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绘画论文-朱光耀,孔祥震

唐宋绘画论文-朱光耀,孔祥震

导读:本文包含了唐宋绘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唐宋绘画,匠人精神

唐宋绘画论文文献综述

朱光耀,孔祥震[1](2019)在《略论唐宋绘画中的匠人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较之明清,唐宋时期画匠和画家之间的身份认同感差异并不明显。诸多画匠或画匠出身的画家创造了一系列艺术经典,同时该时期"体物专精"的匠人品格不仅存在于画匠身上,而且融入吴道子等天才画家的生命。该文探讨唐宋时期的画工与画家的身份、匠人精神以及本源回归等问题。(本文来源于《美术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22期)

张新慧[2](2019)在《唐宋绘画中鬼神形象的塑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鬼神是中国本土文化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语素。中国最早的绘画中便出现了与鬼神相关的形象。随着朝代的更迭,至唐宋时期,鬼神题材绘画已经成为了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发展到鼎盛阶段。这一时期的鬼神题材绘画中鬼神形象的塑造也达到了十分成熟的境地。选择鬼神形象的塑造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对唐宋时期鬼神题材绘画中表现的鬼神形象所涉及的相关绘画问题的探究,揭示古代画家是出于何种思考创作出鬼神绘画这种艺术形式,他们又是如何来塑造鬼神形象,以及在精神传达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是否对当下中国画创作有所启示与裨益。虽然鬼神题材绘画在当今受众范围较小,但是相关研究并未中断。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内容相对宽泛和概略,鲜有对鬼神形象的塑造方法方面进行具体而详细的论述。本文以唐宋时期鬼神题材绘画为主要研究内容,主要运用作品分析、比较论证等研究方法力求对唐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鬼神题材绘画中的鬼神形象的造型特征和塑造方法进行详尽的解析和细致的论证,并探讨这种表现方法给当下中国画创作带来了哪些启示,这是本文的研究特色所在。全文主要通过叁个大方面来进行阐述。首先,对于鬼神题材绘画进行追本溯源。然后,从构图、造型、线条、设色等绘画方法和创作理念等方面对唐宋两个时期鬼神题材绘画代表作品中鬼神形象的塑造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和论证。最后,论述唐宋时期鬼神题材绘画对后世鬼神题材绘画的影响和其对当下中国画创作的意义。得出唐宋时期鬼神题材绘画塑造各类鬼神形象的多种艺术手法和开阔的艺术思维,以及具有的批判性和隐喻性特征均对当代中国画创作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的结论。(本文来源于《沈阳大学》期刊2019-06-12)

黄琳[3](2018)在《如何不人云亦云——读滕固《唐宋绘画史》及其他》一文中研究指出美术史写作离不开历史文献的参照及对美术作品的直接读解。因受各种条件限制,作者在引证文献或进行作品分析时,总有失误或失察之处。故行文时,应以作品为先,保持独立的判断,又要兼顾文献,避免偏见与失误。滕固(1901—1941)是民国时期一位重要的美术理论家。早先学画,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留学于日本和德国,于1935年获得柏林大学美术史学(本文来源于《山东艺术》期刊2018年06期)

黄琳[4](2018)在《《唐宋绘画史》:读滕固如何不人云亦云》一文中研究指出美术史写作离不开历史文献的参照及对美术作品的直接读解。因受各种条件限制,作者在引证文献或进行作品分析时,总有失误或失察之处。故行文时,应以作品为先,保持独立的判断,又得兼顾文献,避免偏见与失误。滕固作为民国时期一位重要的美术史家。他在其着作《唐(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报》期刊2018-11-19)

查华魏[5](2018)在《浅谈逸格在唐宋绘画理论中地位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逸格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品评用语,它的地位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变化,不同时代人对绘画都有自己的品评标准和对绘画的看法及理解。从唐代最早提出逸品至宋代对逸格做出明确的理论阐释,这期间逸格地位经历了不同的变化。逸格地位的变迁是在时代的基础上变化发展的,同时逸格的出现也表明了中国画的一种创新发展。(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8年15期)

