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皮紫萁论文-孙晓丹,李春鹏,董然,王克凤,钱英

桂皮紫萁论文-孙晓丹,李春鹏,董然,王克凤,钱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桂皮紫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桂皮紫萁,繁殖技术,种苗生产

桂皮紫萁论文文献综述

孙晓丹,李春鹏,董然,王克凤,钱英[1](2018)在《桂皮紫萁种苗培育与组培苗繁殖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保护野生植物资源,以桂皮紫萁为研究对象,在桂皮紫萁种苗有性繁殖、无性繁殖、养护管理、采收和组培苗培育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与分析,总结了桂皮紫萁规模化育苗、栽培与养护管理,以满足人们对优质桂皮紫萁种苗技术上的需求。(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李小溪,郭梦桥,刘保东[2](2013)在《桂皮紫萁假根形态及发育过程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桂皮紫萁(Osmunda cinnamomea L.var.asiatica)为草本多年陆生蕨类,属紫萁科(Osmundaceae),在系统学上属于原始薄囊蕨纲,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在土壤及无菌条件下分别培养桂皮紫萁,利用光镜观察其假根的形态特征、排布规律及发育过程,并拍摄记录。假根发育初期含有叶绿体,至片状体时期开始在假根基部出现褐色颗粒并逐渐增多。假根生长到一定长度时出现末端分叉现象,分叉后产生的两条假根生长状况一致。假根末端或中部可发生弯曲,有些假根中部呈现膨大,局部膨大的假根经过一段时间的横向生长后继续向下生长,或膨大后直接向下生长,也存在假根末端膨大的现象。部分配子体的假根在配子体两侧分布数量相等,有些配子体的一侧假根数量较另一侧多。多数假根向周围伞状分布,以利吸收更多的营养,个别配子体假根朝向一个方向生长。配子体上假根的着生位置和分布规律具有多样性,可分为叁种,第一种:配子体最底部的假根长度最长,数量最多,说明底(本文来源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分会场:系统与进化植物学》期刊2013-10-13)

郭梦桥[3](2013)在《桂皮紫萁(Osmunda cinnamomea L.var.asiatica Fernald)生殖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桂皮紫萁(Osmunda cinnamomea L. var. asiatica Fernald)属于原始薄囊蕨纲(Protoleptosporangiopsida),具特殊的系统演化意义,又具较高的经济价值,一直受到广泛的重视,在遗传、生理生化、细胞、解剖、生态等方面取得较大的成果。在生殖生物学方面也有较细致的研究,如孢子萌发类型、卵发生、精子发生等,但整个生活史的发育过程并不连续,且对胚胎发育的研究仍停留在上个世纪初期。本文以桂皮紫萁为试验材料,用人工培养的方法培养孢子,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其性器及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连续的观察,得出结果如下:桂皮紫萁孢子绿色,同型,具叁裂缝,呈辐射状对称。孢子萌发方式为紫萁型和书带蕨型,原叶体的发育方式为紫萁型和marattia型。初生假根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在配子体发育过程中具假根末端分叉、假根末端膨大、假根弯曲等现象。配子体为雌雄异体,成熟精子器由7-8细胞环绕而成,其内部精原细胞经过多次有丝分裂形成各级精母细胞,最终形成不再分裂的精细胞,精子呈逆时针旋转2.5-3圈,精子存活时间为15-20min;成熟颈卵器由一个卵细胞,一个腹沟细胞,两个双核的颈沟细胞构成,桂皮紫萁的性器结构复杂,属原始性状。合子第一次分裂面平行于颈卵器的长轴,同时又垂直于配子体的中肋,球形胚胎时期,可观察到第一叶原基、第一根原基和基足细胞,进而发育成第一叶、第一根和基足。初生叶从分化之初起就是拳卷的,新叶发生在上一枚叶的叶柄基部,至孢子体形成了25枚叶片,未观察到典型的茎干结构。成熟桂皮紫萁孢子体的叶柄基部内侧,预存了未来8-10年的幼孢子叶。幼孢子叶呈轮状排列在叶柄基部。蔗糖及密度均对桂皮紫萁的性别表达产生一定的影响,蔗糖能促进桂皮紫配子体的雌性表达,抑制雄性表达;低密度下配子体多发育成雌性配子体,高密度下多发育为雄性配子体,同一密度下各类型配子体大小顺序依次为雌性配子体>两性配子体>雄性配子体。本实验对桂皮紫萁生活史中各阶段的生殖发育以及生理特征进行了连续的观察,揭示了生活史规律,为探讨紫萁科的系统学位置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同时也为蕨类经济价值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3-06-01)

