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椎体次全切减压论文-冯立杰

颈椎椎体次全切减压论文-冯立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颈椎椎体次全切减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钛网,同种异体骨

颈椎椎体次全切减压论文文献综述

冯立杰[1](2019)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中应用钛网植骨与同种异体骨植骨的疗效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钛网植骨与同种异体骨植骨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的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7月至2017年9月共48例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其中19例患者使用钛网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29例患者应用同种异体骨植骨加前路钢板内固定。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术中出血量等一般资料,通过拍摄标准的颈椎正侧位片来测量术前、术后融合节段Cobb角与D值、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HAB)与后缘高度(HPB),分别评价颈椎的曲度和植骨融合的沉降情况,用JOA评分评定神经功能,并对各参数不同时期间分别行组间配对t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了12-18个月的随访调查。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比术前有显着提高,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融合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即刻的Cobb角和D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测量的颈椎融合节段的HAB值、HPB值和沉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植骨材料,钛网和同种异体骨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都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虽然两者在术后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和维持椎间高度方面无显着差异性,但是在沉降率方面同种异体骨优于钛网。同种异体骨在减少术后并发症、减小病人痛苦和临床操作简便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苏万汉,吴秀明,汤凯[2](2018)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联合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对62例颈椎病患者颈椎活动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联合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颈椎活动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6月—2017年5月该院收治的124收治例行择期手术治疗的CS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术,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予以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手术节段屈伸活动度(ROM)、生活质量[颈痛量表(NPQ)]差异,并记录两组术后12个月时临床疗效、植骨融合情况差异。结果术后6个月时,两组手术节段ROM[(6.08±1.21)°vs(13.05±1.86)°、(4.68±0.82)°vs(13.39±1.59)°]均较术前降低(t=24.733、38.336,P<0.05),且对照组低于观察组(t=7.542、P<0.05);两组NPQ评分[(15.92±3.14)分vs(24.27±4.25)分、(18.53±3.61)分vs(23.49±4.16)分]亦较术前降低(t=12.443、7.091,P<0.05),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4.295,P<0.05)。术后12个月时,观察组临床疗效及植骨融合情况均优于对照组(Z=6.429、5.933,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联合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可提高CSM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并改善其生活质量,还能提升手术效果,于患者预后有利。(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8年20期)

肖建斌,艾福志,李世平,严越茂,肖建勇[3](2018)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全接触钛网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患者NDI评分的影响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全接触钛网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患者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2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6例,分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8例),对照组进行颈椎前路髓核摘除加植骨内固定术,观察组进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全接触钛网植骨融合术。术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和椎间丢失高度,并统计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NDI、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计算植骨融合率和术后改善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椎间丢失高度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ND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植骨融合率96.43%与对照组的82.14%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改善率86.94±3.52%高于对照组的83.77±4.16%(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全接触钛网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较好,可明显降低患者NDI。(本文来源于《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期刊2018年03期)

黄宇明[4](2018)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术后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CHDF)对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影响以及临床疗效,并研究T1倾角的参数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8月-2017年1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行ACHDF术且具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患者共42人。记录术前、术后以及术后3个月的颈椎矢状面参数:C_(2-7)Cobb角、T1倾角、C_(2-7)SVA、颈椎倾角、颅倾角。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的神经功能。分析矢状面参数之间以及与临床预后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在ACHDF术后矢状面参数中,T1倾角与C_(2-7)Cobb角、C_(2-7)SVA、颅倾角、颈椎倾角呈正相关(r=0.334,P<0.05)、(r=0.374,P<0.05)、(r=0.478,P<0.01)、(r=0.325,P<0.05);C_(2-7)SVA与颅倾角呈正相关(r=0.873,P<0.01),与颈椎倾角呈负相关(r=-0.556,P<0.01);颅倾角与颈椎倾角呈负相关(r=-0.511,P<0.01)。在颈椎矢状面参数与ND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中,术前T1倾角与术前NDI评分呈正相关(r=0.413,P<0.01);术后3个月T1倾角与末次随访NDI评分呈正相关(r=0.534,P<0.01)。线性回归模型示:当术前T1倾角>42.36°时,NDI评分将>25分,当术后3个月T1倾角>48.61°时,NDI评分将>25分。C_(2-7)SVA、颅倾角各项术前与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C_(2-7)SVA从术前(1.37±1.41)cm增加到(1.73±1.23)cm,颅倾角从术前(5.53±6.33)°增加到(7.57±7.38)°。术前NDI评分平均值17.5±8.8(4-38分),末次随访NDI评分平均值9.6±8.4(0-30分),术前与末次随访NDI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1、ACHDF可以显着改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预后和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2、T1倾角可作为评估患者临床预后的矢状面参数,当术前T1倾角>42°时或术后3个月T1倾角>48°时,患者的临床预后和生活质量较差(NDI评分>25分)。3、ACHDF术后颈椎出现C_(2-7)SVA、颅倾角增大,扩大了颈椎神经根管,可能与神经根症状的改善有关。(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8-06-01)