倪纯如[6](2018)在《唐宋绘画中的猛兽题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梳理唐、宋两代猛兽题材绘画作品及相关画史画论记载,从这一时期猛兽题材绘画创作主题与技法拓展,画虎名家高下之辨与猛兽题材绘画品评理论的成熟两方面,集中讨论唐宋时期猛兽题材绘画创作与理论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曹国桥[7](2017)在《儒学的转向与唐宋绘画的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唐宋儒学经历了一次转向,受此影响绘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唐朝在外向型、积极入世带有仕功心态的儒学影响下,画坛形成了人物画一枝独秀、精工极妍、"以形写神"的独特画学风尚。宋代儒学向内转,重心性涵养,讲求格物致知,山水、花鸟画跃居画坛之首,形成重笔墨而轻设色、朴素淡雅、"逸品"为尚的新画风。唐宋绘画的转变与儒家思想的转向息息相关。(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7年11期)

斯达尔汗[8](2015)在《唐宋绘画中的建筑表象及其源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绘画是人类的一项创举,是表达愿望的手段,是给人们留下了解或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审美信息的宝贵资料。不同时期绘画中的建筑表象直接或间接的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物居状况和精神追求等方面的信息,为我们研究当时人们的建筑状况提供了史料。鉴于唐宋时期遗留建筑史料的不完整与针对性的欠缺,文章选择了收录较为全面的唐宋绘画作为研究的重要资源,通过对其画面建筑表象及其源流的研究,揭示其深刻内涵,在补充建筑史料空白的同时,也为城市与社会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研究以建筑图像为内容的唐宋时期绘画作品,探索其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是本文的出发点。首先通过研究绘画中建筑的布局、类型、结构、环境以及画者本身所处的社会背景、地位等元素来验证其真实性,目的是通过分析证实其作为建筑资料的可靠性。其次,对这些画作中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建筑图像进行研究,解读当时画者对于理想中城市、建筑或者建筑环境的前瞻性思考。最后,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解读画作中的建筑图像,对唐宋时期绘画中的建筑类型进行归类总结,运用模型制作、虚拟复原、色彩提炼等手段来还原当时建筑以及空间场景,以此为现代唐宋遗留建筑的保护与维护提供充足的依据与指导。文章通过对唐宋绘画建筑表象的研究,很好的补充了当代建筑史料的部分空白,开拓了社会与城市问题研究的新视角,梳理并完善当代唐宋既有建筑保护与再利用体系,为当代仿古建筑与相关建筑虚拟营造提供了更为充分的资料库。(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潘百孝[9](2015)在《滕固着《唐宋绘画史》中的“风格学”考辨》一文中研究指出滕固是我国20世纪20、30年代着名的美术史学家之一,一生涉猎广泛,两度留学海外,积极引进异域学术思想与方法之于中国学术研究,对我国考古学、美术史学、档案学以及美术教育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在美术史方面,因其《中国美术小史》和《唐宋绘画史》的出版,对我国美术史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意义重大,被现今学界誉为中国现代美术史学奠基人。但自滕固1941年去世后,由于时代变迁、人世变故的原因,沉埋于历史尘埃半个多世纪后,至世纪之交,被重新发现,对于学界如文物出土一般惊奇。尤其近十年来,滕固研究渐成显学,对其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引进西方“风格学”于中国美术史研究方面,“风格学”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滕固1933年初版的《唐宋绘画史》一书中,学界大多对其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尤其在20、30年代能有如此之见,实为难得。加之《唐宋绘画史》在滕固留德归国后初版,留德期间正是风格学风靡之际,学界多以为其中充斥着浓郁的风格学气息。然而,笔者在研读该着数遍后,却发现其风格学的运用并非为学界所赞许的那般高度。其实,《唐宋绘画史》的文稿在滕固留德之前已经修改完成并交付书局准备出版,即书中充斥的风格学印迹在留德之前作者已始有了解。于此,本文的目的在于考辨《唐宋绘画史》中“风格学”运用的究竟,切实关注该着与风格学的关系问题,通过对该着内容的仔细考辨、对其中存在问题的归纳总结、以及与滕固留德归国后以风格学研究美术史的相关论文进行比照,认为,《唐宋绘画史》的风格学运用并非如学界普遍赞许的那般程度,此时写作《唐宋绘画史》的滕固还处在其学术研究的开端期,《唐宋绘画史》与“风格学”的关系也存在一定距离。(本文来源于《广西艺术学院》期刊2015-03-01)

