同,前者储层普遍薄,保存条件复杂,利用常规地震勘探技术难以准确描述页岩地层的构造特征以及优质页岩的分布格局。本研究基于数据校正、磁数据还原、空间变换、导数转换、平滑滤波和正则化滤波等数据处理技术,观测及分析探测对象磁性差异所引起的磁异常,详细划分区域地质构造。本文获得的磁性基底为与中元古界顶界相当的变质岩磁性界面,深度在2~4km,反映了盆地内变质结晶基底的构造形态和起伏特征。磁性基底凹陷上发育的构造低部位为盆地晚二迭世--早侏罗世页岩气的形成、聚集、成藏提供了条件,是有利勘探区块。研究区断裂构造在空间上具有"两层结构",沉积盖层断裂与基底断裂空间匹配关系控制优势储层空间分布。本研究重点分析和探讨了引起磁正负异常地质要素,提出磁负异常与上扬子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富集区具有很好空间匹配关系,从而指导全区页岩气的勘探和开发工作。(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中上扬子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上扬子地区常压页岩气领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新热点,湘中坳陷下寒武统属于盆外常压页岩气领域的典型例子。基于2条野外露头实测剖面,8条观察剖面,1口浅钻井和地震等第一手资料,开展了湘中坳陷下寒武统页岩气地质特征研究。该坳陷下寒武统具有优越的页岩气形成条件,其中,黑色炭质页岩、硅质页岩形成于有利的大陆斜坡-盆地相深水环境,连续厚度超过150 m,优质页岩厚度为50~90 m;黑色页岩TOC值介于1. 12%~22. 07%,平均为4. 64%,Ro平均为2. 78%。页岩储集空间包括有机质纳米孔、溶蚀孔、黄铁矿晶间孔、粘土矿物晶间孔、岩心尺度高角度裂缝以及层理缝等,以有机质孔为主;有机质纳米孔因泄压后暴露于地表而呈现为长条、不规则多边形,孔径大小为21. 8~328. 4 nm;地表样品见到大量的淡水成因的次生溶蚀孔和构造成因的裂缝,孔隙度介于2. 22%~8. 7%,平均为6. 05%;矿物主要以石英为主,平均含量为61. 2%,其次为粘土矿物,平均含量为23. 5%,脆性矿物含量平均为73. 38%。等温吸附实验测试表明页岩平均吸附能力为5. 95 m3/t。通过综合地质方法,预测了下寒武统新层系Ⅰ类页岩气有利区面积为8 766. 1 km~2;在龙山凸起两侧,下寒武统埋深多在3 000~4 000 m,保存条件较好,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上扬子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谢环羽,赵靖舟,王培玺,谢武仁,杨雨.中—上扬子地区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J].石油学报.2019

[2].郑和荣,彭勇民,唐建信,龙胜祥,刘光祥.中、上扬子地区常压页岩气勘探前景——以湘中坳陷下寒武统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9

[3].赵建华,金之钧,林畅松,刘光祥,刘可禹.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沉积环境[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9

[4].刘萍.上扬子地区P-T界线与地质事件[D].成都理工大学.2019

[5].张灿,李恒超,刘大永,彭平安.上扬子地区不同构造位置牛蹄塘组页岩孔隙特征的对比研究[J].地球化学.2019

[6].汪泽成,刘静江,姜华,黄士鹏,王坤.中—上扬子地区震旦纪陡山沱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及勘探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9

[7].吴蓝宇.上扬子地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富有机质页岩成因与地质事件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8

[8].孙莎莎,芮昀,董大忠,施振生,拜文华.中、上扬子地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古地理演化及页岩沉积模式[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8

[9].龚峤林,李飞.深时海陆过渡环境海水稀土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以上扬子地区寒武系仙女洞组为例[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10].钱文蹈,尹太举,李学森,钱建平,夏敏.上扬子地区页岩气区块高精度磁异常及其地质意义[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标签:;  ;  ;  ;  

中上扬子地区论文-谢环羽,赵靖舟,王培玺,谢武仁,杨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