徐政,刘艺[5](2018)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后枕骨-颈椎矢状面形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CCF)术后枕骨-颈椎矢状面形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6年4月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4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45~71(54.6±8.2)岁,术后随访时间10~15(11.7±3.6)个月。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摄颈椎正侧位片,并测量枕骨入射角(occipital incidence,OI)、枕骨斜率(occipital slope,OS)、枕骨倾斜角(occipital title,OT),以及上颈椎前凸角(C0-2)、下颈椎前凸角(C2-7)、颈椎前凸角(C0-7)、颈椎矢状面垂直距离(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 SVA)、T1倾斜角(thoracic1-slope,T1S)等枕骨-颈椎矢状面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术前与术后1个月,术后1个月与末次随访之间的差异。结果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组中,OI、OS和OT均无显着变化(P>0.05)。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C0-2[(25.3°±9.8°)vs(19.5°±10.1°)],C2-7[(15.2°±8.3°)vs(11.3°±7.6°)],C0-7[(35.7°±8.1°)vs(31.8°±9.6°)],C2-7 SVA[(22.8±11.5)mm vs(17.3±10.9)mm],T1S[(26.7°±6.3°)vs(23.2°±8.3°)]均明显增加(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个月比较,C0-2[(20.8°±8.1°)vs(25.3°±9.8°)],C2-7[(11.4°±5.8°)vs(15.2°±8.3°)],C0-7[(32.5°±6.6°)vs(35.7°±8.1°)],C2-7 SVA[(18.0±10.7)mm vs(22.8±11.5)mm],T1S[(24.1°±5.6°)vs(26.7°±6.3°)]均显着减小(P<0.05)。结论 ACCF术后短期表现颈椎过度前凸,颈椎前倾增加,出现短暂的失平衡,引起轴性症状,需严格颈托固定;但长期随访发现,颈椎曲度得到明显改善,轴性症状也得到缓解。(本文来源于《东南国防医药》期刊2018年03期)

林奕伦[6](2018)在《糖尿病对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是目前针对颈椎病应用较多的术式。该术式有减压彻底、手术创伤小及能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优点。颈椎病患者老年人多见,因此常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性疾病,这类患者行ACCF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可能无法达到最佳程度。既往有研究提示,糖尿病对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不利影响,但这些研究未使用单一、多变量统计技术及最小重要临床差异技术进行统计分析。因此糖尿病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对手术预后的评估、围手术期的干预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本研究旨在评估术前合并糖尿病对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在一家叁甲医院开展的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生活质量数据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数据库。纳入2013-2016年期间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并接受至少9个月随访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采用患者自我报告健康状况的形式收集数据。主要研究指标为术前及术后随访时的ODI、NDI、JOA、VAS评分的改变。次要指标为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前术后血色素差值及手术时间。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一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评估糖尿病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变。结果:61例患者符合入组标准。非糖尿病患者术后ODI、NDI、VAS以及JOA结果显着改善(P<0.01),而糖尿病患者则无显着改善(P>0.05)。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及BMI(P<0.05)是阻碍患者术后NDI改善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1、术前合并症可能影响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2、本研究发现糖尿病及BMI是患者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后生活质量的独立预测因素,与非糖尿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较差。(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刘萍[7](2015)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术患者围术期护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取接受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术患者147例,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患者82例进行围手术期系统性护理干预,对照组65例进行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术后研究组脊髓功能恢复优秀、理想镇痛率患者显着多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术前和术后科学的护理方法,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功能恢复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5年27期)