赵雅辞[10](2015)在《文化中心东移南迁和唐宋绘画的发展与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毋庸置疑,从古至今都城均为文化中心,也是主流画风的汇聚地。都城的迁移必然导致文化中心的迁移,作为文化形态构成的绘画艺术,其画风也随之改变。考察都城的迁移,从空间角度研究主流画风的嬗变,用全新的视角观照画风更替、嬗变的走向及其成因。唐及两宋,首都明显呈现东移南迁的走向,画风随着都城的东移南迁,发生明显的变化。其变化轨迹概括起来为题材、技法、理论叁大方面的变迁,题材由人物鞍马转至山水花鸟,技法由敷色浓艳转至平和冲淡,理论鉴赏由重视神品转向推崇逸格。(本文来源于《西北美术》期刊2015年01期)

唐宋绘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鬼神是中国本土文化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语素。中国最早的绘画中便出现了与鬼神相关的形象。随着朝代的更迭,至唐宋时期,鬼神题材绘画已经成为了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发展到鼎盛阶段。这一时期的鬼神题材绘画中鬼神形象的塑造也达到了十分成熟的境地。选择鬼神形象的塑造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对唐宋时期鬼神题材绘画中表现的鬼神形象所涉及的相关绘画问题的探究,揭示古代画家是出于何种思考创作出鬼神绘画这种艺术形式,他们又是如何来塑造鬼神形象,以及在精神传达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是否对当下中国画创作有所启示与裨益。虽然鬼神题材绘画在当今受众范围较小,但是相关研究并未中断。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内容相对宽泛和概略,鲜有对鬼神形象的塑造方法方面进行具体而详细的论述。本文以唐宋时期鬼神题材绘画为主要研究内容,主要运用作品分析、比较论证等研究方法力求对唐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鬼神题材绘画中的鬼神形象的造型特征和塑造方法进行详尽的解析和细致的论证,并探讨这种表现方法给当下中国画创作带来了哪些启示,这是本文的研究特色所在。全文主要通过叁个大方面来进行阐述。首先,对于鬼神题材绘画进行追本溯源。然后,从构图、造型、线条、设色等绘画方法和创作理念等方面对唐宋两个时期鬼神题材绘画代表作品中鬼神形象的塑造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和论证。最后,论述唐宋时期鬼神题材绘画对后世鬼神题材绘画的影响和其对当下中国画创作的意义。得出唐宋时期鬼神题材绘画塑造各类鬼神形象的多种艺术手法和开阔的艺术思维,以及具有的批判性和隐喻性特征均对当代中国画创作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的结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唐宋绘画论文参考文献

[1].朱光耀,孔祥震.略论唐宋绘画中的匠人精神[J].美术教育研究.2019

[2].张新慧.唐宋绘画中鬼神形象的塑造研究[D].沈阳大学.2019

[3].黄琳.如何不人云亦云——读滕固《唐宋绘画史》及其他[J].山东艺术.2018

[4].黄琳.《唐宋绘画史》:读滕固如何不人云亦云[N].中国美术报.2018

[5].查华魏.浅谈逸格在唐宋绘画理论中地位的变迁[J].明日风尚.2018

[6].倪纯如.唐宋绘画中的猛兽题材[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7].曹国桥.儒学的转向与唐宋绘画的嬗变[J].美与时代(下).2017

[8].斯达尔汗.唐宋绘画中的建筑表象及其源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9].潘百孝.滕固着《唐宋绘画史》中的“风格学”考辨[D].广西艺术学院.2015

[10].赵雅辞.文化中心东移南迁和唐宋绘画的发展与变迁[J].西北美术.2015

标签:;  ;  

唐宋绘画论文-朱光耀,孔祥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