武晓林,刘哲,李敏,于毅扉,于英[4](2013)在《桂皮紫萁群落类型及关键环境生态因子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长白山区林下重要经济植物-桂皮紫萁(Oamunda cinnamomea L.var.asiatica Fiernald)进行了群落调查,对比分析了其群落的组成及结构、关键环境生态因子和桂皮紫萁生长状况。结果表明:桂皮紫萁在长白山区不同林相中形成了4个种群丛类型:白桦林-褐叶鞘苔草-桂皮紫萁群丛、柳叶绣线菊-桂皮紫萁群丛、蒙古栎-乌苏里鼠李-桂皮紫萁群丛、红松-色木槭-桂皮紫萁群丛,局部地方形成林下草本层的优势种;生长在pH为5.0~6.5的酸性和弱酸性的暗棕森林土、草甸土和沼泽土上,生长盛期适宜土壤含水量40.88%以上,草甸地的草甸土和沼泽土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山坡地暗棕森林,其热力特性优于山坡地暗棕森林,对植物生长和植物营养积累有利;生长盛期适宜光照度范围为2.16万~4.48万lx,郁闭度为31%~75%;桂皮紫萁生长地的空气相对湿度范围在65%~90%的群落中生长中较为适宜。在长白山区的桂皮紫萁生长量大,生长状况表现由强到弱依次为灌丛草甸>白桦疏林-水湿地>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3年05期)