吕翠臣[8](2015)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手术护理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手术护理配合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4年9月期间于我院接受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因分为对照组(颈椎损伤)和观察组(颈椎病组),各26例。两组患者均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复查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15%,对照组为92.31%,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在并发症方面,对照组出现1例切口感染,观察组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术中良好的医护配合,可保证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损伤和颈椎病的效果,对于手术成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21期)

邱华敏[9](2015)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后钛笼下沉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经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ACCF)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钛笼下沉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我科于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86例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笼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患者的资料,取术后随访6个月时的影像学资料,根据颈椎侧位片显示钛笼下沉与否,分下沉组和非下沉组进行观察,分析术后钛笼下沉与年龄、性别、BMI值、手术节段、临床疗效、病变节段撑开角度和安置位置的关系。结果:①单因素分析结果:年龄、性别、BMI值、手术节段(C5-C7)这几个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融合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撑开角度<30°者共63例,下沉组12例(19.0%),撑开角度≥30°者共23例,下沉组10例(43.5%)。撑开角度<30°与撑开角度≥30°对于下沉发生率的影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椎体前缘与钛笼前缘间距<lmm者共66例,下沉组13例(19.7%),椎体前缘与钛笼前缘间距≥1mm者共20例,下沉9例(45.0%),间距≥1mm与间距<1mm对术后钛笼下沉发生率的影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撑开角度(OR=6.236,P=0.005)和安置位置(OR=4.583,P=0.024)可能是ACCF术后钛笼下沉的危险因素。结论:撑开角度和安置位置可能是影响术后引起钛笼下沉的重要因素,此外年龄、性别、手术节段(C5-C7)、BMI对钛笼下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5-05-01)

刘长安,张卫平,王凌云,王宇清,步建立[10](2015)在《颈椎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2年6月采用颈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38例,均为3个及以上责任节段病变。观察术后手术并发症情况,根据术前、后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曲度C值,观察手术间隙融合情况,根据JOA评分系统进行术后疗效评价。结果术后1例发生脑脊液漏,2例出现一过性喉返神经损伤。术后12个月患者神经症状均好转,37例可见椎间隙骨性融合,术后6、12个月的颈椎曲度C值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颈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达到充分减压,即刻重建颈椎生理曲度及稳定性,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药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颈椎椎体次全切减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联合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颈椎活动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6月—2017年5月该院收治的124收治例行择期手术治疗的CS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术,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予以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手术节段屈伸活动度(ROM)、生活质量[颈痛量表(NPQ)]差异,并记录两组术后12个月时临床疗效、植骨融合情况差异。结果术后6个月时,两组手术节段ROM[(6.08±1.21)°vs(13.05±1.86)°、(4.68±0.82)°vs(13.39±1.59)°]均较术前降低(t=24.733、38.336,P<0.05),且对照组低于观察组(t=7.542、P<0.05);两组NPQ评分[(15.92±3.14)分vs(24.27±4.25)分、(18.53±3.61)分vs(23.49±4.16)分]亦较术前降低(t=12.443、7.091,P<0.05),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4.295,P<0.05)。术后12个月时,观察组临床疗效及植骨融合情况均优于对照组(Z=6.429、5.933,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联合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可提高CSM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并改善其生活质量,还能提升手术效果,于患者预后有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颈椎椎体次全切减压论文参考文献

[1].冯立杰.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中应用钛网植骨与同种异体骨植骨的疗效对比[D].新疆医科大学.2019

[2].苏万汉,吴秀明,汤凯.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联合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对62例颈椎病患者颈椎活动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疗.2018

[3].肖建斌,艾福志,李世平,严越茂,肖建勇.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全接触钛网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患者NDI评分的影响观察[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8

[4].黄宇明.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术后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8

[5].徐政,刘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后枕骨-颈椎矢状面形态学研究[J].东南国防医药.2018

[6].林奕伦.糖尿病对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8

[7].刘萍.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术患者围术期护理分析[J].当代医学.2015

[8].吕翠臣.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手术护理配合[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

[9].邱华敏.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后钛笼下沉的影响因素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5

[10].刘长安,张卫平,王凌云,王宇清,步建立.颈椎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5

标签:;  ;  ;  

颈椎椎体次全切减压论文-冯立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