郭梦桥,王晓楠,刘保东,石雷[5](2012)在《桂皮紫萁初生叶形态发育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腐叶土培养桂皮紫萁(Osmunda cinnamomea var.asiatica Fernald)的孢子,获得有性生殖苗。观察桂皮紫萁幼孢子体最初25枚叶片形态发生的详细过程,据此讨论了叶形态与环境适应性的关系、根茎叶之间的系统演化关系以及相关的系统学意义。(本文来源于《热带生物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闫海川[6](2011)在《桂皮紫萁离体快繁及试管苗生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项试验利用桂皮紫萁(Osmunda cinnamomea L.var.asiatica)成熟孢子及幼嫩孢子体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快繁及试管苗生产技术的研究,探讨了不同培养基、不同激素、不同培养条件对孢子萌发、原叶体继代与增殖及孢子体诱导的影响,总结出一条适合桂皮紫萁快速繁殖幼苗方法,同时对桂皮紫萁两种幼嫩孢子体为外植体进行了相应脱分化能力研究,以促进桂皮紫萁植株离体再生技术日臻完善,以期为转基因育苗奠定基础。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降低无机盐浓度有利于桂皮紫萁孢子萌发,适合其孢子萌发的培养基为1/6MS+蔗糖30g/L+蛋白胨0.5g/L,1/4N6+蔗糖30g/L+蛋白胨0.5g/L,萌发率均在97%以上,用白糖代替蔗糖对孢子萌发效果影响不大;破碎孢子囊后接种,经变温变光培养4d孢子便可萌发,12-15d达到肉眼可见程度,且孢子萌发后生长状态较好;桂皮紫萁孢子的生活力较差,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萌发速率逐渐降低,自然状态下存放60d后基本失去了活力,4-5℃低温贮藏150d左右孢子基本上很难再萌发。(2)降低无机盐浓度同样有利于原叶体的继代与增殖,但与孢子萌发不同,最适合原叶体继代与增殖的无机盐浓度为1/2MS或1/2N6,适合原叶体增殖的激素组合为KT5.0mg/L+NAA1.0mg/L、KT5.0mg/L+NAA0.5mg/L,两者无显着性差异,培养基中添加浓度8%的桂皮紫萁叶片提取液能有利于促进原叶体生长并促进原叶体的增殖;适合原叶体继代与增殖的培养温度为25℃。(3)孢子体瓶内诱导自接种孢子后到幼孢子体出瓶总共需要260d左右,培养瓶外孢子体诱导自接种孢子到分株移栽幼孢子体总共需要240d左右;能够达到商品出售幼苗的时间大约需要1年零8个月。在培养瓶外诱导更适合孢子体幼苗的快速繁。主要研究过程如:①底径为9cm的培养瓶内接种60-80片原叶体,120d后孢子体转化率为31%,培养180d时,孢子体的转化率最大,变温变光培养有利于培养瓶内孢子体的转化和生长。原叶体每90d继代一次,继代4次后,原叶体的生长状态改变,原叶体假根明显,增殖速率减缓,孢子体转化率明显降低。选择根系粗壮,苗高5cm以下,叶片3片以上,根系6条以上的幼苗移栽到桂皮紫萁生境原土中成活率为81%。②将瓶内增殖两个月的原叶体移栽到其生境原土中,在光强2000-3500Lx自然散射光下,室温26℃左右,空气湿度90%以上,每周浇一次诱导液,60d后孢子体的诱导率在53%以上,待180d后孢子体幼苗平均高达5.4cm,根5.0条以上进行分株移栽,成活率高达96%以上。(4)初步对桂皮紫萁两种外植体的离体再生植株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0.1%HgCl2灭菌时,成熟孢子体嫩叶灭菌时间为3-4min较为合适,根状茎顶芽灭菌时间为1Omin,培养基1/2MS+KT1.0mg/L+2,4-D1.Omg/L+NAA1.0mg/L+蔗糖30g/L; 1/2MS+BA1. Omg/L+NAA1.0mg/L均能够启动外植体的脱分化,但叶片脱分化后形成的愈伤组织很难再分化成丛生芽,大部分都向根的方向分化,愈伤组织又回到了原叶体阶段,而根状茎顶芽脱分化形成的愈伤组织在培养基1/2MS+6-BA0.1mg/L+NAA2.0mg/L+ZT1.0mg/L+VC2.0m g/L; MS+KT1.0mg/L+NAA0.1mg/L+VC2.0mg/L均分化出了不定芽,进而再生成完整的孢子体植株。(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张正修,戴绍军[7](2010)在《桂皮紫萁孢子萌发过程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桂皮紫萁(Osmunda cinnamomea var.asiatica)为紫萁科紫萁属的草本蕨类植物,是着名的山野菜且具有药用价值,也是进行孢子萌发机理研究的良好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细胞生物学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0-10-29)

闫海川,董然,赵和祥,顾德峰[8](2010)在《桂皮紫萁离体快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桂皮紫萁的穗状孢子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快繁研究。结果表明,破碎孢子囊后的孢子接种在1/6MS+蛋白胨0.5g/L+蔗糖20g/L+琼脂8.6g/L中,在变温变光下培养更易萌发。1/2MS培养基中添加8g/L桂皮紫萁叶片提取液以及(KT5.0mg/L和NAA0.5mg/L、NAA1.0mg/L)均能更好的促进原叶体的增殖。变温变光培养有利于瓶内孢子体的形成和生长,培养瓶外诱导更适合孢子体的转化。(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0年05期)

张正修,戴绍军[9](2010)在《桂皮紫萁孢子萌发过程中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桂皮紫萁(Osmunda cinnamomea var.asiatica)为紫萁科、紫萁属的草本蕨类植物,是着名的山野菜且具有药用价值,也是进行孢子萌发机理研究的良好模型。我们分析了桂皮紫萁孢子萌发过程5个时期(成熟孢子、水化孢子、双细胞核孢子、(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植物蛋白质组学大会摘要集》期刊2010-05-21)

张正修[10](2010)在《桂皮紫萁(Osmunda cinnamomea L.var. asiatica)孢子萌发过程蛋白质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桂皮紫萁(Osmunda cinnamomea var.asiatica)为紫萁科、紫萁属的草本蕨类植物,是着名的山野菜且具有药用价值,也是进行孢子萌发机理研究的良好模型。我们分析了桂皮紫萁孢子萌发过程5个时期(成熟孢子、水化孢子、双细胞核孢子、萌发孢子、具原丝体细胞孢子)的细胞学特征。结果表明,成熟孢子具叁裂缝,细胞核居于细胞中间;黑暗12h后孢子完成水化作用,细胞核增大偏移,有一部分细胞核已复制但未分开;光照23h孢子分裂成一大一小两个细胞的双细胞孢子,大细胞细胞核周围有大量内含一到多个淀粉粒的质体,液泡数量明显较水化孢子多;小细胞在叁裂缝开口启动极性生长;光照37h为萌发孢子期,孢子壁完全裂开,小细胞伸长并萌发出假根,大细胞里的液泡体积显着变大,质体变成梭形;光照57h后,假根长度等于或者稍长于孢子直径,大细胞再次分裂,形成原丝体原始细胞。同时,我们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鉴定了这5个时期孢子中101种差异表达蛋白质。它们分别参与光合作用(36%)、能量代谢(6%)、代谢(20%)、胁迫与防御(6%)、蛋白质合成(4%)、蛋白质折迭与降解(16%)、膜与转运(5%)、细胞结构(2%),以及未知功能(4%)。差异表达蛋白质被分为5个聚类类型,这5种模式类型蛋白质的表达丰度分别对应在成熟孢子、水化孢子、双细胞核孢子、萌发孢子、具原丝体细胞孢子5个时期达到最高值。在不同时期表达丰度变化的蛋白质中,参与光合作用、代谢,以及蛋白质折迭与降解的蛋白质表达丰度变化显着。这些结果为深入分析孢子萌发过程中细胞极性建立、不对称分裂、假根生长等关键事件的分子机制提供了蛋白质组学证据。(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0-04-01)

桂皮紫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桂皮紫萁(Osmunda cinnamomea L.var.asiatica)为草本多年陆生蕨类,属紫萁科(Osmundaceae),在系统学上属于原始薄囊蕨纲,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在土壤及无菌条件下分别培养桂皮紫萁,利用光镜观察其假根的形态特征、排布规律及发育过程,并拍摄记录。假根发育初期含有叶绿体,至片状体时期开始在假根基部出现褐色颗粒并逐渐增多。假根生长到一定长度时出现末端分叉现象,分叉后产生的两条假根生长状况一致。假根末端或中部可发生弯曲,有些假根中部呈现膨大,局部膨大的假根经过一段时间的横向生长后继续向下生长,或膨大后直接向下生长,也存在假根末端膨大的现象。部分配子体的假根在配子体两侧分布数量相等,有些配子体的一侧假根数量较另一侧多。多数假根向周围伞状分布,以利吸收更多的营养,个别配子体假根朝向一个方向生长。配子体上假根的着生位置和分布规律具有多样性,可分为叁种,第一种:配子体最底部的假根长度最长,数量最多,说明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桂皮紫萁论文参考文献

[1].孙晓丹,李春鹏,董然,王克凤,钱英.桂皮紫萁种苗培育与组培苗繁殖技术[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8

[2].李小溪,郭梦桥,刘保东.桂皮紫萁假根形态及发育过程的观察[C].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分会场:系统与进化植物学.2013

[3].郭梦桥.桂皮紫萁(OsmundacinnamomeaL.var.asiaticaFernald)生殖生物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4].武晓林,刘哲,李敏,于毅扉,于英.桂皮紫萁群落类型及关键环境生态因子分析研究[J].北方园艺.2013

[5].郭梦桥,王晓楠,刘保东,石雷.桂皮紫萁初生叶形态发育的观察[J].热带生物学报.2012

[6].闫海川.桂皮紫萁离体快繁及试管苗生产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

[7].张正修,戴绍军.桂皮紫萁孢子萌发过程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C].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细胞生物学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2010

[8].闫海川,董然,赵和祥,顾德峰.桂皮紫萁离体快繁研究[J].作物杂志.2010

[9].张正修,戴绍军.桂皮紫萁孢子萌发过程中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C].第叁届全国植物蛋白质组学大会摘要集.2010

[10].张正修.桂皮紫萁(OsmundacinnamomeaL.var.asiatica)孢子萌发过程蛋白质组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标签:;  ;  ;  

桂皮紫萁论文-孙晓丹,李春鹏,董然,王克凤,钱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